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原因分析,提出加强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和网络三个角度来阐述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弗洛伊德曾说过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通过查阅文献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而且大都对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
一、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与认同相比,意识是更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而意识是由认知的程度决定的。虽然在科学上,并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支撑认知的程度是何时转化成人的自主意识的,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认知的深层次就是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想通过思想教育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纳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而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片面与浅薄的认识,对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
2.少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三个倡导”相违背。“三个倡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发展,是引领人民思想行为的指南针,然而,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三个倡导”却被看作是“空想”。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大都成长在“一二四”家庭中,从小接受到父母的所有关爱,无形中养成了一种自我主义性格,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上人人都配有手机、电脑,随时随地的都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到处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或者腐朽思想,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且尚未成型,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误导,进而形成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而且,大学生的这种价值倾向与“三个倡导”的冲突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表现出明显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而这种取向对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和奋斗目标都会产生误导。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矛盾。在访谈中,大部分大学生都可以熟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好的一面,正是从简单的熟记才能过渡到深层次的内化。另外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常识还是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并且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也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内在精神,更多的局限在24个字本身,了解的浅薄意味着内化不深入,外化将会比较困难。只有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认同,积极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大学生切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帮助,才能更好的产生情感认同。
二、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负面信息的传播。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使大学生网民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弱化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平时积累起来的好习惯瞬间土崩瓦解。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抓好网络这个关键部分,而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负面信息,以及很多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的曝光做法,使一些新闻信息在没有经过确认之后,就快速大面积的覆盖全网,这种廉价的手段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阻。
2.网络道德的缺失。虽然网络可以使信息快捷的传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其随意性和隐匿性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人做出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也参与其中。这违背了我们在个人层面上的“诚信、友善”。网络造谣的成本很低,而大学生又用浅薄的价值观去看待问题,再加上相关的法律不全面,导致了一系列违法行为的发生。这些行为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和认同。
3.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西方国家妄图在网络上侵蚀我们的大学生,让我们的大学生去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反而遵从西方所谓“自由和平等”。为了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洗脑,他们将网络作为主要阵地,意图破坏和平,一味诋毁社会主义本质,让我们的大学生怀疑我国的制度。因为大学生过于单纯,对西方资本主义敌对意图认识不清,导致价值觀出现迷茫和困惑。因此,必须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这块主阵地,纠正不良思想,使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1.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就是要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努力把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投大学生所好,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的大学生网站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在网络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观,可以针对年轻人的喜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年轻人喜欢的图片宣传、小视频以及小活动及各种声文图像当中,用轻松的气氛去营造主流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网站中来,加强大学生的自主接受度。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自由性,提供的内容良莠不齐,所以网络秩序的监管就尤为重要,而校园网络阵地,可控制性比较高,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多提高技术支持,加强网络入口点过滤技术的研发,预防一些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并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安装系统,确保对网络安全的实时监控,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网络强化管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2.发挥社会实践对价值观认同的润化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十分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上的各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献爱心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多参与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文明、和谐、友善,这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切实的感受。此外,目前在大学中,还有一些利用课余时间的支教活动,支教团的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到祖国贫困的地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着力所能及的力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围绕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来建设。在学习方面,首先要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资设备,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良好的学识和素养淋漓尽致的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比如安排足够的自习室,美化校园环境等。通过软、硬环境的高配置,来塑造勤奋向上的、笃行至善的学风、校风。在生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发动学生会、社团、党支部等学生组织来开发校园文化品牌,比如开展宿舍文明评比,将比赛评语与入党、奖学金等评选直接挂钩,在间接强制的情况下让大学生养成“诚信友善”的良好习惯。在校园实践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就业信息中心、社团等组织或机构的作用,比如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提供助理等职务来培养大学生的敬业意识等。在校园宣传方面,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介作用的同时,积极应用开发新媒体的功能,比如建立校园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在平台上传播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肓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
[3]侯惠勤.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仲崇民(1965—),男,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编审,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弗洛伊德曾说过认同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通过查阅文献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而且大都对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认识,但也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
一、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与认同相比,意识是更高级的心理反映形式,而意识是由认知的程度决定的。虽然在科学上,并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支撑认知的程度是何时转化成人的自主意识的,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认知的深层次就是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想通过思想教育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纳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而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片面与浅薄的认识,对整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淡薄。
2.少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三个倡导”相违背。“三个倡导”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发展,是引领人民思想行为的指南针,然而,对于部分大学生而言,“三个倡导”却被看作是“空想”。这是由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大都成长在“一二四”家庭中,从小接受到父母的所有关爱,无形中养成了一种自我主义性格,集体主义意识相对淡薄。另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上人人都配有手机、电脑,随时随地的都能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然而,由于互联网的门槛低,到处充斥着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或者腐朽思想,再加上大学生的思想活跃且尚未成型,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误导,进而形成实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取向。而且,大学生的这种价值倾向与“三个倡导”的冲突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表现出明显的物质主义价值取向,而这种取向对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和奋斗目标都会产生误导。
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矛盾。在访谈中,大部分大学生都可以熟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好的一面,正是从简单的熟记才能过渡到深层次的内化。另外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常识还是处于一个模糊的状态,并且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也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内在精神,更多的局限在24个字本身,了解的浅薄意味着内化不深入,外化将会比较困难。只有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认同,积极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大学生切身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帮助,才能更好的产生情感认同。
二、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1.负面信息的传播。网络的开放性和内容的多样性,使大学生网民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弱化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平时积累起来的好习惯瞬间土崩瓦解。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抓好网络这个关键部分,而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负面信息,以及很多新闻媒体为了博眼球的曝光做法,使一些新闻信息在没有经过确认之后,就快速大面积的覆盖全网,这种廉价的手段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阻。
2.网络道德的缺失。虽然网络可以使信息快捷的传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其随意性和隐匿性又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部分人做出有失道德责任感的行为,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也参与其中。这违背了我们在个人层面上的“诚信、友善”。网络造谣的成本很低,而大学生又用浅薄的价值观去看待问题,再加上相关的法律不全面,导致了一系列违法行为的发生。这些行为影响了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任和认同。
3.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西方国家妄图在网络上侵蚀我们的大学生,让我们的大学生去反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反而遵从西方所谓“自由和平等”。为了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洗脑,他们将网络作为主要阵地,意图破坏和平,一味诋毁社会主义本质,让我们的大学生怀疑我国的制度。因为大学生过于单纯,对西方资本主义敌对意图认识不清,导致价值觀出现迷茫和困惑。因此,必须把握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这块主阵地,纠正不良思想,使大学生树立起科学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加强大学生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1.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就是要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努力把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这就要投大学生所好,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的大学生网站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基地。在网络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观,可以针对年轻人的喜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年轻人喜欢的图片宣传、小视频以及小活动及各种声文图像当中,用轻松的气氛去营造主流文化,使大学生自觉地加入到网站中来,加强大学生的自主接受度。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自由性,提供的内容良莠不齐,所以网络秩序的监管就尤为重要,而校园网络阵地,可控制性比较高,所以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多提高技术支持,加强网络入口点过滤技术的研发,预防一些不良网址进入校园网,并且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安装系统,确保对网络安全的实时监控,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加强网络强化管理,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2.发挥社会实践对价值观认同的润化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十分支持鼓励大学生开展和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上的各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献爱心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多参与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文明、和谐、友善,这对大学生来说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切实的感受。此外,目前在大学中,还有一些利用课余时间的支教活动,支教团的学生带着满腔热情到祖国贫困的地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着力所能及的力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建设应该围绕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来建设。在学习方面,首先要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师资设备,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良好的学识和素养淋漓尽致的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还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学校也应该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各种条件,比如安排足够的自习室,美化校园环境等。通过软、硬环境的高配置,来塑造勤奋向上的、笃行至善的学风、校风。在生活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发动学生会、社团、党支部等学生组织来开发校园文化品牌,比如开展宿舍文明评比,将比赛评语与入党、奖学金等评选直接挂钩,在间接强制的情况下让大学生养成“诚信友善”的良好习惯。在校园实践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就业信息中心、社团等组织或机构的作用,比如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提供助理等职务来培养大学生的敬业意识等。在校园宣传方面,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介作用的同时,积极应用开发新媒体的功能,比如建立校园微信平台、微博平台,在平台上传播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等,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肓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
[3]侯惠勤.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仲崇民(1965—),男,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编审,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