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读明清小品,偶遇袁中朗的《游惠山记》。文章虽为游惠山之短记,却从自己的疾病以及无所事事的日常生活起笔,直到游完惠山,袁中朗的病好了,身体也硬朗了,还得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的人生感叹。那么,能够治人之疾的惠山山水到底如何呢?这位清代才子在这则名为惠山之游的小品里,是这样描述的:“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寥寥数句,却是一幅淡雅优美的惠山美景图。
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有不少茶画,其中一幅就是《惠山茶会图》。看来,早在明代惠山就已经进入了文人的视野,且在那里借山娱目养心。这幅画,文征明画的是文人之间在惠山之一角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片断,这个片断,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一己之思,而是他自己的家常事。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正值新茶上市之际,文征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和甫、朱朗诸人同游惠山。在惠山以茶兴会,品茶赋诗,最后,文征明以墨记事,画下了这次雅集盛事。这样的史实,多少有点像《滕王阁序》那样,是一个文人对生活的一次艺术复原。
所以,我读此画,总觉着。这就是一场正在进行着的茶会之宴。
在青山绿树间,左侧的一树下,朱漆茶桌上置有不少茶具,桌侧有一竹炉,正在煮水——煮的也一定是惠山泉水吧。有一僮子蹲下身子,似在拨火。桌前站立的一书生,一副主人模样。还有两位文人正从右侧的山路上缓步走来,且走且谈,他们不会说柴米油盐,他们交谈的一定是琴棋书画。在正中的一座凉亭下,正是大名鼎鼎的惠山泉的井眼,两位文人分坐两侧,一人盘腿,一人扶踢侧坐,盘腿者似在持席卷而读,侧坐者像是陶醉于井中之泉。
在这场雅集里,还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惠山泉。
惠山西郊的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年~777年)无锡令敬澄所开凿,因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结庐修行(古代“慧”、“惠”通用),遂称惠山。相传,茶圣陆羽也曾到达惠山闲品其泉,且撰有《惠山寺记》,故亦名陆子泉。实际上,它真正的广为人知,则始于乾隆御封其为“天下第二泉”之后。当然,之前的宋代、明代文人对他的大力推崇也功不可没。据我所知,苏东坡、黄庭坚等诗人都曾提笔咏赞过惠山泉水,也有不少茶学专家纷沓而至,专门品尝。明代万历年间曾经编撰过《明诗选》的无锡人华淑在小品文《二泉记略》里,详记了惠山泉的“三异”与“三癖”:“泉有三异,两池共亭,圆池甘美,绝异方池,一异也;一镜澄澈,旱潦自如,二异也;涧泉清寒,多至伐性,此则甘芳温润,大益灵府,三异也。更有三癖。沸须瓦缶炭火,次铜锡器,若入锅炽薪,便不堪啜,一癖;酒乡茗碗,为功斯大,以炊饮作糜,反逊井泉。二癖也;木器止用暂汲,经时则味败,入盆盎久而不变。三癖也。”此“三异三癖”,实际上是具体细致地分析总结了惠山泉水的特色和煮茶的种种禁忌。
在文征明的笔下,似乎看不出泉之“三癖”“三异”的一丁点影子,但偏偏将茶会设于惠山泉之侧,已经是匠心独运了。这匠心,既是他作为一个明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内心追求,也是他隐逸之心的文化选择,这也是他和明代其他画家在茶画上的最大区别。所以,同样是画山,文徵明画的山峰似几座屏风,仿佛在自己的庭院里,封闭而自足;而唐伯虎的山中景色则像一个“桃源世界”,逍遥而自由;同样是画树,文征明的是老树,且紧“扎”于茶棚周围,像是为茶人画下的“界桩”,而唐寅的树立于河岸,期待着一叶小舟的到来。而我更强烈的感觉是,文征明似乎想从一个广阔的天地抽身退出,不仅仅是退守在山林里,更是退守在自己更小的生活圈子和内心里。
他,是一个真正隐了下来的人。
而他后来的端笔而逝,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他的心底里,有着更大的山水和更深的宁静从容。
寥寥数句,却是一幅淡雅优美的惠山美景图。
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有不少茶画,其中一幅就是《惠山茶会图》。看来,早在明代惠山就已经进入了文人的视野,且在那里借山娱目养心。这幅画,文征明画的是文人之间在惠山之一角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片断,这个片断,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一己之思,而是他自己的家常事。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正值新茶上市之际,文征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和甫、朱朗诸人同游惠山。在惠山以茶兴会,品茶赋诗,最后,文征明以墨记事,画下了这次雅集盛事。这样的史实,多少有点像《滕王阁序》那样,是一个文人对生活的一次艺术复原。
所以,我读此画,总觉着。这就是一场正在进行着的茶会之宴。
在青山绿树间,左侧的一树下,朱漆茶桌上置有不少茶具,桌侧有一竹炉,正在煮水——煮的也一定是惠山泉水吧。有一僮子蹲下身子,似在拨火。桌前站立的一书生,一副主人模样。还有两位文人正从右侧的山路上缓步走来,且走且谈,他们不会说柴米油盐,他们交谈的一定是琴棋书画。在正中的一座凉亭下,正是大名鼎鼎的惠山泉的井眼,两位文人分坐两侧,一人盘腿,一人扶踢侧坐,盘腿者似在持席卷而读,侧坐者像是陶醉于井中之泉。
在这场雅集里,还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惠山泉。
惠山西郊的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年~777年)无锡令敬澄所开凿,因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结庐修行(古代“慧”、“惠”通用),遂称惠山。相传,茶圣陆羽也曾到达惠山闲品其泉,且撰有《惠山寺记》,故亦名陆子泉。实际上,它真正的广为人知,则始于乾隆御封其为“天下第二泉”之后。当然,之前的宋代、明代文人对他的大力推崇也功不可没。据我所知,苏东坡、黄庭坚等诗人都曾提笔咏赞过惠山泉水,也有不少茶学专家纷沓而至,专门品尝。明代万历年间曾经编撰过《明诗选》的无锡人华淑在小品文《二泉记略》里,详记了惠山泉的“三异”与“三癖”:“泉有三异,两池共亭,圆池甘美,绝异方池,一异也;一镜澄澈,旱潦自如,二异也;涧泉清寒,多至伐性,此则甘芳温润,大益灵府,三异也。更有三癖。沸须瓦缶炭火,次铜锡器,若入锅炽薪,便不堪啜,一癖;酒乡茗碗,为功斯大,以炊饮作糜,反逊井泉。二癖也;木器止用暂汲,经时则味败,入盆盎久而不变。三癖也。”此“三异三癖”,实际上是具体细致地分析总结了惠山泉水的特色和煮茶的种种禁忌。
在文征明的笔下,似乎看不出泉之“三癖”“三异”的一丁点影子,但偏偏将茶会设于惠山泉之侧,已经是匠心独运了。这匠心,既是他作为一个明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内心追求,也是他隐逸之心的文化选择,这也是他和明代其他画家在茶画上的最大区别。所以,同样是画山,文徵明画的山峰似几座屏风,仿佛在自己的庭院里,封闭而自足;而唐伯虎的山中景色则像一个“桃源世界”,逍遥而自由;同样是画树,文征明的是老树,且紧“扎”于茶棚周围,像是为茶人画下的“界桩”,而唐寅的树立于河岸,期待着一叶小舟的到来。而我更强烈的感觉是,文征明似乎想从一个广阔的天地抽身退出,不仅仅是退守在山林里,更是退守在自己更小的生活圈子和内心里。
他,是一个真正隐了下来的人。
而他后来的端笔而逝,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他的心底里,有着更大的山水和更深的宁静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