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茶会记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520c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年前,读明清小品,偶遇袁中朗的《游惠山记》。文章虽为游惠山之短记,却从自己的疾病以及无所事事的日常生活起笔,直到游完惠山,袁中朗的病好了,身体也硬朗了,还得出了“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的人生感叹。那么,能够治人之疾的惠山山水到底如何呢?这位清代才子在这则名为惠山之游的小品里,是这样描述的:“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
  寥寥数句,却是一幅淡雅优美的惠山美景图。
  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有不少茶画,其中一幅就是《惠山茶会图》。看来,早在明代惠山就已经进入了文人的视野,且在那里借山娱目养心。这幅画,文征明画的是文人之间在惠山之一角竹炉煮茗茅亭小憩的片断,这个片断,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一己之思,而是他自己的家常事。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时节。正值新茶上市之际,文征明与好友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和甫、朱朗诸人同游惠山。在惠山以茶兴会,品茶赋诗,最后,文征明以墨记事,画下了这次雅集盛事。这样的史实,多少有点像《滕王阁序》那样,是一个文人对生活的一次艺术复原。
  所以,我读此画,总觉着。这就是一场正在进行着的茶会之宴。
  在青山绿树间,左侧的一树下,朱漆茶桌上置有不少茶具,桌侧有一竹炉,正在煮水——煮的也一定是惠山泉水吧。有一僮子蹲下身子,似在拨火。桌前站立的一书生,一副主人模样。还有两位文人正从右侧的山路上缓步走来,且走且谈,他们不会说柴米油盐,他们交谈的一定是琴棋书画。在正中的一座凉亭下,正是大名鼎鼎的惠山泉的井眼,两位文人分坐两侧,一人盘腿,一人扶踢侧坐,盘腿者似在持席卷而读,侧坐者像是陶醉于井中之泉。
  在这场雅集里,还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是惠山泉。
  惠山西郊的惠山泉,为唐大历元年至十二年(766年~777年)无锡令敬澄所开凿,因古代西域和尚慧照曾在附近结庐修行(古代“慧”、“惠”通用),遂称惠山。相传,茶圣陆羽也曾到达惠山闲品其泉,且撰有《惠山寺记》,故亦名陆子泉。实际上,它真正的广为人知,则始于乾隆御封其为“天下第二泉”之后。当然,之前的宋代、明代文人对他的大力推崇也功不可没。据我所知,苏东坡、黄庭坚等诗人都曾提笔咏赞过惠山泉水,也有不少茶学专家纷沓而至,专门品尝。明代万历年间曾经编撰过《明诗选》的无锡人华淑在小品文《二泉记略》里,详记了惠山泉的“三异”与“三癖”:“泉有三异,两池共亭,圆池甘美,绝异方池,一异也;一镜澄澈,旱潦自如,二异也;涧泉清寒,多至伐性,此则甘芳温润,大益灵府,三异也。更有三癖。沸须瓦缶炭火,次铜锡器,若入锅炽薪,便不堪啜,一癖;酒乡茗碗,为功斯大,以炊饮作糜,反逊井泉。二癖也;木器止用暂汲,经时则味败,入盆盎久而不变。三癖也。”此“三异三癖”,实际上是具体细致地分析总结了惠山泉水的特色和煮茶的种种禁忌。
  在文征明的笔下,似乎看不出泉之“三癖”“三异”的一丁点影子,但偏偏将茶会设于惠山泉之侧,已经是匠心独运了。这匠心,既是他作为一个明代文人对精致生活的内心追求,也是他隐逸之心的文化选择,这也是他和明代其他画家在茶画上的最大区别。所以,同样是画山,文徵明画的山峰似几座屏风,仿佛在自己的庭院里,封闭而自足;而唐伯虎的山中景色则像一个“桃源世界”,逍遥而自由;同样是画树,文征明的是老树,且紧“扎”于茶棚周围,像是为茶人画下的“界桩”,而唐寅的树立于河岸,期待着一叶小舟的到来。而我更强烈的感觉是,文征明似乎想从一个广阔的天地抽身退出,不仅仅是退守在山林里,更是退守在自己更小的生活圈子和内心里。
  他,是一个真正隐了下来的人。
  而他后来的端笔而逝,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在他的心底里,有着更大的山水和更深的宁静从容。
其他文献
老铁壶煮水    睡个饱饱的懒觉,感觉神清气爽,许久未见的阳光又偷偷溜进了茶室,停在茶几上就像一只大白天窝在沙发上的小猫懒洋洋地一动不动,雪白的看得人犯困,或许这就是我喜欢在午后喝茶的原因吧。  品鉴需要纯净,包括心灵。有没有那么玄我不清楚,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认同,就是水一定要纯净,纯净的水可以保持茶的本质味道,而煮水的器具也要适当地讲究。不要以为品茶品的只是茶,茶之所以会形成一种文化不仅与其独特的
期刊
茶为国饮。  中国人发现茶、利用茶的历史几乎同中华文明一样璀璨悠久。自唐代起,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中华茶文化渐成一个独立完备的体系,并其后又历宋元、明清干余年的创新与发展,凝结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隋珠和璧”。  当中华茶文化东渐日韩时,开出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两朵“新花”,饮茶习惯更是随着丝路上远去的驼铃与风帆,播撒到世界的其它角落。  在浩浩汤汤的茶史文明长河中,40年,不过是浪
期刊
海峡东岸总是寄托着茶人浓浓的相思,延绵的阿里山孕育了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佳茗。越来越多的茶友醉心于台茶,特别是摇曳生姿的东方美人和红浓香醇的台式红茶,总是令人浮想联翩。本次品鉴特备东方美人、台茶18号和台茶21号三款茶品。让这盛夏的午后,红韵十足。    北埔宝记东方美人(2010冬茶)    茶品名片:东方美人,对于此茶,内地的茶友恐怕是既熟悉又陌生,它不仅是台湾独有的名茶,还是台式乌龙茶中发酵程
期刊
把它轻轻地捧在掌心,凝眸,凝思。  一颗颗灿若星辰的银色斑点,星罗棋布在凝重的釉面上,犹如繁星闪烁的宇宙,苍茫而寂寥,深邃的让人的神思漫无边际地游走驰骋。  那道幽深的釉色,仿佛带着深沉的沧桑,夹杂着缥缈的斑驳。釉上的斑斑点点浑似一只只星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和无奈,低诉着掩埋在记忆深处的前尘往事。它的荣光只属于千年前那个斗茶成风的时代,上至九五之尊,中至诗礼簪缨,下至草民野夫,都习以为常地看着素白
期刊
紫砂名家徐汉棠在《谈石瓢》一文中说:“石瓢在我们行家来说是一跌不破的形(还有掇球、仿鼓、掇只等)。意思是说这些形很受行家喜欢,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并可能一直延续下去。”徐先生的话可做两层理解:其一,石瓢等紫砂壶造型极简劲而不简单,耐人琢磨,给人隽永的回味;其二,经典也给后人极大的发挥空间。每一代制壶人都可在经典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理解而有所创造,曼生石瓢、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如是等等
期刊
7月份,武夷岩茶的毛茶粗制阶段基本结束,众多毛茶(初制茶)已粉墨登场,茶友们也抢“鲜”进行一场武夷岩茶毛茶的饕餮盛宴。  15款不同品种的武夷岩茶的毛茶,均经过一道轻焙火处理,分成三组,一群茶友相聚鉴赏,茶学专家陈荣冰先生为这些毛茶进行品鉴并打分。  茶品:水金龟、高山水仙、水仙毛茶、岩水仙、百年野茶、水帘肉桂、肉桂、半天腰、黄观音、向天梅、金钱、雀舌、北斗、七里香、佛手  评分方式:分三泡进行品
期刊
茶香漫亚欧,丝韵传千年。  当地时间9月12日,由福建省农业厅主办,《茶道》杂志《闽声》杂志承办,以“丝路帆远·茶香五洲”为主题的大型福建茶经贸茶文化交流合作活动—一“闽茶海丝行”亚欧站活动在希腊雅典正式启动,这是“闽茶海丝行”自201 6年5月9日正式起航以来的第四站。此次“闽茶海丝行”代表团,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力、八厅、福建省农业厅领导,15家福建知名品牌茶企代表及新闻媒体组成。  在为期10天
期刊
有人是因为喝茶喜欢上喝茶有关的事物,我身边的某些女性朋友因为茶成了爱淘一族,只要是用来喝茶的器皿,喝茶时候玩的手件,甚至古香古色的家具都成为她们淘宝的对象。这些玩意儿倒不一定要很昂贵,只要与众不同的,一般都逃不开她们的法眼。  淘到好东西了,便把我们约到她的喝茶处,把淘到的宝贝散在茶桌上,边喝茶边给我们一一介绍每样玩意儿的来历。有时候,遇上某样东西被同样也有淘宝爱好的朋友看上了,便更热闹了,一个不
期刊
上一期我们向大家推荐了“心饮茶房”的几款主题茶席,作者选择契合的茶品,由对茶性的认识出发,选择茶的泡制方法,再由此决定泡茶的茶器具,其他配合的器具围绕这个内容而配合,呈现出的茶席自然带有鲜明的季节和地域性。户外得天独厚的环境往往使得茶席更加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季节特征,如何增加其亲近感以及凸显主题便成了茶友们最考究的问题之一。本期我们将延续上期的话题请大家一同探讨如何在户外茶席中展现季节、地域风俗等细
期刊
在林林总总的茶艺、茶典、茶文化的读物中浸淫太久了,一俟捧读《茶翅高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一种愉悦感从心底油然而生,继而,如嚼一枚精心泡制的橄榄,越嚼越有味。毕竟,不管红茶、绿茶、普洱、铁观音,茶本质上还是一种产品。当然,茶读物的使命就不应拘囿于普及茶知识,品味茶文化,更要发展茶企业,塑造茶品牌,壮大茶产业。从这一角度而言。着眼于茶企品牌打造的《茶翅高飞》的问世自有其不言而喻的经济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