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步骤是导入新课、检测预习、研读课文、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是针对一个文本设置议题,选择互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多个文本。该课堂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学生思维的广度性、思维的深度性、思维的系统性等高阶思维非常有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统编教材;多文本阅读;“3+X”;课堂教学模式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并将核心理念分为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放在第一位。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多文本阅读教学对于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精神大有裨益。笔者长期从事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出了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理念设置,环节简单,操作方便。
1 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详解
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共有四个步骤,其中的“3”是指前三个步骤,即导入新课,检测预习和研读课文,简称“导·检·研”。 “X”是指拓展延伸,也就是引导学生短时间学习阅读多篇文本。前三个步骤完成基础性目标,最后步骤完成发展性目标。该模式可以在一个课时进行完,也可以多个课时进行。
1.1 多文本内容——导入新课
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序曲,要突出“多文本”的特点,导课内容一般都来源于 “互文”。如学习由《牛郎织女》带出多文本《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多文本组,导课时出示和这几篇民间故事相关联的图片,引出当堂的学习任务——民间故事。导课立足于为多文本阅读渲染气氛,做好铺垫,是整节课的序曲,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2 培养好习惯——检测预习
这一步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中年级的生字词学习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自学为主,教师只对难记字易混字有重点地点拨,加强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语的积累。第二个环节是检查材料搜集情况。这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归纳、提炼,养成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第三个环节检测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的重点阅读目标。重点目标的达成老师要教给方法,如要素串联法、概括段意法、抓中心句法等。教学时要依据文本的特点顺势而导,切不可生拉硬拽,为方法而方法。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不断复习强化,让学生扎扎实实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学会触类旁通,形成能力。
1.3 围绕主问题——研读课文
这个步骤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二是围绕主问题研读课文。作者斯有路,遵路始为真。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行文线索,是为高年级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打基础。围绕主问题研读课文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选择主问题。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
(1)围绕文本题目提主问题。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主问题从题目中来,“从哪里看出来小兴安岭是美丽的”。
(2)围绕文本中心句提主问题。如学习《观潮》一课时,围绕中心句来设置主问题,“从哪里看出来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3)围绕课后作业提主问题。统编教材精读课文都有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极具研究价值,有的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主问题。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课后第二题 “从哪里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教材后面有多个问题,可以稍加整合即可做主问题。如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可以将课后前两道思考题整合成“边读边想像画面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之处”。
主问题是学习单篇文本的核心问题,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就像是一根藤,课堂上其他的问题都是由这根藤衍生出的枝节。有主问题的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简约而不简单。
1.4 多文本阅读——拓展延伸
这环节是由一篇文本带出的多篇文本的共读。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一书中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多文本阅读教学议题的确定、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关联性的大小和“互文”的效果成正比。
(1)同一作者不同主题的的文本作为议题组成“互文”,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作者不同作品的风格。如学习《花的学校》,议题是泰戈尔的几篇富有童趣的诗歌《金色花》《孩子的世界》《玩具》。
(2)同一写作对象作为议题组成“互文”,整体了解主人公。如三年级上册的《灰雀》,让学生阅读列宁相关的多文本《诚实的孩子》《蜜蜂引路》《列宁和卫兵》《登山》。
(3)同类表达方法作为议题组成“互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和写作策略的。如学习《掌声》(人物的前后不同表现对比),多文本的定为《桂林山水》(山、水的比较)、《鹅》(动物鸭和鹅的对比)、《雪梅》(不同种类物的对比)、《尊严》(相同环境下不同人物的对比)等。
2 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最重要标志是这个人是否会思考,教会学生思考是核心素养形成与内化的秘密所在,把学生教聪明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单篇文本的教学容易使老师进入单一标准答案问题设计的误区,学生的思维容易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层面。“3+X”多文本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真思考深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3+X”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针对文本组来提问,所提的问题解答域宽,答案開放、多元。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从不同的维度、不同方面来思考,培养了思维的广度。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小儿垂钓》《江雪》多文本阅读时,设计的问题是“同是写垂钓的三首诗,有哪些不同?”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答,如钓鱼人的身份不同,钓鱼的环境不同,钓鱼的整个画面色调不同,诗人表达情感不同,诗人写作目的、留给后世的影响也不同。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广度得到了锻炼。 2.2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人的大脑神经和我们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健康。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需要涵泳在文本里,深入研读,经过比较、分析、判断、提炼、概括等一系列深刻思维后,才能解决。“3+X”多文本阅读教学杜绝教师提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过于简单的问题,要求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将《司马光》《曹冲称象》《文彦博取球》四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学生第一次发现文本组都是文言文;第二次发现都是写了古代聪慧儿童,都讲了主人公镇定自若、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故事;第三次发现文本组都运用对比的写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逐渐丰富,思维一步步加深,脑神经得到一次次锻炼。
2.3 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3+X”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多个文本的组合,这些选文、组文不是简单的多篇叠加,更不是简单随意地集合,而是围绕议题,互文性强。几篇文本而围绕议题,组成的一个“整体”。学习这组“整体性”的文本,学生必须将所有文本串联起来,当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建构的是宏观的知识模式,培养了思维的系统性。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鲁迅为主题组成的单元,教学时把几篇文章当作一个组群来学习,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是系统的、全面的、立体的。
中年级统编教材“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服务,既完成了统编教材要求的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目标,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高阶思维品质,确确实实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人文基础。该课堂教学模式每周都坚持运用一、两次,学生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必定会真真正正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椿彪.“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浅探[J].新教师,2019(09).
[2] 崔凤琦.“群文阅读”:以整合和结构化的方式提高阅读效率[J].辽宁教育,2019(02).
[3] 杨永.基于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J].教學与管理,2019(05).
[4] 杨辰宇.唐代边疆与诗歌[D].吉林.大学文学院,2019(06).
[5] 吴美玲.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研究[J].才智,2019(03).
[6] 李倩倩.谈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群文阅读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统编教材中年级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研究”(编号:dwbyd1902091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昆吾小学)
关键词:统编教材;多文本阅读;“3+X”;课堂教学模式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提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并将核心理念分为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放在第一位。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多文本阅读教学对于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科学精神大有裨益。笔者长期从事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出了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托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理念设置,环节简单,操作方便。
1 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详解
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共有四个步骤,其中的“3”是指前三个步骤,即导入新课,检测预习和研读课文,简称“导·检·研”。 “X”是指拓展延伸,也就是引导学生短时间学习阅读多篇文本。前三个步骤完成基础性目标,最后步骤完成发展性目标。该模式可以在一个课时进行完,也可以多个课时进行。
1.1 多文本内容——导入新课
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序曲,要突出“多文本”的特点,导课内容一般都来源于 “互文”。如学习由《牛郎织女》带出多文本《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多文本组,导课时出示和这几篇民间故事相关联的图片,引出当堂的学习任务——民间故事。导课立足于为多文本阅读渲染气氛,做好铺垫,是整节课的序曲,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2 培养好习惯——检测预习
这一步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中年级的生字词学习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自学为主,教师只对难记字易混字有重点地点拨,加强学生对有新鲜感的词语的积累。第二个环节是检查材料搜集情况。这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概括、归纳、提炼,养成良好的搜集资料的习惯。第三个环节检测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情况。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中年级的重点阅读目标。重点目标的达成老师要教给方法,如要素串联法、概括段意法、抓中心句法等。教学时要依据文本的特点顺势而导,切不可生拉硬拽,为方法而方法。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循序渐进,不断复习强化,让学生扎扎实实发现规律,掌握方法,学会触类旁通,形成能力。
1.3 围绕主问题——研读课文
这个步骤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二是围绕主问题研读课文。作者斯有路,遵路始为真。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行文线索,是为高年级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方法打基础。围绕主问题研读课文很多老师不知道怎么选择主问题。笔者总结了几种方法:
(1)围绕文本题目提主问题。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主问题从题目中来,“从哪里看出来小兴安岭是美丽的”。
(2)围绕文本中心句提主问题。如学习《观潮》一课时,围绕中心句来设置主问题,“从哪里看出来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3)围绕课后作业提主问题。统编教材精读课文都有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极具研究价值,有的可以直接拿来作为主问题。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课后第二题 “从哪里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的教材后面有多个问题,可以稍加整合即可做主问题。如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可以将课后前两道思考题整合成“边读边想像画面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之处”。
主问题是学习单篇文本的核心问题,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它就像是一根藤,课堂上其他的问题都是由这根藤衍生出的枝节。有主问题的课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简约而不简单。
1.4 多文本阅读——拓展延伸
这环节是由一篇文本带出的多篇文本的共读。法国符号学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符号》一书中说:“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多文本阅读教学议题的确定、文本的选择至关重要。关联性的大小和“互文”的效果成正比。
(1)同一作者不同主题的的文本作为议题组成“互文”,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作者不同作品的风格。如学习《花的学校》,议题是泰戈尔的几篇富有童趣的诗歌《金色花》《孩子的世界》《玩具》。
(2)同一写作对象作为议题组成“互文”,整体了解主人公。如三年级上册的《灰雀》,让学生阅读列宁相关的多文本《诚实的孩子》《蜜蜂引路》《列宁和卫兵》《登山》。
(3)同类表达方法作为议题组成“互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阅读和写作策略的。如学习《掌声》(人物的前后不同表现对比),多文本的定为《桂林山水》(山、水的比较)、《鹅》(动物鸭和鹅的对比)、《雪梅》(不同种类物的对比)、《尊严》(相同环境下不同人物的对比)等。
2 统编教材中年级“3+X”多文本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最重要标志是这个人是否会思考,教会学生思考是核心素养形成与内化的秘密所在,把学生教聪明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单篇文本的教学容易使老师进入单一标准答案问题设计的误区,学生的思维容易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层面。“3+X”多文本阅读教学强调让学生真思考深思维,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3+X”多文本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针对文本组来提问,所提的问题解答域宽,答案開放、多元。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从不同的维度、不同方面来思考,培养了思维的广度。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小儿垂钓》《江雪》多文本阅读时,设计的问题是“同是写垂钓的三首诗,有哪些不同?”这样的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答,如钓鱼人的身份不同,钓鱼的环境不同,钓鱼的整个画面色调不同,诗人表达情感不同,诗人写作目的、留给后世的影响也不同。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广度得到了锻炼。 2.2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人的大脑神经和我们的肌肉一样,越锻炼越健康。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需要涵泳在文本里,深入研读,经过比较、分析、判断、提炼、概括等一系列深刻思维后,才能解决。“3+X”多文本阅读教学杜绝教师提学生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过于简单的问题,要求提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时,将《司马光》《曹冲称象》《文彦博取球》四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学生第一次发现文本组都是文言文;第二次发现都是写了古代聪慧儿童,都讲了主人公镇定自若、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故事;第三次发现文本组都运用对比的写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逐渐丰富,思维一步步加深,脑神经得到一次次锻炼。
2.3 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
“3+X”多文本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多个文本的组合,这些选文、组文不是简单的多篇叠加,更不是简单随意地集合,而是围绕议题,互文性强。几篇文本而围绕议题,组成的一个“整体”。学习这组“整体性”的文本,学生必须将所有文本串联起来,当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建构的是宏观的知识模式,培养了思维的系统性。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鲁迅为主题组成的单元,教学时把几篇文章当作一个组群来学习,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是系统的、全面的、立体的。
中年级统编教材“3+X”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立足于核心素养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服务,既完成了统编教材要求的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目标,又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高阶思维品质,确确实实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人文基础。该课堂教学模式每周都坚持运用一、两次,学生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必定会真真正正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椿彪.“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浅探[J].新教师,2019(09).
[2] 崔凤琦.“群文阅读”:以整合和结构化的方式提高阅读效率[J].辽宁教育,2019(02).
[3] 杨永.基于深度学习的群文阅读教学路径探微[J].教學与管理,2019(05).
[4] 杨辰宇.唐代边疆与诗歌[D].吉林.大学文学院,2019(06).
[5] 吴美玲.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策略研究[J].才智,2019(03).
[6] 李倩倩.谈小学语文阅读中的群文阅读教学[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中小学多文本阅读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统编教材中年级多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研究”(编号:dwbyd19020917)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昆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