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82-02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不够,一堂课中教师虽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表面上热闹,但实质上空洞,本文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供同行研讨。
1 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创设良好课堂教育环境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实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提问,例如以下四种方式是低效的。
1.2“玩跷跷板”式提问
据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的学生回答具有“论证性”的问题,而让差的学生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甚至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的学生采取的是民主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对差生所使用的是专制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打击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玩跷跷板”式的提问导致了学生参与提问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1.3“对牛弹琴”式提问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义正词严”,使用强迫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是”或者“不是”的选择,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是在“对牛弹琴”。
1.4“踩西瓜皮”式提问
有的教师备课时未对课堂提问作设计,上课提问随意、混乱,没有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有时提问很密集,有时稀稀拉拉,有时跨度很大,有时跨度很小,思维缺乏连续性。
2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若干策略
2.1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目的,应该服从总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力求简练、明确,表达清楚,逻辑严密,不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所云,但是,如果问题的指向不具体、不确定、太抽象,学生便弄不准选什么角度、抓哪些方面回答,这会使教学无法收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课堂提问还有特定的目的,即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使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引导分析、推断以及探索知识规律的分析性问题;把前面的知识综合到新课中,以沟通前后知识联系的综合性问题;为了某种目的,对观点、答案、方法和资料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评价性问题;发展表达、联想或想象的问题,等等,总之,无论何种目的的提问,都必须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把握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思维
成功的教学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具体的方法技巧包括:第一,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第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问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2.3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另外,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就会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采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性导向性
【中图分类号】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82-02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的主渠道,恰当地运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得远不够,一堂课中教师虽然也提出了许多问题,表面上热闹,但实质上空洞,本文在分析有效提问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有效提问的策略。供同行研讨。
1 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某些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概念的界定
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创设良好课堂教育环境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多样的,在实际的处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低效提问,例如以下四种方式是低效的。
1.2“玩跷跷板”式提问
据调查,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提问有重要影响,教师的提问因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同而不同,教师比较倾向于让好的学生回答具有“论证性”的问题,而让差的学生回答“判断性”和“描述性”问题,甚至在语言风格上,教师对好的学生采取的是民主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鼓励的态度,而对差生所使用的是专制型风格,对他们是一种打击和排斥的态度,这种“玩跷跷板”式的提问导致了学生参与提问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
1.3“对牛弹琴”式提问
由于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老师在课堂中“义正词严”,使用强迫性的语言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只有“是”或者“不是”的选择,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教师是在“对牛弹琴”。
1.4“踩西瓜皮”式提问
有的教师备课时未对课堂提问作设计,上课提问随意、混乱,没有逻辑性,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提问指向不明确,有时提问很密集,有时稀稀拉拉,有时跨度很大,有时跨度很小,思维缺乏连续性。
2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若干策略
2.1明确数学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提问成败的先决条件,众所周知,课堂提问的目的,应该服从总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力求简练、明确,表达清楚,逻辑严密,不可含糊其辞,似是而非,使学生不知所云,但是,如果问题的指向不具体、不确定、太抽象,学生便弄不准选什么角度、抓哪些方面回答,这会使教学无法收到预期效果,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的课堂提问还有特定的目的,即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使其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由于目的要求不同,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的知识,以利学生知识迁移的回忆性问题;引导学生把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叙述、比较、说明等理解性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技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应用性问题:引导分析、推断以及探索知识规律的分析性问题;把前面的知识综合到新课中,以沟通前后知识联系的综合性问题;为了某种目的,对观点、答案、方法和资料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评价性问题;发展表达、联想或想象的问题,等等,总之,无论何种目的的提问,都必须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把握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思维
成功的教学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重视课堂提问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提问的时机,这是提高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根据教学实施情况适时提问,具体的方法技巧包括:第一,提问于学生的疑惑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状态,第二,提问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旧知识的支撑,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出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问的联系.更全面地理解新知识。
2.3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提高提问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执教者粗效提问、随意提问,而不考虑问题的价值取向、不推敲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必须掌握提问的控制技巧,一般来说,数学课堂提问的控制技巧主要体现在提问的难度、提问的频率、提问的节奏等方面,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能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问题只有稍高于学生实际水平,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控制问题难度的同时,还要控制提问次数,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决定,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或很长时间,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另外,控制提问的节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大约三秒钟的思考时间,就会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巧妙的设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多采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