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群建设已经开展数年,实践证明这是提高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本文结合“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的建设实践,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从专业群的管理运行体制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实训体系建设以及评价体系与标准的确立等方面,提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专业群构建基本路径,以指导和促进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203-02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教育开始执行独立的专业目录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进入规范期。2006年11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提出:“……建设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由此可见,专业群建设是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出现的一种新的专业建设理念,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实践。其核心是在把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强化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育适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是“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现在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规划和建设由院校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通常而言,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专业群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发挥集“群”效益实现“1 1>2”的功能,提高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这才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路径
1.构建合理的运行体制,为专业群建设保驾护航。专业群需要构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体制。同时在该体制构建的基础上,进行以目标考核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专业群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强化教书育人和服务意识的激励措施,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调动专业群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与专业群内涵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群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建设中,不仅要加大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并举,提高专业群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连云港师专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学训交替、双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外贸人才。其理论成果已经显现,王宏、李海川主持的连云港市级课题《高职高专外语专业“双证结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H200706)已经通过鉴定和验收,以该课题为基础的《高职高专“双证结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获得2012年连云港市科技技术进步三等奖。这一模式在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应用韩语以及电子商务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本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和熟练的商务和办公技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三年协议就业率高达95%以上,形成了生源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社会对本专业群办学质量的肯定。
3.搭建“平台 模块”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机制。专业群建设中课程是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须把握工作岗位、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工作岗位群和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又要考虑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迁移能力。通过“平台 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动与静、个性与共性的互动。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搭建了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群基础课组成。“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的,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而组成,分为专业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同时,该课程体系将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衔接,建立“双证融通”机制。相关课程的设立,既能满足其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能帮助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取相关从业资格。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将课程与考证、教学与就业有效地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求,实现了“双证”融通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4.整合实训资源,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整合现有的实训资源,建设符合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训中心,实现专业群校内实训资源的共享。同时,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专业群实训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校内实训结合课程实训为主,辅以校外实训及实习,增强应用型、操作型学生的培养。目前依托已经立项的省级《港口涉外商务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一所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现代物流、外贸单证、报关与货代于一体的实训中心,大力引入企业合作机制,联合开发和运作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训提供条件保障。 5.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高效的专业群教学团队。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的师资来自于6个不同的专业,各有其专长。但是如何让这些教师在同一个专业群建设理念下工作,这就需要积极探索专业群运行机制下的师资建设方案,整合师资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
6.确立评价体系与标准,引导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构建专业群建设评价机制,就是要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要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7.立德竖人,以生为本,做好专业群学生思想工作。要坚持探索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新情况、新特点,做好群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在建设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群内的专业整合不够合理,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通常,专业群要以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的技术能力要求的若干个专业整合而成。但实际上很多专业群的专业划分不够科学合理,很牵强地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同一个专业群里,或大都仍限于现有学院或系部的内部,很少有跨院、系的专业群合作。这样,相关资源没有得到共享,同时还限制了该专业的发展。
2.专业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亟需完善。对于专业群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或者是将其等同于某一专业的建设。群的建设有其名而无其实,也就是虽然从机制上建立了专业群,但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思路上,与之配套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没有更新,这都极大地制约了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3.专业群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专业群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事实上,由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起步晚,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尚无现成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教高﹝2003﹞8号)[Z].2010-04-06.
[2]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3]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6).
[4]梁慧社.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构建[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5).
[5]韩继红,李曙明.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7).
[6]强伟刚.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203-02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高职教育开始执行独立的专业目录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建设进入规范期。2006年11月,“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提出:“……建设500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由此可见,专业群建设是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启动出现的一种新的专业建设理念,是高职院校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实训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改革实践。其核心是在把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强化人才综合素质教育,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培育适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我国2004年公布的高职专业目录的分类是“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的,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现在多数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规划和建设由院校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确定。通常而言,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专业群建设,能够充分发挥核心专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水平,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发挥集“群”效益实现“1 1>2”的功能,提高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对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这才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路径
1.构建合理的运行体制,为专业群建设保驾护航。专业群需要构建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体制。同时在该体制构建的基础上,进行以目标考核为导向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专业群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强化教书育人和服务意识的激励措施,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充分调动专业群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立与专业群内涵发展相适应的运行机制。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群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国内外的职业教育实践表明,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群建设中,不仅要加大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并举,提高专业群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连云港师专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学训交替、双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外贸人才。其理论成果已经显现,王宏、李海川主持的连云港市级课题《高职高专外语专业“双证结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ZH200706)已经通过鉴定和验收,以该课题为基础的《高职高专“双证结合”教学模式研究》项目获得2012年连云港市科技技术进步三等奖。这一模式在报关与国际货运、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应用韩语以及电子商务专业中全面推广实施。本专业群培养的学生以扎实的外语语言功底和熟练的商务和办公技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各专业的毕业生连续三年协议就业率高达95%以上,形成了生源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体现了社会对本专业群办学质量的肯定。
3.搭建“平台 模块”式课程体系,建立“双证融通”机制。专业群建设中课程是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必须把握工作岗位、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工作岗位群和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又要考虑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迁移能力。通过“平台 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实现动与静、个性与共性的互动。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搭建了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方向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群基础课组成。“模块”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的,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而组成,分为专业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同时,该课程体系将学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有机衔接,建立“双证融通”机制。相关课程的设立,既能满足其职业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能帮助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从而获取相关从业资格。这种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将课程与考证、教学与就业有效地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求,实现了“双证”融通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4.整合实训资源,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整合现有的实训资源,建设符合专业群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训中心,实现专业群校内实训资源的共享。同时,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专业群实训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校内实训结合课程实训为主,辅以校外实训及实习,增强应用型、操作型学生的培养。目前依托已经立项的省级《港口涉外商务实训基地》,正在建设一所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现代物流、外贸单证、报关与货代于一体的实训中心,大力引入企业合作机制,联合开发和运作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训提供条件保障。 5.优化师资队伍,建设高效的专业群教学团队。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的师资来自于6个不同的专业,各有其专长。但是如何让这些教师在同一个专业群建设理念下工作,这就需要积极探索专业群运行机制下的师资建设方案,整合师资资源,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
6.确立评价体系与标准,引导专业群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构建专业群建设评价机制,就是要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评价工作运行机制,健全教学质量评价、考核、激励等管理制度,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逐步形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保障体系,要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7.立德竖人,以生为本,做好专业群学生思想工作。要坚持探索港口涉外商务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生所体现出来的新情况、新特点,做好群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在建设过程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1.群内的专业整合不够合理,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现象。通常,专业群要以专业技术基础相同或相关、具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的技术能力要求的若干个专业整合而成。但实际上很多专业群的专业划分不够科学合理,很牵强地把一些不相关的专业划分到同一个专业群里,或大都仍限于现有学院或系部的内部,很少有跨院、系的专业群合作。这样,相关资源没有得到共享,同时还限制了该专业的发展。
2.专业群的管理体制与运行体制亟需完善。对于专业群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或者是将其等同于某一专业的建设。群的建设有其名而无其实,也就是虽然从机制上建立了专业群,但实际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专业建设思路上,与之配套的组织管理形式也没有更新,这都极大地制约了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
3.专业群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现象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专业群的评价机制没有建立。事实上,由于专业群建设的研究起步晚,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尚无现成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可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教高﹝2003﹞8号)[Z].2010-04-06.
[2]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
[3]赵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的思考与认识[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20(6).
[4]梁慧社.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构建[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0(5).
[5]韩继红,李曙明.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7).
[6]强伟刚.对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