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学习品质相关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教学视野下的学习力研究首先应从动力、毅力和能力三个维度来进行.其中,概念构建、规律形成与问题解决的传统教学范畴是学习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视野 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15
学校教育中对学习力的关注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邻国日本.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开始了对学习力的关注与研究,诸多教育专家与相关学校对此也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深知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也深切感觉到学习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最为重要的因素,故对此展开了研究.文献表明,学习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学习品质相关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等要素.而基于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以为初中数学教学视角下关于学习力的研究,可以从动力、毅力与能力三个角度来进行.
一、动力,以兴趣、注意力为基础
学习动力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应试状态下,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学习动力的缺失,表现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课堂上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兴趣与课堂注意力是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在学习力的构成中,这却是先决因素.笔者的实践表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动力的激发,(即学习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习情境的关注.笔者发现,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过程具有极强的感性特征,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激发学习兴趣与凝聚学习注意力的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时,笔者注意到教材上有“从算式到方程”的描述,在教材给出的例子中,也有“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不妨试试列算式”的表述,这样的表述给笔者的启发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围绕“从算术到方程”中的“到”字,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利地从算术“走到”方程.同时笔者注意到,如果以教材中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个抽象的例子来思考,可能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真正产生兴趣,注意力自然也就无法集中.于是笔者另行设计了习题,将原例子中的三个地点换成了教室内的三个地点,将单位换成了米,于是数学问题先变成了一个生活问题.显然,学生对此生活问题的兴趣远胜于数学问题.有了兴趣,注意力自然要集中了许多.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数学建模的思路,通过画图的方法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算术方法的思路去求解.事实证明,前面的兴趣可以保证此段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就是说学生此时是有动力的.
然后,在算术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未知数的设立,建立起关于两点之间路程的x的等式,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引入未知数之后,等量关系可以体现得更加明显.通过这一认识将学生关于一元一次的方程引向深刻:方程,就是借助于未知数建立起的等量关系,而元与次则是对未知数的描述.
二、毅力,以学习成就感为保障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毅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说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持久力,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面对困难的态度.事实已经证明,空洞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毅力得到提高,而不断让学生取得成就感,却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成就感主要来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然,概念教学与规律构建也起着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将学生从“新手”培养成“专家”的思路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如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小平的爸爸新买了一部手机,他从移动公司了解到这样的两种计费方式:一是月租费10元,本地通话每分钟0.15元;二是无月租费,通话费用每分钟0.20元.那小平的爸爸应当采用哪种方式?
这显然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可以用数学工具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初遇此问题时,显然处于“新手”的状态,此时的问题解决过程至少应当包括这样的几个环节:一是理解问题.即完成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这里有个“合算不合算”的问题,即一个月花多少钱决定了哪种套餐更合算.于是新的问题就来了:合算与否的分界点在哪里?二是建立方程.由于前面积累的方程知识,学生知道需要通过未知数来建立等式,而这个等式就是合算与否的分界点.假如设每月通话时间为x,那分界点的等式关系就应当是0.2x=10 0.15x.三是解决方程,并赋予结果以实际意义(具体略).四是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步非常关键,是让学生显性体验成就感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设未知数解方程的过程中思维往往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数学形式上,对自身的思维过程缺少关注.而在学习反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特征,尤其是在难点突破过程中的思维作用,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难点突破时思维所起的作用(如上例中分界点的等量关系确定等).总之,从思维角度寻找成就感,是学习力生成的有力保障.
三、能力,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
能力是学习力的核心,有时候甚至是学习力的另一种说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力的主要指向就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用数学工具在思维中加工数学知识的能力.对初中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三个环节,即数学概念构建、数学规律形成与问题解决.其中,问题解决上面已经有所阐述,而数学概念与规律的学习中,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对数学规律运用环境的判断等.
比如说“勾股定理”(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的教学,为什么叫勾股定理?其描述的对象是什么?适用的环境是什么?哪些问题可以在转换后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可以结合在数轴上作出13的点的问题解决来说明)?这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勾股”概念的构建,也有“勾股定理”规律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需要从动力、毅力、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宏观思考与实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细节需要梳理,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 参 考 文 献 ]
[1]张兆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力之我见[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5(9).
[2]吴也显等.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J].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责任编辑 黄桂坚)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视野 学习力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15
学校教育中对学习力的关注始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邻国日本.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开始了对学习力的关注与研究,诸多教育专家与相关学校对此也展开了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深知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也深切感觉到学习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结果最为重要的因素,故对此展开了研究.文献表明,学习力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学习品质相关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等要素.而基于教学实践的经验,笔者以为初中数学教学视角下关于学习力的研究,可以从动力、毅力与能力三个角度来进行.
一、动力,以兴趣、注意力为基础
学习动力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应试状态下,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学习动力的缺失,表现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大,课堂上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兴趣与课堂注意力是教学中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在学习力的构成中,这却是先决因素.笔者的实践表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习动力的激发,(即学习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习情境的关注.笔者发现,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过程具有极强的感性特征,而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激发学习兴趣与凝聚学习注意力的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时,笔者注意到教材上有“从算式到方程”的描述,在教材给出的例子中,也有“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不妨试试列算式”的表述,这样的表述给笔者的启发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当围绕“从算术到方程”中的“到”字,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利地从算术“走到”方程.同时笔者注意到,如果以教材中的处理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个抽象的例子来思考,可能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真正产生兴趣,注意力自然也就无法集中.于是笔者另行设计了习题,将原例子中的三个地点换成了教室内的三个地点,将单位换成了米,于是数学问题先变成了一个生活问题.显然,学生对此生活问题的兴趣远胜于数学问题.有了兴趣,注意力自然要集中了许多.在此基础上,笔者利用数学建模的思路,通过画图的方法将生活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用算术方法的思路去求解.事实证明,前面的兴趣可以保证此段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就是说学生此时是有动力的.
然后,在算术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未知数的设立,建立起关于两点之间路程的x的等式,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引入未知数之后,等量关系可以体现得更加明显.通过这一认识将学生关于一元一次的方程引向深刻:方程,就是借助于未知数建立起的等量关系,而元与次则是对未知数的描述.
二、毅力,以学习成就感为保障
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毅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一种经验性的表述,说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持久力,尤其是遇到学习困难时面对困难的态度.事实已经证明,空洞的说教并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毅力得到提高,而不断让学生取得成就感,却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成就感主要来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然,概念教学与规律构建也起着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本着将学生从“新手”培养成“专家”的思路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如
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小平的爸爸新买了一部手机,他从移动公司了解到这样的两种计费方式:一是月租费10元,本地通话每分钟0.15元;二是无月租费,通话费用每分钟0.20元.那小平的爸爸应当采用哪种方式?
这显然既是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数学问题,或者说这是一个可以用数学工具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初遇此问题时,显然处于“新手”的状态,此时的问题解决过程至少应当包括这样的几个环节:一是理解问题.即完成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这里有个“合算不合算”的问题,即一个月花多少钱决定了哪种套餐更合算.于是新的问题就来了:合算与否的分界点在哪里?二是建立方程.由于前面积累的方程知识,学生知道需要通过未知数来建立等式,而这个等式就是合算与否的分界点.假如设每月通话时间为x,那分界点的等式关系就应当是0.2x=10 0.15x.三是解决方程,并赋予结果以实际意义(具体略).四是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步非常关键,是让学生显性体验成就感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设未知数解方程的过程中思维往往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数学形式上,对自身的思维过程缺少关注.而在学习反思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思维特征,尤其是在难点突破过程中的思维作用,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难点突破时思维所起的作用(如上例中分界点的等量关系确定等).总之,从思维角度寻找成就感,是学习力生成的有力保障.
三、能力,以数学思维能力为核心
能力是学习力的核心,有时候甚至是学习力的另一种说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力的主要指向就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用数学工具在思维中加工数学知识的能力.对初中生而言,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存在三个环节,即数学概念构建、数学规律形成与问题解决.其中,问题解决上面已经有所阐述,而数学概念与规律的学习中,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学生对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对数学规律运用环境的判断等.
比如说“勾股定理”(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八章)的教学,为什么叫勾股定理?其描述的对象是什么?适用的环境是什么?哪些问题可以在转换后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可以结合在数轴上作出13的点的问题解决来说明)?这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勾股”概念的构建,也有“勾股定理”规律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需要从动力、毅力、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宏观思考与实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细节需要梳理,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 参 考 文 献 ]
[1]张兆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力之我见[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5(9).
[2]吴也显等.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重心[J].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