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对新时期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教育部也颁布了新课程标准。可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如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教师面临的困惑;然后提出教师自我角色的转变以及教师素养的提高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而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教师面临的困惑
在这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许多困惑,其中“如何教”与“如何学”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如何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难点。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性。教师的讲应该如何讲,讲多少,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又是怎样的?学生的学又该怎样去学呢?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参差不一,尤其是农村学生,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更是一个难题。成绩好的学生回家会自主学习并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对于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只是一个形式,达不到效果。
2. 教师须改变自我,实现角色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传承文化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走向多元化。师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的角色不再单一。在新课程的实施下,教师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只有全方位更新教师角色,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教育,优质教育。教师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上做出改变。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教师长期不断的努力。新课程能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于观念。现在的教学不再需要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更多发挥的空间。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性格,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整合使用,并优化。可以把一些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找到适合自身教育水平的新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第三,以教师的行为方式转变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的学要求学生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改变原有的机械的、不断重复的学习方式;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改变师生关系,注重平等民主的交往和对话。
3. 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行进。首先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在人才培养的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受到影响。教师应以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不慕虚名,不图私利。因此,教师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努力提到教学质量。知识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心灵交汇的载体。教师专业知识越深厚,基础知识越扎实,对教材的理解就越透彻,讲解会更有魅力,吸引学生。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专研教材,是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础教育的改革还需各方面的参与、努力和支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地不懈努力,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并汲取经验,发展创新教育,发展优质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中学校)
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而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占有重要地位。
1. 教师面临的困惑
在这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着许多困惑,其中“如何教”与“如何学”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新课改中,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如何把握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难点。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失去自己的主体性,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性。教师的讲应该如何讲,讲多少,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又是怎样的?学生的学又该怎样去学呢?学生的个人情况和家庭情况参差不一,尤其是农村学生,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更是一个难题。成绩好的学生回家会自主学习并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而对于成绩相对差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只是一个形式,达不到效果。
2. 教师须改变自我,实现角色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传承文化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走向多元化。师生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的角色不再单一。在新课程的实施下,教师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只有全方位更新教师角色,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教育,优质教育。教师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上做出改变。当然这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需要我们教师长期不断的努力。新课程能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关键在于观念。现在的教学不再需要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更多发挥的空间。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进取的性格,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整合使用,并优化。可以把一些传统的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找到适合自身教育水平的新方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第三,以教师的行为方式转变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的教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学生的学要求学生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改变原有的机械的、不断重复的学习方式;由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改变师生关系,注重平等民主的交往和对话。
3. 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教师的水平,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课改的行进。首先加强教师师德修养。在人才培养的活动中,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质量。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不是自发的,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受到影响。教师应以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尊重知识,尊重学生,不慕虚名,不图私利。因此,教师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加强道德理论学习,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次,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努力提到教学质量。知识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心灵交汇的载体。教师专业知识越深厚,基础知识越扎实,对教材的理解就越透彻,讲解会更有魅力,吸引学生。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努力专研教材,是科学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基础教育的改革还需各方面的参与、努力和支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地不懈努力,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并汲取经验,发展创新教育,发展优质教育。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