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的外表为什么那么朴素?
在古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精美的雕塑无疑是最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穿仙袍的女青年》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制作于公元前530年左右的祭祀女神雕塑,是古希腊雕塑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1886年被挖掘出土时,雕塑高大约1.18米,由大理石制成,颜色为白色。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相同的形状与人格,所以这件雕像身体比例、肌肉质感接近真实人体,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然而,在重视色彩,并以衣着颜色来代表地位的古希腊,为什么雕刻出的女神衣着颜色如此单调呢?
类似的疑问也存在于许多肖像雕塑中。《奥古斯都雕像》完成于公元1世纪,是古罗马雕塑家为当时的英雄人物屋大维创作的。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史称“罗马和平”。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还授予其“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称号意味着称号获得者拥有超越人的权威,足见屋大维在其执政时代的权力和威望,在屋大维死后,他也马上被列入神的行列并被神格化。
在这座大理石雕像中,屋大维披着盔甲,左手握着权杖,表情威严,右手朝前高举,似在训话,而其右脚边依偎着一个有双翼的小天使。整座雕像细节雕刻得非常精美,完美地传达了屋大维似神一样的完美形象。
然而,如果你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屋大维,还是小天使,都没有眼珠,由于整座雕像都是白色的,他们的头发也没有任何颜色,这使得现在的我们很难描绘出他们的真实面貌。当时热衷于精确描绘人物特征的艺术家们,为什么会为崇拜屋大维的民众呈现这样一个形象呢?
有人说这是雕塑家在讽刺屋大维“有眼无珠”,象征他对爱情的盲目性,或者讽刺他生性鲁莽,行动随时需要有识之士的带领。另外一种说法是雕塑家为了要显示奥古斯都的高大形象,故意采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
古代艺术不是黑白色
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欧洲古典时期的雕塑起初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通体“雪白”,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神是有色彩的,并且在创作时,也为他们搭配了亮丽的颜色,就连他们的神庙,也是色彩缤纷的。但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文物褪色了,才给我们古希腊大理石雕塑是白色的错觉。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巨匠误以为古典时期的雕塑均是白色,因此据此创立了新古典主义,才将白色视作大理石雕塑的整体风格,并一直延续至今。
2014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新嘉士伯美术馆展出了一些特别的文物。120多件古希腊雕塑连同它们的复原品一同展出,与洁白的大理石雕塑原件不同的是,复制品呈现了绚丽的色彩。
《穿仙袍的女青年》其头发为漂亮的棕色,穿的是一件黄色的长袍,袍子的腰部和下摆点缀着红蓝黄相间的装饰性图案。而奥古斯都丢失的“眼珠”也找回了,其眼球是棕色的,其头发是亮丽的棕色,搭在身上的红袍呈现出深红色。
雅典娜的雕塑也不再是雪白的大理石,而是金光闪闪。创作于公元前490年的《弓箭手》复制品一改原雕塑的苍白色,他穿着一件印有红色、蓝色和绿色野兽图案的背心,手执金色的弓箭,箭身为蓝色。其他复原品也都是色彩灿烂、颜色缤纷的。
如何辨别古代文物的色彩?
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古代文物的色彩的呢?
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侧光照射,将光源从侧面照射物体。这种光线能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以辨别出原来看不出的细微区别。如将这种方法用于观察绘画时,会使得笔触、颜料色块变得明显。运用在雕像上,效果更微妙。由于不同的颜料有不同的脱落速度,这使得雕塑表面会凹凸不平,当用侧光照射时,其上的图案细节会显露出来。
弄清楚绘画和雕塑表面图案的细节并不是难事,而如果要弄清楚图案的颜色,那么,考古学家们则需要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涉及到对无机化学物质的检测。考古证据显示,人工合成颜料的历史很悠久。比如当兵马俑出土时,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两种合成颜料——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显示这两种颜料是由石英、马石酸和钡矿(碳酸盐)和铅盐催化剂合成,分别诞生于战国时期。埃及蓝是另一种古老的合成颜料,主要成分为硅酸钙铜,大概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蓝是一种纯蓝色颜料,经常用于调制其他颜色的颜料。这些人造蓝紫色广泛地运用在古代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中。
那么,如何识别它们呢?
研究表明,当将可见光打到这三种人工合成颜料上时,只有红外线会被反射回来,其他波长的光会被吸收掉。所以,研究者们只需要捕捉到红外线光,就能确定颜料是不是由这些无机化合物构成。
类似地,要想检测出一些有机色素,研究者只需要让光谱仪照射到雕塑上,随后,注意哪些波长的光没有反射回来,就可以确定颜料是由哪种有机物质制成的。比如一些有机颜料会吸收紫外线,呈现出粉橙色光芒,研究者们只需根据紫外光的反射情况,并根据这一颜料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呈现的独特的光谱特征,就能确定这种颜料的构成物质。
今天,多亏了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古代艺术品开始重现五彩缤纷的色彩。而如果你有幸见到这些复原后的艺术品,也许会驚叹古人那色彩灿烂的艺术世界!
在古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精美的雕塑无疑是最吸引人的艺术作品。
《穿仙袍的女青年》就是其中一件,这件制作于公元前530年左右的祭祀女神雕塑,是古希腊雕塑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1886年被挖掘出土时,雕塑高大约1.18米,由大理石制成,颜色为白色。古希腊人相信神与人具有相同的形状与人格,所以这件雕像身体比例、肌肉质感接近真实人体,面部表情生动传神。然而,在重视色彩,并以衣着颜色来代表地位的古希腊,为什么雕刻出的女神衣着颜色如此单调呢?
类似的疑问也存在于许多肖像雕塑中。《奥古斯都雕像》完成于公元1世纪,是古罗马雕塑家为当时的英雄人物屋大维创作的。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他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内战,使罗马帝国进入了相当长一段和平、繁荣的辉煌时期,史称“罗马和平”。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还授予其“奥古斯都”的称号,这个称号意味着称号获得者拥有超越人的权威,足见屋大维在其执政时代的权力和威望,在屋大维死后,他也马上被列入神的行列并被神格化。
在这座大理石雕像中,屋大维披着盔甲,左手握着权杖,表情威严,右手朝前高举,似在训话,而其右脚边依偎着一个有双翼的小天使。整座雕像细节雕刻得非常精美,完美地传达了屋大维似神一样的完美形象。
然而,如果你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屋大维,还是小天使,都没有眼珠,由于整座雕像都是白色的,他们的头发也没有任何颜色,这使得现在的我们很难描绘出他们的真实面貌。当时热衷于精确描绘人物特征的艺术家们,为什么会为崇拜屋大维的民众呈现这样一个形象呢?
有人说这是雕塑家在讽刺屋大维“有眼无珠”,象征他对爱情的盲目性,或者讽刺他生性鲁莽,行动随时需要有识之士的带领。另外一种说法是雕塑家为了要显示奥古斯都的高大形象,故意采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
古代艺术不是黑白色
其实真正的原因很简单。欧洲古典时期的雕塑起初并不是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通体“雪白”,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神是有色彩的,并且在创作时,也为他们搭配了亮丽的颜色,就连他们的神庙,也是色彩缤纷的。但由于时间久远,这些文物褪色了,才给我们古希腊大理石雕塑是白色的错觉。事实上,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等文艺复兴巨匠误以为古典时期的雕塑均是白色,因此据此创立了新古典主义,才将白色视作大理石雕塑的整体风格,并一直延续至今。
2014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新嘉士伯美术馆展出了一些特别的文物。120多件古希腊雕塑连同它们的复原品一同展出,与洁白的大理石雕塑原件不同的是,复制品呈现了绚丽的色彩。
《穿仙袍的女青年》其头发为漂亮的棕色,穿的是一件黄色的长袍,袍子的腰部和下摆点缀着红蓝黄相间的装饰性图案。而奥古斯都丢失的“眼珠”也找回了,其眼球是棕色的,其头发是亮丽的棕色,搭在身上的红袍呈现出深红色。
雅典娜的雕塑也不再是雪白的大理石,而是金光闪闪。创作于公元前490年的《弓箭手》复制品一改原雕塑的苍白色,他穿着一件印有红色、蓝色和绿色野兽图案的背心,手执金色的弓箭,箭身为蓝色。其他复原品也都是色彩灿烂、颜色缤纷的。
如何辨别古代文物的色彩?
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是如何知道古代文物的色彩的呢?
最普遍的方法是采用侧光照射,将光源从侧面照射物体。这种光线能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可以辨别出原来看不出的细微区别。如将这种方法用于观察绘画时,会使得笔触、颜料色块变得明显。运用在雕像上,效果更微妙。由于不同的颜料有不同的脱落速度,这使得雕塑表面会凹凸不平,当用侧光照射时,其上的图案细节会显露出来。
弄清楚绘画和雕塑表面图案的细节并不是难事,而如果要弄清楚图案的颜色,那么,考古学家们则需要分步骤进行。
第一步涉及到对无机化学物质的检测。考古证据显示,人工合成颜料的历史很悠久。比如当兵马俑出土时,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两种合成颜料——中国蓝和中国紫。研究显示这两种颜料是由石英、马石酸和钡矿(碳酸盐)和铅盐催化剂合成,分别诞生于战国时期。埃及蓝是另一种古老的合成颜料,主要成分为硅酸钙铜,大概诞生于公元前3000年。埃及蓝是一种纯蓝色颜料,经常用于调制其他颜色的颜料。这些人造蓝紫色广泛地运用在古代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中。
那么,如何识别它们呢?
研究表明,当将可见光打到这三种人工合成颜料上时,只有红外线会被反射回来,其他波长的光会被吸收掉。所以,研究者们只需要捕捉到红外线光,就能确定颜料是不是由这些无机化合物构成。
类似地,要想检测出一些有机色素,研究者只需要让光谱仪照射到雕塑上,随后,注意哪些波长的光没有反射回来,就可以确定颜料是由哪种有机物质制成的。比如一些有机颜料会吸收紫外线,呈现出粉橙色光芒,研究者们只需根据紫外光的反射情况,并根据这一颜料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呈现的独特的光谱特征,就能确定这种颜料的构成物质。
今天,多亏了科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越来越多的古代艺术品开始重现五彩缤纷的色彩。而如果你有幸见到这些复原后的艺术品,也许会驚叹古人那色彩灿烂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