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物质追求提升,对于水产品的供应提出新的目标。然而,目前水产养殖工作中对于水体污染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产业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影响了水产养殖的质量和效率,阻碍水产品市场供应。养殖过程中出现水体污染不仅会影响产量,还会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于水体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将简述水产养殖水体污染情况,分析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引言
目前,面对水产养殖中出现的水体污染一般会采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活动特性来对水质起到净化和改善的作用。这一技术手段不但污染损害小,而且操作简单便利,能够较为高效地解决水质污染的问题,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因此该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好的前景,未来或将此技术大量运用于实际。今后,水产养殖业中出现的水体污染在经过调查检测后,可以使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以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经济增长。
一、水产养殖水体污染情况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大,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一直较为旺盛,市场上的水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水产养殖户为了获得最高的经济利润,时常会把水产品养殖密集化,造成养殖水源的污染,也会出现许多生物病害问题,最终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如今,面对水产养殖中出现水污染的问题,相关专业人士应当研究检测水质情况,明确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目前,水产养殖中出现的水体污染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水中营养物污染。养殖户在水中投放过量的饲料,导致多余的营养物滞留在水体之中而得不到及时化解,还有水产出现的粪便等没有及时处理,都会导致水体营养过剩。二是药物污染。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水产动物健康成长,养殖户会在水体中投入药物,防止水产动物出现病害,并用药物抑制水中植物生长。三是底泥富集污染。水产养殖水域底部泥沙中蕴藏着丰富的营养,但是随着养殖时间加长,底泥逐渐形成污染源,水产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1]。
二、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蕴藏多方面知识能力的操作技术,对操作实施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方式,其自身的优越性较强,技术能力日趋完善。这一方法是利用大量微生物对水质进行污染处理相当水产养殖期间投放适当的微生物能够平衡水质结构,改善水源富营养化等情况。在实际水产养殖工作中,为了让水产品更好地获得营养、尽快成长,养殖员会在水中加入大量的富含营养的饲料,但往往养殖厂中的水产品并不能将饲料完全吸收,长此以往水中累积的高营养含量的饲料会对水质造成影响。这时,在水中投入一些螺旋藻、绿藻等微生物,能够大大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解决水体污染严重的状况。
(二)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具有净化水质、改善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优化。这一方法一般还需对投放的植物进行成分提取检测,研究植物的挥发效果,判断根系发达情况等,才能用以不同污染的水体修复。在水体污染时运用这一方法的情况较为多见,因为水生植物的成本较低,但应用价值较高,对于水体污染的适应性较为广泛,总体来说性价比较高。例如,在水体中种植芦苇能够改善水体的富營养化,提升水质;在水体中种植狐尾藻可以改善水源中盐含量等。总之,水生植物修复手段的安全性较高,不但成本低而且效果较好,目前较为受到水产养殖的欢迎[2]。
(三)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水生动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部分水生动物蚕食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对水体进行清理,以达到水体中的营养平衡,这一技术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发展而来的,多运用于二次修复之中,对解决水体污染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运用中,水产养殖户会在养殖基地中适当的投放一些草鱼、鲢鱼等水生动物,利用鱼类捕食部分水生植物,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和水体环境保持在平衡的状态,防止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水生动物的投放数量应当事先进行调查和估计,切忌随意投放水生动物,造成更加严重的水体污染。此外,部分养殖户在水产养殖时还会应用底栖生物的特性对水体进行治理,也会使用环节动物让水体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解,以达到水体条件良好的状态。
三、结束语
基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社会又正处于新时代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升,对于水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而水产养殖不断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水体污染的情况也浮出水面。一旦水产养殖厂不能及时发现水体污染情况并采取对应的措施,会对水产品生产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养殖厂附近的水体环境,导致生态失衡。因此,水产养殖在产业化进程中应当不断调整产业模式,结合生物修复技术等新兴技术,运用新型养殖手段,发挥新优势,以实现提升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育新.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9(8):1306-1310.
[2]何莎.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江西农业,2018(12).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引言
目前,面对水产养殖中出现的水体污染一般会采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活动特性来对水质起到净化和改善的作用。这一技术手段不但污染损害小,而且操作简单便利,能够较为高效地解决水质污染的问题,保证水产养殖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因此该技术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较好的前景,未来或将此技术大量运用于实际。今后,水产养殖业中出现的水体污染在经过调查检测后,可以使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以控制生产成本,实现经济增长。
一、水产养殖水体污染情况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较大,对于水产品的需求一直较为旺盛,市场上的水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水产养殖户为了获得最高的经济利润,时常会把水产品养殖密集化,造成养殖水源的污染,也会出现许多生物病害问题,最终影响水产养殖的产量。如今,面对水产养殖中出现水污染的问题,相关专业人士应当研究检测水质情况,明确水体污染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手段。目前,水产养殖中出现的水体污染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水中营养物污染。养殖户在水中投放过量的饲料,导致多余的营养物滞留在水体之中而得不到及时化解,还有水产出现的粪便等没有及时处理,都会导致水体营养过剩。二是药物污染。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水产动物健康成长,养殖户会在水体中投入药物,防止水产动物出现病害,并用药物抑制水中植物生长。三是底泥富集污染。水产养殖水域底部泥沙中蕴藏着丰富的营养,但是随着养殖时间加长,底泥逐渐形成污染源,水产动物的生存空间受到影响[1]。
二、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一)微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蕴藏多方面知识能力的操作技术,对操作实施具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生物修复技术的一种方式,其自身的优越性较强,技术能力日趋完善。这一方法是利用大量微生物对水质进行污染处理相当水产养殖期间投放适当的微生物能够平衡水质结构,改善水源富营养化等情况。在实际水产养殖工作中,为了让水产品更好地获得营养、尽快成长,养殖员会在水中加入大量的富含营养的饲料,但往往养殖厂中的水产品并不能将饲料完全吸收,长此以往水中累积的高营养含量的饲料会对水质造成影响。这时,在水中投入一些螺旋藻、绿藻等微生物,能够大大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解决水体污染严重的状况。
(二)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一些具有净化水质、改善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优化。这一方法一般还需对投放的植物进行成分提取检测,研究植物的挥发效果,判断根系发达情况等,才能用以不同污染的水体修复。在水体污染时运用这一方法的情况较为多见,因为水生植物的成本较低,但应用价值较高,对于水体污染的适应性较为广泛,总体来说性价比较高。例如,在水体中种植芦苇能够改善水体的富營养化,提升水质;在水体中种植狐尾藻可以改善水源中盐含量等。总之,水生植物修复手段的安全性较高,不但成本低而且效果较好,目前较为受到水产养殖的欢迎[2]。
(三)水生动物修复技术
水生动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部分水生动物蚕食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对水体进行清理,以达到水体中的营养平衡,这一技术是经过长期的研究发展而来的,多运用于二次修复之中,对解决水体污染起到重要作用。在实际运用中,水产养殖户会在养殖基地中适当的投放一些草鱼、鲢鱼等水生动物,利用鱼类捕食部分水生植物,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和水体环境保持在平衡的状态,防止水体污染严重的情况出现。值得注意的是,水生动物的投放数量应当事先进行调查和估计,切忌随意投放水生动物,造成更加严重的水体污染。此外,部分养殖户在水产养殖时还会应用底栖生物的特性对水体进行治理,也会使用环节动物让水体中的化学物质进行分解,以达到水体条件良好的状态。
三、结束语
基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社会又正处于新时代发展中,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不断提升,对于水产品的需求更加旺盛。而水产养殖不断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水体污染的情况也浮出水面。一旦水产养殖厂不能及时发现水体污染情况并采取对应的措施,会对水产品生产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养殖厂附近的水体环境,导致生态失衡。因此,水产养殖在产业化进程中应当不断调整产业模式,结合生物修复技术等新兴技术,运用新型养殖手段,发挥新优势,以实现提升水产品产量和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育新.水产养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9(8):1306-1310.
[2]何莎.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J].江西农业,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