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迈蒙尼德是中世纪最重要的犹太教神学家哲学家,理性主义的兴起,犹太教的上帝存在、上帝本质等基础性观点面临冲击,面对这种情况,迈蒙尼德一方面利用哲学对犹太教教义作出重新解释,另一方面他又企图限制理性的权威为信仰留下地盘。他把形而上学划分为哲学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两种。在哲学形而上学的领域理性具有绝对的权威,但是在面对神学形而上学时理性又不得不收起扩充地盘的野心。迈蒙尼德通过理性论证了犹太教的先知论的合理性,论证了上帝存在和上帝的非物质性,肯定了哲学形而上学的科学性。但在面对上帝的本质、上帝的创世论这类犹太教根本问题是没有将理智的信仰原则贯彻到底,而是对神学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持怀疑态度,迈蒙尼德限制理性的权威为信仰留下地盘。
【关键词】:迈蒙尼德;哲学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调和
目前为止关于形而上学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含义是,沿波讨源、寻根问底。“作为本体论追求的形而上学,就是寻求理解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终极解释、终极存在和终极价值。”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目的在于寻找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及其深层原因。迈蒙尼德一方面利用哲学对犹太教教义作出重新解释,另一方面他又企图限制理性的权威为信仰留下地盘。他把形而上学划分为哲学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两种。
一、哲学形而上学
迈蒙尼德在论证犹太教先知论、上帝存在及上帝的非物质性的过程中,肯定哲学形而上学的科学性,肯定了理性在论证犹太教信仰合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性原则在先知论论证中的应用
迈蒙尼德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先知论,他把它们总结为分为三种。一种是大众的先知论,这一先知们强调的是某人能否成为先知完全取决于上帝的作用,上帝在决定一个人能否先知时只考虑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考虑人的理智能力等其他条件。“上帝随便选择任何他所喜悦的人,赋予他预言,施与他异象,这个人是智是愚,是长是幼都没有关系,只要他在某种程度上品德良好”。就上帝是先知选择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超自然存在者来说,这种先知论是超自然主义的先知论。第二种是智者的先知论。这种先知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先知,这个人的完善程度是决定性因素而并不取决于上帝,“如果一个其智力与道德都相当完善,并且其想象力也已完善至极的人以下面所说的方式训练自己,那么他一定就能成为先知”。这种先知论更强调作为自然人的理智能力,因此可以称之为自然主义的先知论。
第三种是迈蒙尼德赞同的先知论。认为这是“《圣经》所教导我们的观点”,即在上述两种先试论中开出一条中间道路,在成为先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人的完善性,又要考虑上帝的重要作用。综合这三种先知论来说,第一种先知论以绝对信仰上帝与基础,是超自然主义和信仰主义的;第二种先知论认为人的能力在由潜在向显在的变化过程中,人的自然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先知论;迈蒙尼德取中间道路,是宗教信仰与理性自然主义的综合,体现为一种调和主义的思维方式。迈蒙尼德认为成为先知论过程中,上帝起决定作用,又兼顾人的完善的理智的作用,凸显了人的理智的能动性成为先知过程中的作用。这表明迈蒙尼德的先知论是信仰与理性、神与人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
(二)理智在上帝存在证明中的应用
上帝存在是犹太教中不言而喻的理念,也是迈蒙尼德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在迈蒙尼德看看无论是对神学思想家而言还是對普通民众而言,上帝存在是必须首先把握的基本原则。只有这一基本原则得到确认以后,犹太教才有可能成立,神学家才有可能由此出发,进一步探讨有关上帝本性的知识,经典作家才能对经典作进一步的注释和扩展。
迈蒙尼德采取的论证方法,就是以物质运动的为出发点,从因果关系的有限性论证出“第一因”也就是就是上帝的存在。在论证的过程中。他先列出了二十五个前提,作为其论证的基础,从这二十五个前提出发,引出对上帝存在的一系列证明。他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必然的存在的复合物,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因此可以推出,必然存在一个使“质料”接受“形式”的推动者,而这个推动者必然是先于“质料”而存在的,这个推动者本身也要有一个推动自己运动的原因,由此形成了一个因果链条,但是根据因果链条不可能无限的原则,必然存在一个第一推动者。第一推动者的自身运动,引起因果链条的运动,在运动的这个链条中。运动的物体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它存在与被推动者的内部,一种是它存在于被推动者的外部除此以外,绝对不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况。同时,作为天体的推动者,也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它存在于被推动天体的内部,另一种是它存在于被推动天体的外部。如果它存在于天体的外部,他又具有两种情况:一,它是物质的;二,它是非物质的。这样的话,对于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描述就有存在四种,一种是位于被推动天梯之外的物质性物体,第二种是位于天体之外的非物质性物体,第三种是位于天地之内的可以分割的物体,第四种是位于天体之内的不可分割的力。
分析这四种状态,迈蒙尼德发现。第一种情况是不会存在的,因为物质性的推动者运动,还需要其他动力来推动其运动,因此,这种天体之外的物质性的力不是第一推动力。第三种情况也被迈蒙尼德否定了,因为作为推动者的天体的力是有限的,位于其内部的力也必须是有限的,一种有限的力,不可能为天体的无限运动提供永恒的动力,因此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第四种情况也被迈蒙尼德排除了,因为每一个物体运动形式中既有偶然的运动也有本质性的运动。既然是偶然性的运动,那么也就一定有静止的时候,它一旦静止,天体也就会随之静止。这样的话也就只剩下第二种情况存在,即引起天体运动的是一个脱离于天体之外的非物质性的推动者,也就是上帝。
通过上述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哲学形而上学的科学性迈蒙尼德是持肯定态度的。迈蒙尼德认为对具有形式和质料的物体,人类的理智是完全可以把握的。人能依靠人的理性,通过分析质料与形式的运动过程,并且透过质料把握形式。并且可以窥测事物的本质。在这样的一个分析过程中,迈蒙尼德运用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的逻辑原则。哲学形而上学具有科学性,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和把握,人们凭借理性都可以认识到上帝的存在及其非物质性,迈蒙尼德认为可以对犹太教传统进行理性主义的说明,用哲学形而上学确立犹太教信仰的可能性。但是,在迈蒙尼德看来上帝具有不可言说性,上帝是人们很难被人认识的,上帝的独立理智也同样难于被认识。 二、神学形而上学
迈蒙尼德认为存在一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不可不得不止步的界限,超过这一界限之后,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是不可企及的,对于这样一个领域,关涉到上帝的本质是人类只能诉诸于信仰。
(一)上帝的不可言说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出迈蒙尼德通过理性的证明,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并且上帝是非物质性的永恒的存在。接下来迈蒙尼德需要进一步说明,除了这些性质以外,我们还能如何描述上帝。还需证明上帝是否具有可言说性。
对于上帝的可言说性迈蒙尼德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不仅要说那肯定上帝属性的人,他或者是对于造物主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我还要说他在无意之间已经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在迈蒙尼德看来,人类在认识超越存在的过程中所凭借的人的经验是靠不住的,甚至可以说,凡是企图用肯定性语言对上帝本质进行言说的行为是错误的,无异于叛教者。也就是说,上帝的本质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不可言说的。
迈蒙尼德认为可以用来描述上帝的行为属性来描述上帝。用“上帝作出某种行为”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对上帝本质单一性的干犯。因为上帝可以作出多种行为。多种行为并不必然会推出上帝本质的多样性。对人类智慧而言,人类只能认识上帝的行为,我们说上帝仁慈、怜悯、愤怒不是说上帝的属性,仅仅是说上帝行为的属性。同时迈蒙尼德认为,不管是其本质属性还是偶然属性,这些描绘都会威胁“上帝单一性”这一基本的原理。
因此他认为任何关于上帝属性的说法只能是否定性的。比如上帝是存在的应当理解为上帝不是非存在的;上帝是活的应该理解为上帝不是死的;上帝是全知的应当理解为上帝不是无知的。上帝在本质上极为圆满、完善无需任何添加任何东西。完全是对一切不完全的否定,有些感知对。有些对象是在人的认识领域之内的,而有些是在的人的认识领域之外的。迈蒙尼德认为对上帝的本质而言,神学形而上学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上帝创世论
對理性能力的限制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他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永恒论。迈蒙尼德主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我们坚持认为上帝是从无中产生出第一“质料”的,在它被产生之后,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任何东西都是从它而生而又回归于它”。他们认为既然神是宇宙存在的原因,上帝是永恒的不变的,那么他的行为方式也应当是统一的、不变的,上帝所创造的宇宙必定是永恒的、不变的。既是说时间、空间、天体运动也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演下去,那么必然推出世界是永恒的,万物皆不可违背其必然的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上帝不可能产生新的意志,不可能对世界作出任何干预,那么上帝将《拖拉》授予摩西也将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神迹也将变得不可能,犹太教的信仰基础也将必然发生动摇。相反的只有接受上帝创世论才能推论出《拖拉》及其记载的事件的真实性,种种神迹才可能成为可能,犹太教信仰才能得以保全。迈蒙尼德这样评价亚里士多德:“他关于神的看法,非但是猜测的,而且包含一些严重的矛盾和曲解之处,它们是邪恶的宣传,亚里士多德是无法为之辩解的。”
结语
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是西方世界的精神源头,古希腊哲学塑造了西方的思维模式,为现代西方哲学铺平了道路,影响深远。希伯来圣经是西方宗教信仰的直接来源。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与犹太教有着紧密的的关系。哲学企图以理性对世界做整体性把握,重视逻辑证明;宗教代表了以信仰为基础认识世界的方式,信奉不证自明的原则。理性与信仰就像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世界运行着,似乎永远没有交点。但这两种异质文化在迈蒙尼德这里发生了了交集。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是思想家们思考的重要话题之一。雅典与耶路撒冷相差多远,这是思想家们企图回答的问题。迈蒙尼德胜于前人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用信仰机械的排解理性,也没有单纯的把哲学当作论证信仰的工具,他在哲学与神学之间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一方面他用理性论证《拖拉》,强调在解释经文时,不能“死在句下”,不能拘泥于表面的文字,另一方面他又对理性作出了取舍,限制理性的能力,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参考文献:
[1](西班牙)摩西·迈蒙尼德著,傅有德,郭鹏,张志平译,《迷途指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傅有德等著,《犹太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傅有德主编,《犹太研究(第1期)》[M] .济南: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2002
[5]高山奎.试论迈蒙尼德与斯宾诺莎的古今之争[J].哲学研究.2017(09)
[6]王增福.理性的有限性与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论迈蒙尼德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思想[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7]张倩红.伊斯兰世界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交往[J].世界历史2006(06)
[8]赵同生.理性视域中的神人关系--迈蒙尼德宗教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10
[9]王彦.中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0]夏歆东.圣典与诠释:迈蒙尼德寓意释经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
【关键词】:迈蒙尼德;哲学形而上学;神学形而上学;调和
目前为止关于形而上学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含义是,沿波讨源、寻根问底。“作为本体论追求的形而上学,就是寻求理解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终极解释、终极存在和终极价值。”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的目的在于寻找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及其深层原因。迈蒙尼德一方面利用哲学对犹太教教义作出重新解释,另一方面他又企图限制理性的权威为信仰留下地盘。他把形而上学划分为哲学形而上学和神学形而上学两种。
一、哲学形而上学
迈蒙尼德在论证犹太教先知论、上帝存在及上帝的非物质性的过程中,肯定哲学形而上学的科学性,肯定了理性在论证犹太教信仰合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理性原则在先知论论证中的应用
迈蒙尼德总结了当时流行的先知论,他把它们总结为分为三种。一种是大众的先知论,这一先知们强调的是某人能否成为先知完全取决于上帝的作用,上帝在决定一个人能否先知时只考虑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不考虑人的理智能力等其他条件。“上帝随便选择任何他所喜悦的人,赋予他预言,施与他异象,这个人是智是愚,是长是幼都没有关系,只要他在某种程度上品德良好”。就上帝是先知选择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超自然存在者来说,这种先知论是超自然主义的先知论。第二种是智者的先知论。这种先知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成为先知,这个人的完善程度是决定性因素而并不取决于上帝,“如果一个其智力与道德都相当完善,并且其想象力也已完善至极的人以下面所说的方式训练自己,那么他一定就能成为先知”。这种先知论更强调作为自然人的理智能力,因此可以称之为自然主义的先知论。
第三种是迈蒙尼德赞同的先知论。认为这是“《圣经》所教导我们的观点”,即在上述两种先试论中开出一条中间道路,在成为先知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人的完善性,又要考虑上帝的重要作用。综合这三种先知论来说,第一种先知论以绝对信仰上帝与基础,是超自然主义和信仰主义的;第二种先知论认为人的能力在由潜在向显在的变化过程中,人的自然能力起决定作用,因此可以称为自然主义的先知论;迈蒙尼德取中间道路,是宗教信仰与理性自然主义的综合,体现为一种调和主义的思维方式。迈蒙尼德认为成为先知论过程中,上帝起决定作用,又兼顾人的完善的理智的作用,凸显了人的理智的能动性成为先知过程中的作用。这表明迈蒙尼德的先知论是信仰与理性、神与人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
(二)理智在上帝存在证明中的应用
上帝存在是犹太教中不言而喻的理念,也是迈蒙尼德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在迈蒙尼德看看无论是对神学思想家而言还是對普通民众而言,上帝存在是必须首先把握的基本原则。只有这一基本原则得到确认以后,犹太教才有可能成立,神学家才有可能由此出发,进一步探讨有关上帝本性的知识,经典作家才能对经典作进一步的注释和扩展。
迈蒙尼德采取的论证方法,就是以物质运动的为出发点,从因果关系的有限性论证出“第一因”也就是就是上帝的存在。在论证的过程中。他先列出了二十五个前提,作为其论证的基础,从这二十五个前提出发,引出对上帝存在的一系列证明。他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出发,认为必然的存在的复合物,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因此可以推出,必然存在一个使“质料”接受“形式”的推动者,而这个推动者必然是先于“质料”而存在的,这个推动者本身也要有一个推动自己运动的原因,由此形成了一个因果链条,但是根据因果链条不可能无限的原则,必然存在一个第一推动者。第一推动者的自身运动,引起因果链条的运动,在运动的这个链条中。运动的物体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它存在与被推动者的内部,一种是它存在于被推动者的外部除此以外,绝对不可能存在第三种情况。同时,作为天体的推动者,也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它存在于被推动天体的内部,另一种是它存在于被推动天体的外部。如果它存在于天体的外部,他又具有两种情况:一,它是物质的;二,它是非物质的。这样的话,对于推动天体运动的原因的描述就有存在四种,一种是位于被推动天梯之外的物质性物体,第二种是位于天体之外的非物质性物体,第三种是位于天地之内的可以分割的物体,第四种是位于天体之内的不可分割的力。
分析这四种状态,迈蒙尼德发现。第一种情况是不会存在的,因为物质性的推动者运动,还需要其他动力来推动其运动,因此,这种天体之外的物质性的力不是第一推动力。第三种情况也被迈蒙尼德否定了,因为作为推动者的天体的力是有限的,位于其内部的力也必须是有限的,一种有限的力,不可能为天体的无限运动提供永恒的动力,因此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第四种情况也被迈蒙尼德排除了,因为每一个物体运动形式中既有偶然的运动也有本质性的运动。既然是偶然性的运动,那么也就一定有静止的时候,它一旦静止,天体也就会随之静止。这样的话也就只剩下第二种情况存在,即引起天体运动的是一个脱离于天体之外的非物质性的推动者,也就是上帝。
通过上述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哲学形而上学的科学性迈蒙尼德是持肯定态度的。迈蒙尼德认为对具有形式和质料的物体,人类的理智是完全可以把握的。人能依靠人的理性,通过分析质料与形式的运动过程,并且透过质料把握形式。并且可以窥测事物的本质。在这样的一个分析过程中,迈蒙尼德运用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的逻辑原则。哲学形而上学具有科学性,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和把握,人们凭借理性都可以认识到上帝的存在及其非物质性,迈蒙尼德认为可以对犹太教传统进行理性主义的说明,用哲学形而上学确立犹太教信仰的可能性。但是,在迈蒙尼德看来上帝具有不可言说性,上帝是人们很难被人认识的,上帝的独立理智也同样难于被认识。 二、神学形而上学
迈蒙尼德认为存在一个人类的认识能力不可不得不止步的界限,超过这一界限之后,人类的认识能力就是不可企及的,对于这样一个领域,关涉到上帝的本质是人类只能诉诸于信仰。
(一)上帝的不可言说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出迈蒙尼德通过理性的证明,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并且上帝是非物质性的永恒的存在。接下来迈蒙尼德需要进一步说明,除了这些性质以外,我们还能如何描述上帝。还需证明上帝是否具有可言说性。
对于上帝的可言说性迈蒙尼德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不仅要说那肯定上帝属性的人,他或者是对于造物主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我还要说他在无意之间已经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在迈蒙尼德看来,人类在认识超越存在的过程中所凭借的人的经验是靠不住的,甚至可以说,凡是企图用肯定性语言对上帝本质进行言说的行为是错误的,无异于叛教者。也就是说,上帝的本质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不可言说的。
迈蒙尼德认为可以用来描述上帝的行为属性来描述上帝。用“上帝作出某种行为”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对上帝本质单一性的干犯。因为上帝可以作出多种行为。多种行为并不必然会推出上帝本质的多样性。对人类智慧而言,人类只能认识上帝的行为,我们说上帝仁慈、怜悯、愤怒不是说上帝的属性,仅仅是说上帝行为的属性。同时迈蒙尼德认为,不管是其本质属性还是偶然属性,这些描绘都会威胁“上帝单一性”这一基本的原理。
因此他认为任何关于上帝属性的说法只能是否定性的。比如上帝是存在的应当理解为上帝不是非存在的;上帝是活的应该理解为上帝不是死的;上帝是全知的应当理解为上帝不是无知的。上帝在本质上极为圆满、完善无需任何添加任何东西。完全是对一切不完全的否定,有些感知对。有些对象是在人的认识领域之内的,而有些是在的人的认识领域之外的。迈蒙尼德认为对上帝的本质而言,神学形而上学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上帝创世论
對理性能力的限制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他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宇宙永恒论。迈蒙尼德主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我们坚持认为上帝是从无中产生出第一“质料”的,在它被产生之后,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任何东西都是从它而生而又回归于它”。他们认为既然神是宇宙存在的原因,上帝是永恒的不变的,那么他的行为方式也应当是统一的、不变的,上帝所创造的宇宙必定是永恒的、不变的。既是说时间、空间、天体运动也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推演下去,那么必然推出世界是永恒的,万物皆不可违背其必然的原则,那么也就意味着上帝不可能产生新的意志,不可能对世界作出任何干预,那么上帝将《拖拉》授予摩西也将不可能实现,所有的神迹也将变得不可能,犹太教的信仰基础也将必然发生动摇。相反的只有接受上帝创世论才能推论出《拖拉》及其记载的事件的真实性,种种神迹才可能成为可能,犹太教信仰才能得以保全。迈蒙尼德这样评价亚里士多德:“他关于神的看法,非但是猜测的,而且包含一些严重的矛盾和曲解之处,它们是邪恶的宣传,亚里士多德是无法为之辩解的。”
结语
古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是西方世界的精神源头,古希腊哲学塑造了西方的思维模式,为现代西方哲学铺平了道路,影响深远。希伯来圣经是西方宗教信仰的直接来源。基督宗教、伊斯兰教与犹太教有着紧密的的关系。哲学企图以理性对世界做整体性把握,重视逻辑证明;宗教代表了以信仰为基础认识世界的方式,信奉不证自明的原则。理性与信仰就像两条平行线在各自的世界运行着,似乎永远没有交点。但这两种异质文化在迈蒙尼德这里发生了了交集。
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是思想家们思考的重要话题之一。雅典与耶路撒冷相差多远,这是思想家们企图回答的问题。迈蒙尼德胜于前人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用信仰机械的排解理性,也没有单纯的把哲学当作论证信仰的工具,他在哲学与神学之间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一方面他用理性论证《拖拉》,强调在解释经文时,不能“死在句下”,不能拘泥于表面的文字,另一方面他又对理性作出了取舍,限制理性的能力,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参考文献:
[1](西班牙)摩西·迈蒙尼德著,傅有德,郭鹏,张志平译,《迷途指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
[2]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傅有德等著,《犹太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傅有德主编,《犹太研究(第1期)》[M] .济南: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2002
[5]高山奎.试论迈蒙尼德与斯宾诺莎的古今之争[J].哲学研究.2017(09)
[6]王增福.理性的有限性与形而上学的可能性—论迈蒙尼德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思想[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7]张倩红.伊斯兰世界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交往[J].世界历史2006(06)
[8]赵同生.理性视域中的神人关系--迈蒙尼德宗教哲学思想探微[D].山东大学,2010
[9]王彦.中世纪犹太教教条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0]夏歆东.圣典与诠释:迈蒙尼德寓意释经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