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从中国汉代青铜席镇里反映的汉代文化,孔子的“四不”的典故和反映汉代生活场景的俳优表演等知识,分析了汉代青铜席镇的稀有性和艺术性,并得出结论:汉代青铜席镇是中国非常珍贵的青铜艺术品。
【关键词】:汉代;青铜席镇;艺术品
镇,〈〈广雅·释古〉〉解释为“镇,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镇为压物之器,其历史源远流长。所谓“席镇”顾名思义:就是镇压席子角或帷帐的器物。
1.人类起居方式分析
人类的起居方式有两种;席地坐和垂足坐。所谓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着的状态。中国有个成语叫“席地而坐”这也是我们古人的真实的生活写照。汉族的早期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环境比较干燥适合人们在地上铺上席子直接就坐因此也称席地而坐。席子质地轻巧可以随时卷起,席地而坐简单方便,但是席地而坐也有个问题,就是席子用久了席容易卷起,而且人们在起身和落座时席子容易移动或折卷席角很失礼,所以古人就在席子四角各摆放一个重物压住席子,这就是席镇。早期汉族是席地而坐的民族,而席镇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用品。镇的出现与使用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相关。在古代还没有出现椅子、凳子的时候床、榻等家具及室内地面都铺上席子。
在现存的许多中国古代绘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人席地而坐的身影,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高逸图》,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著名的七位隐士,他们崇尚老庄学说,不拘礼法,在文学上也卓有成绩,颇负盛名。画中人物在山石丛林间席地而坐,或,袒露上身,不拘小节,或侧身坐着,怡然自得。从画面看,他们的席子颜色不同,都很精致。古人坐在席子上正确的坐法是首先以两膝着席,然后臀部坐在脚跟上,这叫踞坐。如果坐时随意的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的坐法。竹林七贤各个不拘礼法所以在坐姿上,也是异常随意。有趣的是中国古代坐在椅子上的习俗衍生出很多生活的词汇。比如说出席,缺席,入席,退席,席位等。古人講学读书都是在席子上进行,学生早上要给老师打扫席位,所以也有讲席、教席的说法。当然即使席地而坐,也是有规矩而言的。《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也就是说席子一定要摆正,才能坐;意思就是君子一定要坐在方方正正的席子上面才表示行为端正。而群居五人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按照中国古代礼法,天子铺地用六重席;诸侯用三重;大夫用两重,可见席子使用在当时是很讲究的。
2.中国汉代以后坐具分析
汉代以后,中国人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才开始出现坐具,真正的垂足坐是宋代,尤是南宋才开始出现有靠背的椅子,席镇这种器物也不再出现。镇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文化遗物,它跟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从我国周边国家到欧美都没有这类东西,人们只能在中国文化中才能见到它的身影。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席镇,到了汉代席镇更为流行,其使用和制作都达到鼎盛时期。现存的汉代席镇多姿多彩,可以说件件都是珍品。因为器物需要一定的重量,所以汉代席镇的材质主要有铜、铁、石、玉等。在造型上汉代席镇多为动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下图1中这组小巧精致的国宝是中国汉代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实用器,名为青铜人物席镇。现藏于济南考古研究所。器物共四件是一组生动有趣的青铜人物席镇,工艺精巧。四个人都呈坐姿,憨态可掬,他们身着大袖长头上或绾髻或裹巾,其中一人左手举在耳朵附近,右掌抚于膝上;一人左手支地,右手朝上摊开前伸;一人侧身低头,闭着眼睛;一人左手支地,右手右掌举于胸侧,四人或前趋或后仰,或伸臂扬手,或拄地塌肩,人物轮廓简练,姿态诙谐这四个人在做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汉代时期的一种俳优表演。俳优就是当时的说唱艺人,他们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主要表演给达官贵人看。俳优演员大多身材矮胖,表演滑稽,而这四件青铜人或眉开眼笑或锁眉闭目表情生动丰富。还有专家认为这组青铜人有可能代表的是“四不”(“四不”典故源于孔子的《论语》)。虽然青铜席镇中的四人到底在做什么?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他们仍是难得的席镇精品。2009年考古人员在一座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铁器,青铜器和陶器,这组青铜席镇就是其中之一。造型生动有趣它们个头不大,但是各个都是沉甸甸的,放在席子的四角,既具实用价值,又非常美观。
汉代人认为,豹、虎、熊等凶猛动物造型的席镇它除了实用,也含有驱恶避邪的用意。图2为作者本人收藏的汉代熊造型席镇,青铜材质高:5.6厘米,宽:4.5厘米,熊呈蹲坐状,昂首张口,长嘴前伸,双目直视,两只短耳拢向脑后,熊的前肢自然上举,后肢弯曲,熊掌宽大,身强体壮,整体刻画的极具神韵,气势威猛,雕琢细腻传神。
图2这组东汉鎏金熊镇高5.1厘米,宽4厘米,1952年安徽合肥建华窑厂工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小熊呈蹲坐状,首向前探,张口直视,双耳并立前肢自然抬起,后肢弯曲,下有一短尾,器表受土侵蚀鎏金部分脱落,造型生动憨态可掬。可以想象这样的四件熊形席镇放置在坐席四角显得活泼有趣。熊的艺术形象最早可见于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三只玉熊,根据学者们的科学考证和判断,早期作品中出现的龙、虎、鸮、鸟、鱼、龟、鳖、蛙、兽面、蝉、凤、鹿等等动物形象,大多与先人们当时的图腾崇拜和求吉心理有关。那是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限,当遇到雷电袭击、洪水淹灌、山火肆虐、野兽侵害等等自然灾祸时,他们看到鹰、鸮、鸟等禽类动物能飞翔于天际,虎、豹、熊等动物也能凭自己的本领安然无恙,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崇拜的心理,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这些异类的特殊本领和力量,应对来自自然界的风险和挑战。但是这种希望毕竟不会成为现实,于是先人们就把这些动物当神来信奉和膜拜,这些图腾崇拜也就产生了。无独有偶,古埃及人留下了狮身人面像,这珍贵的埃及古代艺术品,也足以说明埃及人崇拜非洲的百兽之王——狮子。他们认为狮子应是首领、英雄、神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国王、长老才是人面狮身。熊在汉代被视为吉祥的动物,汉代工匠颇善塑熊,熊类作品最丰富的时期则为汉代,早在先秦时期作为力量与吉瑞之象征,即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北宋时期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著名类书《太平御书》卷五十就曾引先秦时期古籍《山海经》“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开冬闭,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之言。汉代社会盛行熊文化,把熊作为强大和吉祥的象征,所以有关熊的作品也很显目。
3.汉代青铜席镇特点分析
汉代动物造型席镇生动活泼,构图紧凑,动物常作蜷曲蟠伏状。动物的眼睛往往做成水滴状,称之为水滴眼且底部平坦,以保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堪称精巧绝伦。鹿也是汉代席镇中常见的题材,汉代墓葬出土了很多鹿形镇,因为鹿在古代是代表吉祥长寿的意思,所以古人非常喜爱它,鹿与福禄的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图4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出土的鹿形青铜镇。前面这只鹿经过擦洗,它原来的青铜的金色明显。它的鹿角分了好几个枝杈,造型非常的逼真,细腻,它是趴在地上的形状,四个腿刻画的也很逼真。上面应该镶嵌有贝壳,可能是由于被挤压的原因,贝壳已经碎掉了,看不到了,只有一个窝下去的空壳形状。这件嵌贝鹿形青铜镇,以鹿为造型,小鹿的表情顽皮可爱,栩栩如生。器物有两种材质组成,质朴的青铜与鹿背部斑驳多彩的贝壳将结合,极具装饰性。
除了动物造型的席镇,汉代席镇中也有一些以人物为题主题这组汉代跪佣席镇共四件,高约9厘米左右,他们头戴汉冠,身穿长袍,成跪坐状。铜佣或仰首望天,或笑口露齿,抬手欲语,姿态各异。这对说唱俑也是席镇。为青铜材质,出土于满城汉墓。人物造型夸张,高髻戴圆帽,右衽衣衫,袒胸露腹,两人都是大眼睛,高颧骨尖下巴,张嘴嬉笑,表情滑稽,原来这两人正在进行说唱表演。其中一人左手扶膝,右手上扬,仿佛是说的兴起;另一位盘腿儿而坐,张口露齿,笑意盈盈,非常生动。多彩的席镇为汉代相对单调的居室增添了一分生机,各种各样的汉代席镇形神兼备,它们见证了中国汉代席地而坐的习俗,也展现了汉代工匠,艺术上的巧思,是非常珍贵的中国古代实用艺术品。
4.结语
两千多年过去了席镇已经不再出现,但镇这种器物又派生出许多其他用途。随着在纸、绢上书写作画的兴起,特别是明清时期文人书写,绘画用纸的增多,压书、压纸的书镇、纸镇开始兴盛起来,镇的质地也更加多样,成为文房用品和文人雅士的案头珍玩,直到今天镇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参考文献:
[1]刘湘涛.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Z].江西省博物馆.2017.
【关键词】:汉代;青铜席镇;艺术品
镇,〈〈广雅·释古〉〉解释为“镇,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镇为压物之器,其历史源远流长。所谓“席镇”顾名思义:就是镇压席子角或帷帐的器物。
1.人类起居方式分析
人类的起居方式有两种;席地坐和垂足坐。所谓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着的状态。中国有个成语叫“席地而坐”这也是我们古人的真实的生活写照。汉族的早期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环境比较干燥适合人们在地上铺上席子直接就坐因此也称席地而坐。席子质地轻巧可以随时卷起,席地而坐简单方便,但是席地而坐也有个问题,就是席子用久了席容易卷起,而且人们在起身和落座时席子容易移动或折卷席角很失礼,所以古人就在席子四角各摆放一个重物压住席子,这就是席镇。早期汉族是席地而坐的民族,而席镇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实用品。镇的出现与使用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密切相关。在古代还没有出现椅子、凳子的时候床、榻等家具及室内地面都铺上席子。
在现存的许多中国古代绘画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古人席地而坐的身影,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高逸图》,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著名的七位隐士,他们崇尚老庄学说,不拘礼法,在文学上也卓有成绩,颇负盛名。画中人物在山石丛林间席地而坐,或,袒露上身,不拘小节,或侧身坐着,怡然自得。从画面看,他们的席子颜色不同,都很精致。古人坐在席子上正确的坐法是首先以两膝着席,然后臀部坐在脚跟上,这叫踞坐。如果坐时随意的伸开两腿,像个簸箕,就叫箕踞,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的坐法。竹林七贤各个不拘礼法所以在坐姿上,也是异常随意。有趣的是中国古代坐在椅子上的习俗衍生出很多生活的词汇。比如说出席,缺席,入席,退席,席位等。古人講学读书都是在席子上进行,学生早上要给老师打扫席位,所以也有讲席、教席的说法。当然即使席地而坐,也是有规矩而言的。《论语》中有一句话“席不正不坐”,也就是说席子一定要摆正,才能坐;意思就是君子一定要坐在方方正正的席子上面才表示行为端正。而群居五人必异席,五个人以上德高望重者必须另坐一张席子。按照中国古代礼法,天子铺地用六重席;诸侯用三重;大夫用两重,可见席子使用在当时是很讲究的。
2.中国汉代以后坐具分析
汉代以后,中国人逐渐改变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才开始出现坐具,真正的垂足坐是宋代,尤是南宋才开始出现有靠背的椅子,席镇这种器物也不再出现。镇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化特有的文化遗物,它跟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从我国周边国家到欧美都没有这类东西,人们只能在中国文化中才能见到它的身影。据考古资料显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席镇,到了汉代席镇更为流行,其使用和制作都达到鼎盛时期。现存的汉代席镇多姿多彩,可以说件件都是珍品。因为器物需要一定的重量,所以汉代席镇的材质主要有铜、铁、石、玉等。在造型上汉代席镇多为动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下图1中这组小巧精致的国宝是中国汉代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实用器,名为青铜人物席镇。现藏于济南考古研究所。器物共四件是一组生动有趣的青铜人物席镇,工艺精巧。四个人都呈坐姿,憨态可掬,他们身着大袖长头上或绾髻或裹巾,其中一人左手举在耳朵附近,右掌抚于膝上;一人左手支地,右手朝上摊开前伸;一人侧身低头,闭着眼睛;一人左手支地,右手右掌举于胸侧,四人或前趋或后仰,或伸臂扬手,或拄地塌肩,人物轮廓简练,姿态诙谐这四个人在做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汉代时期的一种俳优表演。俳优就是当时的说唱艺人,他们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主要表演给达官贵人看。俳优演员大多身材矮胖,表演滑稽,而这四件青铜人或眉开眼笑或锁眉闭目表情生动丰富。还有专家认为这组青铜人有可能代表的是“四不”(“四不”典故源于孔子的《论语》)。虽然青铜席镇中的四人到底在做什么?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他们仍是难得的席镇精品。2009年考古人员在一座汉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铁器,青铜器和陶器,这组青铜席镇就是其中之一。造型生动有趣它们个头不大,但是各个都是沉甸甸的,放在席子的四角,既具实用价值,又非常美观。
汉代人认为,豹、虎、熊等凶猛动物造型的席镇它除了实用,也含有驱恶避邪的用意。图2为作者本人收藏的汉代熊造型席镇,青铜材质高:5.6厘米,宽:4.5厘米,熊呈蹲坐状,昂首张口,长嘴前伸,双目直视,两只短耳拢向脑后,熊的前肢自然上举,后肢弯曲,熊掌宽大,身强体壮,整体刻画的极具神韵,气势威猛,雕琢细腻传神。
图2这组东汉鎏金熊镇高5.1厘米,宽4厘米,1952年安徽合肥建华窑厂工地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小熊呈蹲坐状,首向前探,张口直视,双耳并立前肢自然抬起,后肢弯曲,下有一短尾,器表受土侵蚀鎏金部分脱落,造型生动憨态可掬。可以想象这样的四件熊形席镇放置在坐席四角显得活泼有趣。熊的艺术形象最早可见于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三只玉熊,根据学者们的科学考证和判断,早期作品中出现的龙、虎、鸮、鸟、鱼、龟、鳖、蛙、兽面、蝉、凤、鹿等等动物形象,大多与先人们当时的图腾崇拜和求吉心理有关。那是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限,当遇到雷电袭击、洪水淹灌、山火肆虐、野兽侵害等等自然灾祸时,他们看到鹰、鸮、鸟等禽类动物能飞翔于天际,虎、豹、熊等动物也能凭自己的本领安然无恙,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崇拜的心理,希望自己也能具有这些异类的特殊本领和力量,应对来自自然界的风险和挑战。但是这种希望毕竟不会成为现实,于是先人们就把这些动物当神来信奉和膜拜,这些图腾崇拜也就产生了。无独有偶,古埃及人留下了狮身人面像,这珍贵的埃及古代艺术品,也足以说明埃及人崇拜非洲的百兽之王——狮子。他们认为狮子应是首领、英雄、神的化身,所以他们的国王、长老才是人面狮身。熊在汉代被视为吉祥的动物,汉代工匠颇善塑熊,熊类作品最丰富的时期则为汉代,早在先秦时期作为力量与吉瑞之象征,即在史书中有所记载。北宋时期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著名类书《太平御书》卷五十就曾引先秦时期古籍《山海经》“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开冬闭,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之言。汉代社会盛行熊文化,把熊作为强大和吉祥的象征,所以有关熊的作品也很显目。
3.汉代青铜席镇特点分析
汉代动物造型席镇生动活泼,构图紧凑,动物常作蜷曲蟠伏状。动物的眼睛往往做成水滴状,称之为水滴眼且底部平坦,以保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堪称精巧绝伦。鹿也是汉代席镇中常见的题材,汉代墓葬出土了很多鹿形镇,因为鹿在古代是代表吉祥长寿的意思,所以古人非常喜爱它,鹿与福禄的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图4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出土的鹿形青铜镇。前面这只鹿经过擦洗,它原来的青铜的金色明显。它的鹿角分了好几个枝杈,造型非常的逼真,细腻,它是趴在地上的形状,四个腿刻画的也很逼真。上面应该镶嵌有贝壳,可能是由于被挤压的原因,贝壳已经碎掉了,看不到了,只有一个窝下去的空壳形状。这件嵌贝鹿形青铜镇,以鹿为造型,小鹿的表情顽皮可爱,栩栩如生。器物有两种材质组成,质朴的青铜与鹿背部斑驳多彩的贝壳将结合,极具装饰性。
除了动物造型的席镇,汉代席镇中也有一些以人物为题主题这组汉代跪佣席镇共四件,高约9厘米左右,他们头戴汉冠,身穿长袍,成跪坐状。铜佣或仰首望天,或笑口露齿,抬手欲语,姿态各异。这对说唱俑也是席镇。为青铜材质,出土于满城汉墓。人物造型夸张,高髻戴圆帽,右衽衣衫,袒胸露腹,两人都是大眼睛,高颧骨尖下巴,张嘴嬉笑,表情滑稽,原来这两人正在进行说唱表演。其中一人左手扶膝,右手上扬,仿佛是说的兴起;另一位盘腿儿而坐,张口露齿,笑意盈盈,非常生动。多彩的席镇为汉代相对单调的居室增添了一分生机,各种各样的汉代席镇形神兼备,它们见证了中国汉代席地而坐的习俗,也展现了汉代工匠,艺术上的巧思,是非常珍贵的中国古代实用艺术品。
4.结语
两千多年过去了席镇已经不再出现,但镇这种器物又派生出许多其他用途。随着在纸、绢上书写作画的兴起,特别是明清时期文人书写,绘画用纸的增多,压书、压纸的书镇、纸镇开始兴盛起来,镇的质地也更加多样,成为文房用品和文人雅士的案头珍玩,直到今天镇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参考文献:
[1]刘湘涛.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Z].江西省博物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