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简介
坦洲实验中学成立于2004年8月,由原坦洲镇第二中学和坦洲理工学校初中部合并而成。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270人,专任教师147人。学校成立以来,以“创建设施一流、校风良好、具有一定特点、质量较高的实验性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学校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主体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建设新农村优质初中的认识与实践的不断深入。
主体教育理念的内涵
学校提出“唤醒主体意识,主体积极参与,促进主体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学生、教师、干部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基础,以教师主体发展为支撑,以干部主体发展为引领,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根本。学校针对珠三角地区农村薄弱初中学生的实际,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同时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成功激励和兴趣培养,构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健康校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 教师主体发展是支撑。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依靠的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主体发展是实施主体教育的重要支撑。学校提出这一理念的目的是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干部主体发展是先导。对于坦洲实验中学这样一所由薄弱学校合并起来的新校,干部队伍的主体发展,对于教师队伍的主体发展和学生主体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干部不仅要在管理上加以引领,在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等方面也要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
4. 促进学校主体发展是保障。学校的整体发展建立在学生、教师、干部主体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学校的整体发展又为个体主体发展提供了保障。坦洲实验中学确立了“培育有理想、守纪律、身心健康、文化基础扎实、有个性特长、多层次、多规格的合格初中毕业生”的学生培养目标;“造就敬业爱生、学历达标、职称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善于合作、朝气蓬勃的优良教师队伍”的教师发展目标;“施行规划科学、制度健全、执行有力、情法并重、运转高效的现代管理”的管理目标。
学校主体教育理念的践行
在实施主体教育的过程中,坦洲实验中学以提高干部素质为先导,以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习惯为助推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抓手,全面促进主体发展,逐步形成主体教育办学特色。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领主体先行发展
一是严格选拔任用,从源头抓起。学校的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采取“公布标准——自愿报名——公开演讲——民主打分——学校聘任”的基本程序。
二是学会思考,提高决策能力。学校要求干部从工作布置到落实到总结的整个过程,都要积极思考该工作的意义、方案、预期结果等。学期末,干部都要进行“三个一”的总结与反思:干得最成功的一件事,自己最不满意的一项工作,下学期最想做的一项工作。目的是在思考中不断提高干部的决策能力。
三是学会计划,提高统筹能力。坚持学校、部门、个人在每学期末,制定下学期的工作计划,在每个月末、周末公布下一学月、星期的工作要点。对于学校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四是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落实能力。学校制定了干部跟级、管科、蹲班的制度,在做好岗位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校教学工作上去。
五是优势互补,提高合作能力。学校坚持“强弱结合、加强交流、共同促进”的原则,实行干部每年一聘,对部分岗位和部分干部作适当调整,在优势互补中提高干部的合作能力,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干部的优势。并采取开设管理论坛、专题讲座、领导谈话制度、定期汇报会等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并强化干部的优势,带动产生更多的工作亮点,最终形成管理特色。
(二)让研究成为习惯,促进教师主体专业发展
1. 基于生本研究:“一立”“二改”“三做”让教师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立”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做到眼里有学生,而且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二改”即通过研究,不断改变自己旧有的不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念,不断改变自己不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三做”就是激励教师在研究、探索与实践中,努力达到三层境界:第一层,做一个合格的知识传授者;第二层,做一个睿智的智慧启迪者;第三层,做一个优秀的生命点亮者。
2. 基于教材研究:“一课”“二读”“三题”让教师站在教材之上。“一课”就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研究一个小课题,重点解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学校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纳入教学常规和教学绩效考核,并组织校级专家讲座,将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二读”就是读《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教参。教研组、备课组将“二读”任务分解到每周的集体备课,采取中心发言、集体讨论的方式,将《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要点落实到每周甚至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三题”就是做考题、研究考题和拟考题,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和重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3. 基于教学能力研究:“一带”“二训”“三讲”让教师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一带”就是骨干教师带年轻教师,师徒结对。组织年轻教师向骨干教师拜师学艺,并制定相应的帮教措施,定期予以考核。“二训”就是加强教师微技能培训和德育工作能力培训,分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有效课堂模式、精品课程、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三讲”就是每学期开展一轮新教师上“入门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的活动。
4. 基于教师成长研究:“一考”“二奖”“三评”让教师主体得到全面发展。“一考”即每学期分阶段对教师的教研能力及成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促进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二奖”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进修、教学科研、教学比武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通报表彰、喜报、发通讯等形式的精神奖励,激励主体成长。“三评”即每学年根据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业绩,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发挥榜样作用,引领教师群体发展。
(三)让学习成为需求,促进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
1.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主体自主发展。
基于农村初中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确立发展目标,培养主体自主性。每年新生进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三年成长计划,确定奋斗目标。二是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培养主体独特性。学校以德育为载体构建系列主体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尊自信,完成认识和发展自我的任务。三是实施自主管理,培养主体能动性。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自主管理评价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觉自理能力和独立判断决断能力。
2. 实施差异发展教学策略,促进主体有效发展。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一是以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课程观为基点,进行学科竞赛、体育、艺术和孝行、雅行等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设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且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发展需求和发展可能的就近发展区。二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同学关系。主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以对学生的关爱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三是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精品课程”“有效课堂”等研究为内容,探索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主动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差异发展。
3. 提高学生主体能力,促进主体主动发展。
一是开展理想前途教育,纯正成就动机。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三爱”教育。每周的升旗仪式内容充实,形式规范;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宣传、纪念活动从不马虎;爱国、爱家、爱校主题活动定期举办;校歌、班歌、墙报、孝园、雅园、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感恩家国,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定期开展。
二是实施成功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学校从抓学科竞赛入手,确立了“有赛必参”“有奖必夺”的竞赛原则。学校最初以数学竞赛为突破口,从初一到初二再到初三,屡获佳绩,增强了师生的自信心。再由数学到英语、作文、物理、化学、体育、生物等学科全面展开。此外,学校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艺活动、书画活动、体育活动、读书演讲、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和快乐成长的舞台。
三是积极推进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首先是课堂中的合作,在学校的课堂评价标准里,明确规定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并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其次是课外活动中的合作,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活动能力和活动效果;再次是假期学习的合作,假期作业、课外阅读、培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校都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并规定了组员向组长、组长向老师定时汇报制度。
四是倡导民主、激励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校创建宽松、开放、民主的校风、班风,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和学业进步,通过喜报、通讯、集会颁奖等形式予以表扬。每个学习阶段评选学习标兵、进步之星、文明学生等荣誉称号,让学生在享受荣誉的过程中增强自我进步的欲望,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坦洲实验中学成立于2004年8月,由原坦洲镇第二中学和坦洲理工学校初中部合并而成。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270人,专任教师147人。学校成立以来,以“创建设施一流、校风良好、具有一定特点、质量较高的实验性优质学校”为办学目标。学校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主体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建设新农村优质初中的认识与实践的不断深入。
主体教育理念的内涵
学校提出“唤醒主体意识,主体积极参与,促进主体发展”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学生、教师、干部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基础,以教师主体发展为支撑,以干部主体发展为引领,推进学校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是根本。学校针对珠三角地区农村薄弱初中学生的实际,把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基础。同时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利用成功激励和兴趣培养,构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健康校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去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2. 教师主体发展是支撑。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依靠的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主体发展是实施主体教育的重要支撑。学校提出这一理念的目的是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干部主体发展是先导。对于坦洲实验中学这样一所由薄弱学校合并起来的新校,干部队伍的主体发展,对于教师队伍的主体发展和学生主体的发展,都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干部不仅要在管理上加以引领,在专业发展、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等方面也要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
4. 促进学校主体发展是保障。学校的整体发展建立在学生、教师、干部主体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学校的整体发展又为个体主体发展提供了保障。坦洲实验中学确立了“培育有理想、守纪律、身心健康、文化基础扎实、有个性特长、多层次、多规格的合格初中毕业生”的学生培养目标;“造就敬业爱生、学历达标、职称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良、善于合作、朝气蓬勃的优良教师队伍”的教师发展目标;“施行规划科学、制度健全、执行有力、情法并重、运转高效的现代管理”的管理目标。
学校主体教育理念的践行
在实施主体教育的过程中,坦洲实验中学以提高干部素质为先导,以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习惯为助推力,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抓手,全面促进主体发展,逐步形成主体教育办学特色。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引领主体先行发展
一是严格选拔任用,从源头抓起。学校的中层干部全部实行“竞聘上岗”。采取“公布标准——自愿报名——公开演讲——民主打分——学校聘任”的基本程序。
二是学会思考,提高决策能力。学校要求干部从工作布置到落实到总结的整个过程,都要积极思考该工作的意义、方案、预期结果等。学期末,干部都要进行“三个一”的总结与反思:干得最成功的一件事,自己最不满意的一项工作,下学期最想做的一项工作。目的是在思考中不断提高干部的决策能力。
三是学会计划,提高统筹能力。坚持学校、部门、个人在每学期末,制定下学期的工作计划,在每个月末、周末公布下一学月、星期的工作要点。对于学校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四是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落实能力。学校制定了干部跟级、管科、蹲班的制度,在做好岗位工作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校教学工作上去。
五是优势互补,提高合作能力。学校坚持“强弱结合、加强交流、共同促进”的原则,实行干部每年一聘,对部分岗位和部分干部作适当调整,在优势互补中提高干部的合作能力,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干部的优势。并采取开设管理论坛、专题讲座、领导谈话制度、定期汇报会等形式加强交流与合作,培养并强化干部的优势,带动产生更多的工作亮点,最终形成管理特色。
(二)让研究成为习惯,促进教师主体专业发展
1. 基于生本研究:“一立”“二改”“三做”让教师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立”即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主体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做到眼里有学生,而且是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体。“二改”即通过研究,不断改变自己旧有的不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观念,不断改变自己不适应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三做”就是激励教师在研究、探索与实践中,努力达到三层境界:第一层,做一个合格的知识传授者;第二层,做一个睿智的智慧启迪者;第三层,做一个优秀的生命点亮者。
2. 基于教材研究:“一课”“二读”“三题”让教师站在教材之上。“一课”就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研究一个小课题,重点解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问题。学校将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纳入教学常规和教学绩效考核,并组织校级专家讲座,将教师优秀的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二读”就是读《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教参。教研组、备课组将“二读”任务分解到每周的集体备课,采取中心发言、集体讨论的方式,将《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要点落实到每周甚至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三题”就是做考题、研究考题和拟考题,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的和重点,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3. 基于教学能力研究:“一带”“二训”“三讲”让教师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一带”就是骨干教师带年轻教师,师徒结对。组织年轻教师向骨干教师拜师学艺,并制定相应的帮教措施,定期予以考核。“二训”就是加强教师微技能培训和德育工作能力培训,分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有效课堂模式、精品课程、班主任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三讲”就是每学期开展一轮新教师上“入门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的活动。
4. 基于教师成长研究:“一考”“二奖”“三评”让教师主体得到全面发展。“一考”即每学期分阶段对教师的教研能力及成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此促进教师不断探索与研究。“二奖”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习进修、教学科研、教学比武等方面做出贡献的,予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通报表彰、喜报、发通讯等形式的精神奖励,激励主体成长。“三评”即每学年根据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业绩,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发挥榜样作用,引领教师群体发展。
(三)让学习成为需求,促进学生主体可持续发展
1. 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引导主体自主发展。
基于农村初中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的现状,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确立发展目标,培养主体自主性。每年新生进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都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制定三年成长计划,确定奋斗目标。二是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培养主体独特性。学校以德育为载体构建系列主体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尊自信,完成认识和发展自我的任务。三是实施自主管理,培养主体能动性。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学生自主管理体系,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自主管理评价考核机制,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自觉自理能力和独立判断决断能力。
2. 实施差异发展教学策略,促进主体有效发展。
面对有差异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一是以人文和科学相结合的课程观为基点,进行学科竞赛、体育、艺术和孝行、雅行等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与设置,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且能够找到符合自己发展需求和发展可能的就近发展区。二是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学环境和师生、同学关系。主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以对学生的关爱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三是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以“精品课程”“有效课堂”等研究为内容,探索更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主动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主体差异发展。
3. 提高学生主体能力,促进主体主动发展。
一是开展理想前途教育,纯正成就动机。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三爱”教育。每周的升旗仪式内容充实,形式规范;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宣传、纪念活动从不马虎;爱国、爱家、爱校主题活动定期举办;校歌、班歌、墙报、孝园、雅园、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感恩家国,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定期开展。
二是实施成功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学校从抓学科竞赛入手,确立了“有赛必参”“有奖必夺”的竞赛原则。学校最初以数学竞赛为突破口,从初一到初二再到初三,屡获佳绩,增强了师生的自信心。再由数学到英语、作文、物理、化学、体育、生物等学科全面展开。此外,学校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文艺活动、书画活动、体育活动、读书演讲、兴趣小组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和快乐成长的舞台。
三是积极推进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性。首先是课堂中的合作,在学校的课堂评价标准里,明确规定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并有具体的时间规定;其次是课外活动中的合作,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之间的配合与合作,在合作中提高活动能力和活动效果;再次是假期学习的合作,假期作业、课外阅读、培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学校都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并规定了组员向组长、组长向老师定时汇报制度。
四是倡导民主、激励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学校创建宽松、开放、民主的校风、班风,对学生的优良表现和学业进步,通过喜报、通讯、集会颁奖等形式予以表扬。每个学习阶段评选学习标兵、进步之星、文明学生等荣誉称号,让学生在享受荣誉的过程中增强自我进步的欲望,逐步提高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