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主旋律。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因此,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一种“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观念。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尤其重要。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鼓励学生去创新求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操作不仅能把某些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操作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从而完成操作过程,形成数学能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可以拼成近似的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展现了思维过程。新课程强调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教育教学表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法,百分之八十是靠“听”与“说”摄取的,听说是最基本的语言活动。诱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于学生不敢说、怕说错的心理造成的,这也有教师的人为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留足“说”的时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设想,并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应用题:王师傅计划加工一批零件,4 小时加工28个。照这样计算,7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除了让学生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序地口述:要求7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这道题的关键问题是求什么?列出算式后,还要回过头来说说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义,如28÷4表示什么?根据是什么?7×7 表示什么?
三、引导“联”,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知识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利用学生先前获得的认知结构,对后继学习施以积极影响,可以使新知通过迁移而同化或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地扩展和壮大。
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后,练习12.48÷24。老师提问:“现在我们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你们还想学什么样的小数除法?”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老师将练习题12.48÷24改为12.48÷0.24,再问:“怎样计算这道题?”学生通过此题的演变过程,稍加启发便能想出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转化为除数是小数的整数除法计算。这类教学的成功,不仅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更在于引导学生由眼前的知识,联想与之有关的新知识,通过联想,把学生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
四、启发“思”,培养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以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
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材仅列举用“旋转平移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实验后点拨,变单一的方法为多法并用。课堂上鼓励学生“请同学们大胆思考,看谁想出来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多?”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有的独立思考,有的相互争论,教师不失时机地在思维障碍处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创造性地得出利用平移合拼法、分割法、中线割补法、添减法等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给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但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学生“做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操作不仅能把某些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操作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从而完成操作过程,形成数学能力。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观察、操作、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可以拼成近似的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二、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展现了思维过程。新课程强调发展数学交流的能力。教育教学表明,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技法,百分之八十是靠“听”与“说”摄取的,听说是最基本的语言活动。诱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既可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主要是由于学生不敢说、怕说错的心理造成的,这也有教师的人为原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留足“说”的时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设想,并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在教学应用题:王师傅计划加工一批零件,4 小时加工28个。照这样计算,7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除了让学生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序地口述:要求7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必须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这道题的关键问题是求什么?列出算式后,还要回过头来说说每一步运算所表示的意义,如28÷4表示什么?根据是什么?7×7 表示什么?
三、引导“联”,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数学知识总是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利用学生先前获得的认知结构,对后继学习施以积极影响,可以使新知通过迁移而同化或顺应于原有的认知结构,并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地扩展和壮大。
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后,练习12.48÷24。老师提问:“现在我们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你们还想学什么样的小数除法?”学生自然会联想到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老师将练习题12.48÷24改为12.48÷0.24,再问:“怎样计算这道题?”学生通过此题的演变过程,稍加启发便能想出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转化为除数是小数的整数除法计算。这类教学的成功,不仅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更在于引导学生由眼前的知识,联想与之有关的新知识,通过联想,把学生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
四、启发“思”,培养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最主要的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学习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以有效地培养创新能力。
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材仅列举用“旋转平移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时,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实验后点拨,变单一的方法为多法并用。课堂上鼓励学生“请同学们大胆思考,看谁想出来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多?”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有的独立思考,有的相互争论,教师不失时机地在思维障碍处加以点拨、指导,使学生创造性地得出利用平移合拼法、分割法、中线割补法、添减法等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这些年来,我们通过教改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给学生创新学习方法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但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