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是面对全体小学生开展的心理辅导课程,对于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以期通过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教育活动课;设计原则;心理健康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是通过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有规划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小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堂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坚持学生为主体原则
新时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因此,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设计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原则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设计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原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需求,针对这些特点,在课堂上给予不同方式的关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向全体进行教学,但是需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上课状态。例如,实时关注一些调皮的学生,注意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关注,通过提问、注视等方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状态。
三、发展性原则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其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做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的培养;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意识培养。
低年级小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新生活、新同学时,难免出现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这个时候的教学设计,需要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互相熟悉。教师可以设计小游戏,如先安排全班學生进行自我介绍,还要找到一个自己最明显的特点,像“眉毛很浓”“鼻子上有一个痣”等。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做好记录,等全班同学说完之后,教师随机进行提问:“‘眉毛很浓’的同学叫什么名字?”。这样一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对同学就得到了了解。
四、实践性原则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贴合生活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实际应用性,遵守实践性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教学一年级《我是小学生了》一课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将教学目标设置成“帮助小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帮助小学生养成上学的好习惯”等。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提问:“同学们,今天都带来什么东西来上学?”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大部分学生都携带的几种物品,再接着提问:“同学们,用这些东西来干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教师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第二天自己检查这些东西是否放在了书包里。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主要有坚持学生为主体原则,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四个原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小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四原则[J].吉林教育,2017(31):66.
[2]李伟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7(4):234-235.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教育活动课;设计原则;心理健康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是通过教师对课堂的设计,有规划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小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得到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堂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到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坚持学生为主体原则
新时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因此,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设计需要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角色,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学生情绪的调动。
二、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原则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设计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原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在课堂上得到表现的机会。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性格、需求,针对这些特点,在课堂上给予不同方式的关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向全体进行教学,但是需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上课状态。例如,实时关注一些调皮的学生,注意规范他们的行为;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关注,通过提问、注视等方式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人特点,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状态。
三、发展性原则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其心理、品质健康发展,做好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自我认知和自信的培养;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进行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意识培养。
低年级小学生在面对新环境、新生活、新同学时,难免出现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这个时候的教学设计,需要让学生能够在班级中互相熟悉。教师可以设计小游戏,如先安排全班學生进行自我介绍,还要找到一个自己最明显的特点,像“眉毛很浓”“鼻子上有一个痣”等。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做好记录,等全班同学说完之后,教师随机进行提问:“‘眉毛很浓’的同学叫什么名字?”。这样一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对同学就得到了了解。
四、实践性原则
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要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设计贴合生活的教学目标,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实际应用性,遵守实践性原则。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教学一年级《我是小学生了》一课时,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将教学目标设置成“帮助小学生适应学习生活”“帮助小学生养成上学的好习惯”等。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自己整理学习用品的好习惯,在课堂上提问:“同学们,今天都带来什么东西来上学?”学生回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出大部分学生都携带的几种物品,再接着提问:“同学们,用这些东西来干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教师这个时候可以要求学生第二天自己检查这些东西是否放在了书包里。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小学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主要有坚持学生为主体原则,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四个原则,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小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泽金.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设计的四原则[J].吉林教育,2017(31):66.
[2]李伟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7(4):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