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情境下的小任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学习任务群统领江湖的时代,教师何为?如果要有设计好的现成教案,教师实施就是了。这还不算难,难就难在自己如何根据学情设计出学习任务群。自己设计任务群,这不仅是某些地方教师遭遇“新课标、新教法、老教材”窘境时的迫切需求,更是教师二度开发教材,重新设计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开发设计学习任务群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我认为有些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一、基于目标,体现整合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好的学习任务群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任务设计有学科性、整合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偏离语文学科,不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旨归的自然不是好货。目标因素的考量在任务群的设计中除了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外,也要体现自身的特点。如,同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自然是有区别的。
  在考量目标的因素之后,我们就要思考任务群设计的整体性,体现整合。
  有老师以“故乡”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其任务群设计为:
  1.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每篇文章的大意。再梳理专题中的所有文章,写出专题文章中一共表达了几个观点。
  2.曹文轩说,家是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苏雪林、方令孺、丰子恺、冯骥才是否赞同?为什么?
  3.向全班同学推荐打动你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好词好句,最少三句(段)。
  4.“月是故乡明”“故园情深”“永远的记忆”“故乡的诗情”这些单元文章中,你认为哪篇文章的手法最能打动人,为什么?
  5.若家是一种抽象的感覺,人为之奋斗的意义何在?
  6.小作文。以“家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开头,续写一段话,400字左右。
  不难发现,第1个和第2个任务全都指向对文本的梳理,可以合并。第3个任务情境虚假。第5个任务思考的空间狭小,可以合并在第1个学习任务中。第6个任务缺少情境意识,难以调动学生兴趣。之所以出现任务群设计混乱、指向不明、情境虚假的现象,根本原因是教师缺少整体的思考,在这个任务群中主题是不清晰的。其实设计之初,教师就应该思考拟定专题学习目标。依据此案例,教师希望学生梳理对家或故乡的不同表达,理解家或故乡的本质内涵,由此我们可以提炼出主题,如乡关何处、何为家等。
  怎样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可这样设置情境: 1.请给在上个月车祸中父母双亡而无家可归的初三学生小陈写封信,开导之。2.请给军训刚三天就因想家而哭泣的高一新生小陈写封信,开导之。要求体现你对故乡或家的深度理解,并能引用你积累的好词好句或手法。这是一个复合的情境,它把文章梳理、手法赏析都整合到了一起。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需要顺理成章地做以下几项工作:
  1.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每篇文章的大意。再梳理专题中的所有文章,写出专题文章中一共表达了几个观点。
  2.批注打动你的、表达思乡之情的好词好句,最少三句(段)。
  3.“月是故乡明”“故园情深”“永远的记忆”“故乡的诗情”这些单元文章中,你认为哪篇文章的手法最能打动人,为什么?批注于文章上。
  这样岂不简洁有效、指向明确?
  二、基于整体,统领局部
  不太理解任务群教学理念的老师常常不解在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教学的时候,又为何让学生研习其他作品。他们认为整本书都读不完,为何又旁逸斜出?
  在阅读《边城》整本书的时候,我曾经提供《近十年沈从文〈边城〉研究述评》《〈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边城〉的文本矛盾与冲突》《〈边城〉是一个爱情悲剧吗?》《从“黄昏”意象看〈边城〉的悲剧情怀和隐忧意识》《沈从文〈边城〉细读》《浅谈〈边城〉里的唯美悲情》等文章给学生阅读,为何这样做呢?
  我是这样设计《边城》阅读与探讨任务群的:
  写两次推荐语。1.向未读过《边城》的高一同学,推荐此书,写推荐语200字。2.向已经读过《边城》的高二同学,再次推荐读此书,写推荐语200字。
  完成这个任务,必须对小说主旨和小说艺术特点有理解才行。特别是第二个任务,学生要对小说有一定的深度理解才行。于是可以发动学生深入思考完成以下的子任务:
  任务1 为翠翠写5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以配合图像展示在校图书馆文学名人画廊中。
  任务2 大量描述“边城”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有何用意?小说设置了一个“让翠翠无限等待”的结局,这个结局是怎么产生的?(至少说出三条以上的原因且用原文话语证明)作者设置此结局有什么意图?
  任务3 请就你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结合参考资料,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向全班作介绍。
  其实推荐的阅读材料,也是大情境下的子任务。它的高品质完成是大任务完成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对《边城》才会有深度理解,才会在写推荐语的任务情境中有精彩表现。
  以唐诗专题学习为例。我们需要学生阅读唐诗经典,加深对古诗韵律和意境的体会,能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丰富、提升自己的鉴赏写作水平。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设定编选“唐诗自选集”这个大情境,用大情境带动局部子任务的完成。基于大情境,学生的编选必须结构化,可从时期、体裁、流派、风格、意象等角度展开。每位同学必须要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唐诗作品,说明理由。每位同学要为自己编选的唐诗加上一句话点评。每位同学要选取一两篇唐诗来写鉴赏文章。学有余力者可以就某个问题做深入研究,写成小论文。为了实现此目标,不仅要提供《唐诗三百》,还要提供唐诗鉴赏、唐诗发展历史等文章,阅读这些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局部子任务。但因为在大情境的统领下,这些阅读任务跟单篇教学是不一样的。这些鉴赏文章如果用单篇教学的方式怕是一周讲不了一两篇,而在学习任务群的框架下,我们只要抓住一两个核心问题研习即可,把其余的全部舍弃,大大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   三、基于现实,关注学情
  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南》有这样的话:“在真实的语文运用情境中学习语文,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问题意识、任务意识,而且学以致用,便于知识的建构与能力的提高。反之,如果语文学习离开了真实的生活,只是几条抽象的条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太多的用处,当然,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强调真实的生活,即要求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有现实性,很多好的任务群设计在这一点上概莫例外。不用说“热门电影的文化透视”“向世界介绍我的学习”“门户网站的精彩表达”这些聚焦现实的任务群,就是《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张小兵老师也设计了“三国一号人物评选”这样颇具现代审美意识的活动任务。在“六国破灭纵横谈”任务群教学中,有老师设计出为三苏与李桢代言的活动,根据文章内容,阐述四人的立场并在班级演讲。这些活动尽管是古人古事但因为有现实的演讲因素,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热情。
  教学,基于学情的考量,这是不可违反的教学规律,单篇教学如此,任务群教学也如此。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珍爱生命”单元,我把《我与地坛》《最后的常春藤叶》《说书人》组合起来,尝试了任务群教学,效果不错。其原因除了“扣问生命价值”主题深刻鲜明外,与我对学情的考量也是分不开的。学生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是合宜的?我原来设计是为三位主人公创作墓志铭,但考虑写作墓志铭花时多,难度大,所以又改为创作三行墓志铭。三行墓志铭的知识引入后,又设计了知识运用的环节,引导学生逐渐进入任务群的学习情境中。
  一、知识介绍
  三行墓志铭
  ①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
  ②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余潇枫教授一直鼓励他的学生自己撰写墓志铭,他认为:“最好的人生格言就是墓志铭”,“墓志铭是人的价值追求最集中的体现”。
  ③新兴的“三行墓志铭”深受大学生热捧。他们或以此寄托理想,或调侃人生,或思考未来,或感恩生命,体现“向死而生”的价值追求,用这种简单的方式表达哀思和传递感动。
  ④“三行墓志铭”既可写给自己、亡故亲友,也可写给历史人物及偶像。
  ⑤“三行墓志铭”共三行,叙事概要,语言温和,文字简约。可以用第一人称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语气,但都言简意赅,很有特色。
  二、示例评价
  根据所学,评价以下墓志铭的优缺点。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音乐家贝多芬墓志铭)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中国作家沈从文墓志铭)
  太阳的儿子/乘着梦乡之马/以死亡祭奠新生(致海子)
  “这里长眠着/一个普通的人/但他活得像自己——致自己”
  “你走了/卻把流浪的一生/烙在了我们深深的回忆中——致三毛”
  三、情境任务
  为“珍爱生命”单元的三位主人公史铁生、贝尔曼、说书人撰写三行墓志铭,体现特色,不得雷同。
  为了放缓坡度,我又层层设计子任务:精彩疑惑批注、生平事迹梳理、典型语言筛选,定格画面描绘,生命价值提炼,并配以评价标准加以规范引领。这样做就是在关注学情的基础,逐步引导学生走进大情境的任务完成。
  四、任务分解
  1.阅读文章,批注疑惑处、精彩处。
  2.按照要求完成表格。
  其实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单篇教学一样,具体流程应以逆向法更好。逆向设计可以保证目标更集中突出,内容更精致有效,重难点更突出。逆向设计是从素养目标、任务情境、学习成果、学习资源、学习内容四方面展开。素养目标层面,就是从学科的核心素养角度思考,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将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目标转为课时目标?任务情境层面,即为了达成目标,需要创设怎样的任务情境去引发学生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层面,即要思考,学生留下怎样的学习成果或言语实践记录证明他们已经达到了这一目标?学习资源层面,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哪些学习的资源,促进学习?学习内容层面,则指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舍弃无关的内容。
  任务群设计的逆向操作流程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依然是大情境和小任务。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指南.现代教育出版社.2018年9月第1版.
  [2]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语文学习.2018年第1期.
其他文献
《寻找北大》,钱理群主编,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3月版,29.80元。    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钱理群主编一本书,取名为《寻找北大》。为什么要取这样一个书名呢?钱主编在序言中解释说:这本书“包容了几代人(从‘30年代后’到‘80年代后’)的北大记忆”,并展现出“北大的伟大在于其丰富”。但“出于现实的不满”,“对理想,信念,以至信仰的追求”,大家还是要“寻找北大”。因此,“寻找北大”几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鲁迅逝世于上海北四川路大陆新村内九号寓所。最早向外界发布鲁迅病逝消息的是上海《大沪晚报》:  中国文坛巨星殒落  鲁迅先生今晨逝世  昨日起突发恶性气喘症医治罔效  今晨五时长逝遗体送万国殡仪馆  杂志则是《生活星期刊》,时间是1936年10月25目。它刊出的悼念文章仅两篇——胡愈之《鲁迅,民族革命的伟大斗士》和白危《记鲁迅》。在逝世当月出版的刊物还有:《学生
《鸿门宴》给我们展示了一场以刘项为主角的历史盛宴,这一场由范增导演项羽主持的大宴对赴宴者刘邦而言,是一场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去了就想如何逃离的宴会,更是一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四伏的刀斧宴,最后刘邦成功化解危机,靠的是谁,张良!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刘邦化解了宴会上的危机,成功逃脱必杀局,还不如说是张良稳住了项羽,打败了范增,救“活”了刘邦,在这场宴会危机中,张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的第十回,也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一篇。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任何一个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其丰富的内容都值得深入探究。这就是经典名著的“经典”,值得读,反复读,常读常新。同时这又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点:   1.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经典名著的各种解读,如何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求新,如何在求新的同时传递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和思维值得探究;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齐桓晋文之事》的教学只是把握孟子“譬喻论证”的言语形式秘妙还不足以揭示这篇文本的生命形式。一切还需“返自然”“归本源”,从孟子的说理开始。孟子为了要劝说好战的齐宣王实行王道,宣扬自己的学说,在朝堂上要做的就是告诉齐宣王要去实行王道。可这对于正在全面进攻燕国的齐宣王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这种困难体现在文章一开始齐宣王迫不及待地询问“齐桓晋文之事”。一个对春秋五霸称王称霸感兴趣的君王,孟子决不能开门见山
“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要达到的目标是提升‘审美体验’。”[1]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常常被理解成以阅读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但事实上,写作与阅读是互为因果的,两者互相作用能够提升审美体验。皮亚杰曾提出同化、顺应、平衡是审美接受的三个阶段,审美体验的发生有赖于这三方面的能力。本设计以此为据,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进行探究。   一、以写促读,在同化中质疑   写作活动设计包括两块内容: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地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标志着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已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颁行之前的“双基”和颁行之后的“三维目标”转向学科核心素养。鉴于不少语文教师还致力于让学生在教师“串讲”基础上熟记词汇解释、文言译文和教参结论的不良倾向,本文拟以《咏雪》为例,阐述根据选文特
哲学家常给人以深奥、玄远的感觉。可是任继愈先生恰恰相反,他待人真诚平和。言语间蕴含沉着深远的理性思维,又不失慷慨炽热的情感。  笔者1994年首次采访任老。此后晋京,再三聆教。任老辞世,无以寄托哀思,特将访谈任老的笔记综合整理出来(其中重要部分,曾经任老亲自审改),以纪念这位把思想光芒留给未来的哲人。  有些记忆不应该尘封。    究天人之际    问:任老,您说哲学的永恒主题是“究天人之际”。这
叶三午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孙,编辑出版家、科普作家叶至善先生的长子。他身患残疾,命运多舛,却是一位天才的青年诗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小屋成了吸引当年“愤青”的文化沙龙,而这段往事早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近来,为修订长篇传记文学《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我重又拾起历史的碎片。    三午的沙龙    叶三午生于1942年4月19日。“三午”这个名字是叶圣陶取的,缘自一种巧合—
与近代以来从哲学、宗教或道德诸进路解读儒学的各家不同,陈明是从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视角展开自己儒学论述的。他思考的中心问题是:“面对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认同、政治重建和身心安顿等问题,儒学提出怎样的方案才能有效?”因为“时代变化,(传统)那一套符号系统本身的效用下降,人们无法通过它解决今天的问题。”与原教旨主义者将其理解为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自由主义者将其理解为古今时代变化的问题不同,陈明“从生命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