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忽视。精彩的导入好比一把打开成功课堂的金钥匙,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师生共同享受缤纷多彩的语文课堂。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导入。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于漪老师也说:“上课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一定要注重导入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文中所传达的涵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导入时我用了满文军《懂你》的MTV,这首歌不仅旋律美,歌词更美。在歌声创设的情境中,我用低缓的声音深情地开场:“母爱如水,水的柔长让我们感到充盈。母爱很含蓄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为她的孩子默默付出。可是,有多少孩子能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呢?最遗憾的是,当你懂得母亲时,她已经永远离开了你。今天,让我们走近史铁生,跟随他去怀念一个留给我们太多感动的苦难而伟大的母亲。”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二、设置悬念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于漪老师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了课文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于漪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即孔乙己属于什么类型的悲剧,巧布疑阵;同时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解疑的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会提高。
三、剖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容易令人“一见钟情”。由于标题往往具有统帅全文、概括力强、信息丰富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标题,使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比如在学习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荔枝》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马上就有了反应,丝毫没有以往所表现出的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的情绪。于是,趁机跟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南州”是荔枝的产地,“六月”是荔枝的成熟期,“荔枝”是说明对象,“丹”是荔枝成熟的颜色。一个标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所具有的准确性、真实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贴近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师应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撷取素材,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
一位老师上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是这样导入的:
用投影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投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者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样能解汗!”
学生读着这首讽刺诗,兴趣陡增。教师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作了简要的提示和分析: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文学作品中也挺多,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
五、介绍背景
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作者的身世简历和时代背景等,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如教学卡夫卡的《骑桶者》时,先介绍一下卡夫卡的生活经历。重点介绍他的矛盾一面:白天黑夜颠倒的生活,热爱生命但又不珍惜生命,害怕孤独而又热爱孤独,对外界既恐惧又渴望。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认同他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而言的预言者和先知的地位。为了验证卡夫卡的存在,还可以结合当今存在的宅男宅女现象进行分析。课堂前奏充分了,对于加强理解《骑桶者》“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一主题的重头戏就有效了。
六、温故知新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题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因此,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接受新鲜的信息。
如教学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我由回忆鲁迅的《药》来导入:“小说中夏四奶奶认为儿子是被冤枉而死的,也为儿子的死感到羞愧。其实,学过课文,大家都知道夏瑜是为革命而牺牲的,是很光荣的。夏四奶奶虽然爱儿子,但她不理解儿子的死。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母亲,她也永远地失去了儿子,她的儿子被当做小偷遭到枪击而死,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理解儿子的死吗?”学生有了旧课的积累,就有了对新课的渴求,探求欲望也浓厚了。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不管使用什么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明确的目的性;二是有机的整体性;三是丰富的知识性;四是感人的形象性;五是严密的科学性;六是恰当的简约性。怎样运用,全靠教师灵活掌握。教无定法,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主题,灵活地选用导入方式,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提供新鲜资源,才能更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导入。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于漪老师也说:“上课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一定要注重导入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文中所传达的涵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导入时我用了满文军《懂你》的MTV,这首歌不仅旋律美,歌词更美。在歌声创设的情境中,我用低缓的声音深情地开场:“母爱如水,水的柔长让我们感到充盈。母爱很含蓄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为她的孩子默默付出。可是,有多少孩子能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呢?最遗憾的是,当你懂得母亲时,她已经永远离开了你。今天,让我们走近史铁生,跟随他去怀念一个留给我们太多感动的苦难而伟大的母亲。”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二、设置悬念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于漪老师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了课文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于漪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即孔乙己属于什么类型的悲剧,巧布疑阵;同时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解疑的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会提高。
三、剖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容易令人“一见钟情”。由于标题往往具有统帅全文、概括力强、信息丰富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标题,使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比如在学习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荔枝》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马上就有了反应,丝毫没有以往所表现出的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的情绪。于是,趁机跟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南州”是荔枝的产地,“六月”是荔枝的成熟期,“荔枝”是说明对象,“丹”是荔枝成熟的颜色。一个标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所具有的准确性、真实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贴近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师应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撷取素材,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
一位老师上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是这样导入的:
用投影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投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者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样能解汗!”
学生读着这首讽刺诗,兴趣陡增。教师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作了简要的提示和分析: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文学作品中也挺多,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
五、介绍背景
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作者的身世简历和时代背景等,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如教学卡夫卡的《骑桶者》时,先介绍一下卡夫卡的生活经历。重点介绍他的矛盾一面:白天黑夜颠倒的生活,热爱生命但又不珍惜生命,害怕孤独而又热爱孤独,对外界既恐惧又渴望。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认同他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而言的预言者和先知的地位。为了验证卡夫卡的存在,还可以结合当今存在的宅男宅女现象进行分析。课堂前奏充分了,对于加强理解《骑桶者》“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一主题的重头戏就有效了。
六、温故知新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题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因此,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接受新鲜的信息。
如教学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我由回忆鲁迅的《药》来导入:“小说中夏四奶奶认为儿子是被冤枉而死的,也为儿子的死感到羞愧。其实,学过课文,大家都知道夏瑜是为革命而牺牲的,是很光荣的。夏四奶奶虽然爱儿子,但她不理解儿子的死。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母亲,她也永远地失去了儿子,她的儿子被当做小偷遭到枪击而死,她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她理解儿子的死吗?”学生有了旧课的积累,就有了对新课的渴求,探求欲望也浓厚了。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作为课堂的第一环节,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不管使用什么方式,都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明确的目的性;二是有机的整体性;三是丰富的知识性;四是感人的形象性;五是严密的科学性;六是恰当的简约性。怎样运用,全靠教师灵活掌握。教无定法,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主题,灵活地选用导入方式,切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提供新鲜资源,才能更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