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当中。相对轻松的气氛、灵活多变的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成长的需要,能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效应。怎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更好地发挥区域活动“育教与乐”的作用,是我们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
一、结合幼儿园自身特点创设活动区
常常听到教师说:“我们的活动室这么小,孩子这么多,设那些区合适?”“怎样解决活动空间的问题?”在此首先我们要明确在活动区中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定位。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提供有发展价值的环境,适当、适时的提供幼儿发展机会和条件来实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改变活动区的形式上的固定单一化。活动区的空间间隔,不再都是用柜子将每个区,局限在某一空间或固定在某一位置上,而是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办法分割教师的空间,每班根據具体活动至少有三个固定的区域:如小班设置了:结构区、积木区、娃娃家等。在中班设置了小制作区、图书区、生活劳动区域等。在大班设置了:科学活动区、美工区、火红小超市等等。由于每个区域的活动空间和人数有限,当这些区域的标识已全被幼儿领走,分别进入各自所选的区域后,没有得到固定区域活动标识的幼儿可待特制的自由角色标识,随时可以用教师准备好的小垫子往地上一铺,就自成一区或三五人,开始活动。将活动去活动的内容与整个幼儿园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使教師创设的固定的、灵活的区域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题的观念
“幼儿是活动的主题”是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它强调幼儿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展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机会。确实,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周围的环境有种好奇、探索,有一种主动了解的欲望,而教育就应该要保护孩子的这种“主动”。以往,在教学中我们比较习惯于教师先示范,幼儿被动模仿,教师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我们进行的区域活动中也留下了点滴的痕迹,表现在幼儿必须按教师的意志进行活动。比如,有时在区域活动中由于人数的限制,几个不愿意看图书的孩子或是调皮的孩子,为了照顾整体,被安排必须要看书,因为别的区幼儿已经满了,规定孩子要坚守岗位等,以教师的意志去规范孩子的行为。还有时,为了让活动室里的环境更好一些,就让几个画得好的幼儿或是手工好的幼儿在美工区完成我们的任务,尽管有的幼儿并不愿意。如果这样区域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主题性能体现吗?肯定不行。因此,要使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交流、自主活动,必须具备幼儿是活动主体的理念。教师要学会与幼儿相处,在活动中要给与幼儿积极的期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环境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与活动的支持着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客观合理地组织评价才能帮助孩子制动探索,发现世界,主动改变自己的方式,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
幼儿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新型方式之一,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
一、结合幼儿园自身特点创设活动区
常常听到教师说:“我们的活动室这么小,孩子这么多,设那些区合适?”“怎样解决活动空间的问题?”在此首先我们要明确在活动区中是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定位。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提供有发展价值的环境,适当、适时的提供幼儿发展机会和条件来实现,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该改变活动区的形式上的固定单一化。活动区的空间间隔,不再都是用柜子将每个区,局限在某一空间或固定在某一位置上,而是采取了灵活机动的办法分割教师的空间,每班根據具体活动至少有三个固定的区域:如小班设置了:结构区、积木区、娃娃家等。在中班设置了小制作区、图书区、生活劳动区域等。在大班设置了:科学活动区、美工区、火红小超市等等。由于每个区域的活动空间和人数有限,当这些区域的标识已全被幼儿领走,分别进入各自所选的区域后,没有得到固定区域活动标识的幼儿可待特制的自由角色标识,随时可以用教师准备好的小垫子往地上一铺,就自成一区或三五人,开始活动。将活动去活动的内容与整个幼儿园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使教師创设的固定的、灵活的区域都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二、树立幼儿是活动的主题的观念
“幼儿是活动的主题”是幼儿园学前教育纲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它强调幼儿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实践活动中不断的发展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给孩子以自我发展的机会。确实,孩子与生俱来就对周围的环境有种好奇、探索,有一种主动了解的欲望,而教育就应该要保护孩子的这种“主动”。以往,在教学中我们比较习惯于教师先示范,幼儿被动模仿,教师灌输,幼儿被动接受,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让幼儿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我们进行的区域活动中也留下了点滴的痕迹,表现在幼儿必须按教师的意志进行活动。比如,有时在区域活动中由于人数的限制,几个不愿意看图书的孩子或是调皮的孩子,为了照顾整体,被安排必须要看书,因为别的区幼儿已经满了,规定孩子要坚守岗位等,以教师的意志去规范孩子的行为。还有时,为了让活动室里的环境更好一些,就让几个画得好的幼儿或是手工好的幼儿在美工区完成我们的任务,尽管有的幼儿并不愿意。如果这样区域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主题性能体现吗?肯定不行。因此,要使孩子在区域活动中自主选择、自主交流、自主活动,必须具备幼儿是活动主体的理念。教师要学会与幼儿相处,在活动中要给与幼儿积极的期望。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作为活动环境的创造者,材料的提供者与活动的支持着应该找准自己的位置,只有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客观合理地组织评价才能帮助孩子制动探索,发现世界,主动改变自己的方式,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帮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
幼儿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新型方式之一,是培养孩子良好个性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作为老师要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