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中年的作家,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经历不同,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现象,一种是由于过多的“顾虑”,他们的作品在缺少“锐气”的同时,会出现平庸的“圆滑”感;而另一类真正成熟的作家则会用严谨与克制的态度,体现了中年写作应该具备“厚重”与“可靠性”的创作思想。本文将以东方浩的近作为例,从中年写作的“顾虑”与“锐气”,中年写作的“圆滑”与“平庸”等方面,对“中年写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一直以来东方浩是个抒情诗人,尽管他写过许多哲理诗,但他还是在哲理诗的上面戴上了抒情的帽子。但进入中年写作时期,他的诗在立意上,在表达的方式上,都有了较多的变化。先看看他在《自画像》中如此表白:“中年的时光正在竭尽全力/抵抗着生活的嚎叫/而衰老是另一支偷袭的力量”。在这些诗句中,可以明显看出他进入中年后有无奈中的清醒。是的,有些人在不惑到知天命的过程中,往住会出现“无欲则刚”的状态,至少东方浩是这样的。你看,他在诗的结尾处说得如此干净、彻底:“真实的嚎叫不能交付虚无/皱纹、白发和喑哑也不能看做花朵/哦在死亡带走你之前请继续承担……”。
冷静、客观叙事,心境和事境有机结合;是一个成熟诗人应有的态度和技巧。“正在到来或者已经消逝/所有的时光/都显得陌生季节的手中/只有白/而我在空白中行走/是空白中唯一的黑点//……身体内部的某一处/有隐隐的痛鱼一样出没/它的游动使时光的弦紧了又紧/一切正在改變一扇门后/会有什么呢风吹过/每一棵树在晃即使短暂”。这首《陌生的时光》让我们看到,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境对事境的描述中,营造了表层描写和内心表达合一的效果,获得了情境和事境同时的提升。东方浩近期的诗,似乎都用独白式的语气,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时光的拐杖在轻轻摇晃
它所支撑的身体或者灵魂
也在摇晃
此刻没有大风就连微风也没有
可是它所支撑的那些
正在晃动仿佛地震的前兆
……
当夏天渐渐逼近另一个季节
却把寒意注满风的眼睛
它轻轻的一瞥时光的拐杖
连同阳光下的树叶一起打颤
一起摇晃哦我的词语和诉说
需要一床被子需要一间玻璃暖房
——《来自内部的……》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借景抒情,每一句诗对自然的描写都有适当的对应的心情。诗写得细腻又饱满,准确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没有青春的激情,更没有直抒胸臆,冷静的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熟练的抒情,适可而止的抒情也许只有到了中年才有。这些年来,有关诗的抒情的讨论很多。我个人认为,抒情是诗的主要特征之一。但诗不仅是语言,语言只是工具,关键是要进入所表达的事物的本身。过多地构造语境也会冲淡事物本身的精神。让--保尔萨特说过:语词只是吹过事物表面的风,它只是吹动了事物,但并没有改变事物。所以,80年代较为流行的单纯在语言上的探索,至今来看都是不成功的。从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诗歌观念的变化来说,已经逐渐理清了情景与事境的关系后,将语言上的抒情摆在了有限度的位置上了。作为60后诗人的东方浩,也经历了上述的中国诗歌的变革。
可以喝完壶中的酒
却无法咽下杯中的空
壶中的日月已经年过半百
杯中的空白依旧无边
……
一切注定在消逝之中这沉甸甸的壶中
其实是云烟的轻是山水的重
而手中的杯终究要举起来
而杯中的空哪一颗心在一点一点吞咽
——《杯中的空》
准确运用意象,是衡量诗人观察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善用意象能使诗歌有更大的张力。东方浩在这首诗中,就是因为有了一个精彩的意象的铺垫,才使读者能跟随他的诗句走进他营造的心境中。同样,在《一座城池的同题诗,或者不是》诗中,“手中的刀枪渐生老年斑”,“沉重的船迟早会成为沉船”,“渐渐冷下去的心”等等心灰意冷的诗句,传达出他的“厚重”伤感。这首厌倦现状想逃离江湖奋斗或者拼杀阵营的告白诗,也印证了一个已到知天命年龄人的真心话。这是一首典型的有血有肉的大实话的诗,有经验教训的体会,更有真情的告白,这类诗是很容易打动读者的。
从他的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和陶潜、俞樾等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承的。他近期的思想就是“入世”到“出世”的过程,我相信东方浩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下这样的诗句的,他用自己特殊的视角,审视了天、地、人、事、物的过程,用独白式的语调不断内省。所以我认为,人到中年用丰富的经验,用实实在在的心态与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比青春写作更“可靠”。这种可靠是建立在中年的“经验”与“实在”的心态上。
由于东方浩内敛的性格,他的诗相对来说都比较含蓄。这首《虚构》就是如此:
从冰到水是否与季节有关
还是因为生命的律动
或者心跳的匆忙
有一种融解
其实与岁月无关
只是因为偶遇
比如一场酒
比如一次花开
在黄昏或者深夜
此刻的虚构仅仅是
看到了一个名字一个问题
回忆一个背影三种声音
而虚构与非虚构的距离
可能只是一层纸
也可能是一堵墙
一首诗能够打动读者,首先要有一个引起共鸣的立意,其二是语言的表达。该诗写得含蓄,用简洁的语言,江南气质的情调,成功的意象运用,又有循环式的结构,成功地用几组不同的场景叙述了一个反思过程,该诗在修辞的把控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表现出了有厚度的立意。
诗坛上有许多人写诗光靠华丽的修辞,读起来很流畅,但读完后不知所云。我认为一首经得起推敲的诗,关键是否能让人共鸣,所以内容很重要。在他的近作中,我发现他的变化主要是把诗写得朴素了。如《路过》一诗。这是一首对自然的描写以达到言志目的的诗。而这样的诗歌因为对生活和内心的真实表达而引人入胜。在语言上,作者充分运用了直观描写,如“木板的门早被雨水剥蚀得伤痕累累/有青藤爬来爬去一切多么静穆”“一把藤椅也有了足够的年纪缠着褪色的布条/与周边的柱廊、窗栅弥散着一样的气息”“午后乡间的苍老台门里/一个同样苍老的婆婆/正孤独地躺卧在一把破旧的藤椅上/一种熟悉的苍凉风一样渗透了路过的我”等,对他来说,诗意就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许多诗都是对某一个场景的挖掘和提炼而成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新一代诗人从朦胧诗开始的觉醒,经历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反叛和探索时期、九十年代的民间与学院派冲突时期和新世纪前五年的反思和反伪抒情时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对诗的观念和对事境与情境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作为60后诗人的东方浩,也经历了上述的中国诗歌的变革。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东方浩是个纯抒情的诗人,他的诗大部分与风花雪月有关。但这次看了他的近作,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近三十年的诗歌创作,他也在不断变化,这些近作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变化更大。他含蓄、纯真、内敛,是一个思辩型的抒情诗人。总体来说,他的诗善用意象、语言简洁、立意厚重。这些诗在语言上,作者也有意关照了诗的节奏和语速的变化,使词性交会时所产生的诗歌语言有了新的张力。从文本意义上来说,他的近作有了较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诗的视角更宽广,立意更深沉,语言也轻松飘盈了;从题材上来看,他似乎更关心时间与命运,有着自省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他饱满的人生感受;从表达的态度上来说,他的近作更趋向于思辩性的写作。我个人认为,思辩性的写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优秀的诗人应该要有这种自觉的态度的。由于他有了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诗也有了新的含义。
【责任编辑黄利萍】
一直以来东方浩是个抒情诗人,尽管他写过许多哲理诗,但他还是在哲理诗的上面戴上了抒情的帽子。但进入中年写作时期,他的诗在立意上,在表达的方式上,都有了较多的变化。先看看他在《自画像》中如此表白:“中年的时光正在竭尽全力/抵抗着生活的嚎叫/而衰老是另一支偷袭的力量”。在这些诗句中,可以明显看出他进入中年后有无奈中的清醒。是的,有些人在不惑到知天命的过程中,往住会出现“无欲则刚”的状态,至少东方浩是这样的。你看,他在诗的结尾处说得如此干净、彻底:“真实的嚎叫不能交付虚无/皱纹、白发和喑哑也不能看做花朵/哦在死亡带走你之前请继续承担……”。
冷静、客观叙事,心境和事境有机结合;是一个成熟诗人应有的态度和技巧。“正在到来或者已经消逝/所有的时光/都显得陌生季节的手中/只有白/而我在空白中行走/是空白中唯一的黑点//……身体内部的某一处/有隐隐的痛鱼一样出没/它的游动使时光的弦紧了又紧/一切正在改變一扇门后/会有什么呢风吹过/每一棵树在晃即使短暂”。这首《陌生的时光》让我们看到,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境对事境的描述中,营造了表层描写和内心表达合一的效果,获得了情境和事境同时的提升。东方浩近期的诗,似乎都用独白式的语气,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时光的拐杖在轻轻摇晃
它所支撑的身体或者灵魂
也在摇晃
此刻没有大风就连微风也没有
可是它所支撑的那些
正在晃动仿佛地震的前兆
……
当夏天渐渐逼近另一个季节
却把寒意注满风的眼睛
它轻轻的一瞥时光的拐杖
连同阳光下的树叶一起打颤
一起摇晃哦我的词语和诉说
需要一床被子需要一间玻璃暖房
——《来自内部的……》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借景抒情,每一句诗对自然的描写都有适当的对应的心情。诗写得细腻又饱满,准确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没有青春的激情,更没有直抒胸臆,冷静的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熟练的抒情,适可而止的抒情也许只有到了中年才有。这些年来,有关诗的抒情的讨论很多。我个人认为,抒情是诗的主要特征之一。但诗不仅是语言,语言只是工具,关键是要进入所表达的事物的本身。过多地构造语境也会冲淡事物本身的精神。让--保尔萨特说过:语词只是吹过事物表面的风,它只是吹动了事物,但并没有改变事物。所以,80年代较为流行的单纯在语言上的探索,至今来看都是不成功的。从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诗歌观念的变化来说,已经逐渐理清了情景与事境的关系后,将语言上的抒情摆在了有限度的位置上了。作为60后诗人的东方浩,也经历了上述的中国诗歌的变革。
可以喝完壶中的酒
却无法咽下杯中的空
壶中的日月已经年过半百
杯中的空白依旧无边
……
一切注定在消逝之中这沉甸甸的壶中
其实是云烟的轻是山水的重
而手中的杯终究要举起来
而杯中的空哪一颗心在一点一点吞咽
——《杯中的空》
准确运用意象,是衡量诗人观察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善用意象能使诗歌有更大的张力。东方浩在这首诗中,就是因为有了一个精彩的意象的铺垫,才使读者能跟随他的诗句走进他营造的心境中。同样,在《一座城池的同题诗,或者不是》诗中,“手中的刀枪渐生老年斑”,“沉重的船迟早会成为沉船”,“渐渐冷下去的心”等等心灰意冷的诗句,传达出他的“厚重”伤感。这首厌倦现状想逃离江湖奋斗或者拼杀阵营的告白诗,也印证了一个已到知天命年龄人的真心话。这是一首典型的有血有肉的大实话的诗,有经验教训的体会,更有真情的告白,这类诗是很容易打动读者的。
从他的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和陶潜、俞樾等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承的。他近期的思想就是“入世”到“出世”的过程,我相信东方浩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下这样的诗句的,他用自己特殊的视角,审视了天、地、人、事、物的过程,用独白式的语调不断内省。所以我认为,人到中年用丰富的经验,用实实在在的心态与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比青春写作更“可靠”。这种可靠是建立在中年的“经验”与“实在”的心态上。
由于东方浩内敛的性格,他的诗相对来说都比较含蓄。这首《虚构》就是如此:
从冰到水是否与季节有关
还是因为生命的律动
或者心跳的匆忙
有一种融解
其实与岁月无关
只是因为偶遇
比如一场酒
比如一次花开
在黄昏或者深夜
此刻的虚构仅仅是
看到了一个名字一个问题
回忆一个背影三种声音
而虚构与非虚构的距离
可能只是一层纸
也可能是一堵墙
一首诗能够打动读者,首先要有一个引起共鸣的立意,其二是语言的表达。该诗写得含蓄,用简洁的语言,江南气质的情调,成功的意象运用,又有循环式的结构,成功地用几组不同的场景叙述了一个反思过程,该诗在修辞的把控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表现出了有厚度的立意。
诗坛上有许多人写诗光靠华丽的修辞,读起来很流畅,但读完后不知所云。我认为一首经得起推敲的诗,关键是否能让人共鸣,所以内容很重要。在他的近作中,我发现他的变化主要是把诗写得朴素了。如《路过》一诗。这是一首对自然的描写以达到言志目的的诗。而这样的诗歌因为对生活和内心的真实表达而引人入胜。在语言上,作者充分运用了直观描写,如“木板的门早被雨水剥蚀得伤痕累累/有青藤爬来爬去一切多么静穆”“一把藤椅也有了足够的年纪缠着褪色的布条/与周边的柱廊、窗栅弥散着一样的气息”“午后乡间的苍老台门里/一个同样苍老的婆婆/正孤独地躺卧在一把破旧的藤椅上/一种熟悉的苍凉风一样渗透了路过的我”等,对他来说,诗意就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许多诗都是对某一个场景的挖掘和提炼而成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新一代诗人从朦胧诗开始的觉醒,经历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反叛和探索时期、九十年代的民间与学院派冲突时期和新世纪前五年的反思和反伪抒情时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对诗的观念和对事境与情境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作为60后诗人的东方浩,也经历了上述的中国诗歌的变革。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东方浩是个纯抒情的诗人,他的诗大部分与风花雪月有关。但这次看了他的近作,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近三十年的诗歌创作,他也在不断变化,这些近作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变化更大。他含蓄、纯真、内敛,是一个思辩型的抒情诗人。总体来说,他的诗善用意象、语言简洁、立意厚重。这些诗在语言上,作者也有意关照了诗的节奏和语速的变化,使词性交会时所产生的诗歌语言有了新的张力。从文本意义上来说,他的近作有了较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诗的视角更宽广,立意更深沉,语言也轻松飘盈了;从题材上来看,他似乎更关心时间与命运,有着自省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他饱满的人生感受;从表达的态度上来说,他的近作更趋向于思辩性的写作。我个人认为,思辩性的写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优秀的诗人应该要有这种自觉的态度的。由于他有了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诗也有了新的含义。
【责任编辑黄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