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写作的“可靠性”

来源 :野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10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到中年的作家,由于社会阅历和个人经历不同,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现象,一种是由于过多的“顾虑”,他们的作品在缺少“锐气”的同时,会出现平庸的“圆滑”感;而另一类真正成熟的作家则会用严谨与克制的态度,体现了中年写作应该具备“厚重”与“可靠性”的创作思想。本文将以东方浩的近作为例,从中年写作的“顾虑”与“锐气”,中年写作的“圆滑”与“平庸”等方面,对“中年写作”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一直以来东方浩是个抒情诗人,尽管他写过许多哲理诗,但他还是在哲理诗的上面戴上了抒情的帽子。但进入中年写作时期,他的诗在立意上,在表达的方式上,都有了较多的变化。先看看他在《自画像》中如此表白:“中年的时光正在竭尽全力/抵抗着生活的嚎叫/而衰老是另一支偷袭的力量”。在这些诗句中,可以明显看出他进入中年后有无奈中的清醒。是的,有些人在不惑到知天命的过程中,往住会出现“无欲则刚”的状态,至少东方浩是这样的。你看,他在诗的结尾处说得如此干净、彻底:“真实的嚎叫不能交付虚无/皱纹、白发和喑哑也不能看做花朵/哦在死亡带走你之前请继续承担……”。
  冷静、客观叙事,心境和事境有机结合;是一个成熟诗人应有的态度和技巧。“正在到来或者已经消逝/所有的时光/都显得陌生季节的手中/只有白/而我在空白中行走/是空白中唯一的黑点//……身体内部的某一处/有隐隐的痛鱼一样出没/它的游动使时光的弦紧了又紧/一切正在改變一扇门后/会有什么呢风吹过/每一棵树在晃即使短暂”。这首《陌生的时光》让我们看到,诗人用形象生动的语境对事境的描述中,营造了表层描写和内心表达合一的效果,获得了情境和事境同时的提升。东方浩近期的诗,似乎都用独白式的语气,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时光的拐杖在轻轻摇晃
  它所支撑的身体或者灵魂
  也在摇晃
  此刻没有大风就连微风也没有
  可是它所支撑的那些
  正在晃动仿佛地震的前兆
  ……
  当夏天渐渐逼近另一个季节
  却把寒意注满风的眼睛
  它轻轻的一瞥时光的拐杖
  连同阳光下的树叶一起打颤
  一起摇晃哦我的词语和诉说
  需要一床被子需要一间玻璃暖房
  ——《来自内部的……》
  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借景抒情,每一句诗对自然的描写都有适当的对应的心情。诗写得细腻又饱满,准确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诗中没有青春的激情,更没有直抒胸臆,冷静的抒发内心的情感。这种熟练的抒情,适可而止的抒情也许只有到了中年才有。这些年来,有关诗的抒情的讨论很多。我个人认为,抒情是诗的主要特征之一。但诗不仅是语言,语言只是工具,关键是要进入所表达的事物的本身。过多地构造语境也会冲淡事物本身的精神。让--保尔萨特说过:语词只是吹过事物表面的风,它只是吹动了事物,但并没有改变事物。所以,80年代较为流行的单纯在语言上的探索,至今来看都是不成功的。从9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的诗歌观念的变化来说,已经逐渐理清了情景与事境的关系后,将语言上的抒情摆在了有限度的位置上了。作为60后诗人的东方浩,也经历了上述的中国诗歌的变革。
  可以喝完壶中的酒
  却无法咽下杯中的空
  壶中的日月已经年过半百
  杯中的空白依旧无边
  ……
  一切注定在消逝之中这沉甸甸的壶中
  其实是云烟的轻是山水的重
  而手中的杯终究要举起来
  而杯中的空哪一颗心在一点一点吞咽
  ——《杯中的空》
  准确运用意象,是衡量诗人观察能力的标准之一,因此善用意象能使诗歌有更大的张力。东方浩在这首诗中,就是因为有了一个精彩的意象的铺垫,才使读者能跟随他的诗句走进他营造的心境中。同样,在《一座城池的同题诗,或者不是》诗中,“手中的刀枪渐生老年斑”,“沉重的船迟早会成为沉船”,“渐渐冷下去的心”等等心灰意冷的诗句,传达出他的“厚重”伤感。这首厌倦现状想逃离江湖奋斗或者拼杀阵营的告白诗,也印证了一个已到知天命年龄人的真心话。这是一首典型的有血有肉的大实话的诗,有经验教训的体会,更有真情的告白,这类诗是很容易打动读者的。
  从他的这些诗中可以看出,和陶潜、俞樾等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是一脉相承的。他近期的思想就是“入世”到“出世”的过程,我相信东方浩也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下这样的诗句的,他用自己特殊的视角,审视了天、地、人、事、物的过程,用独白式的语调不断内省。所以我认为,人到中年用丰富的经验,用实实在在的心态与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比青春写作更“可靠”。这种可靠是建立在中年的“经验”与“实在”的心态上。
  由于东方浩内敛的性格,他的诗相对来说都比较含蓄。这首《虚构》就是如此:
  从冰到水是否与季节有关
  还是因为生命的律动
  或者心跳的匆忙
  有一种融解
  其实与岁月无关
  只是因为偶遇
  比如一场酒
  比如一次花开
  在黄昏或者深夜
  此刻的虚构仅仅是
  看到了一个名字一个问题
  回忆一个背影三种声音
  而虚构与非虚构的距离
  可能只是一层纸
  也可能是一堵墙
  一首诗能够打动读者,首先要有一个引起共鸣的立意,其二是语言的表达。该诗写得含蓄,用简洁的语言,江南气质的情调,成功的意象运用,又有循环式的结构,成功地用几组不同的场景叙述了一个反思过程,该诗在修辞的把控上有了新的突破,同时也表现出了有厚度的立意。
  诗坛上有许多人写诗光靠华丽的修辞,读起来很流畅,但读完后不知所云。我认为一首经得起推敲的诗,关键是否能让人共鸣,所以内容很重要。在他的近作中,我发现他的变化主要是把诗写得朴素了。如《路过》一诗。这是一首对自然的描写以达到言志目的的诗。而这样的诗歌因为对生活和内心的真实表达而引人入胜。在语言上,作者充分运用了直观描写,如“木板的门早被雨水剥蚀得伤痕累累/有青藤爬来爬去一切多么静穆”“一把藤椅也有了足够的年纪缠着褪色的布条/与周边的柱廊、窗栅弥散着一样的气息”“午后乡间的苍老台门里/一个同样苍老的婆婆/正孤独地躺卧在一把破旧的藤椅上/一种熟悉的苍凉风一样渗透了路过的我”等,对他来说,诗意就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许多诗都是对某一个场景的挖掘和提炼而成的。
  新时期以来,中国新一代诗人从朦胧诗开始的觉醒,经历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反叛和探索时期、九十年代的民间与学院派冲突时期和新世纪前五年的反思和反伪抒情时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对诗的观念和对事境与情境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作为60后诗人的东方浩,也经历了上述的中国诗歌的变革。一直以来,在我的印象中,东方浩是个纯抒情的诗人,他的诗大部分与风花雪月有关。但这次看了他的近作,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近三十年的诗歌创作,他也在不断变化,这些近作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变化更大。他含蓄、纯真、内敛,是一个思辩型的抒情诗人。总体来说,他的诗善用意象、语言简洁、立意厚重。这些诗在语言上,作者也有意关照了诗的节奏和语速的变化,使词性交会时所产生的诗歌语言有了新的张力。从文本意义上来说,他的近作有了较大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诗的视角更宽广,立意更深沉,语言也轻松飘盈了;从题材上来看,他似乎更关心时间与命运,有着自省意识,给我们带来了他饱满的人生感受;从表达的态度上来说,他的近作更趋向于思辩性的写作。我个人认为,思辩性的写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优秀的诗人应该要有这种自觉的态度的。由于他有了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些诗也有了新的含义。
  【责任编辑黄利萍】
其他文献
1  大风刮来的时候,窗外一群黑黝黝的树枝猝不及防,朝窗口重重甩过来,如群魔乱舞。每每快击中窗玻璃时,又一阵大风将树枝掠走,一时险象环生。  靠窗口的罗小呆赶紧逃开,又惊喜又惊慌地喊台风来了。屋里打牌的两个人笑了,是那种游过大风大浪的人看到有人在小水沟里惊慌扑腾而发出的笑法。  风把横斜在窗口的一根老枯枝打折了,呈九十度角无力地垂落下来,却没有断,看上去像一个老人羸弱而枯槁的老胳膊。  罗小呆没来
期刊
一  小突然之所以叫小突然,是因为他老子叫老突然。小突然这个名字,被人喊了整整六十年。年老的当着小突然喊小突然,年少的也当着小突然喊小突然,丝毫没有违和感。大家喊得理直气壮,每个人的口气中都带着家长的味道。小突然从来不计较,用力提起嘴角,从娘胎里带来的两片肥唇做好绽放的姿态,等待接下来对他的吩咐。  小突然,赶紧喊广播,通知所有的党员到村委会开会——村党支部书记的腔调。  小突然,我去学校接大孙子
期刊
一  离开了又回去,这是个朴素的哲学道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离开就离开,回来就回来。但对于贺南森来说,却复杂而又痛苦。本打算此生不再踏入那块土地的他,还真不得不重新考量这件事。就像是一个从军的战士,哪怕前面是火海刀山,也要咬着牙巴骨,使出吃奶的力气往前冲。  贺南森是去扶贫。  眼下脱贫的事,还真不是某些人以为的那种,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浮在面上,了结在会上。是真扶贫。工作的急、任务
期刊
年末,行道树上挂起了灯笼,路灯杆上换了祝贺新年的刀旗,街市也变得喧闹起来。车轮飞转,脚步匆忙,人们抛却了烦恼,挂着满脸的笑意,置办年货,互送祝福。时间似有了加速度,满载着一年来的欢欣和苦闷,盼望和隐忍,收获和失落,奔向春节,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  孔亮在茶市吃完早餐,沿着潜溪江畔向单位走去。俗话说,四九五九沿河看柳。不过,早晨的风里夹带着水汽,还是有些寒冷,道旁的柳树也未有出芽的迹象。他双手
期刊
石佛寺街早就没了寺庙,只留一条老街。  街道南北向,也只能南北向,东西两边是湖,街西柳绿湖,街东观音湖。街分上下街头,北面往北可望大别山余脉,地势高,自然为上街头;南面往南直抵长江中游一深水良港,地势低,自然为下街头。上街到下街,汽车站、包子铺、篾匠铺、皮鞋店、牌匾店、服装店、裁缝店、豆腐坊、餐馆、照相馆、理发店、小旅馆、粮站、供销楼、邮局、广播站、棉花站、农机站、农技站、派出所、水利站……散落在
期刊
那么,离开他的老厂,已经二十年了?  怪不得,上个月有消息说,原来同车间的建光,被查出肝癌,晚期;怪不得,两天前长天电话告知,女儿订婚,喜糖过阵子就送来,婚礼请的可是一家……  何力谦的思维终于回到了轴心上。那一年他十四岁,为了赶最后一班车顶替父亲进那个国营老牌的大工厂,户口簿交给大队文书,生生把年龄改得恰好符合条件,而自己却不认识了本子上的自己……之后,父亲退出江湖,他开始步入工人阶级的队伍。建
期刊
1  朱四睡着后,就忘记了自己的脸。但他要是睡不踏实,就又会在梦里想起自己的脸。梦里自己那半张死掉的脸,要比现实中的脸,还让人憎恶。在梦里,那半张“死脸”会漂移。一会儿是左面,一会儿是右面,它像是在一盏激光灯下,跳跃着闪来闪去。这让他产生幻觉,自己不是有半张“死脸”,而是一张脸整个死了。最可怕的是,他那没有表情的半张“死脸”上,像是生出一只魔鬼的眼睛,框在虚无中的眼球,僵直、空洞,没有眼白,幽幽闪
期刊
凤仙花,蓬蓬开;  娘想囡,心花开。  ——童谣《凤仙花》  痛苦的时候总是多。嫁来吴村那天,我是哭着来的,隔壁婶婶劝,出嫁路上莫要哭,哭的新娘不会有好运。刚嫁到吴村,我在田里扭伤了腰,挣不来工分,躺在床上受刑,村里人说我娇气。我没那样的命。生第一个孩子时,就差点丢了命。肚子痛了两天,那痛就像有人拿刀子在肚子里搅,我痛得喊起来:“我不生了。我不生了!”请来接生的秉德老婆说:“一痛就使劲向下用力,这
期刊
我被毁了。  我的身体,我的精神,我的心灵,我的健康,我的感情,我的爱欲,我的梦幻,我的理想,我的快乐……我具体或抽象的一切,诸如我的工作,我的食欲,我的睡眠,我的梦幻,全被毁了。总而言之,我的整个人生都被毁了,没药可救了。显然,这种毁灭不可逆转,更无法中止,也还没有结束,我就像一个从高空往下坠落的人(犹如深渊中的下坠者或从机舱跃出的跳伞者),很快就会下坠到底,但毕竟仍在中途。这种坠落一再被延宕,
期刊
每一次睡眠都是死里逃生。德照从睡眠里挣扎而出,发现鼻子嘴巴脸腮都不在正常位置,糟糕的还有呼吸,呼吸已像纸片一样薄,每次呼吸都打六折,且丝丝入扣,像在箍紧一条该死的性命。德照好不容易喘上一口气,下一口气还在两丈外等着呢,真是胸悶得很。  这是一个叟的状态啊。德照意识到问题严重,赶紧从叟的嘴脸中往外逃,但他发现,逃是徒劳的,因为他只有保持叟的面目才得以呼吸。原先缺氧之时,德照会自动打哈欠,现在呢,哈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