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园地处新市区,占地面积较大,室外活动场地达5000多平方米。利用丰富的户外场地,我园开辟了“小农场”,在方案教学精神的引领下,组织幼儿活动,促进幼儿发展。下面把我园的一些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与同行分享。
一、对方案教学的解读
方案教学,又称为“项目活动”(Project Approach),是指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项目活动的基本要素或关键词为: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群体共同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等。
方案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基于幼儿的探究开展活动,以任务驱动幼儿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进行的方向、方式、时间长短,来自于师幼共同协商;积极鼓励幼儿通过口语、肢体、艺术创作等方式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想法感受;教师观察幼儿的兴趣、能力、反应,并深入理解幼儿的想法和经验,协助幼儿拟定、执行、评估、修正学习计划;幼儿通过实际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的过程建构新的概念以获得经验。
因此,根据方案教学的精神,我们在组织“小农场”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的需求、幼儿的自主探究以及多种形式的师幼互动。
二、“小农场”活动的特点
在方案教学精神的指引下,“小农场”活动顺利展开了。与其他幼儿园的自然角或种植园地的活动相比较,我园的“小农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真实而广阔的空间
相对于许多城市的幼儿园,我园自身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户外场地。我们充分发掘资源,设立了种植区、饲养区、池塘区,让幼儿能够在真实的活动空间中充分活动,获得各种经验。这样就改变了一些幼儿园只能是在瓶瓶罐罐(狭小空间)里种植,在狭小笼子、鱼缸里养殖的状况,让幼儿能够与广阔自然进行充分的接触。
(二)丰富而有规划的内容
有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根据季节、气候和幼儿年龄特点,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规划。在种植区,我们有:豆类(豌豆、蚕豆、红豆、绿豆、毛豆)、瓜类(丝瓜、南瓜、西瓜、黄瓜)、茄果类(茄子、西红柿、辣椒)、根菜类(红、白、绿三种萝卜,大蒜)、薯芋类(土豆,芋头)、粮食类(玉米、水稻、麦子)、绿叶蔬菜类(青菜、菠菜、油菜、空心菜),还有棉花、菊花脑、葫芦、向日葵等植物。在饲养区,有小鸡、小鸭、兔子和八哥等动物。在池塘区,我们养了乌龟、鲤鱼、泥鳅、螺蛳、河蚌等水生动物。
如此丰富的种类,保证幼儿在园的每个时候都有多个种养活动可以进行,而且丰富的种类,也增加了幼儿的经验。
(三)与主题紧密相关
“小农场”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在实践中,我们的“小农场”活动由两个方向展开。
一种是“小农场”活动为主题服务。如中班“葫芦兄弟”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产生了葫芦是从哪里来的困惑,于是教师就与幼儿一起在“农场”里播撒葫芦籽,搭建葫芦爬藤的架子,观察葫芦的生长。
另一种是由“小农场”所展开的主题。如中班“我的动物乐园”主题,就是由小农场池塘的开挖引发幼儿的兴趣,生成的在池塘里饲养水生动物的活动。又如,大班“水稻”主题,就是围绕水稻的插秧、管理、收获等一系列有关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探究的项目活动。
三、组织“小农场”活动的策略
(一)兴趣引发项目:在幼儿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好“小农场”里的资源
“小农场”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要关注幼儿在其中的发现和兴趣点。比如,“我的动物乐园”这个项目活动,就是由幼儿的兴趣而引发的。一天,一群工人拿着铲子和铁锹,在农场里的一块地里辛苦地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幼儿发现了,好奇地问:“老师,这里在挖什么呀?”“这里在挖小池塘。”“小池塘?小池塘是用来干吗的?小池塘可以养什么?养海豚行吗?”这个坑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当教师告诉幼儿这是一个池塘的时候,池塘可以做什么、养什么动物成了幼儿口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于是,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观察小池塘的落成,猜测、调查池塘里可以有什么,收集资料、讨论池塘里可以养什么,然后进行投放。随后,饲养、观察池塘里的动物,就成了幼儿的主要任务。由于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十分投入,有助于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鼓励自发学习:提供最大的机会(时间、空间、已有经验积累等)供幼儿进行学习
“小农场”的空间资源充分地满足了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动植物接触。“小农场”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在主题场馆开放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进入“小农场”进行与方案相关的小组活动,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也可以自由出入“小农场”。在这样宽松、自然、开放的背景下,幼儿可以带上记录单、测量工具等,充分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支持情感参与:关注幼儿在学习中所伴随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农场”活动不仅关注幼儿的知识经验的增长,还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葫芦兄弟”活动中,幼儿自己播种、浇水、搭架子,看到小苗一天天地长出来,开始爬藤,收获自己栽种的葫芦,他们满怀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葫芦娃”。可以看出,整个种植、收获葫芦的过程,不仅挑战幼儿认知的潜力,还能看到幼儿在情感上的参与,充满着劳动、观察、发现、收获的兴奋和快乐体验。
在“我的动物乐园”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给每只小兔都取了名字,我们看上去长得差不多的兔宝宝们,幼儿却能一一辨认清楚。幼儿为小鸡、小鸭精心设计了“快乐小鸡家”和“幸福小鸭家”,亲手用稻草和棉花布置好。每天傍晚时分,高兴地追赶着小鸡、小鸭,把它们送回“家”,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在小鸡、小鸭的成长过程中,幼儿真实地体验到了生命的成长,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四)增强探索性认知:启发幼儿在观察操作、辨别判断、尝试实验中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方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要有持续性探究,我们在实施“小农场”活动时,也十分关注这一点。在中班“豆宝宝”活动过程中,蚕豆和豌豆是同时播种下去的,在播种以后,教师一直在引导幼儿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它们虽然都是豆科的农作物,但通过持续对比观察记录,幼儿发现了:小苗的时候,它们区别很小,越长大区别就越大。蚕豆花和豌豆花很相似,都像是蝴蝶的形状,但是颜色有区别,蚕豆花上面有一些黑色,豌豆花颜色更淡一些,花瓣的张开角度也不一样。它们的茎都是四方形的,但蚕豆的茎更粗,是直立的,豌豆的茎需要攀爬在架子上(教师顺势告诉孩子什么叫攀缘茎),而且比较细。它们的叶子都是对生的。通过这样不断观察、对比、探索,幼儿不仅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经验,更掌握了科学方法。
在小班“萝卜大不同”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对比了萝卜的外形、颜色、叶子后,教师提问:“萝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呢?”幼儿随即对此问题进行了猜测,然后教师请幼儿切开萝卜验证自己的答案。很多幼儿都是根据萝卜外皮猜测内瓤的颜色,通过实际操作,他们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验证假设,自主操作去寻找答案。
(五)关注社会技能: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社会技能
在“小农场”活动中,幼儿有许多机会可以与他人一起工作,也就会有更多的幼幼、师幼互动,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沟通交往机会,这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社会技能。
幼儿关于农作物如何播种、管理和收获会有很多的疑问,他们会去询问“菜园伯伯”,这是与成人良好的交流机会。很多的种植活动是单个幼儿无法完成的,他们必须进行合作,如之前提到播种葫芦就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幼儿两两结伴,选定地方,一个幼儿挖坑埋下种子,一个幼儿打水、浇水。蚕豆、豌豆的播种是以点种的形式进行的,需要用工具翻土,幼儿尝试后发现,班上有力气的男孩子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大家选出有力气的男孩子负责翻土,其他孩子负责撒豆子和浇水。这才是真实的合作情境,幼儿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方案教学的儿童主题场馆建构的实践研究”(编号B-a/2001/02/071)研究成果
一、对方案教学的解读
方案教学,又称为“项目活动”(Project Approach),是指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题,并以该主题为中心加以扩散,编制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学习,探索概念的内涵。项目活动的基本要素或关键词为: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小群体共同进行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等。
方案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基于幼儿的探究开展活动,以任务驱动幼儿的活动;主题、活动内容、进行的方向、方式、时间长短,来自于师幼共同协商;积极鼓励幼儿通过口语、肢体、艺术创作等方式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想法感受;教师观察幼儿的兴趣、能力、反应,并深入理解幼儿的想法和经验,协助幼儿拟定、执行、评估、修正学习计划;幼儿通过实际观察、探索、操作、实验的过程建构新的概念以获得经验。
因此,根据方案教学的精神,我们在组织“小农场”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的需求、幼儿的自主探究以及多种形式的师幼互动。
二、“小农场”活动的特点
在方案教学精神的指引下,“小农场”活动顺利展开了。与其他幼儿园的自然角或种植园地的活动相比较,我园的“小农场”活动具有以下特点:
(一)真实而广阔的空间
相对于许多城市的幼儿园,我园自身条件较为优越,具有广阔的户外场地。我们充分发掘资源,设立了种植区、饲养区、池塘区,让幼儿能够在真实的活动空间中充分活动,获得各种经验。这样就改变了一些幼儿园只能是在瓶瓶罐罐(狭小空间)里种植,在狭小笼子、鱼缸里养殖的状况,让幼儿能够与广阔自然进行充分的接触。
(二)丰富而有规划的内容
有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根据季节、气候和幼儿年龄特点,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规划。在种植区,我们有:豆类(豌豆、蚕豆、红豆、绿豆、毛豆)、瓜类(丝瓜、南瓜、西瓜、黄瓜)、茄果类(茄子、西红柿、辣椒)、根菜类(红、白、绿三种萝卜,大蒜)、薯芋类(土豆,芋头)、粮食类(玉米、水稻、麦子)、绿叶蔬菜类(青菜、菠菜、油菜、空心菜),还有棉花、菊花脑、葫芦、向日葵等植物。在饲养区,有小鸡、小鸭、兔子和八哥等动物。在池塘区,我们养了乌龟、鲤鱼、泥鳅、螺蛳、河蚌等水生动物。
如此丰富的种类,保证幼儿在园的每个时候都有多个种养活动可以进行,而且丰富的种类,也增加了幼儿的经验。
(三)与主题紧密相关
“小农场”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主题紧密相关的。在实践中,我们的“小农场”活动由两个方向展开。
一种是“小农场”活动为主题服务。如中班“葫芦兄弟”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产生了葫芦是从哪里来的困惑,于是教师就与幼儿一起在“农场”里播撒葫芦籽,搭建葫芦爬藤的架子,观察葫芦的生长。
另一种是由“小农场”所展开的主题。如中班“我的动物乐园”主题,就是由小农场池塘的开挖引发幼儿的兴趣,生成的在池塘里饲养水生动物的活动。又如,大班“水稻”主题,就是围绕水稻的插秧、管理、收获等一系列有关农作物生长过程进行探究的项目活动。
三、组织“小农场”活动的策略
(一)兴趣引发项目:在幼儿观察、发现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好“小农场”里的资源
“小农场”里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要关注幼儿在其中的发现和兴趣点。比如,“我的动物乐园”这个项目活动,就是由幼儿的兴趣而引发的。一天,一群工人拿着铲子和铁锹,在农场里的一块地里辛苦地挖了一个大大的坑。幼儿发现了,好奇地问:“老师,这里在挖什么呀?”“这里在挖小池塘。”“小池塘?小池塘是用来干吗的?小池塘可以养什么?养海豚行吗?”这个坑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当教师告诉幼儿这是一个池塘的时候,池塘可以做什么、养什么动物成了幼儿口中谈论最多的话题。于是,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观察小池塘的落成,猜测、调查池塘里可以有什么,收集资料、讨论池塘里可以养什么,然后进行投放。随后,饲养、观察池塘里的动物,就成了幼儿的主要任务。由于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十分投入,有助于项目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鼓励自发学习:提供最大的机会(时间、空间、已有经验积累等)供幼儿进行学习
“小农场”的空间资源充分地满足了幼儿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动植物接触。“小农场”活动是充分自由的。在主题场馆开放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进入“小农场”进行与方案相关的小组活动,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也可以自由出入“小农场”。在这样宽松、自然、开放的背景下,幼儿可以带上记录单、测量工具等,充分地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支持情感参与:关注幼儿在学习中所伴随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小农场”活动不仅关注幼儿的知识经验的增长,还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葫芦兄弟”活动中,幼儿自己播种、浇水、搭架子,看到小苗一天天地长出来,开始爬藤,收获自己栽种的葫芦,他们满怀深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葫芦娃”。可以看出,整个种植、收获葫芦的过程,不仅挑战幼儿认知的潜力,还能看到幼儿在情感上的参与,充满着劳动、观察、发现、收获的兴奋和快乐体验。
在“我的动物乐园”活动实施过程中,幼儿给每只小兔都取了名字,我们看上去长得差不多的兔宝宝们,幼儿却能一一辨认清楚。幼儿为小鸡、小鸭精心设计了“快乐小鸡家”和“幸福小鸭家”,亲手用稻草和棉花布置好。每天傍晚时分,高兴地追赶着小鸡、小鸭,把它们送回“家”,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在小鸡、小鸭的成长过程中,幼儿真实地体验到了生命的成长,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四)增强探索性认知:启发幼儿在观察操作、辨别判断、尝试实验中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方案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要有持续性探究,我们在实施“小农场”活动时,也十分关注这一点。在中班“豆宝宝”活动过程中,蚕豆和豌豆是同时播种下去的,在播种以后,教师一直在引导幼儿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它们虽然都是豆科的农作物,但通过持续对比观察记录,幼儿发现了:小苗的时候,它们区别很小,越长大区别就越大。蚕豆花和豌豆花很相似,都像是蝴蝶的形状,但是颜色有区别,蚕豆花上面有一些黑色,豌豆花颜色更淡一些,花瓣的张开角度也不一样。它们的茎都是四方形的,但蚕豆的茎更粗,是直立的,豌豆的茎需要攀爬在架子上(教师顺势告诉孩子什么叫攀缘茎),而且比较细。它们的叶子都是对生的。通过这样不断观察、对比、探索,幼儿不仅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经验,更掌握了科学方法。
在小班“萝卜大不同”活动中,孩子们在观察对比了萝卜的外形、颜色、叶子后,教师提问:“萝卜里面会是什么颜色呢?”幼儿随即对此问题进行了猜测,然后教师请幼儿切开萝卜验证自己的答案。很多幼儿都是根据萝卜外皮猜测内瓤的颜色,通过实际操作,他们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验证假设,自主操作去寻找答案。
(五)关注社会技能: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发展社会技能
在“小农场”活动中,幼儿有许多机会可以与他人一起工作,也就会有更多的幼幼、师幼互动,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沟通交往机会,这可以充分发展他们的社会技能。
幼儿关于农作物如何播种、管理和收获会有很多的疑问,他们会去询问“菜园伯伯”,这是与成人良好的交流机会。很多的种植活动是单个幼儿无法完成的,他们必须进行合作,如之前提到播种葫芦就是以合作的形式进行的,幼儿两两结伴,选定地方,一个幼儿挖坑埋下种子,一个幼儿打水、浇水。蚕豆、豌豆的播种是以点种的形式进行的,需要用工具翻土,幼儿尝试后发现,班上有力气的男孩子才能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大家选出有力气的男孩子负责翻土,其他孩子负责撒豆子和浇水。这才是真实的合作情境,幼儿的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方案教学的儿童主题场馆建构的实践研究”(编号B-a/2001/02/07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