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之妙,在于“意境融彻”。诗词中的意境,是诗人借助作品表达的内心情愫、意蕴,甚至思想境界。意境在于诗词作品中虚实相生的景色之美;更在于思想灵动的高远之美。小学阶段,在教学诗词时,由于年龄和理解力差异,师生之间在解读诗词时,会建构不同的“意境”。故要提高詩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解读诗词时,可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建构诗词的“意境”。
一、以画绘诗,描摹其形
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诗词,即要以儿童的思维模式为前提。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儿童的感性思维。但诗是抽象艺术,怎样让解读更具感性色彩呢?即要用具象来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人,将抽象的文字用生动的形象来代替,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教学中,可采取“以画绘诗”的方式。自古诗与画是相生相融的,古人往往托物言志,借诗抒情,勾勒心中的画卷,尤以唐诗为最,如《望庐山瀑布》,诗人就呈现了一幅高山瀑布的磅礴画卷。
以画解诗,实际上是以描摹的美术手法来展现诗人心中奇景的真颜。当然,绘画本身也是一种创作过程,学生在边阅读诗作,边通过自己理解绘画的过程中,加速了知识内化外显的过程。比如读到“日照”一词,学生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画纸上绘出一个太阳。但古诗多采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很多诗句无法用具体的笔触来展现,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所解构的意象透过儿童的视角传递给学生,拓展其解构诗词的思路。如“银河”一词,告诉他们并非指银河系,而是天际的一条河,作者借以形容瀑布之高、庐山之高。学生弄清了“银河”的意象,也就知道怎样用具象来展现其景了。
在教学中,教师按照诗句的顺序,引导学生一步步有序地描绘画面。诗句读完了,一幅精美的画卷也就相应而生了。这种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他们理解诗词的含义。
二、以乐融情,体悟其神
在教学诗词时,从儿童视角出发,还应考虑到他们对视听的敏感度,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视听媒体,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绪随着作品与视听效果的配合而跌宕起伏,并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与音乐历来就是相伴相生的,因此诗词在音乐相伴下朗读出来,也别有一番味道。音乐若与诗词配合紧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酝酿情感,实现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与作者达到心灵相通,融情入境。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为突出诗词的神韵,背景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如播放《高山流水》,其意境优美、飘逸灵动之风与诗境相得益彰,有助于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诗的意境中。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声音,并配合相应的画面,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诗的神韵,营造立体的教学氛围。比如瀑布的声音,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朗读过程,时而大,时而小,随着诗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学生们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朗读全诗,而教师充当了配乐师的角色,当学生读到后两句时,瀑布的声音由小渐大,伴着学生的朗读声,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配乐诗朗诵的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全诗的神韵意境,提升了教学层次。
三、以文解诗,雕琢其蕴
以文解诗,是学生在充分解构诗情诗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文字能力,以写作的方式对古诗的解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创新解读。因为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亲身感受的意境,也都不相同,故所解构诗作的文字也不尽相同。其写作过程,相当于二度创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以文解诗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扩写,而是要抓住诗词的意蕴、意境,展现其神韵。如解构《望庐山瀑布》,要抓住实境和虚境两大意境来写。实境,即对庐山与瀑布的外在描写,重点在于虚境。要传达出庐山“高”而“远”的形态美,即要抓住诗人所站的角度去写,着力展现“望”的动作。要展现瀑布磅礴的气势和流水的动态美,则要抓住“飞流”和“直下”等词的解构,揣摩诗人当时的心境,着力以惊讶、感叹的口吻来解读诗人内心的激情与豪迈情怀,着力点放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上。
总之,以文解读是对诗词的深度理解,与“以画绘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以画面来展现内心的诗境,一个是以文字来展现诗的“意境”,充分展现了儿童视角的解构特点。儿童视角不同于成人视域,充满了童真、童趣。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揣摩儿童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过程,从成人视角切换到儿童视角来解读诗词,也就是说透过儿童的眼光去观察描摹诗词中所描绘的画境,实现以画绘诗;用儿童的感性视听去感知诗人的情怀,体会以心会情;再启发儿童勾连自己的生活经历阐发联想,并引导其运用儿童的口吻来呈现心目中的“意境”,从而实现以文解诗的效果,最终提升诗词类课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
一、以画绘诗,描摹其形
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诗词,即要以儿童的思维模式为前提。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也就是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照顾儿童的感性思维。但诗是抽象艺术,怎样让解读更具感性色彩呢?即要用具象来展现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人,将抽象的文字用生动的形象来代替,从而使学生一目了然。在教学中,可采取“以画绘诗”的方式。自古诗与画是相生相融的,古人往往托物言志,借诗抒情,勾勒心中的画卷,尤以唐诗为最,如《望庐山瀑布》,诗人就呈现了一幅高山瀑布的磅礴画卷。
以画解诗,实际上是以描摹的美术手法来展现诗人心中奇景的真颜。当然,绘画本身也是一种创作过程,学生在边阅读诗作,边通过自己理解绘画的过程中,加速了知识内化外显的过程。比如读到“日照”一词,学生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画纸上绘出一个太阳。但古诗多采用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很多诗句无法用具体的笔触来展现,这就需要教师将自己所解构的意象透过儿童的视角传递给学生,拓展其解构诗词的思路。如“银河”一词,告诉他们并非指银河系,而是天际的一条河,作者借以形容瀑布之高、庐山之高。学生弄清了“银河”的意象,也就知道怎样用具象来展现其景了。
在教学中,教师按照诗句的顺序,引导学生一步步有序地描绘画面。诗句读完了,一幅精美的画卷也就相应而生了。这种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他们理解诗词的含义。
二、以乐融情,体悟其神
在教学诗词时,从儿童视角出发,还应考虑到他们对视听的敏感度,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视听媒体,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情绪随着作品与视听效果的配合而跌宕起伏,并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诗歌与音乐历来就是相伴相生的,因此诗词在音乐相伴下朗读出来,也别有一番味道。音乐若与诗词配合紧密,还有助于帮助学生酝酿情感,实现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从而使学生与作者达到心灵相通,融情入境。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为突出诗词的神韵,背景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如播放《高山流水》,其意境优美、飘逸灵动之风与诗境相得益彰,有助于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诗的意境中。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声音,并配合相应的画面,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诗的神韵,营造立体的教学氛围。比如瀑布的声音,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朗读过程,时而大,时而小,随着诗词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学生们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朗读全诗,而教师充当了配乐师的角色,当学生读到后两句时,瀑布的声音由小渐大,伴着学生的朗读声,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出配乐诗朗诵的氛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全诗的神韵意境,提升了教学层次。
三、以文解诗,雕琢其蕴
以文解诗,是学生在充分解构诗情诗意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文字能力,以写作的方式对古诗的解构,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创新解读。因为每位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大脑中所产生的意象、亲身感受的意境,也都不相同,故所解构诗作的文字也不尽相同。其写作过程,相当于二度创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指导学生以文解诗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简单的扩写,而是要抓住诗词的意蕴、意境,展现其神韵。如解构《望庐山瀑布》,要抓住实境和虚境两大意境来写。实境,即对庐山与瀑布的外在描写,重点在于虚境。要传达出庐山“高”而“远”的形态美,即要抓住诗人所站的角度去写,着力展现“望”的动作。要展现瀑布磅礴的气势和流水的动态美,则要抓住“飞流”和“直下”等词的解构,揣摩诗人当时的心境,着力以惊讶、感叹的口吻来解读诗人内心的激情与豪迈情怀,着力点放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上。
总之,以文解读是对诗词的深度理解,与“以画绘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是以画面来展现内心的诗境,一个是以文字来展现诗的“意境”,充分展现了儿童视角的解构特点。儿童视角不同于成人视域,充满了童真、童趣。从上面的教学案例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揣摩儿童的思维习惯和心理过程,从成人视角切换到儿童视角来解读诗词,也就是说透过儿童的眼光去观察描摹诗词中所描绘的画境,实现以画绘诗;用儿童的感性视听去感知诗人的情怀,体会以心会情;再启发儿童勾连自己的生活经历阐发联想,并引导其运用儿童的口吻来呈现心目中的“意境”,从而实现以文解诗的效果,最终提升诗词类课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