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现阶段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历史任务,目的是为了是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与活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是不断提升制度的现代化水平,以制度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这项重大历史任务的总目标。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同时又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解决重大的核心问题为导向。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它要求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思想政治保证,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否则,改革之路就可能走空、走偏、走乱。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来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以此为基础加以安排和部署,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更乱不得。惟有如此,才能作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惟有如此,改革的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
一、实事求是:正视问题,深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一切行动指南和方针政策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着眼当下,立足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灵活应对各种变化着的形势。在九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掌握的欲望,形成了学习这一思想武器的理论自觉,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这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强烈的问题意识早在2006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就己经有明显的显现,他认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之后担任总书记,他更加注重把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作为改革工作的思想指导,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改革需要以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前提,要把问题区域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当然改革是具有阶段性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矛盾,我们无法做到在某个特定阶段中解决所有的矛盾;改革具有持续性,上一阶段中一个旧矛盾的结束,下一阶段中另一个新矛盾的产生,同时也会有个别矛盾由于根深蒂固,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解决,从而存在于几个阶段之中。改革的阶段性和持续性,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的矛盾及其问题,这都决定了改革必须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在优先处理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可放松次要矛盾,要有全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改革,从而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近40年的改革为我国各个领域带来的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敢于正视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要把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关系,通过法治和法制严厉惩治腐败现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为显著更为重要的位置,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新时期立足我国发展现状、围绕我国发展格局、针对我国发展重点而提炼形成的思想观念,是基于实际问题形成改革理念推动改革进程的结果。这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合理的改革举措。这些可以说都是“问题倒逼改革”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谓是亘古未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不能始于固有的条条框框,不能始于刻板的原则方法,不能始于随意的主观愿望,而应始于现存的客观问题,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并分析我们现在所面临、所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问题,以问题反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这种“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要求我们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具備强烈的问题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敢于正视问题,要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找准改革的重心,抓住改革的时机,重点突破改革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深化发展。
二、解放思想:分析问题,科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改革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放思想,认真分析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改革、改革为了什么、改革什么、改革依靠谁、怎样进行改革等问题,从而进行科学的改革,进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
(一)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改革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作为决定着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超时代的重要法宝,作为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这决不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同时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对于这个命题的界定需要有科学的理解,即这里所讲的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革命,而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意义上的革命,也就是说这里讲的革命决不是与改革相对意义上的那种革命,而是在改革范畴之下的那种自我革命。 (二)改革为了什么的问题
我们不能是为了改革而去改革,因为改革它本身不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是一种手段性的存在。改革作为手段性的存在,其正当性和历史合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改革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总书记习近平将其进一步凝练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总目标的一个新的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总任务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它既是全民族心声的一个美好展现,又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振兴民族使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着中国人民最大的改革共识,又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精神;它既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伟大历史的精神,又呈现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可以说,相对于实现中国梦这个愿景来说,其他当代中国改革的目标都是下一位的概念,都需要在这个框架内加以理解和界定。
(三)改革什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如何界定改革的对象和内容的问题。改革不是全盘推翻的过程,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那么坚持什么、改革什么,这是改革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维护和发展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是标准。”改革作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生产力又涉及到生产关系,既涉及到经济基础又涉及到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生态体制,既包括体制机制的变革又包括人的变革。
(四)改革依靠谁的问题
这实际上是改革主体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习近平在充分肯定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改革看作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为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改革从本质上成为人民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的事业,这既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自觉运用,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本质;坚持党的领导,这为改革提供了理论纲领和组织保障,使改革成为一场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的有序事业,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群众与政党关系的思想,又体现了对现代社会民粹主义消极性的警觉,还体现了在改革主体问题上的科学性、现代性与先进性。
(五)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讲的是把握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改革方式的问题。当代中国的改革作为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习总书记把中国改革的方式总体概括为渐进的方式。运用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改革方式,它“避免了因情况不明、舉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这种改革方式能够有效地链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与现实、发展与稳定、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变革与现代中国人的成长,是我国应当长期坚持的一种基本改革方式。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及习近平对其精神实质的精深把握和丰富发展,为我国实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前提、理论滋养、思想支撑和方法论钥匙,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推进。
三、全面实践:解决问题,重在落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美好的蓝图,关键就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落实成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落实,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对求真务实情有独钟,屡有强调。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232篇短评。其中,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古人“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篇言,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之人”。在《抓落实如敲钉子》的短评中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抓落实,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体的狠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这一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为什么要狠抓落实的原因以及怎样狠抓落实的方法。
改革实效,重在落实,这一思想意识在习近平的工作开展里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话,一切都将会付诸东流。行动始终比宣言更重要,没有行动宣言只是一纸空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发扬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言必行、行必果,务必抓出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16个方面、60条改革内容、306条改革举措的重大部署,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没有落实,所有的文件—即便是最周详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的毅恒心,要有积小胜为大胜、积践步致千里的耐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决心。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鼓励人心,但如果没有最终落实或者在落实的过程中没有保障,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与此同时,习近平还担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深化军队与国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这其中都包含着“重在落实”的深意,这充分体现出全面实践,重在落实的重要意义。重在落实的改革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传统在改革中的集中体现,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风的生动诠释,是力行党的宗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重在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注释:
①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4,140,138,34,148.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4]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N].人民日报,2014-10-12.
[5]习近平.树立改革全局观积极探索实践,发挥改革试点示范突破带动作用[N].人民日报,2015-06-06.
作者简介:刘晓曼(1992—),女,汉族,山东沂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它要求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思想政治保证,同时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否则,改革之路就可能走空、走偏、走乱。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的前提下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来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以此为基础加以安排和部署,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更乱不得。惟有如此,才能作出合理的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程度的有机统一;惟有如此,改革的伟大事业才能顺利地向前推进。
一、实事求是:正视问题,深化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这就决定了我们党的一切行动指南和方针政策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着眼当下,立足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灵活应对各种变化着的形势。在九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掌握的欲望,形成了学习这一思想武器的理论自觉,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理论指导实践,这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强烈的问题意识早在2006年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就己经有明显的显现,他认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之后担任总书记,他更加注重把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作为改革工作的思想指导,习近平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改革需要以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为前提,要把问题区域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更深层次的发展。当然改革是具有阶段性的,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矛盾,我们无法做到在某个特定阶段中解决所有的矛盾;改革具有持续性,上一阶段中一个旧矛盾的结束,下一阶段中另一个新矛盾的产生,同时也会有个别矛盾由于根深蒂固,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解决,从而存在于几个阶段之中。改革的阶段性和持续性,决定了改革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此可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存在不同的矛盾及其问题,这都决定了改革必须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在优先处理主要矛盾的同时也不可放松次要矛盾,要有全局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改革,从而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近40年的改革为我国各个领域带来的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敢于正视现实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继续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要把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关系,通过法治和法制严厉惩治腐败现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更为显著更为重要的位置,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新时期立足我国发展现状、围绕我国发展格局、针对我国发展重点而提炼形成的思想观念,是基于实际问题形成改革理念推动改革进程的结果。这集中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亟待解决的主要矛盾,并针对这些矛盾提出合理的改革举措。这些可以说都是“问题倒逼改革”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可谓是亘古未见,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改革不能始于固有的条条框框,不能始于刻板的原则方法,不能始于随意的主观愿望,而应始于现存的客观问题,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并分析我们现在所面临、所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问题,以问题反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这种“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要求我们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具備强烈的问题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敢于正视问题,要以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找准改革的重心,抓住改革的时机,重点突破改革的进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深化发展。
二、解放思想:分析问题,科学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改革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解放思想,认真分析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改革、改革为了什么、改革什么、改革依靠谁、怎样进行改革等问题,从而进行科学的改革,进而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
(一)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改革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作为决定着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超时代的重要法宝,作为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这决不是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次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同时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对于这个命题的界定需要有科学的理解,即这里所讲的革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革命,而并不是否定社会主义意义上的革命,也就是说这里讲的革命决不是与改革相对意义上的那种革命,而是在改革范畴之下的那种自我革命。 (二)改革为了什么的问题
我们不能是为了改革而去改革,因为改革它本身不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是一种手段性的存在。改革作为手段性的存在,其正当性和历史合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改革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的总书记习近平将其进一步凝练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总目标的一个新的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目标、总任务的极大丰富和发展。它既是全民族心声的一个美好展现,又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对振兴民族使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着中国人民最大的改革共识,又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精神;它既展现出了中国人民创造新的伟大历史的精神,又呈现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特征。可以说,相对于实现中国梦这个愿景来说,其他当代中国改革的目标都是下一位的概念,都需要在这个框架内加以理解和界定。
(三)改革什么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如何界定改革的对象和内容的问题。改革不是全盘推翻的过程,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那么坚持什么、改革什么,这是改革所要回答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明确指出:“维护和发展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坚持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是标准。”改革作为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生产力又涉及到生产关系,既涉及到经济基础又涉及到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生态体制,既包括体制机制的变革又包括人的变革。
(四)改革依靠谁的问题
这实际上是改革主体的问题。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习近平在充分肯定人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把改革看作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项伟大事业。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这为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改革从本质上成为人民自我发展和自我解放的事业,这既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自觉运用,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本质;坚持党的领导,这为改革提供了理论纲领和组织保障,使改革成为一场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的有序事业,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群众与政党关系的思想,又体现了对现代社会民粹主义消极性的警觉,还体现了在改革主体问题上的科学性、现代性与先进性。
(五)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实际上讲的是把握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改革方式的问题。当代中国的改革作为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借鉴。习总书记把中国改革的方式总体概括为渐进的方式。运用渐进的方式推进改革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改革方式,它“避免了因情况不明、舉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这种改革方式能够有效地链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历史与现实、发展与稳定、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变革与现代中国人的成长,是我国应当长期坚持的一种基本改革方式。
马克思主义改革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观及习近平对其精神实质的精深把握和丰富发展,为我国实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前提、理论滋养、思想支撑和方法论钥匙,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推进。
三、全面实践:解决问题,重在落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了美好的蓝图,关键就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落实成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落实,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对求真务实情有独钟,屡有强调。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232篇短评。其中,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古人“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篇言,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之人”。在《抓落实如敲钉子》的短评中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抓落实,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体的狠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这一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为什么要狠抓落实的原因以及怎样狠抓落实的方法。
改革实效,重在落实,这一思想意识在习近平的工作开展里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话,一切都将会付诸东流。行动始终比宣言更重要,没有行动宣言只是一纸空文,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发扬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言必行、行必果,务必抓出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16个方面、60条改革内容、306条改革举措的重大部署,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没有落实,所有的文件—即便是最周详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的毅恒心,要有积小胜为大胜、积践步致千里的耐心,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决心。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鼓励人心,但如果没有最终落实或者在落实的过程中没有保障,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与此同时,习近平还担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深化军队与国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这其中都包含着“重在落实”的深意,这充分体现出全面实践,重在落实的重要意义。重在落实的改革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传统在改革中的集中体现,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风的生动诠释,是力行党的宗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重在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注释:
①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35.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4,140,138,34,148.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J].求是,2010(7).
[4]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N].人民日报,2014-10-12.
[5]习近平.树立改革全局观积极探索实践,发挥改革试点示范突破带动作用[N].人民日报,2015-06-06.
作者简介:刘晓曼(1992—),女,汉族,山东沂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