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发展面临挑战和机遇。湖南文理学院思政专业转型的经验主要有:注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优化整合课程结构;加强师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不断推进思政专业深度转型。
关键词:思政专业;转型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为思政专业)属于老牌文科专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距离。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上囿于传统套路,内容更新较慢,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能力培养滞后;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严重脱节。思政专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思政专业转型发展也迎来难得的机遇。201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破解地方高校思政业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导向,培养既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好的专业应用能力的人才。
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全国产教融合的试点高校和湖南省转型发展的两所试点高校之一,目前正在进行深度转型探索。思政专业作为本校的传统老牌专业,在专业转型发展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
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定位在培养目标上,大都追求高大上,没有很好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特色。如: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追求大而全,如: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为了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按照动态化的原则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几次修订,最终定义为:立足湘西北,辐射全省,能够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人才。它的定位比较明确: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通过一个周期的培养,用人单位对我校思政专业的学生越来越亲睐,专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二、优化整合课程结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忽视了人才实践技能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升温,部分高校对思教专业越来越不重视,出现了“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重系统性轻通识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等现象,使本来专业特色鲜明的思教专业特色全失,专业学生对思教专业专业兴趣和关注度逐渐降低。
目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体可以分为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基本设置在第三类课程中。在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里,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很少,有些理论课程甚至重复设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思政专业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加说课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等实践课程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以后能就业,就好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师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提高思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同时,特别注重强化实践。
为了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一是不断深化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每年稳定拓展三个新的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与基地合作。如: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双赢效果。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作为地方高校,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把“双师型”的教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
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挑选部分年轻的思政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三是调入中学或地方工作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人才到校任教。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双师型”教师占到了专业教师的30%以上,以后这一比例还要进一步扩大。
四、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不断推进思政专业深度转型
专业深度转型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科研为教学夯实基础,教学推动科研的深入。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本之木;失去教学的科研,是无源之水。为此,我校在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上进行了不懈努力。
一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攻关科研课题,教师每年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学生或和学生合作完成研究性或创新性课题。二是带着问题意识,把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起来。鼓励教师科研围绕专业转型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科研中取得的可行性成果反过来推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我校思政专业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专业的深度转型也在不断推进。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湖南文理学院的专业转型处在發展阶段,思政专业的转型发展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借鉴其它兄弟院校的经验,取长补短,力争思政展业的深度转型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游训龙.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大学教育,2015(3):75-77.
[2] 肖地楚,黄乃祝.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核心转向—以湘南学院为例.湘南学院学报,2015(6):108-111.
作者简介:杨建华(1971-),湖南石门县人,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工作,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和高教管理;汪文勇(1976-),湖南临湘人,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工作,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和科技哲学。
关键词:思政专业;转型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为思政专业)属于老牌文科专业,目前发展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存在距离。在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上囿于传统套路,内容更新较慢,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能力培养滞后;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严重脱节。思政专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思政专业转型发展也迎来难得的机遇。201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部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破解地方高校思政业发展难题指明了方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托,以就业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导向,培养既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有较好的专业应用能力的人才。
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全国产教融合的试点高校和湖南省转型发展的两所试点高校之一,目前正在进行深度转型探索。思政专业作为本校的传统老牌专业,在专业转型发展方面积极开展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值得总结:
一、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准确定位
目前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定位在培养目标上,大都追求高大上,没有很好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特色。如:有的描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还有的追求大而全,如:描述为“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乡镇和基础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为了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按照动态化的原则对人才培养目标做了几次修订,最终定义为:立足湘西北,辐射全省,能够从事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人才。它的定位比较明确: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通过一个周期的培养,用人单位对我校思政专业的学生越来越亲睐,专业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二、优化整合课程结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人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忽视了人才实践技能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升温,部分高校对思教专业越来越不重视,出现了“课程结构老化、课程内容陈旧、专业特色不明显,重系统性轻通识性、重理论性轻实践性”等现象,使本来专业特色鲜明的思教专业特色全失,专业学生对思教专业专业兴趣和关注度逐渐降低。
目前,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大体可以分为通识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类。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基本设置在第三类课程中。在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里,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理论性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很少,有些理论课程甚至重复设置。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思政专业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加说课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等实践课程的比重,不断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为以后能就业,就好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强师生动手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提高思政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同时,特别注重强化实践。
为了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一是不断深化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每年稳定拓展三个新的实践基地。深入推进与基地合作。如: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进行产学研合作,取得双赢效果。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作为地方高校,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实质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把“双师型”的教师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与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
为此,我校采取以下措施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实施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挑选部分年轻的思政教师到地方挂职锻炼;二是实行思政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核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三是调入中学或地方工作经验丰富,成绩显著的人才到校任教。目前,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双师型”教师占到了专业教师的30%以上,以后这一比例还要进一步扩大。
四、注重教学和科研互动,不断推进思政专业深度转型
专业深度转型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科研为教学夯实基础,教学推动科研的深入。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无本之木;失去教学的科研,是无源之水。为此,我校在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统一上进行了不懈努力。
一是鼓励教师和学生共同攻关科研课题,教师每年除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学生或和学生合作完成研究性或创新性课题。二是带着问题意识,把教学和科研有机融合起来。鼓励教师科研围绕专业转型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科研中取得的可行性成果反过来推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我校思政专业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专业的深度转型也在不断推进。
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湖南文理学院的专业转型处在發展阶段,思政专业的转型发展还需不断探索和实践。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借鉴其它兄弟院校的经验,取长补短,力争思政展业的深度转型能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游训龙.基于高校转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大学教育,2015(3):75-77.
[2] 肖地楚,黄乃祝.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核心转向—以湘南学院为例.湘南学院学报,2015(6):108-111.
作者简介:杨建华(1971-),湖南石门县人,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工作,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和高教管理;汪文勇(1976-),湖南临湘人,湖南文理学院法学院工作,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和科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