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做数学”可分为操作体验、数学实验和综合实践三种形态,可通过手脑协同的活动,达到启思明理的育人目标。“做数学”可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体验、积累活动经验、化解教学难点、验证合理猜想、完成自主建构。如何组织学生通过规范的操作去发现、探究知识,值得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做数学;感知体验;验证猜想;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217-02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贯彻“做数学”理念,坚持知行合一,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改变数学在学生心中抽象、难度大的印象,有效促进学生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如何组织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现、探究知识,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不断思考、探索。
  1   在“做数学”中强化感知体验
  在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内容有很多,不同类计量单位的意义、进率都不一致。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相关概念,而相关知识的教学停留在教师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学生难以建立起正确的“量”的观念。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创造实验条件,引导学生切身体验并感知“量”。
  【案例1】在学习了升和毫升后,教材中有这样的练习:倒出100毫升饮料,数一数多少口才能喝完,再算一算一口大约喝了多少毫升。
  笔者在课前用量杯量了两杯100毫升的水,准备组织男生、女生各一人分别进行演示实验。“如果是我,就要大口地喝,看看能不能一大口就喝完。”学生的话使笔者的教学设计发生改变,让每个学生都切身体验一下。学生都有自己的水杯,而且大部分杯子是透明且有刻度的,没有刻度的也可以利用量杯给自己的杯子装100毫升的水,学生参与准备,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度。课上每个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记录数据,个别学生是3大口喝完,大多数学生是5口或6口喝完,通过计算可以得知人们平常一口大概喝16~20毫升的水。亲历实验,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这个知识点体会更深,從而能够比较准确地建立毫升的概念,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   在“做数学”中积累活动经验
  在数学学习中,很多时候教师需要通过教具的演示、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学生能够自制学具,不仅能够运用知识,更有利于学生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2]。
  【案例2】制作神奇风车。风车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教师可要求一年级学生利用双休日,根据教师介绍的方法,尝试分别做一个左角固定、一个右角固定的风车。
  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复习用尺子画线的方法;制作风车时需要按照同样的方向将叶片的四个角固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左和右的认知。利用大课间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带着自己做的两个不同方向折角的风车迎风跑动,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两个风车的旋转方向是完全相反的。此时的风车不仅是玩具更是学具,学生在做、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发现了风车转动的奥秘,也掌握了更多数学本领。教师有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其探究、发现、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在“做数学”中化解教学难点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说明了光听不行,过后就会忘记,光看还不行,虽比听效果好,但很难理解,若亲自做了,其中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运用起来也会更得心应手。在“做数学”的过程,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化解学习难点,体验学习乐趣,提升探究能力。
  【案例3】在学习“认识时钟”前,组织学生在周末自制钟面模型,不会做的可以参照教材上的钟面图制作,还可以让家长在必要时提供帮助。
  钟表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说它熟悉是因为生活中很常见,说它陌生则是因为大部分学生并不知道钟面的构造、大格小格的关系、时针与分针转速间的关系等。即使课堂上教师采用教具操作或多媒体演示,很多学生依然无法正确认识钟面。基于此,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动手做钟面模型,初步了解钟面的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课上每个学生都带了自己制作的钟面,材质、形状各不相同,或精致或粗糙,但是每个钟面上都有1~12这些数字,标上了长短不同的刻度,配上了三根长短、粗细不同的指针。根据学习内容,组织学生交流对钟面结构、指针、大格与小格的关系的认识,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效果反而比教师的讲解、演示更好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做”钟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尝试、调整等一系列活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自主突破学习难点,积极习得数学知识。
  4   在“做数学”中验证合理猜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合理猜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验证猜想、解决问题[3]。
  【案例4】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围绕“圆的面积会是半径平方的π倍”这一猜想,教师在课上可提出问题:圆可以怎样剪拼?剪拼后能转化成什么图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交流。在逐一展示各种剪拼(4等份、8等份、16等份)的图形后,学生发现,可以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通过想象明确: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在转化过程中,虽然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面积没有变化,近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圆的面积,而它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的半径。   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不仅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操作、观察,更对操作的情况进行比较、想象,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验证猜想,得出圆的面积公式。
  5   在“做数学”中完成自主建构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学习“是什么”,还要了解“为什么”,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数形结合思想,组织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复杂概念,帮助学生探究数的特征与奥秘,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案例5】探究2、5、3的倍数特征。在学生探究完3的倍数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时,要看这个数的个位,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时,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学生难以回答,只有个别学生会想到:因为整十数、整百数都是2和5的倍数,所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时只要看个位就行了。对于这个解释,很多学生无法理解,教师适时引入方格图,带着学生一起圈画,通过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
  道理。
  以12为例,十位上的“1”可用10个方块表示,每2个一份,正好分成5份,個位2个方块正好也是一份,所以12是2的倍数。若每5个一份,十位正好分完,但个位却不够一份,所以12不是5的倍数。再看15,十位上的10个方块每5个一份可分成2份,个位上5个方块也是一份,所以15是5的倍数。通过上述几个例子,学生能够理解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上的数就可以了。此时再来思考3的倍数特征,每3个一份,每个“十”“百”“千”被分后都会余1,需要将剩余的方块合并后再判断,即看各位上数的和的情况。通过数形结合的操作、对比,学生能够从数的意义角度理解为什么3的倍数会有这样的特征。将2、5的倍数的特征和3的倍数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能够发现虽然解释的方法不一样,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是相同的,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知识的
  建构。
  教师教学中往往更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数学知识发生和形成过程的探究和体验,这样容易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参与“做数学”,经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逐步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有了体验、探究、发现,学生的感知才会更加直观、形象,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才能得到充分
  彰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谭顶良.初中数学实验的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5(8).
  [3]曹荣荣.在“做”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J].教师,2015(27).
  【作者简介】
  徐燕(1974~),女,汉族,江苏太仓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承担着授业、解惑的责任,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不断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207-02  提问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教学方法,也是各个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能引发
期刊
【摘 要】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用物理知识解释,为此,教师要挖掘生活资源,創建特色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本文简要阐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分析物理教学现状,并探究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
期刊
【摘 要】對小学生来说,成就动机在平时学习中往往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研究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钻研教材,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实际,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动机,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愉快教学;小学生;成就动机;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87
期刊
【摘 要】思维的形成和提升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建立。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操作性教学的含义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再提出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操作性教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期刊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标准有了一定的变化,课堂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然而不管应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提升教学成效。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模式的主要措施,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问题教学;初中生物;问题类
期刊
【摘 要】如今,新课改不断推进,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该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小学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利用网络时代的信息化教学工具,创新数学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各项数学能力。教师除了在教学设计上纳入新时代的元素之外,还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小组内的学生合作讨论和交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数学能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应用正推动着整个教学领域的发展和成熟。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有效激发小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兴趣,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小学科学是一门引导学生接触科学世界的学科,与初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有一定联系,也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有效开展实验部分的教学能够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水平。本文分析了信息技
期刊
【摘 要】新高考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生涯决策的前置,将选择高考科目的权力交给了学生,普通高中学生面临着怎样科学、合理、自主选择高考科目的问题。本文从选考科目规律、学生生涯规划入手,对新高考下的选科指导进行分析,阐述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生选科存在的问题,探究新高考背景下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选科指导的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学生;选科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大量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被引入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其倡导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近几年,“少教多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实践表明,“少教多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不但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为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而且
期刊
【摘 要】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背景下,动态课堂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对小学数学来讲,学生在练习课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也能促使学生将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练习课上的生成性资源,从学生做练习题的过程、生成性资源的积累以及相关练习问题等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从而促进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本文立足当前数学教学实际情况,就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