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维的形成和提升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尤其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建立。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操作性教学的含义以及特征进行分析,再提出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操作性教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79-02
操作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认知与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调动他们的感官、知觉、思维、想象参与活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目前,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操作性教学越来越重视,并以教材中的知识为操作依据,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此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学生认知体验,进而让学生在获得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1 操作性教学的含义
操作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依靠操作实物开展的一种动态学习活动。这种教学属于外显教学,与观察教学、符号教学等方式有所不同。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快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操作性教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操作工具等具体实物进行操作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产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种类型是通过肢体来完成操作活动,这一类型的操作活动主要是使学生切实感受实物的某种特征[1]。无论是哪种操作性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操作性教学的特征
操作性教学具有直观性、探究性以及客观性等特征。其中,直观性主要指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切实感受。在操作性教学中,学生能够从视觉、触觉以及机体觉等方面感受知识,为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探究性主要指的是操作性学习必然伴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客观性是指学生的思维培养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持。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发展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征将知识储存到头脑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客观认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3 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精心设计操作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对其能动性的发挥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在操作活动启动前,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操作主题。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还能以操作主题为探究方向,让学生不断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推动操作活动的有效进行[2]。此外,学生在明确操作主题后,便能抓住学习的重点,进而进行数学认知体系的构建。
以“观察物体(一)”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形状不同,并学会正确辨认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师可先展示从教室不同角度拍摄的两张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初步体会观察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就会不同。随后,教师便可设计“给熊猫玩具拍照”这样的操作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亲自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教师引导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角度给熊猫玩具“拍”一张照片,观察这张照片“拍”出来的样子,然后从熊猫玩具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照。教师通过模拟拍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观察实物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充分观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进而提高观察活动的有效性。此外,为了使学生灵活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不同,教师还可展示不同角度拍摄的熊猫玩具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来判断拍摄位置,进而发展其空间观念,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在观察中得到发展。
3.2 组织操作活动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在小学阶段,操作活动往往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而小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对此,教师应合理分配操作小组,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小组学习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有效完成小组任务,实现学习目标[3]。
以“图形的运动(一)”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剪图形,找出规律来加深对平移的认识,教师可提出操作活动,如“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操作活动。在具体实施操作活动时,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便可以将操作活动分解为几个小活动:先剪出1个小人,汇报剪法,再依次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4个小人,再汇报剪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繁为简的数学学习方法,还能使学生把握“对折、从闭
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等注意事项。此外,在小组操作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完成思想、方法的互动交流,感受到剪纸活动中蕴含的数学知識,以此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提升。
3.3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探究思维
操作活动的开展伴随探究思维的出现,换句话说,操作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探究思维的培养往往要借助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对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挖掘操作活动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自主思考并体会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进而内化、吸收数学新知识。 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为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深入理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片开展“摆一摆”操作活动。先摆出15个圆片,分成左边10个,右边5个,将左边10个中圈出9个,同时,让学生一边摆一边说出整个操作过程。随后,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操作过程,将算式列出,让学生思考算式的分解格式,使他们理解每个步骤所表示的意思,帮助他们理解“破十法”。此外,为强化学生对“破十法”的进一步认识,教师可出示算式,如“14?9=?”,请学生利用学具摆出计算过程,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对“破十法”这种计算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3.4 有效借助学具,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活动中,操作工具是不能缺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这样以直观的实物为操作对象,既能保证操作行为的客观性,还能更为直观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转化,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此外,有效借助学具操作,能为操作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充分保障,推动活动的高效进行。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为使学生在模拟购物情境中初步认识商品标价并感知购物的过程,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学具以及各类商品分别发给每个小组,指导他们利用对人民币的认识来完成模拟购物的操作活动,同时,让学生思考“准备好钱买什么、准备多少钱”。在模拟操作活动中,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强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操作性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能促进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思考以及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操作性教学的含义、特征以及实际意义,并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指导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操作活动,这样一来,能够使学习行为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深化学生认知的同时,完善其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彦.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
[2]蒋莲.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环节有效性初探[J].明日,2018(7).
[3]林錦诗.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17(11).
【作者简介】
厚旭(1977~),男,汉族,甘肃静宁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操作性教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2-0179-02
操作性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认知与经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调动他们的感官、知觉、思维、想象参与活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目前,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操作性教学越来越重视,并以教材中的知识为操作依据,以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以此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学生认知体验,进而让学生在获得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
1 操作性教学的含义
操作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依靠操作实物开展的一种动态学习活动。这种教学属于外显教学,与观察教学、符号教学等方式有所不同。教师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快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操作性教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操作工具等具体实物进行操作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产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另一种类型是通过肢体来完成操作活动,这一类型的操作活动主要是使学生切实感受实物的某种特征[1]。无论是哪种操作性教学方式,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操作性教学的特征
操作性教学具有直观性、探究性以及客观性等特征。其中,直观性主要指需要学生亲自经历、切实感受。在操作性教学中,学生能够从视觉、触觉以及机体觉等方面感受知识,为数学知识体系的建立奠定良好基础。探究性主要指的是操作性学习必然伴随着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在操作活动中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客观性是指学生的思维培养离不开具体实物的支持。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发展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学生能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表征将知识储存到头脑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客观认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3 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3.1 精心设计操作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对其能动性的发挥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在操作活动启动前,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操作主题。这样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还能以操作主题为探究方向,让学生不断体会探究活动的乐趣,推动操作活动的有效进行[2]。此外,学生在明确操作主题后,便能抓住学习的重点,进而进行数学认知体系的构建。
以“观察物体(一)”为例,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体会到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得到的形状不同,并学会正确辨认从前面、后面、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师可先展示从教室不同角度拍摄的两张照片,让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初步体会观察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就会不同。随后,教师便可设计“给熊猫玩具拍照”这样的操作主题,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亲自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教师引导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角度给熊猫玩具“拍”一张照片,观察这张照片“拍”出来的样子,然后从熊猫玩具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照。教师通过模拟拍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观察实物的机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充分观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进而提高观察活动的有效性。此外,为了使学生灵活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不同,教师还可展示不同角度拍摄的熊猫玩具照片,让学生根据照片来判断拍摄位置,进而发展其空间观念,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在观察中得到发展。
3.2 组织操作活动小组,培养合作意识
在小学阶段,操作活动往往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而小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对此,教师应合理分配操作小组,并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操作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小组学习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有效完成小组任务,实现学习目标[3]。
以“图形的运动(一)”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动手剪图形,找出规律来加深对平移的认识,教师可提出操作活动,如“剪出手拉手的4个小人”。随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操作活动。在具体实施操作活动时,学生容易出现思维障碍。这时,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便可以将操作活动分解为几个小活动:先剪出1个小人,汇报剪法,再依次剪出手拉手的2个小人、4个小人,再汇报剪法。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繁为简的数学学习方法,还能使学生把握“对折、从闭
口处画起、连接处不能剪断”等注意事项。此外,在小组操作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完成思想、方法的互动交流,感受到剪纸活动中蕴含的数学知識,以此促进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的提升。
3.3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探究思维
操作活动的开展伴随探究思维的出现,换句话说,操作与思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尤其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探究思维的培养往往要借助动手操作活动来实现。对此,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挖掘操作活动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探究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自主思考并体会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进而内化、吸收数学新知识。 以“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为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深入理解“破十法”的算法和算理,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片开展“摆一摆”操作活动。先摆出15个圆片,分成左边10个,右边5个,将左边10个中圈出9个,同时,让学生一边摆一边说出整个操作过程。随后,教师便可结合学生的操作过程,将算式列出,让学生思考算式的分解格式,使他们理解每个步骤所表示的意思,帮助他们理解“破十法”。此外,为强化学生对“破十法”的进一步认识,教师可出示算式,如“14?9=?”,请学生利用学具摆出计算过程,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对“破十法”这种计算方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
3.4 有效借助学具,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操作活动中,操作工具是不能缺少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借助学具进行操作活动,这样以直观的实物为操作对象,既能保证操作行为的客观性,还能更为直观地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转化,深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此外,有效借助学具操作,能为操作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充分保障,推动活动的高效进行。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为使学生在模拟购物情境中初步认识商品标价并感知购物的过程,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学具以及各类商品分别发给每个小组,指导他们利用对人民币的认识来完成模拟购物的操作活动,同时,让学生思考“准备好钱买什么、准备多少钱”。在模拟操作活动中,有的学生扮演收银员的角色,有的学生扮演顾客的角色,这样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强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操作性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能促进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思考以及数学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充分理解操作性教学的含义、特征以及实际意义,并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指导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操作活动,这样一来,能够使学习行为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深化学生认知的同时,完善其数学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彦.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6).
[2]蒋莲.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操作环节有效性初探[J].明日,2018(7).
[3]林錦诗.浅谈提高小学数学操作活动的有效策略[J].学苑教育,2017(11).
【作者简介】
厚旭(1977~),男,汉族,甘肃静宁人,本科,小学一级教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