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唤醒状态和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兴趣能促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具有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那怎样使孩子们像喜欢唱歌、跳舞、画画一样对抽象数学感兴趣呢?根据平时的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计算活动要与幼儿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对数学产生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等。我们在进行计算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幼儿计算活动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素材,把抽象数学变为形象数学,大量地运用幼儿熟悉的实物来激发幼儿兴趣。
例如:我在教孩子们认识平面图形的计算活动中,先让他们抚摸生活中的正方形手帕,圆形镜子,三角形的小旗子等,然后再引导孩子观察活动室内各种平面图形。孩子们好奇地在自己生活环境中开始寻找,他们会惊喜的发现桌面、门是长方形的,椅子面、拼板是正方形的,脸盆面是圆形的……孩子们在寻找中明白了原来图形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便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地对数学产生兴趣,喜欢计算活动。
事实证明,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在计算活动中插入这些孩子们身边的活动环节,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都提高了很多。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教师可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散步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幼儿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当幼儿无法数清时,可以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许多”,如有许多的茶杯、小床、毛巾、玩具;在带领幼儿走楼梯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一边走一边数等等, 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幼儿能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地积累学习经验。
二、在各种游戏中激发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很多时间都生活在游戏的环境之中,寓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游戏之中,使整个教育过程极富情趣,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古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而小班的幼儿更喜欢运动,于是我就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例如:一天在做体育游戏“小兔采蘑菇”时,我发现许多孩子在采蘑菇的时候都在一边采一边数,突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过:何不借此机会帮助幼儿复习数数,数一数每组采了几个蘑菇?还有让每个小组的幼儿带着一个数字有目的地去采蘑菇复习按数点物,这样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说:“小兔们本领真大,采了那么多蘑菇,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每组采了多少蘑菇,好不好?”幼儿兴致很高,一组一组地数,一数每组正好是十个,全班幼儿都数出了总数。一次体育游戏,孩子们不仅采蘑菇采得很开心,还数蘑菇数的很开心,玩得可疯了。就这样一个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所以,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要多动脑筋,在适当的时候,可将一些教学内容巧妙地、合理地融于幼儿感兴趣的各类游戏之中。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解放幼儿的双手,重视幼儿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对数学产生长久的兴趣。
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好的的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所以教师应解放幼儿的双手,尽可能多地的给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用具与表现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拼拼、剪剪、画画、摆摆、量量等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操作的探索活动中,达到在头脑中建构数学知识的目的,轻松自如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同时在计算活动中,要以幼儿为本,重视幼儿的操作活动,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环境,便于幼儿活动,幼儿学得轻松愉快,自然对计算活动感兴趣,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更要注意设计有趣的情节,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动”起来,进而逐渐产生对数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为幼儿准备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瓶盖,幼儿在玩盖瓶盖的游戏中,练习了“点数”;为给瓶盖找对应的瓶子,不知不觉学习了“对应”;当瓶子和瓶盖的数目一致时,学习了“一样多” ;当瓶子和瓶盖的数目不一致时,学习了比较“多”与“少”……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组织和鼓励幼儿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依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数学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在计算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要比教会幼儿知识更重要,知识会遗忘,而长久的兴趣将伴随人的一生会影响幼儿日后的数学学习,它是幼儿后继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法,让孩子们在数学中探索,愉快地学习,从而感到无穷的乐趣。
一、计算活动要与幼儿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幼儿感兴趣的实物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自然地对数学产生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幼儿思维的发展依赖于具体事物。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等。我们在进行计算活动设计时,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幼儿计算活动的最近发展区,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幼儿感兴趣的素材,把抽象数学变为形象数学,大量地运用幼儿熟悉的实物来激发幼儿兴趣。
例如:我在教孩子们认识平面图形的计算活动中,先让他们抚摸生活中的正方形手帕,圆形镜子,三角形的小旗子等,然后再引导孩子观察活动室内各种平面图形。孩子们好奇地在自己生活环境中开始寻找,他们会惊喜的发现桌面、门是长方形的,椅子面、拼板是正方形的,脸盆面是圆形的……孩子们在寻找中明白了原来图形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便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会产生一种心理满足感,会有成功的喜悦,从而自然地对数学产生兴趣,喜欢计算活动。
事实证明,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在计算活动中插入这些孩子们身边的活动环节,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都提高了很多。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教师可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散步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数数幼儿园里有多少花,多少树,当幼儿无法数清时,可以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有“许多”,如有许多的茶杯、小床、毛巾、玩具;在带领幼儿走楼梯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一边走一边数等等, 围绕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件让幼儿学习数学知识,幼儿能随时随地学,随时随地地积累学习经验。
二、在各种游戏中激发小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运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就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运动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尤其喜欢游戏和运动,很多时间都生活在游戏的环境之中,寓数学知识的学习于游戏之中,使整个教育过程极富情趣,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为此,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古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而小班的幼儿更喜欢运动,于是我就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例如:一天在做体育游戏“小兔采蘑菇”时,我发现许多孩子在采蘑菇的时候都在一边采一边数,突然,一个念头在我脑中闪过:何不借此机会帮助幼儿复习数数,数一数每组采了几个蘑菇?还有让每个小组的幼儿带着一个数字有目的地去采蘑菇复习按数点物,这样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说:“小兔们本领真大,采了那么多蘑菇,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每组采了多少蘑菇,好不好?”幼儿兴致很高,一组一组地数,一数每组正好是十个,全班幼儿都数出了总数。一次体育游戏,孩子们不仅采蘑菇采得很开心,还数蘑菇数的很开心,玩得可疯了。就这样一个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又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竞争意识,让幼儿在游戏操作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所以,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要多动脑筋,在适当的时候,可将一些教学内容巧妙地、合理地融于幼儿感兴趣的各类游戏之中。
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解放幼儿的双手,重视幼儿的操作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对数学产生长久的兴趣。
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好的的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所以教师应解放幼儿的双手,尽可能多地的给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用具与表现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拼拼、剪剪、画画、摆摆、量量等活动满足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操作的探索活动中,达到在头脑中建构数学知识的目的,轻松自如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同时在计算活动中,要以幼儿为本,重视幼儿的操作活动,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环境,便于幼儿活动,幼儿学得轻松愉快,自然对计算活动感兴趣,特别是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在组织数学教育活动时更要注意设计有趣的情节,鼓励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动”起来,进而逐渐产生对数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如教师为幼儿准备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瓶盖,幼儿在玩盖瓶盖的游戏中,练习了“点数”;为给瓶盖找对应的瓶子,不知不觉学习了“对应”;当瓶子和瓶盖的数目一致时,学习了“一样多” ;当瓶子和瓶盖的数目不一致时,学习了比较“多”与“少”……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组织和鼓励幼儿与其环境相互作用,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依靠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促进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初步发展。
数学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在计算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要比教会幼儿知识更重要,知识会遗忘,而长久的兴趣将伴随人的一生会影响幼儿日后的数学学习,它是幼儿后继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运用恰当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手法,让孩子们在数学中探索,愉快地学习,从而感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