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得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是一则能打动人心的新闻。那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何能打动人心呢?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直接描写,交代事实
这里的“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进行了“集体屠杀”和“人体试验”,死在这里的“共有400万人”。这里有“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这里有“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这里有“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这里“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这里有“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其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这里有“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都让人窒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这里依然让人喘不过气来,谁也不愿意过多地停留,谁也不能够长久地驻足。作者直接交代了集中营的方位、居民情况、环境、历史等,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说明这里曾经是一座“杀人工厂”,让读者感受到法西斯强盗的凶残和冷血,认识到这些法西斯强盗的手段是如何的毒辣。
二、间接描写。强化情感
一到“布热金卡”,作者并未直接诉说这里发生过的事,而是转而写这里的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有无数人的“冤魂”,这里“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但现实恰恰相反,这里让人感觉到了美好和祥和。
十四年前的慘剧和如今美丽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间接描写突出了那段历史的黑暗,让如今活着的人更为逝者感到伤心难过。
虽然“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但记者却“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作者还间接描写了参观者的动作和神态。“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很快地望……”,导游也“只稍用手指一指……”。这些动作体现出人们难过、害怕的心情。面对“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特别恐怖”。“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让人“浑身发抖”,“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让人感到窒息,“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可“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里是人间地狱,存不下半点的良善。
作者并未引导读者回顾那段历史,而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文章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开篇,用“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收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宁和秀丽,这是用乐景寄托哀情,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文章结尾处用“够了”一词收束,点到为止,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作者认为,那一段可怕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活着的人们切不可忘记,我们还应该让那些天真的、身处和平环境之中的孩子们也知道这段历史、牢记这段历史,否则和平与自由将不复存在,历史将重新上演!
这篇新闻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作者敢于跳出窠臼,打破新闻报道的传统样式,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展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印象,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一、直接描写,交代事实
这里的“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进行了“集体屠杀”和“人体试验”,死在这里的“共有400万人”。这里有“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这里有“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这里有“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这里“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这里有“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其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这里有“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这里的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都让人窒息。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但这里依然让人喘不过气来,谁也不愿意过多地停留,谁也不能够长久地驻足。作者直接交代了集中营的方位、居民情况、环境、历史等,援引具体数据与个人回忆录,说明这里曾经是一座“杀人工厂”,让读者感受到法西斯强盗的凶残和冷血,认识到这些法西斯强盗的手段是如何的毒辣。
二、间接描写。强化情感
一到“布热金卡”,作者并未直接诉说这里发生过的事,而是转而写这里的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这里有无数人的“冤魂”,这里“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但现实恰恰相反,这里让人感觉到了美好和祥和。
十四年前的慘剧和如今美丽的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间接描写突出了那段历史的黑暗,让如今活着的人更为逝者感到伤心难过。
虽然“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但记者却“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作者还间接描写了参观者的动作和神态。“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很快地望……”,导游也“只稍用手指一指……”。这些动作体现出人们难过、害怕的心情。面对“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特别恐怖”。“堆积如山的遇难者的鞋子”“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让人“浑身发抖”,“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让人感到窒息,“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可“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里是人间地狱,存不下半点的良善。
作者并未引导读者回顾那段历史,而是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
三、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文章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开篇,用“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荫,门前还有儿童在打闹、嬉戏”收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宁和秀丽,这是用乐景寄托哀情,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文章结尾处用“够了”一词收束,点到为止,留有余韵,耐人寻味。
作者认为,那一段可怕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活着的人们切不可忘记,我们还应该让那些天真的、身处和平环境之中的孩子们也知道这段历史、牢记这段历史,否则和平与自由将不复存在,历史将重新上演!
这篇新闻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作者敢于跳出窠臼,打破新闻报道的传统样式,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展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印象,表达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