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视域中管窥宗教信仰与文化认同——以早期汉藏佛教交流为中心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109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信仰与文化认同,既是一个历史文化研究内容,也是一个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具有历史意义、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对这一研究内容或现实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认知和总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和历史文化认同的经验,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历史上,唐蕃汉藏佛教交流真实地呈现了汉藏文化早期交流的具体情形,相互学习、相互吸收,取长补短,使汉藏系佛教之间建立渊源关系.从汉藏系佛教的渊源关系中又实现汉藏民族之间的文化共通.不难看出,中华文明就是在汉藏等各民族文化的频繁交流和认同中前行而铸就,并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的本质特征.
其他文献
一、引言rn《孟子·尽心下》云:“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讲人的问题,将之分为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六等阶.今天,审视儒教的发展历程,移置孟子别类的做法,恰浑成而无龃龉处.
期刊
巡城御史孙光裕是明后期南京教案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中西原始文献屡有提及,但囿于资料的缺乏,以往研究对其认识并不深入.近期发现的孙氏文集《潇湘先生廉善堂集》,其中数篇文献披露了以往不为人知的南京教案重要史实,包括孙光裕对传教士充当间谍的参劾,奉教士大夫徐光启、李之藻对传教士的保护,浙党嘉兴籍士人关于反教的筹划等等.本文梳理了孙光裕在南京教案期间的活动,同时对以孙光裕为代表的嘉兴士人的反教背景做了分析.研究表明,明中后期欧洲海上势力东来,是引发孙光裕及嘉兴士人反教的重要诱因.
基督教在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得到迅速传播,新时间的生成可以作为理解其传播的一个新角度.近代以来,阳历星期制进入中国,生成了新的社会时间、生活世界与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农转非”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变迁.与阳历星期制合体、兼具现代性气质与线性未来时间取向的基督教,顺融于中国对现代时间与价值观的追求而得以进入,并在中国传统时间及生活世界、过去取向的价值观逐步瓦解的同时,随着新时间及生活世界的展开也一起生成了.
地论学派是以弘扬《十地经论》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学派,自北魏绵延至唐初,对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贡献巨大.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共同构成南北朝时期的唯识古学思潮,是玄奘传入唯识今学系统以前中国佛教唯识学的代表.地论学派还是华严宗与四分律宗学说渊源所在,华严宗六相圆融和法界缘起思想的形成,以及《四分律》在北朝的弘扬,皆与地论学派有密切关联.然而系统性研究的缺失,导致中国佛教思想史著述往往对其语焉不详,中国思想史著作更只能以对地论学派南北两道佛性论争的草草叙述一笔带过.
期刊
2020年美国大选是美国总统选举史上最富戏剧性的选举之一,两大党候选人不仅在政治立场、执政理念和行事风格上大相径庭,而且在宗教归属和宗教倾向上迥然不同.并不笃信宗教的特朗普是美国有史以来“最致力于吸引基督教福音派的总统”,而在宗教右翼最聚焦的堕胎、性少数群体权利等议题上持自由派立场的拜登则以虔诚天主教徒著称.在本次大选中,2016年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的基督教福音派以及各种宗教保守派的神奇不再,再度引起了关于基督教福音派在政治上走下坡路,甚至“白人基督教美国的终结”等话题.本文根据相关民调数据,对本次大选
在中国佛教传播和发展史上,有关曹植是否创制了“鱼山梵呗”至今仍是学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根据曹植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地域,曹植生活时代佛教主要传播的地域,二者存在着较高的重合度和一致性.这种重合度和一致性不仅存在于曹植生活的早期,而且存在于其生活的中期和晚期.二者重合度和一致性比较集中的地域主要体现在许昌、洛阳和鄄城、东阿等地.这不仅为曹植接受佛教的影响提供了地域上的可能性,而且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曹植“鱼山梵呗”提供了地域上的佐证.
自1960年代以来,经典世俗化理论曾主宰欧美宗教社会学界30余年之久,成为学界的主流理论范式.经典世俗化理论家试图在世俗化的理论框架内处理美国宗教对世俗化范式的偏离,其处理方式隐含着美国宗教是例外这一基本判断.由是,美国案例被视为对以欧洲为代表的宗教情势的偏离和“例外”.自1990年代以来,宗教市场论获得了规范性地位,一度被视为“例外”的美国之高度宗教性成为正常的现象,欧洲的宗教现象反而成为对美国规则的偏离,欧洲成为“例外”.如此一来,需要解释的不是美国的高度宗教性,而是欧洲的世俗性及其对美国规则的偏离.
本文对中国东北地区五十余家公共图书馆的道教古籍收藏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共梳理出道家道教类书目约两千余条,重点分析了其中一些孤本、珍稀本道教文献,认为东北地区馆藏道书无论在版本还是在内容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价值重大.
利用新发现的珍贵文献重新梳理后期龙华教的传法世系和南向传播轨迹,再现其兴衰嬗变历史.后期龙华教在教义上大大淡化被官府视为异端学说的“三劫说”和修改“无生老母创世说”,提出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道基础,以佛教的念经斋戒为修道形式,以道教的内丹修炼为修道途径的三教融合主张,从而逐渐丧失其民间宗教的“叛逆”本色.在仪轨上,后期龙华教戒律基本不变,而教阶制度则从三级变为九级,道场科仪却越来越繁缛,导致其信徒关注宗教的外在形式甚于宗教的内容.在官府严厉禁止和教派内部分裂,以及教义无法最大程度满足底层百姓的政治诉求和精
太清元年(547)四月,皇太子萧纲(503-551)作《马宝颂》献给梁武帝.李延寿《南史》作“《宝马颂》”.“宝马”、“马宝”看似只是词序颠倒,但其背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传统实则迥异.前者可在中国传统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中得到解释,后者却是佛教理想统治者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礼器,反映的是佛教的王权理念.萧纲的《马宝颂》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反映当时思想、信仰与政治关系的文本,有助于揭开萧梁时期政治史的许多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更是南朝时期佛教理念渗入政治修辞和文学写作的经典案例.中古时期佛教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