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支边”开始的记者生涯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hui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文艺青年”去支边
  学生时代,韩传号从没想过要做记者,更别说是摄影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他读的是中文系,自然想当“文艺青年”。偷偷写了部小说,还未完稿,怎么看都不像“杰作”,自己又悄悄烧掉了。上百页的手稿,化成了一股青烟。大四那年,他考研失败,离毕业仅两个多月时,新华社甘肃分社到人大中文系招人。时任甘肃分社副社长申尊敬见韩传号高高大大,说:“就你了,我们需要一名摄影记者。”
  在新华社总社新闻大厦东配楼5层分管室的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见到韩传号。分社领导到学校选了他,把他带到总社摄影部来,让我“相相面”,顺便告诉他分社领相机的事。韩传号瘦高个子,人很谦逊,说话也颇有礼貌。我问他家在哪里,他说江苏。那时相机和手机都还算是奢侈品,韩传号只用傻瓜相机帮人拍过几次合影,单反相机摸都没摸过——要做摄影记者,他有些“先天不足”。但甘肃分社能从人大选到学生也不容易。因此,很快就签了合同。韩传号是江苏生源,到甘肃工作,还拿了个北京高校支援边远地区建设的证书,即“支边证”。
  1999年7月初,韩传号到甘肃分社报到了。北京到兰州当时要坐30多个小时的火车,他一路心怀忐忑。当时他对西北的了解,仅限于几句玩笑话:西北遍地是黄沙,要骑着骆驼上班。
  甘肃:从“菜鸟”到“熟练工”
  那年年底,韩传号入社不久,和甘肃分社摄影组组长武斌去采访,途径东乡族自治县看到有许多人头戴小白帽在地里干活,本想去拍些照片,没想到刚走到地头,就被农民包围并捆起来,绑到了不远处的山头……后来得知是相邻的两个县因为争夺地盘的出口发生了械斗,把后来去取证的记者打成重伤,看到又来两个陌生人,也准备对他们下手。韩传号回忆说,当时武斌吓得脸都绿了,他估计自己也是脸色惨白。后来是武斌及时打电话请来“救兵”,二人才被救下。韩传号说这是他当记者后的第一堂课——危机课,一生都不会忘记。
  因为缺乏摄影基础,韩传号上手很慢。这只“菜鸟”让武斌很是“头疼”。武斌第一次带他去采访,他尽往别人镜头里钻;文字稿发了几篇,图片稿还没开张;后来他又接连搞坏了两台以“皮实”著称的尼康FM2……
  新旧世纪之交,胶片时代的最后几年,摄影记者在外采访,需要用便携式终端“新华100”发稿,时效性强的照片要就近找彩扩店冲底片,再扫描、初步编辑,最后通过电话线传图,一张照片少说要传十几分钟。所以每次出差采访,除了突发新闻,时效性不强的稿子一般可以沉下心来拍,拍完可以放着慢慢处理。或许也正是这种慢节奏,成就了当时不少拍专题的“大腕”,长年跟踪拍摄甘肃缺水、贫困等主题的武斌便是其中之一。
  好在韩传号文字基础不错,电脑也用得熟练。武斌发稿时常让他打下手,一起写图片说明。时间长了,哪些照片能发稿、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他渐渐有了点感觉。
  2001年,参加工作的第三年春天,韩传号慢慢进入角色了。中国北方风沙肆虐,甘肃分社围绕沙漠化主题组织多名记者调研采访。灰头土脸地跑了近一个月,韩传号独立完成的组照——《莫让河西走廊成为风沙通道》,被《新华每日电讯》、《农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用,也被评为新华社总编室每周表扬稿和摄影部部级好稿。这让韩传号激动了好几天。他把几份报纸都收齐,当宝贝似的收藏起来。
  绵延1000多公里的甘肃河西走廊,是我国北方沙尘源地之一。每年春夏时节,河西走廊出现沙尘天气,省会兰州也要受影响。他在采访中听人描述说,沙尘暴来时像一堵墙,直接压过来,半边天都是黑的。内蒙古分社的同事就在沙漠里拍到过这画面。韩传号想拍沙尘“压城”,每次听说哪里预报要起沙了,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赶过去。但他总也拍不到想象中的那个画面,以至于同事都戏称他为“定沙使者”。2010年4月底,韩传号调到浙江分社工作后不到一周,一场规模空前的特强沙尘暴就袭击了河西走廊,给甘肃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下9亿元。
  后来到了浙江,每次台风韩传号也总是赶不上趟,于是又有了“定风使者”的绰号,这是后话。
  与风沙打交道,也会有“险情”出现。2001年10月,沙漠专家、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杨根生带队,到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野外考察,韩传号应邀随同采访。11月1日上午,在包头附近考察黄河河道时,原本结冰、坚实的河道因气温升高成了“泥潭”。杨根生和韩传号先后陷了进去。
  淤泥积沙齐腰深,越是挣扎越往下陷。所幸在岸边的司机发现了他们,并将韩传号留在车上的三脚架放至最长,把两人从“泥潭”中“拔”了出来。
  到2003年,韩传号已是一名“熟练工”,摄影部分管室通知他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报道。两会期间,愈发紧张的美伊局势也让韩传号焦灼——此前他向摄影部交了书面申请,要求到战地报道。
  伊拉克:“无知者无畏”
  2003年4月初,韩传号被派增援伊拉克周边国家,在安曼边采访边待命。月底,新华社批准王波、梁有昶、马晓霖、韩传号四人进入伊拉克,韩传号是唯一的摄影记者。
  当时从约旦到伊拉克,只有被称作“死亡之路”的安曼—巴格达高速公路可以通行。对于韩传号来说,他将要踏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战火仍在燃烧,一路吉凶难料。美英对伊拉克开战以来,已有12名记者在战地报道中先后遇难。
  进入伊拉克境内,路两边报废车辆举目可见,夏季暴晒后的路面上汽车极易爆胎。战争开始后,这条路上常有劫匪设卡打劫。韩传号强打精神不睡觉,还不时给约旦司机抹清凉油提神。
  下午3点多,汽车驶进了一个灰乎乎的城市。迎面吹来的风夹着热气,裹着尘土砸在脸上。街上行人不多,几个小孩在街角踢足球,看不到荷枪实弹的美军大兵。这就是巴格达?韩传号的心里充满期待和疑问。
  巴格达电力供应时好时坏,分社的老式发电机声音大得像手扶拖拉机。吃了在伊拉克的第一顿饭后,韩传号躺在床上,头刚贴枕头就进入了梦乡。正是盛夏时节,房间内热得像蒸笼。战争期间,巴格达的政府建筑、外国机构多遭到抢掠和破坏。好在分社位于平民区,有雇员照看。   因市区通讯中断,韩传号等人发稿、对外联络都要依靠海事卫星,新闻来源少得可怜。有一天凌晨一点多,韩传号发完照片,突然听见头顶飞机螺旋桨的声音。同事们一直担心,分社5部海事卫星容易形成相对集中的信号源;如果美军截获信号却弄不清其目的,就有可能扔炸弹。韩传号急忙关灯,拔掉海事卫星的电池,叫醒睡着的同事后跑到楼下关了发电机。尽管楼顶有用黑胶布拼成的“TV”字样,两架美军直升机还是在分社上空盘旋了足足一小时才离开。
  夜色笼罩下的巴格达并不平静。在房间里听得到劈劈啪啪的枪声四起,像在放鞭炮。在巴格达的最初一周,韩传号晚上不敢睡得太死,第二天又会疲惫不堪。后来日常采访太累,他经常倒头就睡。
  战争期间,伊拉克民间武器泛滥。5月1日,巴格达火车站附近的储油罐突然爆炸,韩传号赶到现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味,一具烧焦了的尸体从浓烟中被抬出。后来才知道,是有人开枪庆祝巴格达部分地区恢复供电,结果子弹打在储油罐上,引起的爆炸致6人死亡、多人烧伤。就在两小时前,一名男孩拿真枪当玩具,不慎走火打伤了他的妹妹。
  光天化日下的持枪抢劫事件屡屡发生,劫匪甚至连新婚车队都敢抢。分社附近有一名15岁的少女遭到绑架。记者们外出需要处处小心,尽可能结伴而行,好有个照应。晚上回分社发稿时,尽管屋里热得要命,韩传号也只能关窗拉帘,以免招来莫名其妙的子弹。
  5月6日上午,韩传号采访时路过巴格达的两伊战争纪念馆,望见两个半桃形蓝色建筑前停着一辆美军坦克。画面很漂亮,但他刚按下快门,就有美国兵过来没收相机,因为这里是美军基地。足足等了两个小时,美军还是扣留了3张相机储存卡。次日,他们告诉韩传号,存储卡已被销毁。后来每拍美军,韩传号都不厌其烦地询问是否允许拍照。
  6月中,韩传号离开巴格达,取道约旦回国。
  今年是伊拉克战争10周年,回忆这段战地采访经历,韩传号用“无知者无畏”形容自己。
  印度:获得拍摄机会是关键
  2000年后,摄影部开始在国内分社选拔驻外记者。之前,仅总社记者及少数懂小语种的分社摄影记者才有机会。通过新华社人事局和摄影部组织的驻外考试后,韩传号2005年被派往印度,任新德里分社摄影记者。
  夏季新德里最高温度往往超过40℃,即便在空调房里不干活也不停冒汗,汗珠有黄豆粒那么大。外出采访回来,衣服上到处是白花花的盐渍。
  新华社驻外记者往往需要“一专多能”,新德里分社满编也就4个人。除印度境内的摄影采访,韩传号在分社的工作内容还包括:收发文传电报、修理办公电器、担任现金出纳、发展摄影雇员等等。
  在甘肃采访时因新闻热点较少,摄影记者不太会因拍一张照片而你争我抢。到了印度情况则完全不同,绝大部分媒体是市场化的,大家都想获得最好的画面,所以采访时常会互不相让、谁也不客气。印度摄影记者大多很敬业、专业化程度很高,重要的时政新闻,很多人会提前一两个小时就去排队;一些白发苍苍的老摄影记者,活跃程度也丝毫不输给年轻人。
  在陌生的环境里与各新闻机构顶尖“选手”同台竞技,韩传号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变压力为动力,努力提高影像质量只是一个方面。他认为,最关键的是要获得拍摄机会。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开乃堆拉边贸通道。从印度锡金邦进入乃堆拉关口,新华社等中方新闻机构和媒体很早就向印度外交部申请,直到开通前一天才获得同意。锡金因处在边境地带被印度列为管控区域,中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公民此前是不能进入的。 剪彩仪式上,中国这边忙着拍摄的只有新华社、央视等少数摄影摄像记者;而印度这边则被纷至沓来的记者挤“爆”了。韩传号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土坡,从高处记录下了这一难得的瞬间。一名爱尔兰摄影记者得知新华社摄影记者分别在中、印两边采访后,羡慕地说:“这才是全方位的记录。”
  2006年7月,印度金融中心孟买发生7起铁路连环爆炸,超过200人遇难。韩传号赶到现场已是傍晚,被炸损的车厢里几名安全人员在进行事故调查。由于当时只有他一名摄影师在场,因而获准进入车厢内拍摄,条件是向他们提供部分照片。车厢内,带血的衣物、被炸成碎片的人体,种种惨不忍睹的细节。他差点就吐了出来,但还是硬着头皮拍完现场。 驻印两年,韩传号学会了几句简单的印地语,也会像印度人那样轻晃脑袋、用摇头表示同意。他说,无论贫贱还是富裕、匆忙还是悠闲,印度人从容不迫的心态最值得我们学习。
  浙江:“转型升级”
  韩传号从印度回国后,调到新华社浙江分社摄影组工作。这里可谓“兵强马壮”,好几个记者都是研究生,而本科学历的他是“文化程度最低”的。浙江经济正在转型升级,韩传号认为自己同样也在经历艰难的“转型升级”。其实他说的“升级”也出于一些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新华社记者常常会有岗位的变动,特别是派驻国外的记者,在国外干了两三年,回来后发现,国内变化非常之快,原来熟悉的领域、人脉关系都变化了,要重新开始找感觉。
  2012年8月,强台风“海葵”正面登陆浙江并横扫全省。已在浙江工作3年的韩传号,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与台风报道,被安排到登陆点附近“蹲守”。在宁波市宁海县长街镇,为拍台风后农作物被淹的画面,他趟着齐腰深的水想靠近些,不料滑进了水渠里。慌乱中他居然一手将相机举高到头顶,相机没进水,但水已淹到脖子了。
  “海葵”报道进入尾声,他选择继续留在宁波,关注城市内涝问题。一天后,舟山市岱山县长涂岛水库发生垮坝事故。此时身在宁波的韩传号距舟山最近,在“大部队”到达之前,他又及早出现在垮坝事故现场。
  老是赶场拍动态新闻,大都是宣传应景的,韩传号也担心以后留不下什么东西。纠结中,他感觉自己仿佛又从 “熟练工”回到“菜鸟”了。
  浙江是经济大省,财经报道是浙江分社最重视的报道领域。韩传号拍过不少经济类图片专题,但总觉得“拿不出手”。
  在现有的考核体系下,韩传号的设想是结合热点事件做专题,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他近期的《浙江温岭“最牛钉子户”被拆除》等稿件,能看出他正朝这个方向努力。长远来看,他更愿意选择一些“草根人物”,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记录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瞬间。
其他文献
摄影家杨晓宁对生态摄影情有独钟。多年来,他系统地拍过白鹭繁衍生息的过程,鸳鸯戏水逐波的欢快,天鹅迁徙生存的艰辛,还有许多野生鸟类的生活瞬间。这些写实的鸟类作品真实清晰,具象逼真,让人一目了然。而他最近一组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鸟类作品则采用了多重曝光和慢门技法拍摄,若虚若幻、朦胧曼妙,更具抽象的空灵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他把这组作品的拍摄技法进行了总结,以下内容即摘自杨晓宁先生个人撰写的文字。  
期刊
泰国考雅国家公园有曼谷后花园之称。站在公园中心,一块以泰文和英文标示工整的金属指示牌指向树林间隙中一个不足两米见方的泥坑,Ton Sai Saltlick(同赛舔盐地)。在考雅,舔盐地是一些人工挖掘的露出红色深层泥土的坑壑,能帮助野生动物补充不易获得的矿物质。我纳闷,为什么一个小土坑值得特别标示?  我匍匐在地上拍摄一群吸食盐分的蝴蝶,一只蚂蝗跳在嘴唇上亲了个正着。我噌地一下跳起身,心想着:“这可
期刊
一直以大变焦倍率见长的佳能SX系列相机近期又推出了一款更加彰显自己个性的“长炮”机型——50倍光学变焦镜头的SX50 HS,它超大的变焦倍率不仅可以拍摄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很多景物,同时其紧凑的外观设计也使得相机的便携性与高性能得到了较好的平衡。50倍的光学变焦还奠定了它在长焦DC领域中的旗舰地位,一举成为目前消费DC的光学变焦第一机。  单反的外观与专业的拍摄操作  从外观上看,佳能SX50 HS沿
期刊
曾有位摄影专业的学生这样问我:图片编辑都是怎样看照片的?我一时回答不出,想了许久也还是无法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为这不仅涉及到照片的评价指标,也关系到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以及媒体的具体业务标准。于是,我试着从具体案例中去接近问题的答案。  《另一种观看方式》是中文版《体育画报》在2012年底推出的年度图片特稿,关注了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摄影与手机新媒介融合的实践。江乐是这组报道的图片编辑。在此
期刊
几年前,我站在罗马老街的人行道上,天空最后一抹霞光正洒满头顶。道旁老店昏暗的橱窗玻璃上映照出头戴金光的我。忽然,身后一辆闪闪发亮的橙色跑车呼啸而过,仿佛一颗耀眼的彗星闯入我面前的橱窗。当这彗星的色彩褪去,我渐渐看清楚这扇橱窗里陈列着一张手掌大的老照片。  照片上,挺拔着一个骑着马的士兵。马是真正的骏马,很高很漂亮,静静地站着,尖尖的耳梢竖起,仿佛正在等待主人的命令。马鞍上端坐着威武的骑士,军装笔挺
期刊
在美国处于半隐居状态的爱因斯坦不仅是不爱照相,而且根本就不想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在孩提时代,他就不擅表达,到了美国之后也一直为学不好英语而犯愁。要用英语来表达他大脑里所想的艰涩问题,简直比做一道最难的数学题还要命。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时,一得空就坐在学校小花园里的双人椅上背单词、看语法,无意中结识了一位坐在这儿,为完不成数学作业而犯愁的小女孩。久而久之,他俩达成“协议”——你帮我学英语,我帮你做数学题
期刊
春天,盛开的百花总是吸引着无数的摄影爱好者用镜头去感受和记录,是花卉摄影的轮回起点。“花”总是被人们用来形容美丽的事物,它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姿态各异,是摄影爱好者钟爱的题材,且不必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就地取材就能够有所收获。春有桃花、梨花、海棠花、玉兰花、山茶花、杜鹃花;夏有月季、郁金香、牵牛花、荷花、睡莲;秋有菊花,兰花、向日葵;冬有梅花、水仙花……可以让我们一年四季,常拍常新。在花卉摄影中,常
期刊
何:您在讲课时曾说:好的照片不是拍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看来您认为好照片的获得与“走”有很大的关系?  李:是这样的。一个摄影师如果肯走,会走,勤走,获得好照片的机会就会比别人多。  何:为什么“走”有这么重要?  李:一,人一走动,视点就会发生变化,随后,视角也会发生变化,视角的变化又会带动构图的变化。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你就有可能去比较,去选择最合适的视角以及最好的构图。  二,摄影最根本的特
期刊
索尼"黑卡"RX1问世前后就给摄影圈带来不小的骚动。这是全世界第一款全画幅卡片机,搭载了蔡司35毫米定焦镜头,被很多人视为一款为人文摄影师量身定做的贴身利器,因而所产生的用户号召力非常巨大。而RX1对相机高画质、小巧外形兼备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的35毫米镜头  在人文摄影领域,24(或25)毫米广角镜头、35毫米广角镜头和50毫米标准镜头是最常被提及的几个焦段。其中50毫米标准镜
期刊
2012年8月,我应教科文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之邀,赴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进行专题拍摄。提到神农架,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神秘的野人。的确,神农架处于鄂渝陕交界,位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境内高山深壑,相对闭塞的自然环境与古老漫长的地理变迁,使这里成为中国内陆保存完好的唯一一片绿洲和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的一块绿色宝地,各种动植物多彩多样,古老、特有而且珍稀。面对如此丰富的拍摄题材,如何在短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