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位摄影专业的学生这样问我:图片编辑都是怎样看照片的?我一时回答不出,想了许久也还是无法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因为这不仅涉及到照片的评价指标,也关系到图片编辑的工作流程与职责,以及媒体的具体业务标准。于是,我试着从具体案例中去接近问题的答案。
《另一种观看方式》是中文版《体育画报》在2012年底推出的年度图片特稿,关注了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摄影与手机新媒介融合的实践。江乐是这组报道的图片编辑。在此,我们邀请他和读者朋友分享该特稿的策划编辑过程,并不是想再次探讨和叙述手机对于当代摄影的影响,而是希望反映图片编辑在具体工作流程中的努力和思考。
在这篇特稿之前,《体育画报》是否刊登过手机拍摄的照片?
江乐:在《另一种观看方式》这个选题之前,美版《体育画报》已经多次刊登过手机拍摄的照片,有亮相大图,也有跨版的开篇图,中文版《体育画报》也曾在2012年第22期上用2页的版面刊登了摄影师古智超用“iPhone+Instagram”拍的第172次意大利足球甲级联系罗马同城德比大战,一共用了13张手机照片。
作为图片编辑,您对手机摄影以及手机摄影的潮流是否有过关注或者实践?
江乐:去年12月底,我和四个大学朋友一起去云南旅行了几天。第一天在昆明,我还用小数码相机拍照,但只能回去后才能把照片导出来,感觉很滞后。从第二天开始,我就只用iPhone 5拍摄了,它用起来方便,效果也不比小数码差,最重要的是,用手机里Instagram滤镜处理后的照片还能直接发到微博。现在我已经离不开这台iPhone 5了。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觉得手机摄影总会不断发展,会带来更多惊喜。它和专业摄影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各自都不可替代。
能否谈一下这期手机摄影专题的策划过程?想法由何而来?
江乐:《体育画报》每年都会做一期《年度图片大赏》特刊,手机摄影专题就是为这个特刊准备的。当时并行的图片故事专题还有两个作为备选,分别是关于挪威极限运动的《极限四重奏》和美国拳击馆的《战争与和平》。在编辑部成员全体参加的选题讨论会上,大家都觉得用手机拍摄的体育照片可以重点关注。Instagram这一手机应用最近极为火热,我们不少同事都在使用它,经过几次讨论后,大家决定最终的切入点就是它了。
怎样确定专题内容和图片内容?
江乐:因为对图片库关键词搜索并不完全信任,我起初是把图片库里手机拍摄的图片都看了一遍,并不局限于体育题材,生怕有好的手机体育图片淹没在别的栏目里。看过的图片社有Getty Images、AP、AFP、EPA、Magnum、Redux、CFP、东方IC,也在PhotoShelter和Google上搜索浏览了相关图片,当然还有自由摄影师的照片。然后,我将这些照片按照赛场、现场花絮、名人社交、肖像、纪实和伦敦奥运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类。对这些照片有个大致了解和归类后,再定下初步选题思路。
如果只是一家之言,难免观点单薄,无吸引力,于是我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征求一些业界专家和专业体育摄影师的意见。他们回复的观点,是后来整个选题最亮的部分。
归类之后,照片能否刊发除了图片本身美观和包含的信息外,决定取舍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是摄影师能否提供他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这么拍等背景信息,后来刊发的每组图片我都通过邮件、电话或微博采访了摄影师。
除了杂志自己的摄影记者外,你怎样联系到其他摄影师?
江乐:如果只用自己摄影记者和图片社已有的图片,我总感觉整个专题会缺失一部分东西。于是,我还通过邮件或微博联系了Getty Images的李锋、亚当·普瑞迪(Adam Pretty)和卡梅伦·斯宾塞(Cameron Spencer),自由摄影师蒂姆·克莱顿(Tim Clayton),郑福利,《南方都市报》贺顿,《体坛周报》尹棣等多名体育摄影师。他们的作品,让整个选题更有趣味性也更加多元化。
采访对象当中,有一直保持合作的摄影师,有之前工作过的同事,有我一直关注和喜欢的摄影师,当然也有初次联系的,比如卡梅伦,就是通过Getty Images亚太地区的公关经理莎拉·洛希廷(Sarah Lochting)联系上的,他们还提供了四张图片供我们这个选题免费使用。
对于版面样式以及照片排布规则,你主要有何考虑?
江乐:这个选题的版面样式几易其稿,最早做出的版面有14P,最后的定稿只有10P。删了的2P 是Getty Images摄影师尼克·拉哈姆(Nick Laham)在去年2月27日纽约扬基队新赛季媒体日上用“iPhone+Instagram”为每名棒球运动员拍摄的肖像;另外2P是版面精简,把社交的图片放到了观点板块,奥运会的版面由2P调整为1P。整个版面最终的节奏是这样的:用多种色调和场景丰富的棒球照片做开篇;20张赛场、花絮、社交等多种类型照片点缀在百家观点之中;Instagram的前代应用,如“乐么相机”和Hipstamatic;摄影师身临其境的伦敦奥运会和美国职业棒球比赛照片;最后以5张略显厚重的黑白“纪实”照片收尾。
从构思到完成版面用了多长时间?哪个部分花费时间最长?
江乐:这个专题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定版,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对于选题内容和版式,与杂志主编姜轶、设计总监张艺、资深设计姜坤和摄影师古智超等讨论多次后才最终完成。最难的部分当然是满世界寻找图片和最后决定选用哪些图片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个选题,我大概看了4000多张图片吧。
能否简单描述一下您日常工作的职责,以及对这份工作最深切的感受或者体会?
江乐: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每期杂志内容的图片编辑,包括:寻找和整合体育图片故事选题,取得摄影师授权,撰稿和做版;与美国《体育画报》相关人员联系,取得美版图片在中文版上的使用权;与摄影师和编辑商讨封面和内文图片的拍摄方案;根据要上版文章的内容,从图片库找图或找摄影师约图。
我推崇《纽约客》对杂志图片的观点,一图抵万言,图片应作为艺术作品独立存在,它们不仅是文字的附属品。
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最烦恼的是什么?
江乐:我们杂志有个影像栏目,去年初刚设立的。我们杂志是双周刊,开始计划每期做一个影像专题,但是和体育相关的图片故事实在少之又少,国内更是几乎没有。如今我们基本是两期能做一个故事。目前最难的就是发掘选题和找摄影师约稿。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江乐:男,汉族,湘籍人士,在京务工。即将迈入而立之年。足球迷,尤爱阿根廷。曾经的打口少年,如今的半吊子文艺青年。2007年初进入CFP新闻部,就此干上了图片编辑这份工作。来《体育画报》之前,在财新传媒呆过两年。
喜欢图片编辑这份职业吗?为什么?
江乐:挺喜欢的。图片和文字都是我感知和介入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两样我都喜欢。图片会更直接一点。私下里,我也在拍一些东西。
《另一种观看方式》是中文版《体育画报》在2012年底推出的年度图片特稿,关注了专业性极强的体育摄影与手机新媒介融合的实践。江乐是这组报道的图片编辑。在此,我们邀请他和读者朋友分享该特稿的策划编辑过程,并不是想再次探讨和叙述手机对于当代摄影的影响,而是希望反映图片编辑在具体工作流程中的努力和思考。
在这篇特稿之前,《体育画报》是否刊登过手机拍摄的照片?
江乐:在《另一种观看方式》这个选题之前,美版《体育画报》已经多次刊登过手机拍摄的照片,有亮相大图,也有跨版的开篇图,中文版《体育画报》也曾在2012年第22期上用2页的版面刊登了摄影师古智超用“iPhone+Instagram”拍的第172次意大利足球甲级联系罗马同城德比大战,一共用了13张手机照片。
作为图片编辑,您对手机摄影以及手机摄影的潮流是否有过关注或者实践?
江乐:去年12月底,我和四个大学朋友一起去云南旅行了几天。第一天在昆明,我还用小数码相机拍照,但只能回去后才能把照片导出来,感觉很滞后。从第二天开始,我就只用iPhone 5拍摄了,它用起来方便,效果也不比小数码差,最重要的是,用手机里Instagram滤镜处理后的照片还能直接发到微博。现在我已经离不开这台iPhone 5了。随着技术越来越进步,我觉得手机摄影总会不断发展,会带来更多惊喜。它和专业摄影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各自都不可替代。
能否谈一下这期手机摄影专题的策划过程?想法由何而来?
江乐:《体育画报》每年都会做一期《年度图片大赏》特刊,手机摄影专题就是为这个特刊准备的。当时并行的图片故事专题还有两个作为备选,分别是关于挪威极限运动的《极限四重奏》和美国拳击馆的《战争与和平》。在编辑部成员全体参加的选题讨论会上,大家都觉得用手机拍摄的体育照片可以重点关注。Instagram这一手机应用最近极为火热,我们不少同事都在使用它,经过几次讨论后,大家决定最终的切入点就是它了。
怎样确定专题内容和图片内容?
江乐:因为对图片库关键词搜索并不完全信任,我起初是把图片库里手机拍摄的图片都看了一遍,并不局限于体育题材,生怕有好的手机体育图片淹没在别的栏目里。看过的图片社有Getty Images、AP、AFP、EPA、Magnum、Redux、CFP、东方IC,也在PhotoShelter和Google上搜索浏览了相关图片,当然还有自由摄影师的照片。然后,我将这些照片按照赛场、现场花絮、名人社交、肖像、纪实和伦敦奥运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归类。对这些照片有个大致了解和归类后,再定下初步选题思路。
如果只是一家之言,难免观点单薄,无吸引力,于是我做了一份调查问卷,征求一些业界专家和专业体育摄影师的意见。他们回复的观点,是后来整个选题最亮的部分。
归类之后,照片能否刊发除了图片本身美观和包含的信息外,决定取舍的最重要因素其实是摄影师能否提供他是怎么拍的、为什么这么拍等背景信息,后来刊发的每组图片我都通过邮件、电话或微博采访了摄影师。
除了杂志自己的摄影记者外,你怎样联系到其他摄影师?
江乐:如果只用自己摄影记者和图片社已有的图片,我总感觉整个专题会缺失一部分东西。于是,我还通过邮件或微博联系了Getty Images的李锋、亚当·普瑞迪(Adam Pretty)和卡梅伦·斯宾塞(Cameron Spencer),自由摄影师蒂姆·克莱顿(Tim Clayton),郑福利,《南方都市报》贺顿,《体坛周报》尹棣等多名体育摄影师。他们的作品,让整个选题更有趣味性也更加多元化。
采访对象当中,有一直保持合作的摄影师,有之前工作过的同事,有我一直关注和喜欢的摄影师,当然也有初次联系的,比如卡梅伦,就是通过Getty Images亚太地区的公关经理莎拉·洛希廷(Sarah Lochting)联系上的,他们还提供了四张图片供我们这个选题免费使用。
对于版面样式以及照片排布规则,你主要有何考虑?
江乐:这个选题的版面样式几易其稿,最早做出的版面有14P,最后的定稿只有10P。删了的2P 是Getty Images摄影师尼克·拉哈姆(Nick Laham)在去年2月27日纽约扬基队新赛季媒体日上用“iPhone+Instagram”为每名棒球运动员拍摄的肖像;另外2P是版面精简,把社交的图片放到了观点板块,奥运会的版面由2P调整为1P。整个版面最终的节奏是这样的:用多种色调和场景丰富的棒球照片做开篇;20张赛场、花絮、社交等多种类型照片点缀在百家观点之中;Instagram的前代应用,如“乐么相机”和Hipstamatic;摄影师身临其境的伦敦奥运会和美国职业棒球比赛照片;最后以5张略显厚重的黑白“纪实”照片收尾。
从构思到完成版面用了多长时间?哪个部分花费时间最长?
江乐:这个专题从开始策划到最终定版,大约花了一个月时间。对于选题内容和版式,与杂志主编姜轶、设计总监张艺、资深设计姜坤和摄影师古智超等讨论多次后才最终完成。最难的部分当然是满世界寻找图片和最后决定选用哪些图片的过程。为了完成这个选题,我大概看了4000多张图片吧。
能否简单描述一下您日常工作的职责,以及对这份工作最深切的感受或者体会?
江乐:我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每期杂志内容的图片编辑,包括:寻找和整合体育图片故事选题,取得摄影师授权,撰稿和做版;与美国《体育画报》相关人员联系,取得美版图片在中文版上的使用权;与摄影师和编辑商讨封面和内文图片的拍摄方案;根据要上版文章的内容,从图片库找图或找摄影师约图。
我推崇《纽约客》对杂志图片的观点,一图抵万言,图片应作为艺术作品独立存在,它们不仅是文字的附属品。
您在工作的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最烦恼的是什么?
江乐:我们杂志有个影像栏目,去年初刚设立的。我们杂志是双周刊,开始计划每期做一个影像专题,但是和体育相关的图片故事实在少之又少,国内更是几乎没有。如今我们基本是两期能做一个故事。目前最难的就是发掘选题和找摄影师约稿。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江乐:男,汉族,湘籍人士,在京务工。即将迈入而立之年。足球迷,尤爱阿根廷。曾经的打口少年,如今的半吊子文艺青年。2007年初进入CFP新闻部,就此干上了图片编辑这份工作。来《体育画报》之前,在财新传媒呆过两年。
喜欢图片编辑这份职业吗?为什么?
江乐:挺喜欢的。图片和文字都是我感知和介入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两样我都喜欢。图片会更直接一点。私下里,我也在拍一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