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其工艺从扎到染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在扎染教学活动中,融入趣味化、游戏化、情境化等方式,不但锻炼幼儿手部的力量,还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使幼儿在不断的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同时培养了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幼儿;扎染;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扎染活动中通过折、压、揉、缝等方式捆扎染色,形成一定的图案花纹,可以呈现样式多变的图案、色彩,不仅增强幼儿的动作协调性,还提高幼儿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一、环境熏染,让扎染文化浸润心田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的利用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无形中感染幼儿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各种扎染图片及幼儿亲手做的作品布置在走廊上或主题墙上,共幼儿欣赏、讨论,尽显自我教育的特点。
二、情感体验,让扎染之趣灵动童心
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讲究启发兴趣的方法。如,在扎染教学中,我说:“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将这张白白的面纸变成五颜六色。”然后我将正方形的面纸对折成三角形,再数次对折变成小三角形,三个角分别粘上三种颜料,最后打开展示出来。孩子们惊奇的大呼:“哇!哇!真漂亮!”“你们想试试吗?”我对他们说。“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很快,孩子们学着我的方法,尝试操作起来。接着,我又说:“除了三角形,还可以将纸折成什么形状呢?”“老师你看,我折的是正方形。”“我折的是长方形。”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边做边回答。让孩子先从染纸等比较容易掌握的技巧开始探索,想一想白纸是怎样变成花纹的,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方法等,从不同角度体验摸索,从而达到学会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克服活动兴趣的易变性特点。根据幼儿这一特殊的心理,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在幼儿了解扎染方法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设计图稿,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进行扎染,培养幼儿在扎染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计划性。在扎的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扎染的魅力。
三、思维拓展,让幼儿颖悟扎染的创造美
民间扎花方法很多,但幼儿能够掌握的扎花方法即为最基本和简单的捆扎法。首先,活动前期教师通过探索尝试,找出适合幼儿困扎的材料,有游戏中用的丝绵、塑料雪花片、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块,将这些小玩具包裹在棉布里,用皮筋缠绕扎紧,染色后会出现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环形花纹。其次,绕皮筋的技能对大多数幼儿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较好地掌握的,另外,由于困难的不能突破,造成部分幼儿失去兴趣,教师也想出了一些办法:如,根据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引导幼儿想象:说一说被包裹在白布里的小玩具看起来像什么?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像小蘑菇。教师趁势引导说:“好啊,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用雪花片变棒棒糖,用小珠子变小蘑菇,看谁变得又快又多。”这样,在游戏的气氛中,幼儿争先恐后参与扎染游戏,边操作边和同伴交流:“我包了两个 ‘棒棒糖’”“我种了好多‘小蘑菇’”……
四、经验提升,让幼儿感知扎染的不同美
布艺扎染活动中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细心的幼儿会发现,皮筋缠绕捆扎的地方产生的花纹是有变化的,有的圆形很粗、有的圆形花纹很细,一圈一圈的。另外,在卷折扎花时,幼儿发现自己只用了一根皮筋捆扎了一圈,但染色后却出现了好几道线形花纹,幼儿的这些发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扎染中需要提升的操作经验。因此,教師在这个过程中着重选出两组幼儿,他们是用相同制作方法完成扎花、染色的程序,再次,着重观察拆解前两组幼儿的捆扎情况,尤其细致地观察和皮筋捆扎时的疏密变化,另外,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扎染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图纹在布料的什么位置?而后拆解皮筋,观察所产生的纹理效果;同时,一层一层地展开布料,观察花纹的位置变化。最后,请幼儿一组一组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根据花纹的差异来分析两人在折叠、缠绕时的不同做法。这样一来,幼儿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如果扎花时皮筋一圈一圈缠绕得很紧密,就会出现一圈粗粗的环形花纹,而皮筋缠绕时每一圈都有空隙的话,就会出现许多圈细细的环形花纹;再有,如果把布料卷折了一次进行捆扎,就会出现两条线形花纹,而卷折两次捆扎,就会出现四条线形花纹,卷折的次数越多,出现的花纹就越密集。
五、扎印结合,让扎染融入故事情境
我们先鼓励幼儿用中心扎花法进行扎染,当幼儿完成后,根据构图再引导幼儿利用空白处的布料继续创作。如有的幼儿先扎染了一个太阳和一艘帆船的图案,扎染后发现空隙还很大,教师及时引导幼儿选择一些线绳蘸上蓝色的颜料,在船下印染波浪,在太阳周围印染一圈一圈的光芒,利用瓶盖印染出大小不一的泡泡,这样一来,作品图案变得丰富起来。有的幼儿并不确定要扎什么样具体的图案,而是就用包玩具的方法来捆扎许多的圆形花纹,他先用大玩具,都捆扎满以后,又用小玩具在空隙中来捆扎,直到剩下的空隙再也包不下一个玩具了。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改变方式,用棉线将这件半成品随意地缠绕成团,染色后拆解开来,发现大玩具变成了一朵朵的花朵,小玩具变成了小花苞,而最后棉线的缠绕使得背景产生了深浅不一、朦胧晕染的效果,整幅作品看起来就像是山野上盛开了一片烂漫的花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意外的收获是扎染活动中常有的惊喜,也是扎染活动吸引幼儿特别之处。
总之,扎染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自然的朴素美。在欣赏和制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和发现,激发幼儿对美的探索,让这古老的艺术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传承和发扬扎染工艺。同时扎染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在幼儿园的活动出现,必将使这古老的染缬奇葩在世界上大放光彩,绚丽夺目。
关键词:幼儿;扎染;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能积极参与艺术活动,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扎染活动中通过折、压、揉、缝等方式捆扎染色,形成一定的图案花纹,可以呈现样式多变的图案、色彩,不仅增强幼儿的动作协调性,还提高幼儿发现、创造美的能力。
一、环境熏染,让扎染文化浸润心田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的利用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创设良好的艺术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无形中感染幼儿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各种扎染图片及幼儿亲手做的作品布置在走廊上或主题墙上,共幼儿欣赏、讨论,尽显自我教育的特点。
二、情感体验,让扎染之趣灵动童心
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讲究启发兴趣的方法。如,在扎染教学中,我说:“今天,老师要变个魔术,将这张白白的面纸变成五颜六色。”然后我将正方形的面纸对折成三角形,再数次对折变成小三角形,三个角分别粘上三种颜料,最后打开展示出来。孩子们惊奇的大呼:“哇!哇!真漂亮!”“你们想试试吗?”我对他们说。“想”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很快,孩子们学着我的方法,尝试操作起来。接着,我又说:“除了三角形,还可以将纸折成什么形状呢?”“老师你看,我折的是正方形。”“我折的是长方形。”孩子们饶有兴趣的边做边回答。让孩子先从染纸等比较容易掌握的技巧开始探索,想一想白纸是怎样变成花纹的,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方法等,从不同角度体验摸索,从而达到学会满足幼儿心理需求,克服活动兴趣的易变性特点。根据幼儿这一特殊的心理,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在幼儿了解扎染方法及会出现什么样的图案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尝试设计图稿,有计划地选择材料进行扎染,培养幼儿在扎染活动中的有意性和计划性。在扎的过程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真正感受到了扎染的魅力。
三、思维拓展,让幼儿颖悟扎染的创造美
民间扎花方法很多,但幼儿能够掌握的扎花方法即为最基本和简单的捆扎法。首先,活动前期教师通过探索尝试,找出适合幼儿困扎的材料,有游戏中用的丝绵、塑料雪花片、各种形状的小积木块,将这些小玩具包裹在棉布里,用皮筋缠绕扎紧,染色后会出现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环形花纹。其次,绕皮筋的技能对大多数幼儿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困难,是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较好地掌握的,另外,由于困难的不能突破,造成部分幼儿失去兴趣,教师也想出了一些办法:如,根据幼儿形象性思维的特点,引导幼儿想象:说一说被包裹在白布里的小玩具看起来像什么?幼儿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有的说像棒棒糖,有的说像小蘑菇。教师趁势引导说:“好啊,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用雪花片变棒棒糖,用小珠子变小蘑菇,看谁变得又快又多。”这样,在游戏的气氛中,幼儿争先恐后参与扎染游戏,边操作边和同伴交流:“我包了两个 ‘棒棒糖’”“我种了好多‘小蘑菇’”……
四、经验提升,让幼儿感知扎染的不同美
布艺扎染活动中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细心的幼儿会发现,皮筋缠绕捆扎的地方产生的花纹是有变化的,有的圆形很粗、有的圆形花纹很细,一圈一圈的。另外,在卷折扎花时,幼儿发现自己只用了一根皮筋捆扎了一圈,但染色后却出现了好几道线形花纹,幼儿的这些发现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正是扎染中需要提升的操作经验。因此,教師在这个过程中着重选出两组幼儿,他们是用相同制作方法完成扎花、染色的程序,再次,着重观察拆解前两组幼儿的捆扎情况,尤其细致地观察和皮筋捆扎时的疏密变化,另外,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扎染经验猜测可能出现的图纹在布料的什么位置?而后拆解皮筋,观察所产生的纹理效果;同时,一层一层地展开布料,观察花纹的位置变化。最后,请幼儿一组一组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根据花纹的差异来分析两人在折叠、缠绕时的不同做法。这样一来,幼儿就很清楚地知道了,如果扎花时皮筋一圈一圈缠绕得很紧密,就会出现一圈粗粗的环形花纹,而皮筋缠绕时每一圈都有空隙的话,就会出现许多圈细细的环形花纹;再有,如果把布料卷折了一次进行捆扎,就会出现两条线形花纹,而卷折两次捆扎,就会出现四条线形花纹,卷折的次数越多,出现的花纹就越密集。
五、扎印结合,让扎染融入故事情境
我们先鼓励幼儿用中心扎花法进行扎染,当幼儿完成后,根据构图再引导幼儿利用空白处的布料继续创作。如有的幼儿先扎染了一个太阳和一艘帆船的图案,扎染后发现空隙还很大,教师及时引导幼儿选择一些线绳蘸上蓝色的颜料,在船下印染波浪,在太阳周围印染一圈一圈的光芒,利用瓶盖印染出大小不一的泡泡,这样一来,作品图案变得丰富起来。有的幼儿并不确定要扎什么样具体的图案,而是就用包玩具的方法来捆扎许多的圆形花纹,他先用大玩具,都捆扎满以后,又用小玩具在空隙中来捆扎,直到剩下的空隙再也包不下一个玩具了。这时,教师引导幼儿改变方式,用棉线将这件半成品随意地缠绕成团,染色后拆解开来,发现大玩具变成了一朵朵的花朵,小玩具变成了小花苞,而最后棉线的缠绕使得背景产生了深浅不一、朦胧晕染的效果,整幅作品看起来就像是山野上盛开了一片烂漫的花朵,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意外的收获是扎染活动中常有的惊喜,也是扎染活动吸引幼儿特别之处。
总之,扎染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自然的朴素美。在欣赏和制作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和发现,激发幼儿对美的探索,让这古老的艺术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传承和发扬扎染工艺。同时扎染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在幼儿园的活动出现,必将使这古老的染缬奇葩在世界上大放光彩,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