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小学数学周长教学经常面临各种问题,如何解决突破问题是我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经过认真研读教学参考,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我认为这部分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让学生深刻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同时要设计有效的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测量过程,让学生在进行一系列动手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
关键词:生活经验;动手操作;感悟;经历;积累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三年级周长的认识是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是广大教师的一个挑战,教学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1. “周长”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2. 对于“一周”“边线”概念模糊。
3. 学生对周长长度的估测和实际差距大。
4. 课堂上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操作探究时间不好把控。
希望通过我的实践和探索能解决周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应用。为此,我进行《三年级周长教学方法初探》的研究。
一、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益求精扎实备课。
《周长》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块:(1)认识周长;(2)多边形周长的计算;(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4)运用周长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问题都与具体生活实例联系比较紧密,它们不可能以几何图形的形式抽象存在。有关周长的问题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必须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备课中,我也犹豫和困惑过,如第一课《什么是周长》教学中,是描课本或学案上的树叶图片?还是描实际的树叶?是全班描差不多一样大小的树叶?还是不限制树叶的大小?而我采用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两个我自己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案,用事实说话,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与收获, 调整我的教学,实践出来的结果说明,孩子们非常喜欢用自己捡的树叶进行学习。随后我将我的做法分享给组内其他老师,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积累实践经验,推陈出新活上课。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什么是周长”,教材并没有给出严格定义,因此我决定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实物)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接着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 ,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接着通过想办法得到它们的周长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注重对孩子错例的分析,充分发挥错例的教学价值。如,让学生思考:描边线时反复涂抹的情况真的是蚂蚁的行驶路线吗?请测量数学书封面周长比88厘米少得多的孩子介绍测量方法及过程,他或立即明确自己未测量够四条边,进而巩固了全班学生对周长的再次理解。
三、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所以我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了估计并测量茶几面、鞋底的周长等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同时注重就爱那个估测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四、在计算图形周长时突出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过程的展示交流。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提前为孩子铺设了大量测量并计算周长的实践活动,如之前说到的树叶周长、数学书封皮(长方形)周长、茶几面、鞋底周长等,还有大量不同形状多边形周长计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同时,也初步学会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即把所有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了,再来测量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并将重点放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展示上,有一般到特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长方形周长”一课中,学生经过测量后,一部分是根据图形周长的意义来计算的(将四条边加起来),而另外很多学生是根据图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或四条边都相等)解决问题的。对学生而言,這几种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因而我们只是鼓励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淡化公式的机械化记忆 ,避免四套公式的现象,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五、给足动手操作的机会,明确拼、剪图形后的周长含义。
这部分教学中,求一些长方形、正方形“拼、剪”后的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我同样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动性,达到理解周长、计算周长的目的。比如,让学生通过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描出周长,数一数、算一算;也有用小棒摆出一些特别图形,想一想、移一移,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计算周长。尤其是一边靠墙的问题,更是让学生不厌其烦的用小棒代替围栏,摆一摆、算一算。这些教学方法在突破知识难点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后的数次周长专项测查中,学生的正确率最终达到了90%以上。
六、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反例的对比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既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又使知识进行内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巩固了孩子对周长概念的认知。测量周长时,鼓励学生在组内通过对测量物体的观察,工具的比较,学会了合理利用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让孩子放手去做,结果课堂上没有解决到的问题,孩子们都是自觉自愿利用放学时间,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
虽说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发现:小组合作中,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
关键词:生活经验;动手操作;感悟;经历;积累活动经验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三年级周长的认识是小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是广大教师的一个挑战,教学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
1. “周长”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
2. 对于“一周”“边线”概念模糊。
3. 学生对周长长度的估测和实际差距大。
4. 课堂上学生对测量周长的方法操作探究时间不好把控。
希望通过我的实践和探索能解决周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和应用。为此,我进行《三年级周长教学方法初探》的研究。
一、认真研读教材教参,精益求精扎实备课。
《周长》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四块:(1)认识周长;(2)多边形周长的计算;(3)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4)运用周长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空间与几何的问题都与具体生活实例联系比较紧密,它们不可能以几何图形的形式抽象存在。有关周长的问题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必须特别注重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中熟悉的具体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周长,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中,逐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有关周长的直观经验,建立周长的概念,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备课中,我也犹豫和困惑过,如第一课《什么是周长》教学中,是描课本或学案上的树叶图片?还是描实际的树叶?是全班描差不多一样大小的树叶?还是不限制树叶的大小?而我采用的解决办法很简单——两个我自己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案,用事实说话,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与收获, 调整我的教学,实践出来的结果说明,孩子们非常喜欢用自己捡的树叶进行学习。随后我将我的做法分享给组内其他老师,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积累实践经验,推陈出新活上课。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什么是周长”,教材并没有给出严格定义,因此我决定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和已有经验出发,帮助他们逐步感悟周长概念的本质属性。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用彩笔描出树叶(实物)和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帮助学生初步感知一周的长度,接着通过认一认和说一说 ,知道什么是树叶的周长、什么是图形的周长;接着通过想办法得到它们的周长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数一数、算一算等活动,在头脑中逐步建立周长的表象。同时,注重对孩子错例的分析,充分发挥错例的教学价值。如,让学生思考:描边线时反复涂抹的情况真的是蚂蚁的行驶路线吗?请测量数学书封面周长比88厘米少得多的孩子介绍测量方法及过程,他或立即明确自己未测量够四条边,进而巩固了全班学生对周长的再次理解。
三、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
所以我也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了估计并测量茶几面、鞋底的周长等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估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同时注重就爱那个估测结果和实际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四、在计算图形周长时突出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过程的展示交流。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提前为孩子铺设了大量测量并计算周长的实践活动,如之前说到的树叶周长、数学书封皮(长方形)周长、茶几面、鞋底周长等,还有大量不同形状多边形周长计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同时,也初步学会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即把所有边的长度加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了,再来测量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并将重点放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展示上,有一般到特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长方形周长”一课中,学生经过测量后,一部分是根据图形周长的意义来计算的(将四条边加起来),而另外很多学生是根据图形的特征(对边相等或四条边都相等)解决问题的。对学生而言,這几种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因而我们只是鼓励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和周长的意义,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淡化公式的机械化记忆 ,避免四套公式的现象,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
五、给足动手操作的机会,明确拼、剪图形后的周长含义。
这部分教学中,求一些长方形、正方形“拼、剪”后的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而我同样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动性,达到理解周长、计算周长的目的。比如,让学生通过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描出周长,数一数、算一算;也有用小棒摆出一些特别图形,想一想、移一移,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再计算周长。尤其是一边靠墙的问题,更是让学生不厌其烦的用小棒代替围栏,摆一摆、算一算。这些教学方法在突破知识难点上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之后的数次周长专项测查中,学生的正确率最终达到了90%以上。
六、注重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指一指、找一找、摸一摸、描一描,反例的对比等一系列基本练习,既拓宽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又使知识进行内化,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巩固了孩子对周长概念的认知。测量周长时,鼓励学生在组内通过对测量物体的观察,工具的比较,学会了合理利用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让孩子放手去做,结果课堂上没有解决到的问题,孩子们都是自觉自愿利用放学时间,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学习数学的热情高涨。
虽说在教学中重视知识的形成与获取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发现:小组合作中,优等生控制着整个局面,中差生就只有看和做做助手的份,怎样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还需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