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文化差异的渗透,因为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因此, 掌握文化背景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使用能力。只有把文化融合到教学中, 才能使学生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语言。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让我们以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作为这一篇文章的序幕吧!
这是西方的盛宴:餐桌上放有两副刀叉,叉放在盘子左面,刀放在右面,两个汤匙,大的是喝汤用,小的吃甜点用,放在盘子最近的刀叉比旁边的要大些。当你坐在餐桌旁时,你需要拿起餐巾放膝部摊开它,在中国有时会得到一块热的湿布用来擦脸和手,但是在西方国家没有这个习惯。宴会从一碟小菜开始,这叫做开胃菜。一些人在开始吃之前要祈祷,另一些人需要保持沉默。对于第一道菜,一定用小的刀叉享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第一道菜之后,你会得到一碗汤,只有一碗,千万不要再要。下面的一道菜是主菜。许多西方人认为,肉色白嫩的鸡胸是上品。吃鸡肉和鸟肉时可用手抓,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拿牛肉和其它带骨头的肉。餐盘里的东西要吃光才有礼貌。而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些随意。
大部分西方人喜欢软饮料因为他们需要驾驶车辆。当西方人祝酒时,他们举高杯子,但是不应当相碰。一些地方的中国人喜欢一饮而尽,但西方人每次仅啜一口。他们最好的建议是饮酒不要过量。
为了更详细地把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渗透于教学中,我们归纳了以下几条:
(一)观念上的差异
1、“吃”的深广含义与单一的维持生命
从古以来,我们中国人赋予多种含义于“吃”字,难怪有“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俗话。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示对人欢迎或恋恋不舍的心情,甚至朋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往往借助于“吃”来消除。而且吃不仅仅停留在交际功能上,已转化为多种意义。
欢迎客人远方归来的宴会叫“接风洗尘”;欢送客人离别的宴会则又被称为“饯行” 另外,形容一个人穷困潦倒,没钱吃饭时,叫“喝西北风”。总之,在中国,凡是有人交流的活动,总离不开吃饭,逢年过节更是如此。几乎每个节日,都和吃挂上了钩。“吃”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英美人认为‘吃’仅仅是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抵御病菌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换言之,对于西方人来说。吃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更谈不上是“众礼之源”。
2、讲究排场的“吃”与简单、随意地“吃”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每人所需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
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3、“共享”与“自娱”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众宾客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二)宴会礼仪上的差异
1、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和蔬菜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
2、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和“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二、交际活动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称谓用语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 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 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又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来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e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
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并且形成很多含褒义的龙的成语,例如:龙腾虎跃、活龙活现、龙凤飞舞等等。但是在西方国家中,他们描绘怪物或者凶暴的女人时才用到
Dragon这个词,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
再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屡见不鲜,甚至人们竟然认为不养狗的总统不是好总统。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 are a lucky dog ”,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又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还有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英语中有许多的现成的成语比喻,例如,出自圣经中的有:“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的聪明);“As rich as Jew”(像犹太人一样的富有)等等[ 7],在汉语中也有生动的比喻,例如火中取栗“pull chestnuts out of fire”;肉中刺、眼中钉“a thorn in the flesh”;铁证如山“ unshakable as mountain”等等。
6、生存环境用语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7、宗教信仰用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8、历史典故用语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meet 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总之,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新乡市工业学校 453003)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让我们以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作为这一篇文章的序幕吧!
这是西方的盛宴:餐桌上放有两副刀叉,叉放在盘子左面,刀放在右面,两个汤匙,大的是喝汤用,小的吃甜点用,放在盘子最近的刀叉比旁边的要大些。当你坐在餐桌旁时,你需要拿起餐巾放膝部摊开它,在中国有时会得到一块热的湿布用来擦脸和手,但是在西方国家没有这个习惯。宴会从一碟小菜开始,这叫做开胃菜。一些人在开始吃之前要祈祷,另一些人需要保持沉默。对于第一道菜,一定用小的刀叉享用。右手持刀,左手持叉。第一道菜之后,你会得到一碗汤,只有一碗,千万不要再要。下面的一道菜是主菜。许多西方人认为,肉色白嫩的鸡胸是上品。吃鸡肉和鸟肉时可用手抓,但千万不要用手去拿牛肉和其它带骨头的肉。餐盘里的东西要吃光才有礼貌。而中国人在这方面有些随意。
大部分西方人喜欢软饮料因为他们需要驾驶车辆。当西方人祝酒时,他们举高杯子,但是不应当相碰。一些地方的中国人喜欢一饮而尽,但西方人每次仅啜一口。他们最好的建议是饮酒不要过量。
为了更详细地把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渗透于教学中,我们归纳了以下几条:
(一)观念上的差异
1、“吃”的深广含义与单一的维持生命
从古以来,我们中国人赋予多种含义于“吃”字,难怪有“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俗话。通过吃可以交流信息,表示对人欢迎或恋恋不舍的心情,甚至朋友间的矛盾和隔阂也往往借助于“吃”来消除。而且吃不仅仅停留在交际功能上,已转化为多种意义。
欢迎客人远方归来的宴会叫“接风洗尘”;欢送客人离别的宴会则又被称为“饯行” 另外,形容一个人穷困潦倒,没钱吃饭时,叫“喝西北风”。总之,在中国,凡是有人交流的活动,总离不开吃饭,逢年过节更是如此。几乎每个节日,都和吃挂上了钩。“吃”已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西方国家,饮食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英美人认为‘吃’仅仅是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健康、抵御病菌和疾病的攻击,其他皆在不足道中。”换言之,对于西方人来说。吃只是起到了一种维持生命的作用。但是从文化的意义上看。在西方国家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交流、交际的层面上,并没有像在中国那样被赋予更多、更为重要的“使命”,更谈不上是“众礼之源”。
2、讲究排场的“吃”与简单、随意地“吃”
中国有句古话,“持家要俭,待客要丰。”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讲究排场,重视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菜肴越丰富、越珍贵,就越能体现出主人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而且饭菜一般要大大超过每人所需的量,否则就不足以显示主人的好客。
而在西方,人们将吃饭看成是聚会和交流的机会,是重温旧谊和结交新人的机会,也是获得信息的场所。吃的东西固然必不可少,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更不需要摆阔气、讲排场。因此,西方的宴会并不重吃,而重宴会形式的自由化、多样化;主人要千方百计地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欢快的气氛,让客人们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时光。
3、“共享”与“自娱”
通常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的是一种“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桌上的菜肴。往往一道菜刚上桌,众宾客通力合作,共同“消灭”盘中之物,场景好不热闹,最后结帐也是争相付钱。而在西方,受个体主义思想的影响,西方人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不必考虑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时也只吃自己的盘中餐,付钱也往往采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帐。
(二)宴会礼仪上的差异
1、餐具的差异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通常以谷类和蔬菜为主食.倾向于安居乐业、和平与安定,反对侵略和攻击。而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形成了争强好胜和乐于冒险的性格特征。中西方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造成各自在饮食特别是餐具使用方面存在差异。
2、座位安排的差异
座位安排方面,主要有两个差异:其一是“南北”和“左右”。中国人认为宴会中座位通常是以面向南为上,以面向北为下,形成了“南尊”、“北卑”的传统观念。最尊重的位置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座等。西方人在安排座位时将主宾席放在主人的右侧,形成了餐桌座位以右为上、左为下的规矩。其二是“男尊女卑”,“女士优先、男女平等”。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宴会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位置一般也不显著。而西方人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位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在宴席上,男女宾客必须交叉而坐,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二、交际活动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称谓用语
在称呼问题上,中国文化一直认为年幼的必须尊敬年老的。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我们常常说老王、王老、老爷爷、老奶奶等等,因为“老”字在中国代表着见多识广,足智多谋。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场合下称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认识的人之间往往直呼其名,上级与下级、长辈与晚辈、老师和学生之间都可以这样,他们认为这样是关系亲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长者,如果你在他们的姓之前加上“old”,他们往往会非常生气,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暗示着你认为他们身体虚弱,风烛残年,失去活力,他们更希望你称呼他们的名字。
2、礼貌用语
不懂英语习俗的人也知道在需要表达感激之情时需要说“Thank you”。但他们却不知道许多其它场合也该说声“Thank you”。例如,晚会上,一位美国人用这样的话来赞美一位中国女性:“That’s a lovely dress you have on.”她可能立即回复到:“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而这样的答复会引起对方的不快,他会认为女士认为自己缺乏审美能力,无法鉴别漂亮裙子和普通裙子。这时,恰如其分的做法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再如“Excuse me”一词,很多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对不起”,和“Sorry”属同一用途,自然应该在道歉时用到它。可英语中“Excuse me”一词通常用在打断别人或打扰别人,希望引起对方注意时用到。又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告辞用语
在使用告辞用语时,也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例如,一位中国学生到美国教师那里请教问题,美国老师热情的接待了他,还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告辞时学生按照汉语习俗说:“I am sorry for having wasting a lot of your time.”这会让这位美国老师感到相当费解。为什么学生认为自己解答问题是浪费时间,难道学生感到没有收获吗?在上述情况下,告辞时怎样说才算恰当呢?按西方人的习惯,首先应该表示感激之情,然后才道别,而且往往要找一个借口。可以说:“Thanks a lot for your help. I’m afraid I must be leaving now. 或是“Thank you for occupying you so much precious time.”这样,既符合英语习惯,又容易被中国学生掌握和接受。
4、邀约用语
请客吃饭,如果是比较正规的要发请柬,这种礼节在中西文化中相同。不同的是吃便饭。中国人在客人来访时,临时决定挽留客人吃顿便饭是很平常的事。而英美人士要事先发出口头邀请,并约定时间和地点。例如:
(1)I haven’t seen you for a long time. You must come around for dinner sometime.
(2)I was wondering if you’d like to come to dinner at our place next Saturday evening.
(3)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Friday evening.
上述陈述中,“1”只能认为是寒暄而已,而“2”、“3”则可视为真诚的邀请。另外,如果到饭店吃饭,按中国人的习俗应该由邀请人付账,但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却不一定。如果对方说:“I’ll take you to dinner”,这意味着对方付钱。但如果对方说:“Let’s eat together”,这将意味着“going Dutch”。对西方人来说,约朋友到饭店吃饭而各付各的钱是很正常的现象。
5、比喻用语
由于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的具体自然环境不同,并受不同的宗教、历史的影响,对很多东西往往赋予各种不同的寓意。
例如“龙”在汉语中象征着吉祥尊贵、威严和力量。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并且形成很多含褒义的龙的成语,例如:龙腾虎跃、活龙活现、龙凤飞舞等等。但是在西方国家中,他们描绘怪物或者凶暴的女人时才用到
Dragon这个词,如:She is a real dragon,you’d better keep aw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最好离她远点。
再如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国家,狗却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屡见不鲜,甚至人们竟然认为不养狗的总统不是好总统。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英美人常说“You are a lucky dog ”,这没有丝毫侮辱之意,而是说你是一个幸运儿,又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
还有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英语中有许多的现成的成语比喻,例如,出自圣经中的有:“as wise 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的聪明);“As rich as Jew”(像犹太人一样的富有)等等[ 7],在汉语中也有生动的比喻,例如火中取栗“pull chestnuts out of fire”;肉中刺、眼中钉“a thorn in the flesh”;铁证如山“ unshakable as mountain”等等。
6、生存环境用语
语文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7、宗教信仰用语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狱吧)这样的诅咒。
8、历史典故用语
英汉两种语文中有大量的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中Achilles’heel(致命的弱点),meet one’s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总之,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让学生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增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进而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更有效,更顺畅。
(新乡市工业学校 45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