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祭祀舞蹈最早来源于远古时期,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中国传统的神灵崇拜,部落居民将某种动物或者植物作为图腾,如华夏民族的龙图腾,在举行节日庆典或祭祀祖先神灵时表演祭祀的舞蹈,通过舞蹈动作里表达的肢体语言,来传达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冀求。在邹鲁地区,由于身后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无数的文化艺术形式,而其中“阴阳板”作为邹鲁地区传统的祭祀舞蹈,是当地众多舞蹈中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民俗文化 祭祀舞蹈 阴阳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72-04
最早的祭祀舞蹈应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舞蹈中,由于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有限,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和敬畏,由此,原始社会内部的氏族部落便自然将其中的动物或者植物选择为图腾,将其奉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而祭祀舞蹈则是原始人类在活动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祭祀舞蹈的动作夸张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它不仅仅只表达人类对于图腾的崇拜和敬畏,在祭拜先祖时,人们也通过祭祀舞蹈来表达对自己祖先的追缅和弘扬,他们祈求祖先的魂灵可以听到他们的心声,尚飨后代的祭祀,保佑整个氏族更加繁荣的发展下去。
一、祭祀舞蹈“阴阳板”的艺术特征
“阴阳板”最早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后八村一带广泛流传,最初由官府和商人进行组织,后来百姓自发举行,主要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祈雨迎春,没有固定时间,由天时而定。从众多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阴阳板”的出现总是离不开求雨。发展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阴阳板”发展至巅峰,动作形式更加规范完整,参与者甚众,在进行舞蹈时,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参加,场面恢弘壮丽,成为当地一道特殊的民族文化风景。由于晚清时期,军阀混战,“阴阳板”舞蹈“求雨”的单一性,舞蹈逐渐没落。再后来,经过宋纪元、宋广才、宋景东家族的改进,“阴阳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造改良,他们将传统祭祀求雨改创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不只在求雨时可以跳,在庆祝节日庆典时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阴阳板”还在抗战胜利后用来庆祝。
(一)邹城“阴阳板”艺术特征
1.阴阳板的表演形态
根据传统,“阴阳板”在进行表演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行进”和“场子”。“行进”动作较为单调,主要是通过舞者在互相协调中组织出的阵型,如“二龙盘柱”“万花筒”等。“行进”主要被应用于请神的场合或在大街上进行舞蹈表演。而“场子”是指舞者拿着两块柳木所制的阴阳之板在搭好的神棚前进行敲击,发出混杂低闷的声音,直击为“阳声”,响而脆,搓击为“阴声”,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表演中还夹杂着男女对舞的动作。“阴阳板”的祭祀特点在行进与场子的表演内容上也有所体现,包括请神、祈雨、颂经、送神、夸官等。
相比“行进”,“场子”更为重要,它利用中国传统《易经》中的学说,男阳女阴,在“场子”中加入了大量男女对舞的动作,反映出阴阳调和、万物归一的理念。这些动作中例如“阴阳嬉逗”,男子与女子除男女左右脚动作不同,其余动作一致。又比如在“阴阳对脚”中,男女舞者先共跳左脚,再右脚内侧对脚或对视,再重复换脚;“后退步”中男女演员背立而站,同时起跳,并捶打胸前;“追逐步”中男女舞者边击打板子,沿着相反的方向互相追逐奔跑。在舞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阴阳理论,舞蹈中男女各代表着阴阳,男女不同的动作对舞,也就是阴阳交合,但它又不是纯粹男女欲望的结合,它更多表现的是天地阴阳的和谐以及在人身上阴阳调和的表现。在舞蹈中,男子象征阳,女子代表阴,他们的交流通过的是脚下阴阳八卦的“S”线形,代表着男女在舞蹈中遵循天道、阴阳结合,孕育万物。
2.阴阳板的服饰特色
在服饰上也可以鲜明的体现阴阳板的祭祀特色,轿身上有龙的图案,而服装上也有八卦图案。我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通常与雨水联系在一起,这与祈雨的祭祀内容相契合。另外,八卦作为中华民族的阴阳与统一的符号代表,往往在宗教与祭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与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主任米怀志和王长军老师的谈话中,了解到传统的阴阳板在表演中也经常戴着面具或者抹着花脸跳的。米怀志说,阴阳板的历史比较久远的,八里沟的老艺人们说他们年轻时看到的阴阳板是有带着各种面具跳的,也有时候会抹上大花脸跳的。阴阳板有傩舞的印迹,在跟王长军老师交谈的过程中说道80年代和90年代时杨成举也曾排过抹着花脸跳的,“阴阳板”的花脸和戏曲里的脸谱很是相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第三页载到:商羊舞、雩舞、傩舞是山东古代的三大祭祀舞蹈,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在举行“傩”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之为“傩舞”,跳傩舞能驱疾除恶,驱走灾害和不祥,阴阳板的传说中也是说为消灾免祸,驱恶辟邪才练成的这一舞蹈。这样看来,传统的阴阳板确实有傩舞的印迹。又因明清时期,“傩舞”逐渐发展成为“傩戏”,成了戴着面具表演的戏曲形式,所以阴阳板因时期的不同而改变。
3.阴阳板的背景音乐
“阴阳板”发源于民间,它的背景音乐利用的是民间传统的乐器。打击乐器是“阴阳板”中的主要乐器,而软乐如唢呐、笙等乐器作为辅助。另外,还存在较大差异的大小演奏形式。其中主要大乐的演奏是以雷爆鼓、震天鑼加大钗为主,一般应用于表演的开场和收场;在正式的祭祀场合中演奏的小乐、小堂鼓、小锣等软乐演奏乐一般用于场子表演的高潮和喜逗场面,它主要是唢呐等古曲牌,打击乐仍然是阴阳板的主要演奏乐器。 我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阴阳板的祭祀特征,比如说音乐节奏是由缓到急,表现了人们祈雨时的心情变化,刚开始是期待与平静,但若祈雨成功则人们的心情也如骤雨般强烈,这个时候表现其特色的乐器便是鼓。在演奏中背景音乐的音调反应的是舞蹈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变化,并且在节奏上,它应该符合阴阳板的打击节奏,这也利于在后期的表演中背景音乐能够更好的烘托舞蹈背景,反映故事中人物内心的激动、喜悦等感情变化。
(二)阴阳板的动作形态
“阴阳板”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程序。在舞蹈中更是加入了许多男女对舞的动作,增加了舞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阴阳板”的基本动作有:保佑步、观天步、跳转步、后退步、追逐步、惊天动地、阴阳嬉逗、飞龙戏水、阴阳对脚、阴阳合、矮子步、偏腿转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有一个特性,都是由男女共同合作完成。并且在进行舞蹈时,这些动作的动作程度较大,以舞者的脚下动作为主要动作形态,舞者的双手主要用来敲打阴阳板。由于手上的道具对于舞者的动作存在很大的限制,所以舞蹈中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舞者的双脚上,舞者手中的道具更多作为一种衬托。
在男女舞者对舞的舞蹈动作中,如“阴阳嬉逗”“阴阳对脚”,男女的动作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规律,男与女的动作要么相同,或者相反,并且对舞者的步伐速度和节奏快慢具有一定的要求,往往需要舞者保持高度的紧张。在进行舞蹈换阵的时候,舞者的动作应该规律有致、轻快简洁,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换出符合要求的阵形。在不同场合中,舞蹈的表现特征不同,在请神、送神时强调严肃崇敬,而在“电闪雷震”“风雨骤来”后,雨落之时,应强调内心的喜悦激动。
二、祭祀舞蹈的传承价值
邹城的祭祀舞蹈“阴阳板”是齐鲁大地求雨祭祀舞蹈的代表之一,集舞蹈、音乐、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等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它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动作形式等进行创作,而现在不仅仅是为了祈雨祭祀而跳,已经发展成为当下大众熟知的有标志性文化意义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它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是具有很强的传承意义的。
(一)文化价值
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之间,由于历史环境、人文发展的不同,在此之上产生的文化艺术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文化艺术都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这与其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地域文化。“阴阳板”诞生于邹城,这里以平原为主,故舞蹈中的步伐较大,而且这里是传统的农业地区,人民对于天时更为盼望,而当地民间的拍板子无疑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通神动作。作为孔孟文化故里,这里对祭祀更为敬重尊崇,求雨的“阴阳板”祭祀舞蹈出现有其必然性。
祭祀文化。舞蹈中的道具,如阴阳板、黄罗伞、彩旗、神轿等,这些道具大都来源于神话故事,舞蹈将它们具象化,传达人们盼望与雨神对话,祈求降雨。阴阳板来源于神话中仙人手中降雨的阴阳板,而黄罗伞则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彩旗一半用来发号施令,指挥布阵,而神轿则是迎接神仙的轿子,用于请神送神。
习俗文化。在舞蹈中,男女所穿的服饰是在传统山东男女服饰上进行改进而成的,舞蹈中的男饰体现了山东男子的健硕阳刚,女饰突出了山东女子的干净利索,又带有一丝俏皮,男女服饰易于辨认,颜色丰富,更加强烈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人文文化。舞蹈中的场图结构完整、变化多样,从名称与结构的特征来看,场图的文化韵味皆是寓意吉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盼望和希冀。并且舞蹈的形式动作中包含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阴阳共生”。
(二)社会价值
“阴阳板”等众多艺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被人们所抛弃,但这抛弃的不只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形式,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迷失了自我,“阴阳板”等传统文化艺术对于探索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阴阳板”的整个表演过程是由多人协同配合完成的,这种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群体艺术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体现。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可以增进友谊与感情,而对于人与社会来说,是文化生产与社会组织结构的体现。从这里看,“阴阳板”的社会价值都是不容小觑的。
(三)艺术价值
“阴阳板”在时代的步伐上推陈出新,逐渐发展为人们在节日庆典中的节目,它的内涵丰富,可塑性极强。它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民族舞蹈的表现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型表演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让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更加繁盛多姿。尤其是在大力倡导民间艺术挖掘与重建的今天,“阴阳板”所蕴含的舞蹈动作、服饰、背景音乐等都可以被其他艺术形式所借鉴。不同艺术形式的互相糅合,也使得“阴阳板”获得传承与创新,这可以极大丰富民间艺术的内容,也可以使得“阴阳板”的艺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使用。
(四)祭祀舞蹈的保护措施
从源头上,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文化传承单位,并且保证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条件,然后培养新生代的艺术家对其进行学习。在不丢失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改编出符合时代精神需求又原滋原味的艺术文化,扩大舞蹈的影响范围,培养更多的专业演员,成立系统化的研究中心,为“阴阳板”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在发展中,可以将“阴阳板”融入现代社会儿童的传统艺术教育中,也可以将“阴阳板”的艺术形式与学生舞蹈进行结合,让孩子们在热烈活泼的舞蹈中感受传统的文化艺术,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审美意识的养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也可以举办相关文化艺术比赛,与校园推广相辅相成,提高现代人群对“阴阳板”的重视和兴趣。
除了对“阴阳板”从文化及历史角度进行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外,还可以对“阴阳板”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利用经济促进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阴阳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展现其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也要进行适当的经济开发,把“阴阳板”的文化优势发展成为经济优势,为“阴阳板”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结语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阴阳板在传承中慢慢的由原来的祭祀文化发展为节日时的舞蹈表演活动,成为现代人们所知道的有标志性文化代表意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但是地方的民间艺术不应该局限在地区中,而应该被越来越多的人知到并且了解。其次,对阴阳板艺术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这无疑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从资料查阅可知,阴阳板并非是流传延续发展的,它于1950年失传直至1988年才被重建进行表演活动,因此阴阳板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孙俪.齐鲁特色文化丛书·舞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
[2]陈璐.邹城阴阳板的考察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刘建,张素琴,吴宏兰.舞与神的对话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李新華.山东民间艺术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群.齐鲁非物质文化丛书·传统舞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6]叶涛.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
关键词:民俗文化 祭祀舞蹈 阴阳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3-0072-04
最早的祭祀舞蹈应该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舞蹈和巫术仪式舞蹈中,由于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有限,对大自然充满了恐惧和敬畏,由此,原始社会内部的氏族部落便自然将其中的动物或者植物选择为图腾,将其奉为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而祭祀舞蹈则是原始人类在活动上的具体表现形式。祭祀舞蹈的动作夸张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它不仅仅只表达人类对于图腾的崇拜和敬畏,在祭拜先祖时,人们也通过祭祀舞蹈来表达对自己祖先的追缅和弘扬,他们祈求祖先的魂灵可以听到他们的心声,尚飨后代的祭祀,保佑整个氏族更加繁荣的发展下去。
一、祭祀舞蹈“阴阳板”的艺术特征
“阴阳板”最早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在后八村一带广泛流传,最初由官府和商人进行组织,后来百姓自发举行,主要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祈雨迎春,没有固定时间,由天时而定。从众多史料记载可以看出,“阴阳板”的出现总是离不开求雨。发展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阴阳板”发展至巅峰,动作形式更加规范完整,参与者甚众,在进行舞蹈时,有几百人甚至几千人参加,场面恢弘壮丽,成为当地一道特殊的民族文化风景。由于晚清时期,军阀混战,“阴阳板”舞蹈“求雨”的单一性,舞蹈逐渐没落。再后来,经过宋纪元、宋广才、宋景东家族的改进,“阴阳板”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造改良,他们将传统祭祀求雨改创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人们不只在求雨时可以跳,在庆祝节日庆典时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阴阳板”还在抗战胜利后用来庆祝。
(一)邹城“阴阳板”艺术特征
1.阴阳板的表演形态
根据传统,“阴阳板”在进行表演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行进”和“场子”。“行进”动作较为单调,主要是通过舞者在互相协调中组织出的阵型,如“二龙盘柱”“万花筒”等。“行进”主要被应用于请神的场合或在大街上进行舞蹈表演。而“场子”是指舞者拿着两块柳木所制的阴阳之板在搭好的神棚前进行敲击,发出混杂低闷的声音,直击为“阳声”,响而脆,搓击为“阴声”,在进行舞蹈表演时,表演中还夹杂着男女对舞的动作。“阴阳板”的祭祀特点在行进与场子的表演内容上也有所体现,包括请神、祈雨、颂经、送神、夸官等。
相比“行进”,“场子”更为重要,它利用中国传统《易经》中的学说,男阳女阴,在“场子”中加入了大量男女对舞的动作,反映出阴阳调和、万物归一的理念。这些动作中例如“阴阳嬉逗”,男子与女子除男女左右脚动作不同,其余动作一致。又比如在“阴阳对脚”中,男女舞者先共跳左脚,再右脚内侧对脚或对视,再重复换脚;“后退步”中男女演员背立而站,同时起跳,并捶打胸前;“追逐步”中男女舞者边击打板子,沿着相反的方向互相追逐奔跑。在舞蹈中可以明显感受到阴阳理论,舞蹈中男女各代表着阴阳,男女不同的动作对舞,也就是阴阳交合,但它又不是纯粹男女欲望的结合,它更多表现的是天地阴阳的和谐以及在人身上阴阳调和的表现。在舞蹈中,男子象征阳,女子代表阴,他们的交流通过的是脚下阴阳八卦的“S”线形,代表着男女在舞蹈中遵循天道、阴阳结合,孕育万物。
2.阴阳板的服饰特色
在服饰上也可以鲜明的体现阴阳板的祭祀特色,轿身上有龙的图案,而服装上也有八卦图案。我们都知道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通常与雨水联系在一起,这与祈雨的祭祀内容相契合。另外,八卦作为中华民族的阴阳与统一的符号代表,往往在宗教与祭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与邹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主任米怀志和王长军老师的谈话中,了解到传统的阴阳板在表演中也经常戴着面具或者抹着花脸跳的。米怀志说,阴阳板的历史比较久远的,八里沟的老艺人们说他们年轻时看到的阴阳板是有带着各种面具跳的,也有时候会抹上大花脸跳的。阴阳板有傩舞的印迹,在跟王长军老师交谈的过程中说道80年代和90年代时杨成举也曾排过抹着花脸跳的,“阴阳板”的花脸和戏曲里的脸谱很是相像。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第三页载到:商羊舞、雩舞、傩舞是山东古代的三大祭祀舞蹈,傩是中国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在举行“傩”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之为“傩舞”,跳傩舞能驱疾除恶,驱走灾害和不祥,阴阳板的传说中也是说为消灾免祸,驱恶辟邪才练成的这一舞蹈。这样看来,传统的阴阳板确实有傩舞的印迹。又因明清时期,“傩舞”逐渐发展成为“傩戏”,成了戴着面具表演的戏曲形式,所以阴阳板因时期的不同而改变。
3.阴阳板的背景音乐
“阴阳板”发源于民间,它的背景音乐利用的是民间传统的乐器。打击乐器是“阴阳板”中的主要乐器,而软乐如唢呐、笙等乐器作为辅助。另外,还存在较大差异的大小演奏形式。其中主要大乐的演奏是以雷爆鼓、震天鑼加大钗为主,一般应用于表演的开场和收场;在正式的祭祀场合中演奏的小乐、小堂鼓、小锣等软乐演奏乐一般用于场子表演的高潮和喜逗场面,它主要是唢呐等古曲牌,打击乐仍然是阴阳板的主要演奏乐器。 我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阴阳板的祭祀特征,比如说音乐节奏是由缓到急,表现了人们祈雨时的心情变化,刚开始是期待与平静,但若祈雨成功则人们的心情也如骤雨般强烈,这个时候表现其特色的乐器便是鼓。在演奏中背景音乐的音调反应的是舞蹈中人物的内心感情变化,并且在节奏上,它应该符合阴阳板的打击节奏,这也利于在后期的表演中背景音乐能够更好的烘托舞蹈背景,反映故事中人物内心的激动、喜悦等感情变化。
(二)阴阳板的动作形态
“阴阳板”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程序。在舞蹈中更是加入了许多男女对舞的动作,增加了舞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阴阳板”的基本动作有:保佑步、观天步、跳转步、后退步、追逐步、惊天动地、阴阳嬉逗、飞龙戏水、阴阳对脚、阴阳合、矮子步、偏腿转等动作。这些动作都有一个特性,都是由男女共同合作完成。并且在进行舞蹈时,这些动作的动作程度较大,以舞者的脚下动作为主要动作形态,舞者的双手主要用来敲打阴阳板。由于手上的道具对于舞者的动作存在很大的限制,所以舞蹈中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舞者的双脚上,舞者手中的道具更多作为一种衬托。
在男女舞者对舞的舞蹈动作中,如“阴阳嬉逗”“阴阳对脚”,男女的动作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规律,男与女的动作要么相同,或者相反,并且对舞者的步伐速度和节奏快慢具有一定的要求,往往需要舞者保持高度的紧张。在进行舞蹈换阵的时候,舞者的动作应该规律有致、轻快简洁,在最短的时间内,变换出符合要求的阵形。在不同场合中,舞蹈的表现特征不同,在请神、送神时强调严肃崇敬,而在“电闪雷震”“风雨骤来”后,雨落之时,应强调内心的喜悦激动。
二、祭祀舞蹈的传承价值
邹城的祭祀舞蹈“阴阳板”是齐鲁大地求雨祭祀舞蹈的代表之一,集舞蹈、音乐、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等多种文化形式于一体,它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动作形式等进行创作,而现在不仅仅是为了祈雨祭祀而跳,已经发展成为当下大众熟知的有标志性文化意义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它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精神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是具有很强的传承意义的。
(一)文化价值
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之间,由于历史环境、人文发展的不同,在此之上产生的文化艺术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文化艺术都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这与其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地域文化。“阴阳板”诞生于邹城,这里以平原为主,故舞蹈中的步伐较大,而且这里是传统的农业地区,人民对于天时更为盼望,而当地民间的拍板子无疑是具有象征意义的通神动作。作为孔孟文化故里,这里对祭祀更为敬重尊崇,求雨的“阴阳板”祭祀舞蹈出现有其必然性。
祭祀文化。舞蹈中的道具,如阴阳板、黄罗伞、彩旗、神轿等,这些道具大都来源于神话故事,舞蹈将它们具象化,传达人们盼望与雨神对话,祈求降雨。阴阳板来源于神话中仙人手中降雨的阴阳板,而黄罗伞则是尊贵身份的象征,彩旗一半用来发号施令,指挥布阵,而神轿则是迎接神仙的轿子,用于请神送神。
习俗文化。在舞蹈中,男女所穿的服饰是在传统山东男女服饰上进行改进而成的,舞蹈中的男饰体现了山东男子的健硕阳刚,女饰突出了山东女子的干净利索,又带有一丝俏皮,男女服饰易于辨认,颜色丰富,更加强烈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人文文化。舞蹈中的场图结构完整、变化多样,从名称与结构的特征来看,场图的文化韵味皆是寓意吉祥,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盼望和希冀。并且舞蹈的形式动作中包含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阴阳共生”。
(二)社会价值
“阴阳板”等众多艺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被人们所抛弃,但这抛弃的不只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舞蹈形式,更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精神,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迷失了自我,“阴阳板”等传统文化艺术对于探索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阴阳板”的整个表演过程是由多人协同配合完成的,这种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的群体艺术形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体现。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可以增进友谊与感情,而对于人与社会来说,是文化生产与社会组织结构的体现。从这里看,“阴阳板”的社会价值都是不容小觑的。
(三)艺术价值
“阴阳板”在时代的步伐上推陈出新,逐渐发展为人们在节日庆典中的节目,它的内涵丰富,可塑性极强。它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民族舞蹈的表现内容,越来越多的大型表演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让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更加繁盛多姿。尤其是在大力倡导民间艺术挖掘与重建的今天,“阴阳板”所蕴含的舞蹈动作、服饰、背景音乐等都可以被其他艺术形式所借鉴。不同艺术形式的互相糅合,也使得“阴阳板”获得传承与创新,这可以极大丰富民间艺术的内容,也可以使得“阴阳板”的艺术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与使用。
(四)祭祀舞蹈的保护措施
从源头上,国家应该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大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文化传承单位,并且保证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条件,然后培养新生代的艺术家对其进行学习。在不丢失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改编出符合时代精神需求又原滋原味的艺术文化,扩大舞蹈的影响范围,培养更多的专业演员,成立系统化的研究中心,为“阴阳板”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
在发展中,可以将“阴阳板”融入现代社会儿童的传统艺术教育中,也可以将“阴阳板”的艺术形式与学生舞蹈进行结合,让孩子们在热烈活泼的舞蹈中感受传统的文化艺术,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审美意识的养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也可以举办相关文化艺术比赛,与校园推广相辅相成,提高现代人群对“阴阳板”的重视和兴趣。
除了对“阴阳板”从文化及历史角度进行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外,还可以对“阴阳板”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利用经济促进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原则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阴阳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展现其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也要进行适当的经济开发,把“阴阳板”的文化优势发展成为经济优势,为“阴阳板”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好的条件。
三、结语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阴阳板在传承中慢慢的由原来的祭祀文化发展为节日时的舞蹈表演活动,成为现代人们所知道的有标志性文化代表意义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表演形式。但是地方的民间艺术不应该局限在地区中,而应该被越来越多的人知到并且了解。其次,对阴阳板艺术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这无疑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从资料查阅可知,阴阳板并非是流传延续发展的,它于1950年失传直至1988年才被重建进行表演活动,因此阴阳板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值得我们去保护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孙俪.齐鲁特色文化丛书·舞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4.
[2]陈璐.邹城阴阳板的考察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3]刘建,张素琴,吴宏兰.舞与神的对话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李新華.山东民间艺术志[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群.齐鲁非物质文化丛书·传统舞蹈[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8.
[6]叶涛.山东民俗[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