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研究的多重视角——[英]施祥生(J.Stock)著《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读后感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传统的戏曲音乐研究主要是对其音乐唱腔及旋律特征的形态分析研究,而对其戏曲音乐文化的人类学、社会学特征的考察者不多。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逐渐被运用到音乐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尝试对戏曲音乐的文化与艺术属性进行多重视角的观照与审视。本文将要探讨的由英国民族音乐学者施祥生所著《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赵玥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雷宜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城市雕塑设计资格证书”持有者,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南省雕塑
<正>近年来,音乐教师教育研究逐渐成为学界新的学术增长点,一些学者对此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然而据笔者研读来看,绝大多数文章依旧没有脱离"音乐师范教育"的范式思维框架,
得知杨儒怀先生去世的消息,我深感悲痛。  他是极其罕见的音乐理论大家,名副其实的名教授、好老师。  杨先生开设过和声、复调、作曲、作品分析课程,还开过英语音乐文献阅读、现代作曲技法等课。教过本科、进修班,带过硕士和博士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备课、上课、研究、翻译、写作和创作,从不懈怠。  他教过我们班和声。当时,斯波索宾和声学还没被翻译出来,没有现成的教材,他就边翻译边上课。由于备课认真,因此讲课不但
拟态是生物学概念,一般都是弱者通过对强者的仿像,或是对更适于生存的方式进行仿像以获得物种保护和生存进化的手段。这种因循适者生存的法则形成的“拟态——生存”的行为生态,在大众文化的风格形成以及传播中能够产生类似的因效。上海自19世纪40年代开埠以来,在形成资本形态都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殊的具合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城市文化特征,成为中国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中国传统的市民音乐文化在西方先进的传播技术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