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归纳心脑血管疾病致病危险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总结对应的预防对策。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间接收并行相应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139例病人为主要对象,先探讨其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然后在此前提下提出预防性方法。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危险因素中,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家族遗传疾病史、年龄为主,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病人发病率高于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病人(P<0.05);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发病率高于不达60岁的病人(P<0.05);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心脏病、高血压、酗酒为主,心脏病、高血压及有酗酒习惯的病人心脑血管发病率相对较高,比较有差异性(P<0.05)。结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比较多,应依据这些因素予以有效预防、控制,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几率。
[关键词]心脑血管类疾病;致病危险因素;预防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病人因受高血脂症、高血压、血液粘稠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的影响而诱发脑部、心脏乃至全身组织系统出现出血性或者缺血性疾病。据现阶段临床统计数据得知,心脑血管类疾病为当前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1]。为有效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本文以我院接收并行相应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139例病人为调查对象,先探讨其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然后提出预防性方法,现作系统报道见下:
1.对象、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间接收并行相应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139例病人为主要调查对象,选出的病例都接受CT检测及各项基础检查,并遵从脑梗死、脑出血及相关心脑血管病的诊治标准予以疾病鉴定,均确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具體疾病类型: 87例脑出血、52例脑梗死;包括65例女性、74例男性,年龄介于49-87岁间,平均为(67.3±13.12)岁。
1.2方法
以回顾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病例的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家族遗传疾病史、年龄、性别等)、患病具体情况(是否并发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日常生活习惯(是否酗酒、抽烟等)展开统计和归总分析,同时探讨这些因素的性质,将其区分成不可干预、可干预两大类因素(基本信息资料归为不可干预因素,患病具体情况、日常生活习惯归为可干预因素)。在此前提下,分析各种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影响,且提出对应预防方法。
1.3调研数据处理方法
此调研所涉数据中,计数资料表达为 (n/%),使用SPSS22.0软件予以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对比经过2检测,当对比差异有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结果
2.1不可干预的致病危险因素
家族遗传疾病、年龄、性别为主要的不可干预类因素,从表1中数据得知,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病人发病率高于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病人(P<0.05);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发病率高于不达60岁的病人(P<0.05);性别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 可干预的致病危险因素
心脏病、高血压及有酗酒习惯的病人心脑血管发病率相对较高,比较有差异性(P<0.05);糖尿病和有抽烟习惯的病人发病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体数据记于表2:
3.讨论
3.1分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类疾病包括了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当中的心血管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循环性系统疾病,脑血管类疾病则有脑中风、脑血管出血、脑卒中等疾病[2]。这些疾病在发病初期需进行有效控制,否则极可能威胁病人生命健康。此调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家族遗传疾病史、年龄为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心脏病、高血压、酗酒为主。但在可干预的因素当中,抽烟习惯也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形成一定助推影响,只是这方面影响相对不显著,为此,在实际预防以及控制疾病的过程中也应引导病人控制吸烟行为。
3.2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应方法
①减少来自外界的刺激因素。例如病人早晨起床时,督导其轻柔、缓慢地活动,尽量不要剧烈活动,在适度锻炼条件下逐渐增强活动量。医护人员监督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人戒除酗酒习惯,并减少抽烟行为[3]。②合理安排日常膳食。要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可多进食膳食纤维,例如干豆类食品、新鲜果蔬、粗粮杂粮等;同时还可增加降脂类食物(芹菜、洋葱、大蒜及木耳等)的进食量。不可摄入高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类食物,且减少碳水化合物、食盐的摄取量[4]。③适度开展有氧运动。每周可开展3-5次有氧锻炼,每次约半小时,这样可减轻体重指数,有助缓解高血脂症、高血压。在活动锻炼期间,每位病人的个体承受情况不同,需按照其实际情况选择锻炼方式,例如,一些病情恢复较好的病人可游泳、快步行走、练太极拳及跳保健操等[5]。
综合所述,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因素较多,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予以有效预防,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几率,提升临床防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燃,苏小燕,何云燕.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08): 1074-1076.
[2]邰国峰.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 (26):51-52.
[3]郁东明.影响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02): 160 -162.
[4]史艳红.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医院感染及预防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0):76-77.
[5]时圣桂,宋玉强,邹宏丽.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7,53(01):14-17.
[关键词]心脑血管类疾病;致病危险因素;预防方法
心脑血管疾病是指,病人因受高血脂症、高血压、血液粘稠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症状的影响而诱发脑部、心脏乃至全身组织系统出现出血性或者缺血性疾病。据现阶段临床统计数据得知,心脑血管类疾病为当前致死率最高的一类疾病[1]。为有效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病率,本文以我院接收并行相应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139例病人为调查对象,先探讨其诱发疾病的相关因素,然后提出预防性方法,现作系统报道见下:
1.对象、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间接收并行相应治疗的心脑血管疾病139例病人为主要调查对象,选出的病例都接受CT检测及各项基础检查,并遵从脑梗死、脑出血及相关心脑血管病的诊治标准予以疾病鉴定,均确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具體疾病类型: 87例脑出血、52例脑梗死;包括65例女性、74例男性,年龄介于49-87岁间,平均为(67.3±13.12)岁。
1.2方法
以回顾分析的方法对调查病例的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家族遗传疾病史、年龄、性别等)、患病具体情况(是否并发心脏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日常生活习惯(是否酗酒、抽烟等)展开统计和归总分析,同时探讨这些因素的性质,将其区分成不可干预、可干预两大类因素(基本信息资料归为不可干预因素,患病具体情况、日常生活习惯归为可干预因素)。在此前提下,分析各种因素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影响,且提出对应预防方法。
1.3调研数据处理方法
此调研所涉数据中,计数资料表达为 (n/%),使用SPSS22.0软件予以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对比经过2检测,当对比差异有意义时以P<0.05来表示。
2.结果
2.1不可干预的致病危险因素
家族遗传疾病、年龄、性别为主要的不可干预类因素,从表1中数据得知,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病人发病率高于没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病人(P<0.05);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发病率高于不达60岁的病人(P<0.05);性别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2.2 可干预的致病危险因素
心脏病、高血压及有酗酒习惯的病人心脑血管发病率相对较高,比较有差异性(P<0.05);糖尿病和有抽烟习惯的病人发病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体数据记于表2:
3.讨论
3.1分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心脑血管类疾病包括了心血管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当中的心血管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循环性系统疾病,脑血管类疾病则有脑中风、脑血管出血、脑卒中等疾病[2]。这些疾病在发病初期需进行有效控制,否则极可能威胁病人生命健康。此调查发现,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家族遗传疾病史、年龄为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以心脏病、高血压、酗酒为主。但在可干预的因素当中,抽烟习惯也会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形成一定助推影响,只是这方面影响相对不显著,为此,在实际预防以及控制疾病的过程中也应引导病人控制吸烟行为。
3.2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应方法
①减少来自外界的刺激因素。例如病人早晨起床时,督导其轻柔、缓慢地活动,尽量不要剧烈活动,在适度锻炼条件下逐渐增强活动量。医护人员监督有不良生活习惯的病人戒除酗酒习惯,并减少抽烟行为[3]。②合理安排日常膳食。要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可多进食膳食纤维,例如干豆类食品、新鲜果蔬、粗粮杂粮等;同时还可增加降脂类食物(芹菜、洋葱、大蒜及木耳等)的进食量。不可摄入高脂肪酸和高胆固醇类食物,且减少碳水化合物、食盐的摄取量[4]。③适度开展有氧运动。每周可开展3-5次有氧锻炼,每次约半小时,这样可减轻体重指数,有助缓解高血脂症、高血压。在活动锻炼期间,每位病人的个体承受情况不同,需按照其实际情况选择锻炼方式,例如,一些病情恢复较好的病人可游泳、快步行走、练太极拳及跳保健操等[5]。
综合所述,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病的因素较多,应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予以有效预防,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几率,提升临床防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燃,苏小燕,何云燕.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08): 1074-1076.
[2]邰国峰.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 (26):51-52.
[3]郁东明.影响社区老年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7,19(02): 160 -162.
[4]史艳红.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医院感染及预防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7,8(10):76-77.
[5]时圣桂,宋玉强,邹宏丽.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出血转化危险因素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7,53(0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