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延安时期,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影响下,在共产国际和国际援华组织及盟国政策的协助下,纷纷来到中国西北部这一神秘区域—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他们在那里采访、参观、考察、学习、工作、战斗,不同程度的受到红色中国欣欣向荣的革命氛围的感染、熏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关键词】:延安时期;国际友人;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坐落于黄土高原,被千沟万壑所簇拥的延安,因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而蜚声海内外。
在中国共产党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的影响和感召下,在共产国际、国际援华组织及同盟国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此期間,先后有美、英、苏、德等10多个国家,150余位国际友人来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采访、参观、学习和战斗,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信仰,但是,他们都同情和热爱中国人民,把中国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事业,并以能够为此做出贡献而感到光荣。他们的工作,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延安与世界的交往架起了桥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肇始了对外交往的新格局,从西北一隅走向世界,昭示了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熠熠生辉的丰碑。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对外政策是整个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交往明确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但不放弃争取外援,在尊重国家主权和法令的原则下,允许外国人到边区游历、考察、工作,在正确的对外政策指导下,众多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到延安访问,参加抗战,同时也为延安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创建的第一个对外接待机构。1938年5月,边区政府将原招待科改为交际科,后改为交际处,交际处始终坚持“来则欢迎,去则欢送”的原则,接待了来延安访问的八方宾客,从1938年到1941年,交际处共接待来客7000余人次。
延安时期,来华的外国记者达到了50人以上,有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苏联记者卡尔曼等。他们历经千险,访问延安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客观真实的报道中国军民的抗战情况,揭露日军的残酷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的支持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
埃德加 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采访毛泽东,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听。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的通讯报道,还热情的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和历史学会开会之际,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和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0月,《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记者中引起了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许多国家组成援华医疗队,还有许多外国医药专家直接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些援华医疗队和外国医药专家们在中国工作期间,表现出了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些外国医生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39年2月12日,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延安,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3月15日,毛泽东在杨家岭的一孔普通窑洞里会见了五位大夫,他们向毛泽东提出到前线工作,获得主席的同意。1939年11月4日,爱德华等人从延安出发,赴抗日前线晋东南。在前线,他们拒绝照顾,和普通八路军战士一样吃粗粮,住民房。
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率领一个巡回医疗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们接收了800余名伤员,施行手术达558人。柯棣华曾三天三夜放弃休息,用最大的热情和毅力完成了繁重的医疗工作。由于长期的过度工作,柯棣华大夫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逝世于河北唐县,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生命。12月30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的挽联是“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5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精神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爱国侨胞或捐献财物,或回国参加抗日,当时在延安工作生活的华侨就有6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侨领袖陈嘉庚。
1940年5月底至6月初,66岁的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来到延安,受到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来延安之前,陈嘉庚在重庆访问,为了得到这位财神爷的大力支持,蒋介石极尽奢侈,大摆宴席,一顿饭就花掉了八百大洋,而陈嘉庚来到延安时,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设宴招待他,这顿饭的主食是用小米和大米掺和起来的,被称为国共合作饭,唯独的一个荤菜一盆清炖鸡还是几天前群众送给他的,这顿饭在当时仅仅花去了两毛钱,吃完了这顿截然不同的饭菜,陈嘉庚意味深长的说道:“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是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事业,总会获得正直人们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记住这些国际友人的名字,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风范,重读他们的著作,弘扬他们的精神,使得这些国际友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得以代代相传。
【关键词】:延安时期;国际友人;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坐落于黄土高原,被千沟万壑所簇拥的延安,因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而蜚声海内外。
在中国共产党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策略的影响和感召下,在共产国际、国际援华组织及同盟国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在此期間,先后有美、英、苏、德等10多个国家,150余位国际友人来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采访、参观、学习和战斗,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想信仰,但是,他们都同情和热爱中国人民,把中国的发展当做自己的事业,并以能够为此做出贡献而感到光荣。他们的工作,对中国的抗日战争乃至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延安与世界的交往架起了桥梁。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肇始了对外交往的新格局,从西北一隅走向世界,昭示了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成为中华民族解放史上熠熠生辉的丰碑。
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对外政策是整个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外交往明确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但不放弃争取外援,在尊重国家主权和法令的原则下,允许外国人到边区游历、考察、工作,在正确的对外政策指导下,众多的外国记者、国际友人到延安访问,参加抗战,同时也为延安走向世界架起了桥梁。
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是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创建的第一个对外接待机构。1938年5月,边区政府将原招待科改为交际科,后改为交际处,交际处始终坚持“来则欢迎,去则欢送”的原则,接待了来延安访问的八方宾客,从1938年到1941年,交际处共接待来客7000余人次。
延安时期,来华的外国记者达到了50人以上,有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英国记者詹姆斯 贝特兰,苏联记者卡尔曼等。他们历经千险,访问延安和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客观真实的报道中国军民的抗战情况,揭露日军的残酷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有力的支持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斗争。
埃德加 斯诺,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采访毛泽东,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在延安,他曾亲眼见到的一二九运动实况讲给毛泽东听。
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即发表了大量的通讯报道,还热情的向北大、清华、燕大的青年学生介绍陕北见闻。1937年3月5日和22日,借燕大新闻学会和历史学会开会之际,在临湖轩放映他拍摄的反映苏区生活的影片、幻灯片和展示照片,让国统区青年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领袖的形象,看到了“红旗下的中国”。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0月,《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记者中引起了极大轰动。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正义事业得到世界各国爱好和平、坚持正义的国际友人的支持和帮助。许多国家组成援华医疗队,还有许多外国医药专家直接参加了陕甘宁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这些援华医疗队和外国医药专家们在中国工作期间,表现出了精湛的医学技术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些外国医生甚至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39年2月12日,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卓克华,木克华组成的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到延安,受到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3月15日,毛泽东在杨家岭的一孔普通窑洞里会见了五位大夫,他们向毛泽东提出到前线工作,获得主席的同意。1939年11月4日,爱德华等人从延安出发,赴抗日前线晋东南。在前线,他们拒绝照顾,和普通八路军战士一样吃粗粮,住民房。
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率领一个巡回医疗队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们接收了800余名伤员,施行手术达558人。柯棣华曾三天三夜放弃休息,用最大的热情和毅力完成了繁重的医疗工作。由于长期的过度工作,柯棣华大夫不幸于1942年12月9日逝世于河北唐县,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仅32岁的生命。12月30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的挽联是“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5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精神是我们永远不该忘记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广大爱国侨胞或捐献财物,或回国参加抗日,当时在延安工作生活的华侨就有600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侨领袖陈嘉庚。
1940年5月底至6月初,66岁的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来到延安,受到延安各界的热烈欢迎,来延安之前,陈嘉庚在重庆访问,为了得到这位财神爷的大力支持,蒋介石极尽奢侈,大摆宴席,一顿饭就花掉了八百大洋,而陈嘉庚来到延安时,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用自己种的豆角、西红柿设宴招待他,这顿饭的主食是用小米和大米掺和起来的,被称为国共合作饭,唯独的一个荤菜一盆清炖鸡还是几天前群众送给他的,这顿饭在当时仅仅花去了两毛钱,吃完了这顿截然不同的饭菜,陈嘉庚意味深长的说道:“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是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义的事业,总会获得正直人们的帮助和支持。让我们记住这些国际友人的名字,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风范,重读他们的著作,弘扬他们的精神,使得这些国际友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得以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