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但在历史对话教学的实施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基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出,教师应该整合运用多元史料,提升学生史料阅读理解能力;正确使用历史术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落实立德树人方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实现历史对话教学价值。
◆关键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
历史对话教学是指“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优化文体呈现,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设计与生成,以对话为介质,打通学习者与他人、客体、自身的关系,开展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建构和价值提升”。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指根据史料,在对史料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综合分析、客观评判的过程。在历史对话教学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对新知识认知、理解、应用的目的,并能够通过与他人、客体、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通过自身对知识的内化和阐释,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吸收,提升自己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因此,历史对话教学是学生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历史对话教学达成的目标。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划分为了4个水平,这4个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提高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基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出,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能够发挥历史对话教学的最大价值。
一、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
(一)整合运用多元史料 提升学生史料阅读理解能力
史料是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重要理论依据,就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学生所接触到的史料大多是教师从教材中或高中试题中所提取出来的,其数量和丰富程度远远不够,并且这类史料往往带有一定的预设性,结果往往暗示着书中现有的结论,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史料的暗示而局限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将搜集到的史料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阅读分析,选择性地整合与主题相关的多种类型的史料,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史料,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各种联系,避免学生以偏概全,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认识。当学生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发现历史解释和史实之间存在差异时,教师可以围绕认知冲突,创设对话教学情境,通过设问激发讨论,让学生在重现的历史情境中,与史料进行对话,以达到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选择、整合史料,能够以史料为依据来论证观点,对史实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多元史料,可以让学生在与史料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历史对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教师作为“对话性他者”,是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与课堂外社会文化的媒介者,从而揭露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对话性实践。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分析,开阔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设良好的历史对话教学的环境。
例如,教师在讲授 “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内容时,可以补充《全球通史》中“新帝国主义”方面的史料,展示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数据和图片,让学生能够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认识到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情况,了解其过程和原因,引发学生与史料、教师、同班同学之间的对话,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正确使用历史术语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历史术语能否准确运用,关系到学生对史事做出的解释是否严谨。然而,在实际历史对话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历史术语的教学有所忽视,且多数历史术语晦涩难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学生也很少使用历史术语回答问题,甚至会对一些比较相似的历史术语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历史术语的使用,使学生在对史实提出历史解释的时候,能够更加科学严谨。首先,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对本节课会涉及到的历史术语进行熟练掌握,这样教师才能明确历史术语的内涵,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准确使用历史术语,并对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历史术语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也能够对这些历史术语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其次,教师在对历史术语进行讲解的时候,要确保讲解内容科学严谨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可以在区分容易混淆的历史术语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历史术语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使教师对历史术语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历史术语更加通俗易懂。最后,教師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术语氛围,在学生使用历史术语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主动使用历史术语,提高学生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使用历史术语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主动运用历史术语进行历史对话,提高历史对话教学的质量。这样,学生在对史实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也能够自觉使用相关的历史术语,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某一些地区在不同的朝代名字各不相同,例如南京在南朝时期称为建康,在唐朝时期称为上元,在太平天国时期称为天京,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地名的历史术语的使用,在讲解不同朝代的历史事件时,注意不同地区的名称,避免为学生带来错误的示范。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和答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并能够主动运用正确的历史术语,以保证答案的严谨和科学。 (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方针
历史解释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并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对历史的解释和评判之中。解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学生很容易将历史置于现实世界的维度去思考,依靠自身的经验去推测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这会造成学生认知的误区,使学生过度简化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在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将历史事件、人物等置于事件发生时的历史情境中去评析,在历史对话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偏离正确的历史观的情况出现,教师要及时制止,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确保对话顺利进行,实现历史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认识到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会因为记录者的主观性造成记载不准确。因此,在分析他人的历史解释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解释进行理性的认识,对历史解释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从而才能够在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史实做出客观的历史解释。教师在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历史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历史对话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这一过程既是落实了“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又是在历史教学中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落实,在达到历史对话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目的的同时,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执教“义和团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了解到义和团运动中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并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解释的基础,用科学的方法论对义和团运动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实现历史对话教学价值
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动力。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在充分考虑到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逐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提问,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題进行思考,客观地论述和评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重新组合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基础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整体结构框架,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变通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允许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并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历史对话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在历史对话教学中采取辩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当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意识,形成创新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解释。
例如,教师在讲授“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解释历史事件,分享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思辨性思考,将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和客观的评价,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增强历史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
二、结语
历史对话教学符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信念,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实施历史对话教学没有固定的模板,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与文本、他人和自身之间的对话,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实现历史学习意义的升华和学生的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进而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稳定的内在品质。
参考文献
[1]喻照安.历史对话教学研究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
[3][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3.
作者简介
贺子菲(1998-),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关键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
历史对话教学是指“基于‘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优化文体呈现,致力于核心问题的设计与生成,以对话为介质,打通学习者与他人、客体、自身的关系,开展对话交流,实现知识建构和价值提升”。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指根据史料,在对史料有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理性思考、综合分析、客观评判的过程。在历史对话教学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对新知识认知、理解、应用的目的,并能够通过与他人、客体、自身进行对话的过程,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以此通过自身对知识的内化和阐释,达到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吸收,提升自己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能力。因此,历史对话教学是学生培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基础,而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是历史对话教学达成的目标。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划分为了4个水平,这4个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也是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提高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基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出,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能够发挥历史对话教学的最大价值。
一、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
(一)整合运用多元史料 提升学生史料阅读理解能力
史料是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的重要理论依据,就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学生所接触到的史料大多是教师从教材中或高中试题中所提取出来的,其数量和丰富程度远远不够,并且这类史料往往带有一定的预设性,结果往往暗示着书中现有的结论,学生在对历史事件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史料的暗示而局限自己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本内容,将搜集到的史料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阅读分析,选择性地整合与主题相关的多种类型的史料,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史料,把握历史发展中的各种联系,避免学生以偏概全,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认识。当学生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发现历史解释和史实之间存在差异时,教师可以围绕认知冲突,创设对话教学情境,通过设问激发讨论,让学生在重现的历史情境中,与史料进行对话,以达到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选择、整合史料,能够以史料为依据来论证观点,对史实能够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引导学生整合运用多元史料,可以让学生在与史料进行对话的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历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学生整体性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历史对话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教师作为“对话性他者”,是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与课堂外社会文化的媒介者,从而揭露课堂中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对话性实践。因此,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解读和分析,开阔学生对历史事件认识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设良好的历史对话教学的环境。
例如,教师在讲授 “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内容时,可以补充《全球通史》中“新帝国主义”方面的史料,展示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数据和图片,让学生能够从国际视野的角度认识到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狂潮的情况,了解其过程和原因,引发学生与史料、教师、同班同学之间的对话,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二)正确使用历史术语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
历史术语能否准确运用,关系到学生对史事做出的解释是否严谨。然而,在实际历史对话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历史术语的教学有所忽视,且多数历史术语晦涩难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学生也很少使用历史术语回答问题,甚至会对一些比较相似的历史术语产生混淆。因此,教师在对话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历史术语的使用,使学生在对史实提出历史解释的时候,能够更加科学严谨。首先,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对本节课会涉及到的历史术语进行熟练掌握,这样教师才能明确历史术语的内涵,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准确使用历史术语,并对一些比较晦涩难懂的历史术语进行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也能够对这些历史术语有更清晰深入的认识。其次,教师在对历史术语进行讲解的时候,要确保讲解内容科学严谨的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可以在区分容易混淆的历史术语时,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在激发学生热情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历史术语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使教师对历史术语的讲解能够深入浅出,历史术语更加通俗易懂。最后,教師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历史术语氛围,在学生使用历史术语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积极地评价,鼓励学生主动使用历史术语,提高学生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使用历史术语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主动运用历史术语进行历史对话,提高历史对话教学的质量。这样,学生在对史实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也能够自觉使用相关的历史术语,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解释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某一些地区在不同的朝代名字各不相同,例如南京在南朝时期称为建康,在唐朝时期称为上元,在太平天国时期称为天京,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对话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这些地名的历史术语的使用,在讲解不同朝代的历史事件时,注意不同地区的名称,避免为学生带来错误的示范。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在学生进行历史解释和答题的过程中,产生使用历史术语的意识,并能够主动运用正确的历史术语,以保证答案的严谨和科学。 (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落实立德树人方针
历史解释需要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并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对历史的解释和评判之中。解释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学生很容易将历史置于现实世界的维度去思考,依靠自身的经验去推测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原因,这会造成学生认知的误区,使学生过度简化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在进行历史解释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式,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将历史事件、人物等置于事件发生时的历史情境中去评析,在历史对话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偏离正确的历史观的情况出现,教师要及时制止,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确保对话顺利进行,实现历史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在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认识到对同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会因为记录者的主观性造成记载不准确。因此,在分析他人的历史解释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解释进行理性的认识,对历史解释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从而才能够在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史实做出客观的历史解释。教师在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历史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历史对话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这一过程既是落实了“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又是在历史教学中实现了课程思政的落实,在达到历史对话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目的的同时,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执教“义和团运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了解到义和团运动中的现象和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并将唯物史观作为历史解释的基础,用科学的方法论对义和团运动做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和评价,以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实现历史对话教学价值
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动力。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在充分考虑到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依据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逐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多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提问,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題进行思考,客观地论述和评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重新组合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基础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整体结构框架,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变通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思考的角度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允许在历史对话教学中出现不同的声音,并且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历史对话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在历史对话教学中采取辩论的方式组织教学,当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历史材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因此,在历史对话教学中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意识,形成创新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对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做出更加全面客观的解释。
例如,教师在讲授“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引导学生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解释历史事件,分享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能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对此进行思辨性思考,将他人的想法与自己的观点融会贯通,得出正确的历史解释和客观的评价,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增强历史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和有效性。
二、结语
历史对话教学符合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信念,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实施历史对话教学没有固定的模板,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种因素,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与文本、他人和自身之间的对话,在知识建构的基础上,实现历史学习意义的升华和学生的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进而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生稳定的内在品质。
参考文献
[1]喻照安.历史对话教学研究与实践[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1.
[3][日]佐藤学著.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3.
作者简介
贺子菲(1998-),女,山东青岛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