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因一定的特征而产生多种关系的心理健康问题,所以作为教师应具备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技能,如观察、倾听、期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
青少年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这个阶段主体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并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处于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同步时期,有幼稚与成熟、冲动与自制、独立与依存多种心理并存而错综复杂的特征。加之青少年时期较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在这个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矛盾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如忧虑苦闷、焦躁不安、胆小孤僻、不喜交际、任性冲动、意志薄弱、冒险偏激、自暴自弃以及厌学、恐学、逃学、弃学,凡此种种皆存在于目前的学生群体当中。面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方面的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和諧、健康、积极向上的个性。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
观察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意大利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蒙太梭利在其强调的教学原则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观察。教师不但需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善于观察,勤于发现学生的行为特点,从其形体语言中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并给学生适当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大多是那些口吃伶俐、性格活跃或是成绩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而性格内向、羞于说话的学生或师生眼中的“差生”,很少被提问。但不被提问的,课堂反映不活跃的学生他们也是有学习愿望的,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不被老师注意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善于观察和发现,及时捕捉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使其向大胆、自信的方向发展,那这些看似被动的孩子也会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学生。所以,教师善于观察学生,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
二、倾听
此处的“倾听”不单纯指的是教师要做学生最好的听众,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给学生一个释放自我、发泄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指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即使学生犯一些幼稚的错误,也要保持一种耐心、支持的心态,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合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语文观摩课上,老师问学生如何描写一只骄傲的大白鹅。有一位同学讲:大白鹅不满足地上动物对他的称赞,有一天她飞上天对小麻雀讲:“小麻雀,咱们比美吧”,学生还未讲完,老师就大声喊:“停住!大白鹅会飞吗?”那位学生的回答嘎然而止,垂头丧气地坐了下来,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低着脑袋,不敢看老师。可想而知,那位同学当时内心深处产生了很大的挫折感,本来他也许对自己答案的与众不同而满怀信心呢,突然间被老师剥夺了表达的权利,遭到了老师的彻底否定。长此以往,这种心理上承受的挫伤,对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倾听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与肯定,老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心理成长大有裨益。
三、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学生自信心产生和强化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提高和自我调节、控制的加强。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有一个很内秀的女孩,平时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但每次语文成绩总是低得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她自己看上去似乎习惯这样的低分。直到有一次她在周记中对笔者说“老师,我发现自己现在对语文感兴趣了,因为您总是肯定我的语言能力并相信只要我努力了就能学好语文。记得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听写拼音,我把‘b’写成了‘p’,老师就怒斥我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记不住,可见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我之后就更加努力想考出好成绩来改变老师的看法,但不知为什么每次只要到考语文时就想起了老师的那句怒斥,心里就特别担心考不好,结果就真的再也没考好过……”针对这个孩子起初在考试中受挫的心理特点,老师一次又一次鼓励她帮助她,后来结果发现教师的期望使这个女孩不再沮丧、自卑、逃避,而是提升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考试的信心。其语文成绩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具有神奇的力量。
其实期望也好,鼓励也好,都不是很难达到的。有时甚至仅仅是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谈,或一个短暂的家访,都能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拥有了这种爱心的技巧,不仅是好的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信,为学生日后战胜挫折,迎接挑战,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上几节心理健康课程,而是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就需要时刻心存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唯其如此,才能切实地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中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青少年时期处于人生发展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在这个阶段主体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萌芽趋于形成,并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处于心理与生理发展不同步时期,有幼稚与成熟、冲动与自制、独立与依存多种心理并存而错综复杂的特征。加之青少年时期较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在这个网络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矛盾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来愈突出,如忧虑苦闷、焦躁不安、胆小孤僻、不喜交际、任性冲动、意志薄弱、冒险偏激、自暴自弃以及厌学、恐学、逃学、弃学,凡此种种皆存在于目前的学生群体当中。面对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方面的知识,并能综合运用这些理论知识,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形成和諧、健康、积极向上的个性。从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观察
观察是一名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意大利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蒙太梭利在其强调的教学原则中首要的一条就是观察。教师不但需要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善于观察,勤于发现学生的行为特点,从其形体语言中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并给学生适当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大多是那些口吃伶俐、性格活跃或是成绩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而性格内向、羞于说话的学生或师生眼中的“差生”,很少被提问。但不被提问的,课堂反映不活跃的学生他们也是有学习愿望的,也许正是因为他们不被老师注意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如果教师善于观察和发现,及时捕捉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挑战自己的机会,使其向大胆、自信的方向发展,那这些看似被动的孩子也会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学生。所以,教师善于观察学生,对于学生的心理成长非常重要。
二、倾听
此处的“倾听”不单纯指的是教师要做学生最好的听众,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给学生一个释放自我、发泄自我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指教师要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即使学生犯一些幼稚的错误,也要保持一种耐心、支持的心态,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见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找出合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语文观摩课上,老师问学生如何描写一只骄傲的大白鹅。有一位同学讲:大白鹅不满足地上动物对他的称赞,有一天她飞上天对小麻雀讲:“小麻雀,咱们比美吧”,学生还未讲完,老师就大声喊:“停住!大白鹅会飞吗?”那位学生的回答嘎然而止,垂头丧气地坐了下来,接下来的时间里一直低着脑袋,不敢看老师。可想而知,那位同学当时内心深处产生了很大的挫折感,本来他也许对自己答案的与众不同而满怀信心呢,突然间被老师剥夺了表达的权利,遭到了老师的彻底否定。长此以往,这种心理上承受的挫伤,对学生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倾听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与肯定,老师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心理成长大有裨益。
三、期望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学生自信心产生和强化的源泉。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直接影响学生自我评价的提高和自我调节、控制的加强。这也是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有一个很内秀的女孩,平时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但每次语文成绩总是低得出乎老师的预料,但她自己看上去似乎习惯这样的低分。直到有一次她在周记中对笔者说“老师,我发现自己现在对语文感兴趣了,因为您总是肯定我的语言能力并相信只要我努力了就能学好语文。记得小学时有一次老师听写拼音,我把‘b’写成了‘p’,老师就怒斥我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记不住,可见天生不是学习的料。我之后就更加努力想考出好成绩来改变老师的看法,但不知为什么每次只要到考语文时就想起了老师的那句怒斥,心里就特别担心考不好,结果就真的再也没考好过……”针对这个孩子起初在考试中受挫的心理特点,老师一次又一次鼓励她帮助她,后来结果发现教师的期望使这个女孩不再沮丧、自卑、逃避,而是提升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考试的信心。其语文成绩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具有神奇的力量。
其实期望也好,鼓励也好,都不是很难达到的。有时甚至仅仅是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谈,或一个短暂的家访,都能给学生莫大的鼓舞。教师拥有了这种爱心的技巧,不仅是好的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更为重要的是他能激发学生潜在的自信,为学生日后战胜挫折,迎接挑战,奠定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
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上几节心理健康课程,而是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就需要时刻心存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唯其如此,才能切实地维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中学生全面发展,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