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与缺席

来源 :世界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gu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肆意而温情
  白云之南、洱海之上是一片人类向往的地方。这里曾经生存和走出一大批中国虎虎生威的艺术家。从85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的艺术创作我们有目共睹。那些当年奔走相告的艺术青年如今已然成为江湖老大,那时名不见经传的圭山小村如今也成了人尽皆知的风景名胜。这里云山环绕,碧水相随,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成长的艺术家都有着温文尔雅的气质,艺术创作有着鲜亮的个人特色也都有着洱海般的特性,热烈而永久。
  段玉海也是其中之一。 不同的是段玉海是能呆得住的人,其时86年大学毕业的他正处在中国文艺青年文艺大串联时期,很多展览在各地开花,很多意气奋发的青年艺术家相约走南闯北,结交同好,一起举办展览,留下很多江湖传说。而段玉海则常常带着画架默默地出现在这些曾经的风景名胜,云南的山地村庄没有他没去过的,经常他的大吉普装载着他的家伙什在云南山水间的路上.....云南的糯黑村、昆明滇池湿地、云南的红土地,昆明市石林县圭山都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尽情地绽放、肆意的妩媚,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云南艺术家,段玉海像是云南山水的情人,他不辞劳苦的魁梧身影经常出没在风景里,引得每处的风景都无限次的进入到他的心里,他的画里。
  段玉海是在用一颗虔诚的心与所见的风景相遇,默默感受每一种自然植物的个性,用画笔表达出对于他们的理解与怜爱,似乎在对他们说:我懂你的娇艳,我懂你的苍茫,我懂你的沮丧,我也懂你在太阳下的疯狂……作品在油画颜色和笔触中淋漓尽致地倾泻了艺术家的情感诉求,恣意的笔触、浓烈的色彩,处处蕴涵着生命韵律,洋溢着诗意般的温情。段玉海笔下的风景,即使是在萧瑟的冬天也表现出生命的张力和渴望。东山魁夷曾说“倘若樱花常开,我们的生命常在,那么二者的巧合不会引起任何感动。花儿由于其可能凋谢才更显示出生命的光辉。”也许是艺术家体悟到了生命的无常,因此在竭力表现生命力的奔放。
  段玉海如今的绘画颜色更加浓郁,用笔松动随性,他并非仅发乎自然主义对风景进行写实,也不囿于对客观自然美的写生,而是通过自我独特的绘画语言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这种自我对自然认知的态度,通过艺术家其他的作品系列,可以更完整地凸显出其笔下的风景在其艺术脉络中的价值和意义。风景画是段玉海与自然的关系在交互的过程中,对自身本质的更深层次的关照。
  疏离与转变
  段玉海从1986年云南毕业之后的《木瓜上的月亮》到现在系列写生创作风景画,中间逾经近30年的创作。在这个历程中,艺术家的作品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系列:1990年-1991年的《情人日记》;1993年-2004年的《大赝品》;1998年-1999年的《挽歌》;2004年-2011年的《时代风景》。无论艺术家从内容题材到绘画方式如何变化,内在的精神核心一直是关于“我”这个概念的外在显现:我究竟存在哪里?我是谁?我与世界的关系究竟何如?……30年来,段玉海在他的作品创作中不断地在展现着“我”的全貌。如果按照弗洛伊德对于“我”的层次陈述,段玉海的“自我”—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集中体现在《时代风景系列》中;“本我”—是原始欲望的自然表现—本着快乐原则的是他的风景写生创作系列;“超我”—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集中体现在《大赝品》、《挽歌》系列作品中。
  有意思的是,当艺术家作为外在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也就是“我”在作品中的出现,与艺术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在场与缺席互为关联。我们可以找到一个艺术家与画中女性形象之间的微妙表达的变化脉络,从《情人日记》中比较抽象的女性形象,到《大赝品》系列作品中,那些掩盖隐藏于中国民间年画里的世界名画中的女性形象, 到2004年《大赝品—三美神》后有所改变,女性形象完整的在场, 画中的女性形象依旧挪用了是世界名画女性中形象的动态与构成方式,但对女性的身体语言,艺术家却以戏谑的表情,略带亵玩的手法,将画中女神们艺术化地加以压缩扭曲,略微变形;期间《挽歌》中女性形象虽然很美丽很完整,但却是塑料模特;后来《时代风景》中才出现了现实世界中完全写实的,美丽“真实”的女性形象。与此同时,艺术家的个人形象也开始出现在画面里,女性形象从隐匿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中作为一种符号,并非全是性别意义上的,更多包含着艺术家对于社会现实的隐喻以及自我与社会的一种关联。最初的模糊的世界名画中的女性形象,是艺术家对于消费社会的一种反讽和批判,是艺术家对抗世界的一种方式,用传统的形象和带有道德寓意的图像来抑制现代生活的虚伪和欺骗。如果说1988年《木瓜树上的月亮》充满了童话般的美妙和梦境般的想象,“我”对现实还是充满了美丽的想象,那么《时代风景—我》则是一个处于现实中的我,艺术家由一个缺席的梦幻者,正逐渐转变为一个画面中真实存在的客体。 画面中被现实繁杂多样的生活、具有诱惑力的种种事物包围的“我”,面部表情怡然自得,甚至都是惬意的。当艺术家乐于向世人显露“自己”的生活,将此情此景公诸于世之时,其实是一种反观“自我”的净化过程,也是回向现实的一种途径。经历了无数次反观和描绘后,现实的都市生活和周遭社会仅仅是日复一日地变换着状态,一切仍杂乱无章混乱不堪,乃至吞没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逃离现场呢?隐匿在偏安一隅的世外桃源里,从一个与消费社会、现实社会的关注者、被动接受的抗争者,游离到自在自为的绘画行吟者。与其与之持续对抗,不如转身山水间,也许,内心的隐衷是永远停驻在这一方山水之间……段玉海曾说“我常常茫然而感到沮丧。我的作品就是这个赝品时代的反映,作品没留下什么,实际上什么也留不下来,因为作品本身就是‘赝品’—假的”。段玉海要寻找的真实自在,也许真的只有在自然山水间才能找到答案。
  放逐与归隐   段玉海创作性的风景写生早在2006就开始了,近两年渐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风景画对自然美的表现从来不是对自然本身的认识,而是人类文化以各种方式显示自身的结果”…“在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不再是宗法社会中物我一体的关系,而是人类在追求发展与财富的过程中,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人类在远离自然的时候,实际上也疏离了人的自然本性,从这时起,自然成为人类渴望回归自然本性的精神寄托。”
  线性地看待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历程,可以从中解读出艺术家主体性写生创作的风景,和以《大赝品》《时代风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的作品,体现着现实社会和风景二者之间的互补性,都是艺术家通过绘画语言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使得“超我”得以实现得以保持的途径。这种转变,其实是艺术家自身思想多重性的体现,二者构成了艺术家内心自省的风景全貌。以《大赝品》《时代风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的作品,是现实社会风景的写照和映射,重在观念的表达,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思考。其主题从对大众流行文化、消费社会的批判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忧虑,自我在当下社会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中年男性的生活写照与群体关照的思考,以及“我”从缺席到在场,再回到缺席,最初缺席的“我”和最后“缺席”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经过这种新陈代谢式的裂变,在场的“我”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处于都市现代生活中的男性的符码,“我”穿梭在不同的景色里,变化着角色。用外在于自身的他人,定义着自我的存在。段玉海经历过《大赝品》《挽歌》《时代风景》的思考与表达,这些关于中国现代社会与自我之间的思考和探讨,说明了艺术家是在凝视一个社会与历史阶段,标榜着他与世界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存在的状态,表达了一种个人与社会之间不可弥合的矛盾状态。
  无论怎样,段玉海的风景愈发个人化色彩,也愈发惯于在肆意张扬中,抒发自己对于美好风景的眷恋。在段玉海风景写生系列中,夏日繁花似锦,秋意诗情缠绵,冬雪含情脉脉。每一片山水景致都传递出艺术家自我安好的精神世界。
  或许,艺术家在反问: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的世界?你所要世界如何才能更好?风景中“我”不再是凝视外物的对立个体,“我”就在自然中,肆意畅想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颂扬,再浓再艳的色彩都是“我”快乐的主张,艺术家的心灵、气息、感悟,就在花草树木中栖息,在静默冥想中彰显自我与自然的融合,在生机勃勃的画面中,聆听物与人的交融。风景画是艺术家逃离都市后的精神情感的结晶,也是艺术家诗意栖居的在场及物化。艺术家在忘我的世界,用蘸满颜色的画笔用诗意的情感,在“领悟”与“体验”外在于我的世界,追逐诗意的栖居。
其他文献
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受天津大剧院邀约于2014年4月4日逍举办《你好,灵魂?——田世信雕塑作品展》,这是在首届曹禺戏剧节期间举办的唯一艺术展览项目。整个展览将展出艺术家田世信从贵州时期开始的少数民族人物肖像系列到90年代开始的文化历史人物肖像系列等数十件作品,其中就有他创作的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先生肖像。  此次首届曹禺戏剧节,在艺术总监林兆华先生和濮存昕先生的倾力构建下,因其强大的演出阵容和众多的经典
期刊
“安迪·沃霍尔:十五分钟的永恒” 回顾展于2013年9月29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策展人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尼古拉斯·钱伯斯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春辰担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作为中国最具现代化标准的美术展览馆之一,携手美国匹兹堡市的安迪·沃霍尔博物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联合主办此次展览。这是一次对沃霍尔毕生之作最为全面的审视,展览将为您勾勒出这位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激
期刊
解读方力钧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大致有两种方法比较适宜,一种是类似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法,一种是并不马克思的辩证法。   让我们把思绪带回他在自传中描述过的一个遥远的下午。一天在上花卉写生课的时候,老师教同学们如何用颜色把花画的美,画的好看。窗外有游行的汽车和人流,这时传来一声枪响。大家跑出去看,河边有一滩血,原来大家平常经常玩耍和写生的土包是枪毙人用的。   这是对艺术家影响非常大的一次个人体验。之后
期刊
依旧波光潋滟的西湖,晴方正好的南山路217号,中国美术学院迎来了它的85岁华诞。本次校庆特别安排了“八五” 85,展览作为最主要的内容。而让历史告诉未来的的展览宗旨更是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开幕式上,身为艺术家和美院院长的许江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给在场的每一位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讲话与其说是讲话毋宁说是呼号。多年来多次我看到许江先生的讲话总是慷慨激昂,侃侃而谈,这一次,我特别深切感受到许江先生作为一个
期刊
历史的血肉逐渐风干,剩下的只是道德的骨架。德国对我们来说,是拥有大文豪歌德、音乐大师贝多芬、哲学巨匠康德的国度,自由畅快的无限速高速公路也是让人难忘的德国印记。但是约瑟夫·博伊斯出生的1920 年代的德国,和我们所知的德国却好似完全不同的国家。第一二次世界大战间的德国被纳粹政府统治,充满了不平等与暴力。而生于贫穷家庭的博伊斯从中学起就不得不在黄油厂打工,青年时期投入战争。在为纳粹军队驾驶轰炸机服役
期刊
郑胜天,浙江美院的老前辈,早年与刘文西、蔡亮由上海的育才学校来到浙美就读。“八五”期间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国际间交流和推动工作,亦是当年“八五”论争的主要策动者和赵无极来华讲学的见证人,多年来在中外艺术交流上贡献卓著,特别是由他主编的全球首份全英文杂志《艺术》在海外华人中影响很盛。本次校庆开幕式上的讲话让人心潮起伏,激情澎湃。在北京笔者与郑胜天进行了简要对话。  徐:很高兴看到您,做为浙美元老,您亲身
期刊
圣经《创世纪》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人鼻孔里,于是,人就成了有灵的活魂。这个灵魂,就是与我们生命同在的本心。它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精神的一种渴望,是发动我们精神性渴望和追求的那个核心。  艺术的存在,是要给予人类心灵的意义。这个给予,需要给予者在不断觉知的前提下产生。  赵浥,一个不凡的女子!她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听从本心的召唤,果敢辞去优裕的税务公职,选择了一条在中国超前、孤寂而又
期刊
无论是厉槟源的装置或是行动,它最初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即兴的行动占据多数。这些行动随时随地可以在生活中展开,无需展厅,也无需观众。相对于传统的艺术方式而言,厉槟源的行动并非是固定空间和时间中的艺术工作或表演,而是与现实遭遇后,及时快速的特殊回应与实际处理。它来源于个体本能(旺盛的荷尔蒙和极强的表达欲),也作用于生活本身。  其次,不以艺术史或是某种特定的观念作为出发点,回避理
期刊
天津美术学院教师、青年艺术家陈卓近年来致力于通过雕塑、陶艺等艺术样式的创作,对公共艺术形态与艺术本体进行深入地探寻,并在自身研究领域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样式。作为一名“80后”的新锐艺术家,陈卓既具备“80后”共有的经验与敏锐,也有着同龄人鲜有的成熟与内省。艺术家在美院系统所受的专业教育与多年的专业从教经历塑造的“学院派”,与其随性、洒脱的人生态度所历练的“生活态”之间自由穿行。这种“张弛之道”在
期刊
大山,是他的童真底色;大兵,是他的青春阅历;大家,是他的当下公认。令人难于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法国最顶级的博物馆,要为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白明举办个人专展,香舍丽大街要为他整条街做广告……这个人曾是中国军旅的一名普通士兵、原福州军区某部放映员,现任清华大学陶艺系主任白明。  伟大的心灵,要么能塑造并改变这个世界;要么能吸引并安顿别人的心。白明已经吸引了很多很多的心。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想安顿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