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PE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是以探究学习方式为主的学科,课堂教学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他们在科学世界里自由地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为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人这一观念,把主体地位真正还给学生,给学生創造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动眼认真观察、动脑积极思考、动手积极操作,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而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才会感兴趣。科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让学生感觉到问题与旧知是有联系的,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自主探究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
  例如,在教学《摆》时,我用故事法引人新课:有一天伽利略到教堂参加活动,教堂屋顶上的吊灯因风吹不断地摆动。他被吊灯摆动的节奏性所吸引,于是一个问题在脑海中闪现:吊灯摆动快慢跟哪些因素有关?大家想一想,你能帮助伽利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开始小组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内容包括:1.研究问题:摆动快慢的影响因素;2.影响因素:摆动的幅度(摆锤的重量、摆线的长度);3.实验设计:(1)摆相同(摆线长度不变、摆锤重量不变)记录不同摆动幅度所用的时间;(2)用不同摆(摆线长度不同、摆锤重量不同)分别记录相同摆动幅度(不同摆动幅度)所用的时间;4.收集数据,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探究伽利略对摆的探索历程,提高了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欲望,学习过程中要像科学家那样,追求科学问题的答案,勇敢探索未知世界;同时还感觉到科学探究就在身边,并不高深,只要勇于质疑,科学验证,就能发现真理。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享受到了自己通过刻苦努力而获取知识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愉快的氛围里产生了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意识。
  当课堂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出:1.摆动快慢与摆线的长度到底有什么准确的数学关系?2.为什么摆动陕慢只与摆锤重量有关?3.摆的方向影响摆动快慢。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自主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在活动与实践中学习科学,既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也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实践性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尝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从中引出科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感悟到科学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主探究学习。
  在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时,小学生既熟悉又陌生,于是我用谜语引入: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然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因为是他们熟悉的生活实际,学生很快说出了许多方法:风扇扇动形成风、用塑料袋捕捉空气、用气管子给自行车打气、把杯子倒扣在水中,水无法进入杯子……最后我根据学生提出的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得出空气的各种性质。由于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得异常活跃,在小组汇报时,组内出现了一些不同见解,但有了生活经验,很快便统一了认识。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科学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强化了自主探究的意识。
  三、指导自主探究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科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主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必须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猜想一验证”“观察一归纳”“实验一发现”等自主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进而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怎样移动重物》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下面的场景:有两个小朋友,他们想玩跷跷板,可他们俩一个是大胖子,一个是小瘦子,他们能玩成跷跷板吗?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自然可以轻松回答:“这两人由于体重相差悬殊,根本不能玩跷跷板!“我追问其原因,学生回答跷跷板中间的支柱可以使它保护平衡,只有两个体重差不多的人才能玩,要不然体重太轻的人会被跷到空中。这时教师再问:“如果跷跷板中间的支点可以移动,他们两人还可以玩跷跷板吗?跷跷板中间的支点要放在什么位置才刚刚好?”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起学生深入探究的热情。
  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杠杆尺,了解其结构,然后教师在支点右侧第三格挂4个钩码,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才能保持杠杆尺平衡?你有哪些方法?刚才学生还在苦苦求索,这时思维的闸门被打开,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进行操作。
  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
  [作者单位:营口市营口实验学校 辽宁]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深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本文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学科相关典型课例为例,系统阐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有效呈现方式和价值。  本文以安师大附属小学科学学科为例谈“生本课堂”教学理念在科学课堂中的有效呈现。  一、套用“一般模式”直接呈现  教学形式应服务教学目标。“生本课堂
脑梗死是人类病残和病死的主要危险疾病,引起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脂、血糖和吸烟等。尿酸是通过黄嘌呤脱氢酶或黄嘌呤氧化酶降解嘌呤形成的,嘌呤代谢异常.尿酸生
科学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在科学思维指导下的探究,只有将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維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在放手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动脑状况,注意学生思维的参与。  一、情境创设,思维积极性的激发  儿童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先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活动的  基础。随着年龄的增加、表象的丰富,他们逐渐向抽象的理性思维方向发展,但直观形象思维还是占据主导
在科学探究的实验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观察许多现象,要指导学生做许多实验,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那如何提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科学老师设计了各种活动,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也加入了各种不同学科的元素。其中信息技术元素的加入,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更为丰富有趣的模式和方法。在平时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情境导入中巧用信息技术,
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孩子的创新、个性化的培养。中国教育最受诟病的是什么?是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抹杀了孩子们的创新与个性。如何能够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保持孩子们的创新和个性?我想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方法、策略、观念充斥着教育世界,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怎样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并学会学习?本文就思维导图这一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浅谈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人文科学领域,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交织在一起。事实判断一般“是真还是假”“是对还是错”的问题,答案具有唯一性、可测性;价值判断则回答“是美还是丑”“是善还是恶”的问题,涉及人的思想活动、价值取向、精神需求等,答案参差有别。而“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这就决定了审美接受中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如何优化审美接受中的个体经验呢?  一、纠偏守正策略  由于价值观的偏离、认识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