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职能 加强监管 依法行政
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这次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报刊出版工作的形势和主要任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创新报刊管理工作思路、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报刊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一、当前报刊出版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报刊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报刊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与监管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如何应对挑战,守土有责,完成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不折不扣地履行管理职责。
(一)报刊业改革、发展和报刊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各级报刊出版行政部门按照中央对报刊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在强化日常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营造良好思想文化舆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报刊出版态势平稳,报刊管理扎实有效。报刊出版单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报刊出版质量和两个效益都有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单位在市场的磨砺中,适应市场的机制逐步完善,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加强对报刊内容导向的监管,积极推动报刊出版单位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监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总体上保证了报刊出版的正确导向和良好秩序,促进了报刊出版业健康发展。
报刊出版管理法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近两年总署面对报刊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结合报刊管理工作实际,相继出台了《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逐步把经过管理实践检验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新闻出版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这些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开展了规范新闻记者证及报社记者站管理工作、制止报刊发行中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等,对规范报刊出版工作,维护报刊市场良好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报刊管理工作切实转变职能,机制和手段不断创新。近年来,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改善宏观调控,增强为社会和公众的服务功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如实行报纸的评估论证制度,建立报纸的准入机制;发布《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指导行业发展;建立中国记者网,对全国记者队伍的从业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查询;召开“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构建行业交流平台,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为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管理部门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给报刊内容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报刊出版工作在主导社会思想意识、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的责任很大。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加强报刊内容管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对报刊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给报刊监管带来难度。这几年,报刊出版领域搞“有偿新闻”、买卖刊号等不正之风,利用“假新闻”赚昧心钱,以低俗内容迎合读者等现象和问题时有出现;社会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一些报刊社的出版环节;报刊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远未遏制,非法出版活动屡禁不止,等等。因此,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市场驱动的反向调控作用。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报刊业改革的同时,精心引导报刊出版单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新技术的发展给报刊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报刊出版业的发展,丰富了报刊出版载体形式和手段,比如手机报刊、电子报刊、网络报刊、卫星版面传输等等。如何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确保报刊出版正确的导向,报刊出版行为的规范,扩大新闻出版的管理广度和深度,巩固和扩大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对我们管理部门来说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也是对我们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
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使报刊出版从业人员构成发生很大变化,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报刊出版队伍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报刊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有所淡漠,把经济指标作为硬任务,把社会效益作为软任务。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一部分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报刊出版领域的发行、印刷和广告等环节,已经出现了许多民营、合资和外资企业,他们是发展报刊业的重要力量,但也在如何加强导向管理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总署也据此制定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必然带动我国报刊出版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深化改革和繁荣发展
报刊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确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我国报刊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报业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报刊业改革
几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包括报刊业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试点单位的积极探索,报刊业的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报刊业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束缚报刊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报刊分散、弱小的局面和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报刊业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的转变还没有完全实现,既缺乏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报刊集团,也缺少一大批市场定位准确、运行机制灵活、“专、精、特、新”的中小报刊群。同时,报刊业改革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很大。
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转为在面上逐步推开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的部署,综合性试点的地区要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非试点的省市要先选择一些地市、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然后在面上逐步推开;少数还不具备试点条件的省市要逐步创造条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下发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相对于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来说,报刊业的改革更加艰巨复杂,更需谨慎从事,积极稳妥。从报刊业改革的角度讲,我们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总结推广改革试点单位经验,巩固和扩大试点单位成果。总结试点改革单位的经验得失,分析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探讨如何改进报刊出版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有8家报业集团、报社纳入试点范围,他们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改革难题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报业集团、报社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众多非改革试点的报刊出版单位也进行了劳动分配、财务管理、用人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传统体制机制的一些弊端得到了有效的革除。这些都为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署将对报业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调研,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政策措施等。把试点单位的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开,扩大成果。
二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报刊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应该看到,随着传媒技术更新步伐加快以及新兴媒体市场竞争力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报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越来越不适应报刊业发展的需要。要使传统的报刊业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更好地占领市场,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改进经营方式,增强活力,激发和提升报刊业的竞争力。一方面,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的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这些报刊社是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体制不变,机制要改,一定要努力在搞活机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转制为企业。转制后,作为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必须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报刊出版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转制单位要认真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衔接。
三是加快现代报刊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报刊市场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发行渠道体系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零售市场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报刊市场价格战、广告战、发行战等无序竞争行为还没有完全制止,非法报刊及违规广告印刷品挤占市场空间,报刊业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报刊出版浪费严重、交易成本高等制约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市场瓶颈问题还普遍存在。我们要着力提高报刊出版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业、期刊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出版物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要从生产要素入手,通过以资产为纽带的兼并、联合、重组,通过多媒体经营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努力推进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扩大报刊市场容量。同时,发挥大中城市报刊业中心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大力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报刊市场。要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刊市场体系,提高报刊发行和服务工作水平,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报刊。
四是调整优化报刊结构,科学配置报刊资源。我国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的办法来实现对报刊总量和结构、布局的调控,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调控中主观因素起着一定作用,一些报刊出版单位的创办、变更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脱节。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出版单位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缺乏对自身市场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盲目追随市场,造成报刊品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计划,有重点地调整报刊业结构,推动报刊出版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有大型综合性报刊(传媒)集团。同时,支持中小型报刊出版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形成在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富有经营活力的优势报刊群。通过优化报刊结构,切实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报刊散滥问题和结构失衡问题,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
五是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稳步进行。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根据报刊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报刊业的改革。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实行事业体制的报社和期刊社有关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为政治性、公益性报刊社完成各项宣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在出版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的转企改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国家对转企改制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总署要支持各地在严格报批程序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出版管理规定,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存量调整、结构调控。对实施改革的报刊出版单位只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遵守法律法规,因事业发展、适应市场而对现有出版资源进行调整、变更,总署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报刊集团和有条件的报刊社到海外去经办各类出版、发行实体,创办以“走出去”为目标的报刊。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健康繁荣发展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报刊业发展模式转变。近年来,我国报刊业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报刊出版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但我国报刊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粗放型、数量型的。这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国报刊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数量、结构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速度较快、结构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报刊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是调整经营战略,大力改善报刊业经营。长期以来,报刊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掩盖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报纸发行量很大、广告额很大,但利润很少、积累很少,发展没有后劲,经不起风险的考验。为此,报刊业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实现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大力改善报刊业经营。要在经营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数量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从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对报刊出版单位经营业绩的考核,要从侧重发行量、广告额、经营总收入等数量型指标,转向利润、积累、实力等效益型指标,要重点考察报刊出版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连接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要把内容生产好并通过市场带到受众的面前,靠的就是市场主体的经营,所以经营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报刊出版单位要从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善经营结构,并向立体化、集约化、多元化方向转变。有条件的报刊业集团要从以印刷、发行、广告等传统报刊业经营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向以精确定位的内容产品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化经营战略转变,改变单一经营特别是过度依赖广告经营甚至是某几类广告经营的模式。目前,已有很多报刊出版单位在这方面有所探索,跨行业挖掘有助于传媒业发展的互补性资源,利用自身的品牌,投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产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不但增强了实力,扩大了报刊社的影响力,而且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实现了资产增值,立体化经营的效益已经逐步显现。
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开拓市场空间。由于国家对报刊业实行总量控制,报刊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报刊出版单位要根据市场需要,盘活报刊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报刊集团要充分利用报刊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改变报刊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不高,报刊结构不合理,产品布局忽视细分市场的问题,特别是要注重改变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同质化结构问题。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实现以党报为龙头,不同定位的系列报刊共同发展,全方位覆盖各类读者市场的目标。
报刊出版单位要增强新市场的开发能力,扩大覆盖率,提高影响力。要把市场开拓重点转向一般中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农村,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地区广大群众的报刊阅读需求的满足度还很低,而且也是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实际行动。虽然当前农村市场的开发存在一定困难,但报刊出版单位有责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合理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数字化、网络化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报刊出版单位要深入研究这种趋势,清醒认识新技术对报刊业形态和盈利模式的重大影响,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促进产业升级。要重塑报刊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刊出版方式和报刊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刊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调整报刊业传统营销结构,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业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水平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嘱托我们,要大力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努力探索卓有成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管理途径和管理方法。
近年来,新闻出版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较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基本完成;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工作重心、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各类新媒体技术和载体形式的兴起,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新闻”和“出版”的概念被不断诠释。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研究体现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报刊出版管理办法,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符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的新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方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行政管理空间和社会服务领域,以“有为”推动“有位”,不断提高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水平。
(一)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实现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抵御各种敌对势力渗透,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只有根据传媒业特点,在行政管理政策、管理手段上实现创新,才能为传媒市场主体的经营创新、载体创新和内容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也好,改善报刊业经营也好,都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报刊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为报刊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必须强化以下几种观念:
一是强化依法管理的观念。各级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工作。要依法强化对报刊出版单位的社会监管,依法强化对报刊出版物的导向和编校质量监管,依法加强对报刊出版活动和报刊市场的监管,依法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报刊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是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立足于报刊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切实为报刊业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树立“管理不是最终目的,服务应是根本宗旨,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始终把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三是强化管理关口前移的观念。各项管理工作一定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通气会、打招呼、提要求的工作机制,增强管理的针对性,要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及时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
不断翻新的技术变革创造着日新月异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催生着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以及网络、手机等传播载体,给报刊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也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全面履行报刊出版行政机关的政府职能,必须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推动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
在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上,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做好报刊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完善宏观调控手段。这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总揽全局、规范市场、调控市场、优化报刊结构的手段,也是促进报刊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基础。各地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文化发展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规划,制定本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用以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报刊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战略转型。
二是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完善报刊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相结合的报刊出版调控机制。扶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优质报刊,淘汰劣质报刊,促使报纸出版市场有进有退,实现动态平衡。要健全报刊出版“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报纸出版可行性论证指标体系”,提高报刊出版准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报刊出版单位明确办报办刊方向,完善微观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建立报刊出版的“退出机制”,研究制定“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报刊出版单位的出版活动进行全面评估,不符合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标准的报刊不得继续出版。还要将审读工作纳入报刊退出机制,使内容管理真正成为退出机制的硬性措施,报刊内容导向、编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出版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特别是在导向上出现严重问题的,一定要坚决退出报刊市场,实现优胜劣汰的管理目标。
三是发挥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的作用,建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报刊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市场信用制度,进一步增强全行业的信用意识,努力创造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三)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手段
结合报刊出版实际,创新管理手段,是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是要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掌握管理的主动权。要重申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和重要稿件送审制度,密切关注境内外报刊出版物市场和网上舆情动向,始终保持对政治性非法报刊和出版物的高压态势,发现苗头,坚决打击。
二是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总署从2003年开始建立全国新闻记者管理及新闻记者证核验网络系统,实现新闻记者证申领、审核、年检、注销、吊销、查验、举报等核发与管理全过程的实时网络化。今年又建成了中国记者网二期工程,将全国合法报刊的出版许可证全部上网,供出版物市场监管部门和广大群众核验比对。这些工作,有效遏制了假记者非法活动的势头,同时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新闻记者的从业行为,对报刊出版实施有效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运用行政、纪律、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报刊市场监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报刊市场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报刊的发行市场秩序、广告市场秩序混乱,对报刊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总署会同有关部门对报刊发行秩序进行了规范,报刊市场恶性竞争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有关部门将进一步从报刊零售价格、发行促销、广告经营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各地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报刊市场良好秩序。
四是落实责任制,坚持守土有责,把属地管理原则真正落到实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上管理第一线,敢抓敢管,对危害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报刊社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报刊出版活动的规范和管理,对一号多版、一号多刊、买卖刊号、非法融资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加强报刊业队伍建设,建立新型人才管理机制
(一)抓好报刊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
新闻出版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十分敏感。要强化政治家办报刊的意识,把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要求落到实处。报刊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胸怀全局,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可能对报刊出版工作带来的影响,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高度重视加强报刊社的领导班子建设,对那些党组织不健全或社长、总编等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报刊社,要督促主管主办单位加以改进或调整。
(二)加强报刊业队伍建设,规范从业行为
报刊从业人员是报刊出版单位坚持正确导向、依法从事报刊出版活动的行为主体。近年来少数报刊出版单位疏于管理,甚至纵容或变相纵容违规违纪的从业行为,导致记者队伍和记者站出现种种问题,如有偿新闻、强拉广告、摊派发行,甚至少数记者借批评报道敲诈勒索基层单位等等,危害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新闻队伍整体形象,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
建立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加强报刊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一方面考察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政策法规水平;另一方面考察从业者的新闻基础理论、新闻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要为报刊出版从业者确立一个必要的、合理的职业准入门槛,改变目前门槛过低导致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新闻出版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全面提高新闻出版队伍素质,优化新闻出版队伍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领军人物和后备队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新型人才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必须建立健全符合报刊业发展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保障机制。要继续深化报刊出版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报刊业人才发展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任机制。要大力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宣传业务、又掌握高新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了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推进报刊业的繁荣发展。
新闻出版总署召开的这次报刊管理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报刊出版工作的形势和主要任务,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创新报刊管理工作思路、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报刊业持续健康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舆论环境。
一、当前报刊出版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我国报刊业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报刊出版业的改革、发展与监管任务十分繁重,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如何应对挑战,守土有责,完成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需要我们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不折不扣地履行管理职责。
(一)报刊业改革、发展和报刊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近年来,各级报刊出版行政部门按照中央对报刊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转变职能,依法行政,在强化日常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营造良好思想文化舆论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报刊出版态势平稳,报刊管理扎实有效。报刊出版单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报刊出版质量和两个效益都有进一步提高。新闻出版单位在市场的磨砺中,适应市场的机制逐步完善,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加强对报刊内容导向的监管,积极推动报刊出版单位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监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从总体上保证了报刊出版的正确导向和良好秩序,促进了报刊出版业健康发展。
报刊出版管理法规不断完善,依法行政能力不断提高。近两年总署面对报刊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结合报刊管理工作实际,相继出台了《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逐步把经过管理实践检验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推动新闻出版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运用这些法规规章推进依法行政,开展了规范新闻记者证及报社记者站管理工作、制止报刊发行中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等,对规范报刊出版工作,维护报刊市场良好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报刊管理工作切实转变职能,机制和手段不断创新。近年来,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管理的新办法、新机制,改善宏观调控,增强为社会和公众的服务功能,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如实行报纸的评估论证制度,建立报纸的准入机制;发布《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指导行业发展;建立中国记者网,对全国记者队伍的从业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网上查询;召开“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构建行业交流平台,等等。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为提高管理水平,树立管理部门良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国内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给报刊内容管理带来新的挑战。报刊出版工作在主导社会思想意识、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的责任很大。我们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切实加强报刊内容管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市场经济对报刊出版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给报刊监管带来难度。这几年,报刊出版领域搞“有偿新闻”、买卖刊号等不正之风,利用“假新闻”赚昧心钱,以低俗内容迎合读者等现象和问题时有出现;社会资本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一些报刊社的出版环节;报刊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恶性竞争远未遏制,非法出版活动屡禁不止,等等。因此,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市场驱动的反向调控作用。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报刊业改革的同时,精心引导报刊出版单位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前提下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
新技术的发展给报刊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报刊出版业的发展,丰富了报刊出版载体形式和手段,比如手机报刊、电子报刊、网络报刊、卫星版面传输等等。如何适应这种发展变化,确保报刊出版正确的导向,报刊出版行为的规范,扩大新闻出版的管理广度和深度,巩固和扩大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对我们管理部门来说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也是对我们管理能力的严峻考验。
多种经济成分的进入和用人制度的改革,使报刊出版从业人员构成发生很大变化,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目前,报刊出版队伍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少数报刊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有所淡漠,把经济指标作为硬任务,把社会效益作为软任务。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一部分从业人员的政治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报刊出版领域的发行、印刷和广告等环节,已经出现了许多民营、合资和外资企业,他们是发展报刊业的重要力量,但也在如何加强导向管理上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总署也据此制定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必然带动我国报刊出版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深化改革和繁荣发展
报刊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正确导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是我国报刊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认真总结和大力宣传报业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报刊业改革
几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包括报刊业改革在内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试点单位的积极探索,报刊业的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报刊业改革试点所取得的成效还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束缚报刊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体制弊端和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报刊分散、弱小的局面和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报刊业的增长方式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的转变还没有完全实现,既缺乏若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报刊集团,也缺少一大批市场定位准确、运行机制灵活、“专、精、特、新”的中小报刊群。同时,报刊业改革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带来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很大。
2006年是文化体制改革由试点转为在面上逐步推开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的部署,综合性试点的地区要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非试点的省市要先选择一些地市、单位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然后在面上逐步推开;少数还不具备试点条件的省市要逐步创造条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下发了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相对于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来说,报刊业的改革更加艰巨复杂,更需谨慎从事,积极稳妥。从报刊业改革的角度讲,我们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总结推广改革试点单位经验,巩固和扩大试点单位成果。总结试点改革单位的经验得失,分析改革面临的外部环境,探讨如何改进报刊出版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有8家报业集团、报社纳入试点范围,他们认真贯彻落实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在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破解改革难题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试点报业集团、报社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与此同时,众多非改革试点的报刊出版单位也进行了劳动分配、财务管理、用人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传统体制机制的一些弊端得到了有效的革除。这些都为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署将对报业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的调研,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进一步深化改革需要解决的政策措施等。把试点单位的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开,扩大成果。
二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现报刊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应该看到,随着传媒技术更新步伐加快以及新兴媒体市场竞争力的迅速提升,我国的报刊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越来越不适应报刊业发展的需要。要使传统的报刊业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更好地占领市场,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改进经营方式,增强活力,激发和提升报刊业的竞争力。一方面,继续实行事业体制的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要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增强活力和竞争力,提高服务质量,更好的引导社会舆论。这些报刊社是党的宣传舆论主阵地,体制不变,机制要改,一定要努力在搞活机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转制为企业。转制后,作为经营性报刊出版单位,必须切实贯彻“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报刊出版企业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转制单位要认真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切实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衔接。
三是加快现代报刊市场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当前,我国报刊市场地区、部门条块分割、发行渠道体系不畅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解决,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零售市场还没有真正培育起来;报刊市场价格战、广告战、发行战等无序竞争行为还没有完全制止,非法报刊及违规广告印刷品挤占市场空间,报刊业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报刊出版浪费严重、交易成本高等制约我国报刊业发展的市场瓶颈问题还普遍存在。我们要着力提高报刊出版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业、期刊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出版物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要从生产要素入手,通过以资产为纽带的兼并、联合、重组,通过多媒体经营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努力推进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扩大报刊市场容量。同时,发挥大中城市报刊业中心市场的主导和辐射作用,大力开拓中小城市和农村报刊市场。要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刊市场体系,提高报刊发行和服务工作水平,使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报刊。
四是调整优化报刊结构,科学配置报刊资源。我国主要是通过行政审批的办法来实现对报刊总量和结构、布局的调控,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调控中主观因素起着一定作用,一些报刊出版单位的创办、变更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脱节。同时,由于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出版单位对于市场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到位,缺乏对自身市场发展的规划和设计,盲目追随市场,造成报刊品种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因此,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有计划,有重点地调整报刊业结构,推动报刊出版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有大型综合性报刊(传媒)集团。同时,支持中小型报刊出版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产品差异化程度,形成在本行业、本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富有经营活力的优势报刊群。通过优化报刊结构,切实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的报刊散滥问题和结构失衡问题,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不同需求。
五是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确保改革稳步进行。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根据报刊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推进报刊业的改革。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实行事业体制的报社和期刊社有关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为政治性、公益性报刊社完成各项宣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并在出版资源配置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要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的转企改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国家对转企改制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总署要支持各地在严格报批程序的前提下,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出版管理规定,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存量调整、结构调控。对实施改革的报刊出版单位只要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遵守法律法规,因事业发展、适应市场而对现有出版资源进行调整、变更,总署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报刊集团和有条件的报刊社到海外去经办各类出版、发行实体,创办以“走出去”为目标的报刊。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报刊业健康繁荣发展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报刊业发展模式转变。近年来,我国报刊业的发展模式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报刊出版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但我国报刊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增长方式基本上还是属于粗放型、数量型的。这种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很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国报刊业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数量、结构和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速度较快、结构优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整体质量不断提高的报刊出版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二是调整经营战略,大力改善报刊业经营。长期以来,报刊业良好的经济效益掩盖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报纸发行量很大、广告额很大,但利润很少、积累很少,发展没有后劲,经不起风险的考验。为此,报刊业在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要实现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必须调整经营战略,大力改善报刊业经营。要在经营思想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数量优先转变为效益优先;从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从追求规模转变为追求质量。对报刊出版单位经营业绩的考核,要从侧重发行量、广告额、经营总收入等数量型指标,转向利润、积累、实力等效益型指标,要重点考察报刊出版单位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连接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要把内容生产好并通过市场带到受众的面前,靠的就是市场主体的经营,所以经营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报刊出版单位要从经营战略上进行调整,改善经营结构,并向立体化、集约化、多元化方向转变。有条件的报刊业集团要从以印刷、发行、广告等传统报刊业经营为核心业务的战略,向以精确定位的内容产品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为核心竞争能力的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化经营战略转变,改变单一经营特别是过度依赖广告经营甚至是某几类广告经营的模式。目前,已有很多报刊出版单位在这方面有所探索,跨行业挖掘有助于传媒业发展的互补性资源,利用自身的品牌,投资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产业和教育、文化、旅游等,不但增强了实力,扩大了报刊社的影响力,而且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实现了资产增值,立体化经营的效益已经逐步显现。
三是优化产品结构,开拓市场空间。由于国家对报刊业实行总量控制,报刊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报刊出版单位要根据市场需要,盘活报刊资源,优化产品结构。报刊集团要充分利用报刊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改变报刊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不高,报刊结构不合理,产品布局忽视细分市场的问题,特别是要注重改变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同质化结构问题。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努力实现以党报为龙头,不同定位的系列报刊共同发展,全方位覆盖各类读者市场的目标。
报刊出版单位要增强新市场的开发能力,扩大覆盖率,提高影响力。要把市场开拓重点转向一般中小城市和广大乡镇、农村,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地区广大群众的报刊阅读需求的满足度还很低,而且也是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实际行动。虽然当前农村市场的开发存在一定困难,但报刊出版单位有责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为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是合理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数字化、网络化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报刊出版单位要深入研究这种趋势,清醒认识新技术对报刊业形态和盈利模式的重大影响,积极应对传播技术变革挑战,促进产业升级。要重塑报刊出版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推动多元传播格局下报刊出版方式和报刊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实现报刊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舆论宣传和市场竞争主导权。大力发展数字报刊业,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发展数字化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业务,调整报刊业传统营销结构,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报刊出版业在多元传播格局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创新管理,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水平
中央领导同志一再嘱托我们,要大力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管理,努力探索卓有成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出版管理途径和管理方法。
近年来,新闻出版行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展较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基本完成;相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工作重心、方式方法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由于各类新媒体技术和载体形式的兴起,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越来越丰富,“新闻”和“出版”的概念被不断诠释。因此,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研究体现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报刊出版管理办法,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符合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的新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方法。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行政管理空间和社会服务领域,以“有为”推动“有位”,不断提高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水平。
(一)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
在新形势下,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实现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抵御各种敌对势力渗透,进一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迫切需要。只有根据传媒业特点,在行政管理政策、管理手段上实现创新,才能为传媒市场主体的经营创新、载体创新和内容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体制机制创新也好,改善报刊业经营也好,都与政府职能的转变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从报刊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适时调整相关政策,为报刊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新报刊出版管理理念必须强化以下几种观念:
一是强化依法管理的观念。各级报刊出版行政部门要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推进工作。要依法强化对报刊出版单位的社会监管,依法强化对报刊出版物的导向和编校质量监管,依法加强对报刊出版活动和报刊市场的监管,依法保护合法经营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扰乱报刊市场秩序的行为。
二是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立足于报刊业改革和发展实际,切实为报刊业的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要树立“管理不是最终目的,服务应是根本宗旨,发展才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始终把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能力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三是强化管理关口前移的观念。各项管理工作一定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健全社会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通气会、打招呼、提要求的工作机制,增强管理的针对性,要把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及时处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把各种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
不断翻新的技术变革创造着日新月异的媒体形态和经营模式,催生着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空间以及网络、手机等传播载体,给报刊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也给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全面履行报刊出版行政机关的政府职能,必须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推动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预报、引导、奖惩、调节、责任、监督、保障、应对等机制。
在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方式上,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做好报刊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完善宏观调控手段。这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总揽全局、规范市场、调控市场、优化报刊结构的手段,也是促进报刊业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基础。各地要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全国文化发展纲要和新闻出版业“十一五”规划,制定本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用以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报刊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从而实现整个行业的战略转型。
二是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估体系,完善报刊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相结合的报刊出版调控机制。扶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优质报刊,淘汰劣质报刊,促使报纸出版市场有进有退,实现动态平衡。要健全报刊出版“准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报纸出版可行性论证指标体系”,提高报刊出版准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促进报刊出版单位明确办报办刊方向,完善微观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建立报刊出版的“退出机制”,研究制定“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对报刊出版单位的出版活动进行全面评估,不符合出版质量综合评估标准的报刊不得继续出版。还要将审读工作纳入报刊退出机制,使内容管理真正成为退出机制的硬性措施,报刊内容导向、编校质量等方面的综合出版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特别是在导向上出现严重问题的,一定要坚决退出报刊市场,实现优胜劣汰的管理目标。
三是发挥行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的作用,建立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报刊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和市场信用制度,进一步增强全行业的信用意识,努力创造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
(三)创新报刊出版管理手段
结合报刊出版实际,创新管理手段,是报刊出版行政部门履行职责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条件。
一是要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掌握管理的主动权。要重申有关规定,严格执行重大选题备案制度和重要稿件送审制度,密切关注境内外报刊出版物市场和网上舆情动向,始终保持对政治性非法报刊和出版物的高压态势,发现苗头,坚决打击。
二是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总署从2003年开始建立全国新闻记者管理及新闻记者证核验网络系统,实现新闻记者证申领、审核、年检、注销、吊销、查验、举报等核发与管理全过程的实时网络化。今年又建成了中国记者网二期工程,将全国合法报刊的出版许可证全部上网,供出版物市场监管部门和广大群众核验比对。这些工作,有效遏制了假记者非法活动的势头,同时建立了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新闻记者的从业行为,对报刊出版实施有效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运用行政、纪律、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报刊市场监管。近年来,一些地方报刊市场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报刊的发行市场秩序、广告市场秩序混乱,对报刊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去年下半年以来,总署会同有关部门对报刊发行秩序进行了规范,报刊市场恶性竞争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有关部门将进一步从报刊零售价格、发行促销、广告经营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规范报刊发行秩序。各地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报刊市场良好秩序。
四是落实责任制,坚持守土有责,把属地管理原则真正落到实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要上管理第一线,敢抓敢管,对危害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报刊社负责人的责任。要加强对报刊出版活动的规范和管理,对一号多版、一号多刊、买卖刊号、非法融资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四、加强报刊业队伍建设,建立新型人才管理机制
(一)抓好报刊出版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
新闻出版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十分敏感。要强化政治家办报刊的意识,把党管干部、党管媒体的要求落到实处。报刊出版单位领导班子建设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要胸怀全局,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以及可能对报刊出版工作带来的影响,善于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要高度重视加强报刊社的领导班子建设,对那些党组织不健全或社长、总编等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的报刊社,要督促主管主办单位加以改进或调整。
(二)加强报刊业队伍建设,规范从业行为
报刊从业人员是报刊出版单位坚持正确导向、依法从事报刊出版活动的行为主体。近年来少数报刊出版单位疏于管理,甚至纵容或变相纵容违规违纪的从业行为,导致记者队伍和记者站出现种种问题,如有偿新闻、强拉广告、摊派发行,甚至少数记者借批评报道敲诈勒索基层单位等等,危害基层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新闻队伍整体形象,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
建立新闻出版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加强报刊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新闻采编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一方面考察新闻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政策法规水平;另一方面考察从业者的新闻基础理论、新闻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意识。要为报刊出版从业者确立一个必要的、合理的职业准入门槛,改变目前门槛过低导致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新闻出版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对全面提高新闻出版队伍素质,优化新闻出版队伍结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领军人物和后备队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新型人才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必须建立健全符合报刊业发展要求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保障机制。要继续深化报刊出版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报刊业人才发展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人才选任机制。要大力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宣传业务、又掌握高新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了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我们就一定能不断推进报刊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