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儿童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家庭的不幸遭遇也直接影响儿童生理、心理的健康发展。有这样一个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是残疾人,或因意外事故、或因疾病造成,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不能提供孩子专业的课业辅导、有效的作业监督、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使一些儿童在学业上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从而导致儿童对学习越来越提不起兴趣。由于家庭特殊的遭遇,大多数儿童不仅行为上表现为孤僻、自闭等,性格上敏感、自卑,而且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缺少正能量的同辈群体,也会导致儿童在学习兴趣上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而这样的困境也让大多数家长很是忧虑,有强烈的需求需要解决这类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家庭中缺乏学习兴趣的儿童,目标在于促使儿童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对学习逐渐开始感兴趣,从而提高成绩。
【关键词】 儿童 社会工作 残疾人家庭
一、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复杂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残疾人父母很难在学习方面对孩子产生模范作用,而小组工作介入儿童中可以创造一个积极良性的学习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小组活动设计中加入游戏、分享等环节,鼓励这些孩子们表达、沟通、并在社工引导下可以找到属于自己快乐学习的方法。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和方法,而且社会工作者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生活。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改变案主的效果。在小组活动期间,社会工作者充当使能者的角色,引导小组成员积极投入小组,整个团体也就拥有改变成员认知或者行为的巨大力量。随着小组活动过程的进展,社会工作者也应不断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以适应小组内部成员不断变化的需求。无论社会工作者怎样改变自身角色定位,都应该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
三、小组活动设计
小组社会工作中,小组活动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直接影响小组目标能否实现。儿童小组活动设计要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密切關注整个团体的目标,紧扣目标来完成。
小组活动初期,注重气氛的营造,比如创建轻松和谐的环境。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成员能够相互了解并加深理解,可以加入简单的分享环节,既能了解成员目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对于学习的认知、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也能锻炼小组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活动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应该引导小组成员建立小组规范并鼓励大家遵守。
小组中期转折期间,鼓励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讨论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如何高效地学习、完成计划的成就感。引导小组成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自信,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分享自己与学习之间的故事。在小组中期,组员之间也越来越信任彼此,支持小组内讨论成员的学习方法的欠缺地方以及如何改进,鼓励成员互相表达支持。
在小组后期成熟阶段,小组成员对小组充满信心,小组凝聚力较之前相比增强,这个时候社工可以协助小组成员获得新知,努力达成小组工作目标,促使其找到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当然在形式上区分于传统的上课模式,采用启发儿童探索式的教育方法,鼓励儿童多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儿童对于自然学科的兴趣。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我们鼓励其在生活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引导小组成员查阅名人故事,下次活动鼓励其分享感受,既锻炼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考验了表达的能力。鼓励组员细心观察周边事物,比如一盆花、一幅画、或者给一个主题大家讨论如何继续描写能更通顺更富有感染力。在娱乐中启发了成员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结束阶段,除了要处理小组成员的离别情绪外可以增加户外活动去探索大自然,让小组成员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支持小组成员把在小组中建立的友谊、默契、共同成长的氛围延续到小组外的学习生活中。
四、小结
培养儿童学习兴趣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所改变,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成绩上的变化。在评估小组活动的介入效果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比如制定学习计划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方法上是否受到启发、是否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获得了哪些新知等。在小组的过程评估中也要关注成员的参与度、参与过程的感受等方面。儿童在小组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小组过程中也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小组氛围下更容易大家共同努力成长,这个也是本次小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周晓虹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2] 王思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芮洋.杨启秀.小组工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家庭中缺乏学习兴趣的儿童,目标在于促使儿童热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对学习逐渐开始感兴趣,从而提高成绩。
【关键词】 儿童 社会工作 残疾人家庭
一、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复杂的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的残疾人父母很难在学习方面对孩子产生模范作用,而小组工作介入儿童中可以创造一个积极良性的学习环境,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小组活动设计中加入游戏、分享等环节,鼓励这些孩子们表达、沟通、并在社工引导下可以找到属于自己快乐学习的方法。
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素养和方法,而且社会工作者必须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生活。否则,就不可能真正达到改变案主的效果。在小组活动期间,社会工作者充当使能者的角色,引导小组成员积极投入小组,整个团体也就拥有改变成员认知或者行为的巨大力量。随着小组活动过程的进展,社会工作者也应不断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以适应小组内部成员不断变化的需求。无论社会工作者怎样改变自身角色定位,都应该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
三、小组活动设计
小组社会工作中,小组活动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能直接影响小组目标能否实现。儿童小组活动设计要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密切關注整个团体的目标,紧扣目标来完成。
小组活动初期,注重气氛的营造,比如创建轻松和谐的环境。游戏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成员能够相互了解并加深理解,可以加入简单的分享环节,既能了解成员目前的学习状态以及对于学习的认知、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也能锻炼小组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小组活动开始阶段,社会工作者应该引导小组成员建立小组规范并鼓励大家遵守。
小组中期转折期间,鼓励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讨论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如何高效地学习、完成计划的成就感。引导小组成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建立自信,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分享自己与学习之间的故事。在小组中期,组员之间也越来越信任彼此,支持小组内讨论成员的学习方法的欠缺地方以及如何改进,鼓励成员互相表达支持。
在小组后期成熟阶段,小组成员对小组充满信心,小组凝聚力较之前相比增强,这个时候社工可以协助小组成员获得新知,努力达成小组工作目标,促使其找到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当然在形式上区分于传统的上课模式,采用启发儿童探索式的教育方法,鼓励儿童多动脑解决问题,培养儿童对于自然学科的兴趣。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我们鼓励其在生活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引导小组成员查阅名人故事,下次活动鼓励其分享感受,既锻炼了阅读能力,同时也考验了表达的能力。鼓励组员细心观察周边事物,比如一盆花、一幅画、或者给一个主题大家讨论如何继续描写能更通顺更富有感染力。在娱乐中启发了成员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结束阶段,除了要处理小组成员的离别情绪外可以增加户外活动去探索大自然,让小组成员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支持小组成员把在小组中建立的友谊、默契、共同成长的氛围延续到小组外的学习生活中。
四、小结
培养儿童学习兴趣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所改变,在较短的时间内不一定会有明显的成绩上的变化。在评估小组活动的介入效果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比如制定学习计划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学习方法上是否受到启发、是否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获得了哪些新知等。在小组的过程评估中也要关注成员的参与度、参与过程的感受等方面。儿童在小组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小组过程中也可以认识很多新朋友,小组氛围下更容易大家共同努力成长,这个也是本次小组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艾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周晓虹译.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
[2] 王思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社会工作导论(第2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陆士桢.王玥.青少年社会工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 芮洋.杨启秀.小组工作[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