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语言障碍儿童现状,结合国内相关研究,介绍了几种家庭早期发现方法与干预策略。希望有助于家长对语言障碍儿童实施家庭干预,以促进儿童语言障碍的康复。
【关键词】语言障碍观察家庭干预
语言障碍是指人在听、说、读、写或做手势诸方面的任何一种系统性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个体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与其年龄不相称,较其生理年龄的发展要迟缓,往往在词汇、语句、语法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错误,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影响他们与同类的交流。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27万儿童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障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情绪、个性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儿童异常心理。如果儿童的语言障碍能得到及早的发现,并进行有效的矫治与干预,儿童的语言将得到最佳的发展,否则会引起儿童学业不良或社会适应问题,给儿童发展带来终身遗憾。
语言障碍儿童最佳的言语临床矫治年龄是5岁以下。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教育者应掌握语言障碍发现方法及干预策略,确保儿童语言问题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语言潜能的开发。
一、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发现方法
发展性观察。语言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表现为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七个月的孩子开始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在这一时期所发的声音开始具有意识性,一些咿呀语甚至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音节重复,如类似“爸爸”、“妈妈”的发音。儿童大约一周岁左右开始说第一个词,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词汇量达到70个,开始说出电报句,如“妈妈抱”、“小猫咬”。到两岁时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270个,能够表达6-10个字的语句。3岁时词汇量达到950个,开始尝试表达11-15个字的句子,而且开始说复杂的连动句。通过为儿童做成长记录或日常观察,家长可以了解儿童语言发展是否符合规律,如果儿童的语言发展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发展水平,则可能发展为语言障碍。
生活中观察。儿童的语言障碍可能是单纯性的语言障碍,即儿童其他方面正常,只有语言发展出现异常,也可能是由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障碍所引起的伴随性语言障碍。伴随性语言障碍在矫治时较为困难,通常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家长可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视力、听力问题。如,观察新生儿对响动的反应:在他的旁边拍手或用会发声的物体在儿童周围或身后发出响动,看他能否对声音进行追踪,如果无动于衷,则可能存在听力问题;观察儿童对光的反应:在黑暗的夜里或房间中,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于儿童床边,如果儿童感受到光的刺激,就会寻找光源。或者用一个手电筒刺激儿童的眼睛,受到刺激后儿童的眼睛迅速闭合表明儿童没有视力问题。若儿童对刺激无反应,家长需带儿童到医院做常规检查,以免因延误造成更大的康复困难。
活动观察。家长可通过日常活动观察儿童是否存在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在活动中,观察儿童对指令的理解,家长发出“把球捡回来!”等简单的指令,如果三四岁的儿童不能正确执行指令,则可能存在语言理解问题。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题的方式观察儿童能否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把握儿童的语言理解水平。
儿童语言表达如果多重复,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大或过小,过度嘶哑、总是带鼻音等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二、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家庭干预是儿童语言障碍康复的保证。与其他方法相比,家庭干预能为儿童提供最多的语言运用机会,并可根据儿童语言康复情况灵活调整干预目标。家庭干预的语言目标具有生活化特征,儿童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即训练即运用,从而避免儿童产生语用问题。
示范法。对于存在语音问题的儿童来说,示范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干预方法。它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要求家长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儿童通过模仿纠正语音错误。这种方法使用范围广泛,不受环境限制,可以是茶余饭后,或者是睡觉前半小时,周围环境不太嘈杂即可。运用示范法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儿童语言干预目标。一个儿童可能存在多种发音缺陷,目标选择过多,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干预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增加儿童训练困难,容易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康复的信心。在干预的过程中,家长应根据儿童语音问题的特点,确立一个针对性的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家长要帮助儿童认识正确语音的明显特征,示范目标音和儿童错误语音,通过辨口型、听差异、感觉声带振动让儿童比较两者间的不同。一旦儿童掌握了目标音的特征,并对自己的错誤语音形成正确的认识,家长和儿童便可通过“平行说话”训练新语音,即家长示范一句,儿童重复模仿一句。使用示范法训练儿童语音时应注意语言变式及结合趣味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玩“跟我学”游戏,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家长说完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词后,儿童都要正确模仿不许添字或丢字。如果出现不一致时,家长可以刮刮儿童的鼻子或者采取其它儿童能接受的惩罚。游戏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应根据儿童语言干预目标结合多种变式。
在干预过程中,家长应对儿童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多采用积极的表扬和鼓励,避免批评惩罚。由于语言障碍的原因,儿童难免经常出现错误,家长的焦虑和过分纠正会使儿童丧失信心,感到自己无能。干预本身在于增强儿童表达的信心,对于儿童的进步,家长赞许的眼神或鼓励的话语,不仅有利于儿童对新语音的塑造,同时可能会激发儿童对语言进行练习的强烈愿望。但要保证表扬和鼓励的使用不能过多,以免失去效用或使儿童骄傲自满。
交流法。当儿童存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家长应加强与儿童的日常交流。对于年龄较小或不擅表达的儿童,应通过讲故事对儿童进行语言刺激,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词汇的掌握。讲故事不是简单的读故事,家长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给儿童听,语言风格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引起儿童对言语的注意,有助于儿童将外部语言内化。此外,家长要善于向儿童发问,激发儿童主动思考和表达动机。当情节引人入胜或是儿童听得入神时,可以给儿童提一个开放性问题。如,《白雪公主》中,讲到白雪公主来到了七个小矮人那里吃光了小矮人的食物时,家长可以问儿童小矮人回来后发现了白雪公主他们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小矮人你会怎么想?儿童思考的过程,即是运用内部语言的过程,可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而儿童尝试性的回答则发展了其表达能力。如果儿童观点少或者表达不清,家长需加强引导,切莫操之过急或对儿童感到不满意,以免儿童产生焦虑或者胆怯心理。
【关键词】语言障碍观察家庭干预
语言障碍是指人在听、说、读、写或做手势诸方面的任何一种系统性的缺陷。这种缺陷导致个体所表现出的语言能力与其年龄不相称,较其生理年龄的发展要迟缓,往往在词汇、语句、语法的理解和运用等方面存在明显错误,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影响他们与同类的交流。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约有127万儿童存在语言表达和理解障碍,语言障碍不仅影响儿童认知的发展,也影响情绪、个性及人际关系的发展,甚至会导致儿童异常心理。如果儿童的语言障碍能得到及早的发现,并进行有效的矫治与干预,儿童的语言将得到最佳的发展,否则会引起儿童学业不良或社会适应问题,给儿童发展带来终身遗憾。
语言障碍儿童最佳的言语临床矫治年龄是5岁以下。这一阶段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环境中,教育者应掌握语言障碍发现方法及干预策略,确保儿童语言问题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语言潜能的开发。
一、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发现方法
发展性观察。语言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儿童语言发展规律表现为年龄特征。一般来说,七个月的孩子开始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在这一时期所发的声音开始具有意识性,一些咿呀语甚至类似成人语言中所使用的音节重复,如类似“爸爸”、“妈妈”的发音。儿童大约一周岁左右开始说第一个词,一岁半左右,儿童的词汇量达到70个,开始说出电报句,如“妈妈抱”、“小猫咬”。到两岁时儿童的词汇量增加到270个,能够表达6-10个字的语句。3岁时词汇量达到950个,开始尝试表达11-15个字的句子,而且开始说复杂的连动句。通过为儿童做成长记录或日常观察,家长可以了解儿童语言发展是否符合规律,如果儿童的语言发展明显滞后于同龄儿童发展水平,则可能发展为语言障碍。
生活中观察。儿童的语言障碍可能是单纯性的语言障碍,即儿童其他方面正常,只有语言发展出现异常,也可能是由智力、视力、听力等方面障碍所引起的伴随性语言障碍。伴随性语言障碍在矫治时较为困难,通常发现越早,治愈的可能性越大。
家长可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判断儿童是否存在视力、听力问题。如,观察新生儿对响动的反应:在他的旁边拍手或用会发声的物体在儿童周围或身后发出响动,看他能否对声音进行追踪,如果无动于衷,则可能存在听力问题;观察儿童对光的反应:在黑暗的夜里或房间中,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于儿童床边,如果儿童感受到光的刺激,就会寻找光源。或者用一个手电筒刺激儿童的眼睛,受到刺激后儿童的眼睛迅速闭合表明儿童没有视力问题。若儿童对刺激无反应,家长需带儿童到医院做常规检查,以免因延误造成更大的康复困难。
活动观察。家长可通过日常活动观察儿童是否存在语言理解或表达障碍。在活动中,观察儿童对指令的理解,家长发出“把球捡回来!”等简单的指令,如果三四岁的儿童不能正确执行指令,则可能存在语言理解问题。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提问题的方式观察儿童能否理解故事情节,从而把握儿童的语言理解水平。
儿童语言表达如果多重复,语速过快或过慢,声音过大或过小,过度嘶哑、总是带鼻音等应引起家长的注意。
二、语言障碍儿童的家庭早期干预策略
家庭干预是儿童语言障碍康复的保证。与其他方法相比,家庭干预能为儿童提供最多的语言运用机会,并可根据儿童语言康复情况灵活调整干预目标。家庭干预的语言目标具有生活化特征,儿童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即训练即运用,从而避免儿童产生语用问题。
示范法。对于存在语音问题的儿童来说,示范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干预方法。它根据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要求家长为儿童提供正确的语言范式,儿童通过模仿纠正语音错误。这种方法使用范围广泛,不受环境限制,可以是茶余饭后,或者是睡觉前半小时,周围环境不太嘈杂即可。运用示范法的首要任务是确立儿童语言干预目标。一个儿童可能存在多种发音缺陷,目标选择过多,往往会导致家长在干预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增加儿童训练困难,容易使儿童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康复的信心。在干预的过程中,家长应根据儿童语音问题的特点,确立一个针对性的目标。当目标确立后,家长要帮助儿童认识正确语音的明显特征,示范目标音和儿童错误语音,通过辨口型、听差异、感觉声带振动让儿童比较两者间的不同。一旦儿童掌握了目标音的特征,并对自己的错誤语音形成正确的认识,家长和儿童便可通过“平行说话”训练新语音,即家长示范一句,儿童重复模仿一句。使用示范法训练儿童语音时应注意语言变式及结合趣味性游戏。如:家长和孩子玩“跟我学”游戏,规定在一段时间内,家长说完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字词后,儿童都要正确模仿不许添字或丢字。如果出现不一致时,家长可以刮刮儿童的鼻子或者采取其它儿童能接受的惩罚。游戏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应根据儿童语言干预目标结合多种变式。
在干预过程中,家长应对儿童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多采用积极的表扬和鼓励,避免批评惩罚。由于语言障碍的原因,儿童难免经常出现错误,家长的焦虑和过分纠正会使儿童丧失信心,感到自己无能。干预本身在于增强儿童表达的信心,对于儿童的进步,家长赞许的眼神或鼓励的话语,不仅有利于儿童对新语音的塑造,同时可能会激发儿童对语言进行练习的强烈愿望。但要保证表扬和鼓励的使用不能过多,以免失去效用或使儿童骄傲自满。
交流法。当儿童存在理解和表达问题时,家长应加强与儿童的日常交流。对于年龄较小或不擅表达的儿童,应通过讲故事对儿童进行语言刺激,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词汇的掌握。讲故事不是简单的读故事,家长要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讲给儿童听,语言风格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引起儿童对言语的注意,有助于儿童将外部语言内化。此外,家长要善于向儿童发问,激发儿童主动思考和表达动机。当情节引人入胜或是儿童听得入神时,可以给儿童提一个开放性问题。如,《白雪公主》中,讲到白雪公主来到了七个小矮人那里吃光了小矮人的食物时,家长可以问儿童小矮人回来后发现了白雪公主他们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其中一个小矮人你会怎么想?儿童思考的过程,即是运用内部语言的过程,可培养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而儿童尝试性的回答则发展了其表达能力。如果儿童观点少或者表达不清,家长需加强引导,切莫操之过急或对儿童感到不满意,以免儿童产生焦虑或者胆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