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经常发生孩子不听老师的命令自由发言致使教室里此起彼伏、声浪不断的情景,这时老师们就觉得太乱而赶紧采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从而继续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让他们顺着自己的教学思路达到预先制定好的最佳效果。
《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落实《指南》的精神?关注和判断幼儿的兴趣呢?
一、寻找幼儿的兴趣点
在主题活动“各行各业”中,我结合了与孩子们做的亲子活动“小记者”,为孩子们上了一节自编儿歌《大街上》的活动,活动本身就是以孩子为主,是一节拓展孩子们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所以设计活动时我的话只有短短的几个问题。当我问孩子们,“如果你长大了,你最想开什么店?为什么?”本来很安静、很有秩序的课堂一下子开始热闹起来,孩子们开始开动脑筋并被自己同伴所说的商店名称所兴奋起来,有的说“我要开服装店,因为我喜欢漂亮的衣服”,有的说“我要开小狗店,因为我最喜欢小狗啦”,最可爱的还要算李成厚所说的“我要开宇宙霹雳奥特店”,孩子们一听,顿时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相互说着这个独特的店名,整个教室里炸开了锅,我所说的话孩子们基本上听不见,我开始着急,怕自己控制不了这样的一个局面。但我突然想到“奥特”这个词,是不是动画人物“奥特曼”的名字呢?想到这里,我趁笑声渐小时,急忙问“为什么你要开这样的店呀,里面卖些什么东西呢?”听了我的提问,他开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我长大后当科学家,要卖一些科学家所用的东西,还有我喜欢的奥特曼玩具,所以我就要开“宇宙霹雳奥特店”。 孩子们在听了他的解释后,也开始想着自己也取一个更好听更独特的店名了,李成厚自己也被小朋友们那样喜欢他的店名而感到高兴,在后面小朋友的回答中,他不时的被别人所说的店名逗得哈哈大笑、与身边的小朋友讨论别人说的店名,遇到自己觉得好玩的更是装成被吓着的样子,从椅子上跌倒趴在地上,自己的小椅子也歪在了一旁。在以后的回答中,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阵阵笑声,椅子也已不再像一开始的那样摆放整齐,但孩子们却能在同伴讲述时认真的听。在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完整的儿歌并以接龙的方式说出时,孩子们不仅能大声说出自己的“店名”而且还能组织、分配讲话的先后秩序。
这节活动下来,虽然课堂秩序不像以前那样整齐有序,甚至在我认为有些混乱,但正是因为在活动中我找到了孩子所感兴趣的东西,并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得即将失控的活动场面又回到了我的控制之中,在这个看似“乱”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思路却在“乱”中得到最好的拓展。从而超出了我所预期的目标,也是往活动中所没有出现过的。
二、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也喜欢模仿,我时常利用离园前的时间为他们讲述故事。今天我讲的故事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狼和小羊》,果然不出所料,我一说出故事的名字,有几个孩子就叫起来,“这个故事我听过的”“唉,这个故事我都听了几次了”,听完了孩子们的怨言,我对他们说“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听过呢,听过的小朋友你们陪他们再听一遍好吗?”说完我便开始讲起故事来,可当故事才开头,就已经有孩子不耐烦了,故事即然已经开头就不能停下来了,想到这个故事比较简单又有孩子听过,而故事里“动物”之间的对话即单一又重复,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参与到里面和我一起来讲述这个故事呢?所以当我讲到“小羊很害怕,它边走边哭,这时它遇到了**”时,我的语速开始变慢并停了一下模仿了小狗的样子,孩子们一看到我做的动作马上说到“是小狗”“对了,小羊遇到了小狗,小狗问小羊你为什么……”,故事接着说,每每讲到小羊要遇到什么动物时我都会停下来并模仿它们的动作,让孩子们来说出这个小动物是谁;当讲到小羊遇到马和大象时,它们之间的对话变成了孩子们去讲述;通过让孩子们参与进来的方法,到“四个好朋友帮小羊一起对付狼时”,孩子们都已没有好好的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了,他们会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去做一些动作,高兴时会和我一起说故事,紧张时会捂着嘴、眼睛睁大,可就是在这样一个“乱哄哄”的教室里,我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发现,他们在认真的听我讲述这个已有些熟知的故事,他们不仅理解了故事内容,甚至可以在我的引导下进行表演,模仿故事中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对话。正是利用了孩子们的这一兴趣,我从一名“讲述”者变为一名“引导”者,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中来,以促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故事转变为主动接受故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实现着与幼儿的合作,在合作中隐蔽“指导”这一角色,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平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上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指令行动,自由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发现其实“乱”出有因。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二是老师提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如果时间紧迫,或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他们就说个不停,这时老师及时制止也不会起很大的效果。这时的“乱”,乱得很有意义、乱得很有价值。课堂一旦“暴乱”,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理清情况,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孩子太熟悉已不感兴趣,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内容继续进行活动,寻求制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决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把孩子拴在自己的思路里,如果那样,天性活泼的孩子们肯定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灵活地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因此说,教学只有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放大幼儿的兴趣,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我们的活动才能“乱”而有序,以“乱”启“智”。
《指南》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发幼儿探索的基础。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落实《指南》的精神?关注和判断幼儿的兴趣呢?
一、寻找幼儿的兴趣点
在主题活动“各行各业”中,我结合了与孩子们做的亲子活动“小记者”,为孩子们上了一节自编儿歌《大街上》的活动,活动本身就是以孩子为主,是一节拓展孩子们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所以设计活动时我的话只有短短的几个问题。当我问孩子们,“如果你长大了,你最想开什么店?为什么?”本来很安静、很有秩序的课堂一下子开始热闹起来,孩子们开始开动脑筋并被自己同伴所说的商店名称所兴奋起来,有的说“我要开服装店,因为我喜欢漂亮的衣服”,有的说“我要开小狗店,因为我最喜欢小狗啦”,最可爱的还要算李成厚所说的“我要开宇宙霹雳奥特店”,孩子们一听,顿时都哈哈大笑起来,大家都相互说着这个独特的店名,整个教室里炸开了锅,我所说的话孩子们基本上听不见,我开始着急,怕自己控制不了这样的一个局面。但我突然想到“奥特”这个词,是不是动画人物“奥特曼”的名字呢?想到这里,我趁笑声渐小时,急忙问“为什么你要开这样的店呀,里面卖些什么东西呢?”听了我的提问,他开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我长大后当科学家,要卖一些科学家所用的东西,还有我喜欢的奥特曼玩具,所以我就要开“宇宙霹雳奥特店”。 孩子们在听了他的解释后,也开始想着自己也取一个更好听更独特的店名了,李成厚自己也被小朋友们那样喜欢他的店名而感到高兴,在后面小朋友的回答中,他不时的被别人所说的店名逗得哈哈大笑、与身边的小朋友讨论别人说的店名,遇到自己觉得好玩的更是装成被吓着的样子,从椅子上跌倒趴在地上,自己的小椅子也歪在了一旁。在以后的回答中,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阵阵笑声,椅子也已不再像一开始的那样摆放整齐,但孩子们却能在同伴讲述时认真的听。在以小组为单位,创编一首完整的儿歌并以接龙的方式说出时,孩子们不仅能大声说出自己的“店名”而且还能组织、分配讲话的先后秩序。
这节活动下来,虽然课堂秩序不像以前那样整齐有序,甚至在我认为有些混乱,但正是因为在活动中我找到了孩子所感兴趣的东西,并用问题加以引导使得即将失控的活动场面又回到了我的控制之中,在这个看似“乱”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思路却在“乱”中得到最好的拓展。从而超出了我所预期的目标,也是往活动中所没有出现过的。
二、了解幼儿的兴趣点
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也喜欢模仿,我时常利用离园前的时间为他们讲述故事。今天我讲的故事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狼和小羊》,果然不出所料,我一说出故事的名字,有几个孩子就叫起来,“这个故事我听过的”“唉,这个故事我都听了几次了”,听完了孩子们的怨言,我对他们说“还有很多小朋友没有听过呢,听过的小朋友你们陪他们再听一遍好吗?”说完我便开始讲起故事来,可当故事才开头,就已经有孩子不耐烦了,故事即然已经开头就不能停下来了,想到这个故事比较简单又有孩子听过,而故事里“动物”之间的对话即单一又重复,我想为什么不让孩子们参与到里面和我一起来讲述这个故事呢?所以当我讲到“小羊很害怕,它边走边哭,这时它遇到了**”时,我的语速开始变慢并停了一下模仿了小狗的样子,孩子们一看到我做的动作马上说到“是小狗”“对了,小羊遇到了小狗,小狗问小羊你为什么……”,故事接着说,每每讲到小羊要遇到什么动物时我都会停下来并模仿它们的动作,让孩子们来说出这个小动物是谁;当讲到小羊遇到马和大象时,它们之间的对话变成了孩子们去讲述;通过让孩子们参与进来的方法,到“四个好朋友帮小羊一起对付狼时”,孩子们都已没有好好的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了,他们会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去做一些动作,高兴时会和我一起说故事,紧张时会捂着嘴、眼睛睁大,可就是在这样一个“乱哄哄”的教室里,我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发现,他们在认真的听我讲述这个已有些熟知的故事,他们不仅理解了故事内容,甚至可以在我的引导下进行表演,模仿故事中小动物进行简单的对话。正是利用了孩子们的这一兴趣,我从一名“讲述”者变为一名“引导”者,让他们参与到讲述故事中来,以促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故事转变为主动接受故事。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实现着与幼儿的合作,在合作中隐蔽“指导”这一角色,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平常我们所说的课堂上的“乱”,它的外在表现是学生不按老师指令行动,自由说话或活动,课堂秩序乱为一团,直至活动无法进行。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发现其实“乱”出有因。一是老师组织的活动孩子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自由说话,造成教学活动无法保持以前的“平静”,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乱。二是老师提问题很具有启发性,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讲述自己在以往生活中的经验,如果时间紧迫,或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太急切,他们就说个不停,这时老师及时制止也不会起很大的效果。这时的“乱”,乱得很有意义、乱得很有价值。课堂一旦“暴乱”,作为教师,首先应是细心倾听,不要急于让孩子静下来,关键是自己先静下来,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语言。理清情况,对症下药。如果确实是因自己的活动设计不够新颖,孩子太熟悉已不感兴趣,那不妨改变话题,选择孩子喜欢的内容继续进行活动,寻求制乱的途径以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决不能用强制的手段把孩子拴在自己的思路里,如果那样,天性活泼的孩子们肯定是一种很痛苦的感觉,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活动不怕乱,就怕不明辨。灵活地因势利导,就会“乱”中取胜。因此说,教学只有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放大幼儿的兴趣,给孩子机会及充足的时间去表达、去思考,那我们的孩子才有广阔的发展,我们的活动才能“乱”而有序,以“乱”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