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后,高中教育正面临着日益丰富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教学模式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而需在行动上及时变化.为了配合分组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需要注意该模式对情境的要求,对生活化的诉求,以及对层次性的体验,集中精力做好高中数学分组教学.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分组的
乐趣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思维严密性较强的学科,它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所提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在高中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把整节课都用小组学习的办法展现出来,则肯定会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实际上很多教师的做法都是按照既定教学设计进行适度的分组活动.因为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能和小组学习相适应,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就是让教学内容同学生生活联系产生紧凑的感觉,创设更加真实的数学应用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达到数学概念、推理过程都能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和正方体截面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现场制作正方体截面的教学课件,并使学生在教师制作过程中产生兴趣,继而给学生提出富于探究精神的问题:屏幕上所显示出的浅蓝色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在一个标准正方体中,同这种三角形相似的共有几个?怎样截取正方体才能从中得到正三角形?三角形截面间具备的联系是什么?如果假设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向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结构砍下去,其截面可能会变成哪些形状?如此种种,这些问题可以带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境和兴趣的良好结合方式.
二、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利用层
次的位置
在分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而言是分工合作,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层次性教学,教师应当将学生和教师的工作综合推进,而不能出现师与生间的任务断层.在实际教学中,若想使组内学习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教师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发挥不可或缺,只有教师的功能发挥到位,学生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互补性虽然不可看见,但是却可以感知,如果做不好,那么分组教学的过程必致散乱.
陶行知说:“知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强调了问题对于知识的引导性功能.在一个小组之内,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利用好层次的位置,产生良好的协调效果.学习的组织者就是教师、参与者就是学生,均应该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利用多种影响因素,采取混合编组的办法.分组参考因素总结如下:首先是性别因素.男女组员的混合编排可以使合作学习时的分析与处理问题范围更加全面.其次是性格因素.差异化性格能够让小组接受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是学习成绩因素.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能力分化很大,好中差三类学生各有分布,而同在一个组中则既能让待进生更快进步,也能让优等生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在组内探讨这样的问题: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问题相对简单,待进生可能需要思考一段时间,而优等生几乎可以不经思索就得到答案,这种反应速度上的落差会激励待进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让分组学习与生活问题相结
合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指向高考,然而最终还是要指向生活,教师如果能注意到数学的这种双重指向性,并意识到分组教学策略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会对高考类问题的解决带来帮助的话,必然会带领学生接触更多的生活化问题.
例如,在一次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病毒的事例中,如果第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是80台,并且从第一轮开始,以后各轮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感染下一轮的20台计算机,那么到第五轮后,被感染的计算机共有多少台?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热情将会很高、印象也会很深.
又如,在讲“椭圆与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天文学知识:在1997的时候,海尔·波普彗星向地球接近,很多人亲眼看到了这个天文现象,预计该卫星下次接近地球要等到3000年之后.那么天文学家是用什么办法得到彗星接近地球的时间呢?教师还可以给出彗星的运行轨道图,让学生据图说出它的轨道变化特点.此时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同样可以回答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观察彗星运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学生就能够推算出其运行轨道方程,这样运行周期的确定、轨道周长的计算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借助既有知识体系中的内容处理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极富创新特色,也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分组教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为学生数学学习走向生活化提供一定帮助,学生必将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乐趣.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分组的
乐趣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思维严密性较强的学科,它对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所提出的要求很高,而且在高中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把整节课都用小组学习的办法展现出来,则肯定会对教学效率造成影响.实际上很多教师的做法都是按照既定教学设计进行适度的分组活动.因为并非所有教学内容都能和小组学习相适应,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就是让教学内容同学生生活联系产生紧凑的感觉,创设更加真实的数学应用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达到数学概念、推理过程都能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和正方体截面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现场制作正方体截面的教学课件,并使学生在教师制作过程中产生兴趣,继而给学生提出富于探究精神的问题:屏幕上所显示出的浅蓝色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在一个标准正方体中,同这种三角形相似的共有几个?怎样截取正方体才能从中得到正三角形?三角形截面间具备的联系是什么?如果假设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向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结构砍下去,其截面可能会变成哪些形状?如此种种,这些问题可以带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境和兴趣的良好结合方式.
二、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利用层
次的位置
在分组教学模式下,对于学生而言是分工合作,对于教师而言则是层次性教学,教师应当将学生和教师的工作综合推进,而不能出现师与生间的任务断层.在实际教学中,若想使组内学习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教师自身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发挥不可或缺,只有教师的功能发挥到位,学生的任务才能顺利完成,这种互补性虽然不可看见,但是却可以感知,如果做不好,那么分组教学的过程必致散乱.
陶行知说:“知识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强调了问题对于知识的引导性功能.在一个小组之内,同样的问题,对于不同学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利用好层次的位置,产生良好的协调效果.学习的组织者就是教师、参与者就是学生,均应该注意扬长避短,尽量利用多种影响因素,采取混合编组的办法.分组参考因素总结如下:首先是性别因素.男女组员的混合编排可以使合作学习时的分析与处理问题范围更加全面.其次是性格因素.差异化性格能够让小组接受更加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是学习成绩因素.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能力分化很大,好中差三类学生各有分布,而同在一个组中则既能让待进生更快进步,也能让优等生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在组内探讨这样的问题: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如何比较两个函数是否相同?问题相对简单,待进生可能需要思考一段时间,而优等生几乎可以不经思索就得到答案,这种反应速度上的落差会激励待进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让分组学习与生活问题相结
合
高中数学的学习需要指向高考,然而最终还是要指向生活,教师如果能注意到数学的这种双重指向性,并意识到分组教学策略中融入生活化元素,会对高考类问题的解决带来帮助的话,必然会带领学生接触更多的生活化问题.
例如,在一次利用电子邮件传播病毒的事例中,如果第一轮感染的计算机数是80台,并且从第一轮开始,以后各轮的每一台计算机都会感染下一轮的20台计算机,那么到第五轮后,被感染的计算机共有多少台?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热情将会很高、印象也会很深.
又如,在讲“椭圆与标准方程”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个天文学知识:在1997的时候,海尔·波普彗星向地球接近,很多人亲眼看到了这个天文现象,预计该卫星下次接近地球要等到3000年之后.那么天文学家是用什么办法得到彗星接近地球的时间呢?教师还可以给出彗星的运行轨道图,让学生据图说出它的轨道变化特点.此时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同样可以回答海尔·波普彗星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观察彗星运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学生就能够推算出其运行轨道方程,这样运行周期的确定、轨道周长的计算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借助既有知识体系中的内容处理新知识、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极富创新特色,也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分组教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为学生数学学习走向生活化提供一定帮助,学生必将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