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考作文展评(四)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试题回放】
  攀登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追求的过程;攀登意味着体力的付出,更意味着意志的坚持;攀登是一种智力的拼搏,也是一种情感的挣扎;攀登意味着位置的变化,更意味着境界的开拓;……攀登是克服外部的困难,攀登是战胜内在的自我。环顾身边的社会,攀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单位、个人,无不在攀登中表现“自我”,决一胜负。
  请以“攀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试题简析】
  话题只是一个引子,它不要求考生对话题本身进行引用、分析,只需要从话题出发进行作文。因此,要写好话题作文,关键还在于要认真阅读提示语,从中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和要求。
  本题的提示语从选材和立意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提示语用分号排列了虚实不同的种种攀登,因而,考生可以从中选择写作的切入点。本题的切入点(突破口)可以是看得见的生活攀登,也可以是感受到的内心攀登。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最好是把虚实两种攀登结合起来,紧紧扣住话题,好好把握“外部的困难”与“内在的自我”之间的相互联系。“环顾身边的社会,攀登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其实是在提示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最熟悉的内容,才能得心应手,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扬独自的个性。而“大至国家、民族,小至单位、个人,无不在攀登中表现‘自我’,决一胜负”却是在多角度暗示文章的主题。
  一篇好的文章,需要一个立意新颖、奋发向上的主题,无论是有形的攀登还是无形的攀登,它给考生提供的只是一个写作空间或一种写作媒介,而要写好本题,还需要考生从提示语中去领悟、去挖掘“攀登”独特的内涵,才能从自己平时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新闻人物、学习生活的观察体会中选择素材,提炼出振聋发聩的观点。
  
  【佳作展评】
  人活着,就要勇于攀登
   贵阳市一考生
  “人活着,就要勇于攀登。”这是我的格言,其实我真正了解它和喜欢它全都是由于姐姐的一个善意的谎言……
  “大懒虫,起床了!”伴随着这一震天动地的喊叫,我便被姐姐粗鲁地拽下床,我只听姐姐对我说:“今天是我执行减肥计划的第一步——爬山,本人已选你为我的陪练。至于报酬嘛,回来再说!”就这样,我便跟随着姐姐出了门,我边走边念叨:“有床不睡,是不是有病。爬山?有这时间我还不如帮老妈做家务呢!还陪练呢,说得好听!”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山离我越来越近。离它越近,我就觉得我越活跃,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向山顶冲去,可很快我便发现我“不行”了——两腿发软,四肢不听使唤,头晕目眩,口干舌燥。我觉得我就是一个走进沙漠的人。所谓“山路十八弯”,在那天总算是明白了,以前总想体会成语所要表达的意境,那天真是让我领教了“汗流浃背”所要表达的一种境界。山路弯来弯去望不见尽头,我想放弃了,可姐姐总在用报酬之名引诱我向山顶进军,我的好奇心更驱使我向山顶进军了。
  山路弯弯终有尽头,山顶上空,凉风吹走了我身上的劳累,吹得我心醉,细细品味,里面似乎充满了花香,天空格外的蓝,白云星星点点地装扮着青天,鸟儿为我的胜利歌唱。向山下望去,家乡——小河的景致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烟囱林立,车流如梭,楼房和平房有条不紊地排列着,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
  “好一幅美丽的画卷!”我发出感叹。“如果你当初在半山腰就放弃向山顶进军的话,你还会见到这样的美景吗?正如这次爬山一样,在向山顶攀登的过程,不是一步就可完成的,而是要经过一步步努力才可取得胜利,现在你明白了吗?”我点点头,姐姐接着说,“我给你的报酬就是一句话,‘人活着,就要勇于攀登。’我希望你把它当作自己的格言。”片刻,我才回过神来,“不对呀,你不是来……啊! 中计了!”我大叫着找姐姐“复仇”,可她早已……就这样,我明白了,人生就是一座高山,当你真正站在山上向下望时,你就会发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点评】
  本文的一大优点是角度新颖。“人生就是一座高山”是作者爬山的认识,是一个心理上的跨跃,是一个思想境界的升华,也是一种心灵上的攀登。作者把虚实两种攀登紧密联系起来,赋攀登予灵性,寓理于情,耐人寻味。本文的另一个优点是结构精巧严密。作者以“谎言”为伏线,不动声色,层层设疑,层层铺垫,首尾照应,等到后面作者“回过神来”,读者已茅塞顿开,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见,作者匠心独具,构思非同一般。
   (张宗明 荐评)
  
  向着光辉的顶峰前进
  贵阳市一考生
  不要再平庸混过一生,找到人生目标,为之行动吧。
  —— 题记
  望着试卷上“攀登”这一话题的提示语,我不禁思绪万千……是啊,人生的旅程中往往少不了攀登,许多成功之士,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攀登。尽管人生的道路上有一次次的挫折,一级级的考验,一道道的难关。但我想只要不怕困难,顽强拼搏,那么,我们一定能看到顶峰上的光辉。
  哪个成功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青年作家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致残。她只能在轮椅上,在床上艰难度日。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一面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对人生充满了信心。一面以永恒的自信,惊人的毅力,在攀登科学的道路上艰苦跋涉。她没有上学,但她学完了同龄人该学的课程,还自学了多门外语。为了学英语,她花了比常人多五倍的心血。她每读完一本英语书,心情就无比激动。在困难面前,她一点也不气馁,而是迎头向上攀登。张海迪就是凭着她顽强的毅力,闯过了一道道难关,终于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成为一位敢于“攀登”的勇士。她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她的事迹一次次震撼着我们,她是一代青年的楷模。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从小就生活在艰苦的生活中。由于受父亲的熏陶,他迷上了音乐。贝多芬从小就十分同情劳苦大众。他决心用音乐来诉说劳苦大众的艰辛生活。但是,当他的艺术步入佳境,信心百倍时,不幸降临在他身上,他得了慢性中耳炎。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贝多芬竟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他的创作。疾病的折磨、工作的劳累。使他的中耳炎越来越恶化,听力越来越差。可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他在挫折面前表现出的毅力和乐观的态度,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他的盖世英名一样,受到全人类的景仰,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吗?
  “炸药之父”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牺牲了自己的亲人——弟弟,自己和父亲也受了重伤。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面对这严峻的考验,他一点也不懊悔,终于成功制造出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登上了科学的顶峰,为全世界积聚了巨大的财富。他光辉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样,永远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上。
  看看这些成功之士,再想想自己,我不免有点惭愧。生活中,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总是犹豫不决,常常半途而废。一次一次让成功的机会从我身边溜走,今天,“攀登”这一话题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很大的启示。张海迪、贝多芬、诺贝尔等就是我心中的顶峰,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遇到困难不低头,不退缩,为了理想,为了光明,为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奋发向上,顽强拼搏,勇敢攀登,向着光辉的顶峰前进。
  望之弥高,无所畏惧。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努力攀登,顶峰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点评】
  这篇佳作有厚重的使命感。作者感情真挚,运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将三个典型事例连缀成篇,过度衔接自然,讴歌了中外名人张海迪、贝多芬、诺贝尔攀登人生顶峰的光辉业绩,从而联系“自我”,阐发自己的感受。“向着光辉的顶峰前进”是作者的肺腑之言,“光辉的顶峰”一语双关,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张海迪、贝多芬、诺贝尔等世界名人的敬仰之情和以他们为榜样,向着光辉的顶峰前进的决心。本文题记、标题和正文贯通一气,交相辉映;选例精当,紧扣话题;叙中有议,画龙点睛;语言简洁流畅。这些都展现了考生成熟的个性,广博的知识积累与扎实的语言功底。
  
  (张宗明 荐评)
其他文献
◆著/[日]冈本和明  译/苏 肯    从前有个乡下老和尚。这个老和尚最不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懂”。就算有他不懂的事情,他也要不懂装懂。因为这个,老和尚没少吃苦头。  有一天,老和尚突然肚子疼。于是请来了一位医生。医生给他做了检查之后,说:“没什么大事,只是有点腹胀。对了,你有‘转失气’吗?”  听到这里,老和尚根本不知道“转失气”是什么。可是一向爱逞能的他顺嘴说道:“嗯……也不是没有。” 
期刊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出现的重要社团,其主要成员如郁达夫、郭沫若、田汉等,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郁达夫,不仅是一个优秀作家,更在抗日战争中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  (格 子)    【社团成立】  创造社出现于“五四”时期,是与文学研究会齐名的进步的新文学社团。由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1921年6
期刊
◆图 图 辑录
期刊
稿费    班会课上,语文老师笑容满面地当着全班同学把40元稿费和20元奖金发给飞时间,他先是不知所措,继而热泪盈眶飞没想到几个月前投到《语文报》的一篇小小说发表了。  回到宿舍,他看了又看奖金和稿费,欣慰地笑道:“有了这钱,我就可以……”  突然,几个室友推门进来,异口同声地嚷道:飞,这回要请客!”  “请客?请什么客?”他被弄糊涂了。  “别装蒜了,那40元稿费,对了,还有20元奖金,足足60
期刊
【剧情简介】    天高地远穷甲天下的西海固。这是一个从黄土地里刨出来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王燕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在西海固那些渴望求学的孩子们身上几乎都发生过——学校的孩子们几乎每天都要朗读一首绿意盎然的小诗:“我家住在小山村,/清晨太阳从东方慢慢升起,/阳光洒在山坡上,/洒在森林里,/野花一朵朵遍地开放。/蝴蝶来了,/蜜蜂也来了。/夜晚月亮悄悄地把月光带进村子,/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听老奶奶讲故
期刊
冬,走进芦花荡  李风清  三百里芦花荡,三百里鹅黄。  丹顶鹤结队去南方踏青。冬,吹着口哨,大摇大摆走进鹤乡;摇得芦花似雪,雪似芦花,漫天的白雾茫茫……  宁静被丹顶鹤带走了。  繁忙被北风扬着鞭子送来了。  哗哗的割苇机,裁剪不尽的金波金浪;  刷刷的大推镰,哼起欢快的东北小唱。  没有冬天的收获,难有春天的播种——  当芦苇酿成光洁的白纸,雪花和芦花一起化作了纸浆;  当丹顶鹤载誉而归,扎龙
期刊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综合2006年中考作文题,结合今年对中考作文的研究,笔者大胆地预测2007年中考作文格局:话题作文,风景依然独好;半命题作文,敢与话题争艳;命题作文,在变革中崛起;材料作文,灿烂尚待时日;选题作文,满园春色关不住。    话题作文:风景依旧独好    2006年中考话题作文形式上呈现出两种趋势。其一,不少省市采取了独词句话题作文,且出其不意以近几年热点和焦点为话题,
期刊
译/宗白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
期刊
【阅读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作为能充分体现出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散文,近年来,就成了中考语文阅读题命题热点。那么,如何阅读散文?进而培养分析、理解、概
期刊
【文体概说】    满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在入关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文化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备与强化,成为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高度发展形态。清代文学集封建时代文学发展之大成,是古代文学的一个光辉总结。各种文体无不具备,蔚为大观,诸多样式齐头并进,全面繁荣。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样式,清代使之得到复兴;小说、戏曲、民间讲唱等新兴文学样式,清代使之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清代小说是中国古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