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心理健康: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社会现代化使人们在拥有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调查表明:近几年我国大、中、小学生中均存在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学生程度不同地患有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症、情绪危机等心理障碍。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也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种状况说明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方面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鉴于此,教育部在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德育工作章程中都再三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作了明确的相关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更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困惑,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施教的起点。在价值多元社会里,因受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发生动摇、倾斜甚至扭曲,常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利益、价值、义务、责任、理想、前途等方面感到困惑与不解。因此,及时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直面现实问题,使他们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之前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无疑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顺利进行。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减轻学生内心压力,可以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输入情感动力。青少年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各种压力,他们的学习充满了竞争,这使得生活距离他们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要摆脱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的心灵“减负”。教育者要善于走近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与之进行心灵交流,富有诚意地展开道德对话,并以自身的道德人格魅力和教育诗情唤醒他们的道德需要,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减少或杜绝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据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为此,早在2004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国家卫生部就提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的宣传主题,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儿童心理问题广泛存在必然会严重阻抑其道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合理运用教育的不同形式,发挥它对学生心理或思想在预防、发展、优化方面的积极功能,并通过提高教育教学的卫生意识与水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三、双育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应对
思想道德教育走与心理学相结合之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来,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增强其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1.注重情感的熏渍陶冶,构建有效德育网络
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移情是儿童亲社会的基础,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被认为是儿童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和能力。而移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是在儿童广泛参与对他人的交往和互助实践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提供儿童发展移情的机会,让儿童在互助、合作中通过情感交流来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如此,学校也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使三者行动一致,共同形成健康的道德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合力作用。
2.注意教学心理卫生,避免道德僭越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自身的年龄特征。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从纵向发展来说,大体经历了三个水平,依次是直觉性道德情感、想象性道德情感和伦理性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就符合儿童的心理卫生,反之,不论是“过”或“不及”都有损儿童道德人格的发展。以往道德教育之种种不足,主要方面就在于很少顾及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常常以理想虚化现实,以抽象的“道”僭越了现实的“德”。
3.重视日常辅导,重塑生活空间
日常辅导是课堂德育必要的延伸。社会复杂化、价值多元化和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现实决定了眼下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空间,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走出纯理想、重理性、强说教、重诉求的时况,走向谦逊理性、鲜活生命、注重交往、对话的人性境界,重塑以体谅、关爱为核心的师生人伦。为此,包括教育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日常生活都将成为师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场所,从而建构起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以宽容、理解、诚信、平等、尊重、责任、关怀等为核心特征的师生交往情景和生活空间。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社会现代化使人们在拥有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也给心理造成了巨大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调查表明:近几年我国大、中、小学生中均存在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少学生程度不同地患有焦虑、恐惧、抑郁、强迫症、情绪危机等心理障碍。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也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这种状况说明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方面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鉴于此,教育部在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德育工作章程中都再三强调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规范》、《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都作了明确的相关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更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可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困惑,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施教的起点。在价值多元社会里,因受各种不同性质的文化的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易发生动摇、倾斜甚至扭曲,常对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对利益、价值、义务、责任、理想、前途等方面感到困惑与不解。因此,及时而正确地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直面现实问题,使他们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之前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无疑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顺利进行。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减轻学生内心压力,可以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地输入情感动力。青少年要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学习与成长等方面的各种压力,他们的学习充满了竞争,这使得生活距离他们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越来越远。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要摆脱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的心灵“减负”。教育者要善于走近学生,聆听他们的心声,与之进行心灵交流,富有诚意地展开道德对话,并以自身的道德人格魅力和教育诗情唤醒他们的道德需要,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减少或杜绝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据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布的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为此,早在2004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国家卫生部就提出“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的宣传主题,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儿童心理问题广泛存在必然会严重阻抑其道德成长,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合理运用教育的不同形式,发挥它对学生心理或思想在预防、发展、优化方面的积极功能,并通过提高教育教学的卫生意识与水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三、双育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应对
思想道德教育走与心理学相结合之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来,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增强其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1.注重情感的熏渍陶冶,构建有效德育网络
道德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移情是儿童亲社会的基础,有助于儿童做出亲社会道德行为或利他行为,被认为是儿童的一项极为重要的道德品质和能力。而移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则是在儿童广泛参与对他人的交往和互助实践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提供儿童发展移情的机会,让儿童在互助、合作中通过情感交流来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仅如此,学校也要争取家庭和社区的配合,使三者行动一致,共同形成健康的道德环境,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发挥合力作用。
2.注意教学心理卫生,避免道德僭越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具有自身的年龄特征。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过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从纵向发展来说,大体经历了三个水平,依次是直觉性道德情感、想象性道德情感和伦理性道德情感。思想道德教育遵循儿童道德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就符合儿童的心理卫生,反之,不论是“过”或“不及”都有损儿童道德人格的发展。以往道德教育之种种不足,主要方面就在于很少顾及儿童道德发展的心理特点,常常以理想虚化现实,以抽象的“道”僭越了现实的“德”。
3.重视日常辅导,重塑生活空间
日常辅导是课堂德育必要的延伸。社会复杂化、价值多元化和学生需求多样化的现实决定了眼下的思想道德教育不可能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空间,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走出纯理想、重理性、强说教、重诉求的时况,走向谦逊理性、鲜活生命、注重交往、对话的人性境界,重塑以体谅、关爱为核心的师生人伦。为此,包括教育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日常生活都将成为师生进行心灵沟通的场所,从而建构起学生成长所需要的以宽容、理解、诚信、平等、尊重、责任、关怀等为核心特征的师生交往情景和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