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拳武功指南》阐释(三)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用势总诀
  以静待动,运柔制刚;以速御迟,使刚克敌;以虚击实,出其不意;以拙制巧,待时而发。
  【阐释】
  用势总诀指的是五祖拳技击的战略方针。
  1.以静待动,运柔制刚
  尤祝三先輩在《中华柔术大全》一书中云:“夫动则气浮,静则神定。以静待动,彼则竭而我盈。”
  五祖拳的技手属于小架式,招数的使用简练而且密集,有利于防守而善于近攻短打。故立足于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不主张与对方硬拼,与敌接手先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化开对方的攻击,而后再施反击。
  2.以速御迟,使刚克敌
  《中华柔术大全》书中云:“秦中逐鹿,捷足先得,况两雄相角,胜负转瞬间乎。唯电闪风行,守如处女,出如脱兔,是非笨伯所能当也。”
  以快打慢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问题在于什么时候应用,怎么样应用。一般来说,一旦得势(化开对方的进攻或对方已暴露了空隙)便一招连一招、一式接一式快速地强攻猛打,用浑厚刚强的“金刚之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打击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以速御迟,使刚克敌”。
  3.以实击虚,出其不意
  《中华柔术大全》书中云:“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欲将与之,必姑弃之。出其不意,以攻无备,此柔术不二法门也。虚与委蛇,俾应接不暇,而吾技进矣。”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乃兵家要法,取胜之道。将要进攻敌方,先用虚招(假动作)与之应付,等他应接不暇之际,对我方欲进攻的目标失去了防守之时,我方于此时便可趁其不备突发进攻,打他个措手不及。
  4.以拙制巧,待时而发
  “审势不如待时,千古不失之机。进而未稳、发而未至、变而未尽、过而未成,于此中解悟权变制敌,则无往而不胜。”
  大智者若愚,大巧者若拙。人动我不动,人变我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形拙而意不拙。定神而明察,寻求那已变未成、已动未了之一瞬间,待此时发招进击则没有不成功之理。但是这样的战术是一种高深的技艺,若无相当的武学造诣和素养是难以做到的。
  十二、论法
  拳之精者,返璞归真。法之妙者,若有若无。
  技有形、技无形、无形技上技,法有常、法无常、无常法中法。
  【阐释】
  学拳之始,技法由少而多,功夫从简到繁。继而学之,持之以恒,便能在逐渐领悟其精髓和充分地了解其所学技法与功夫之后,对这些武功进行识别、淘炼与删繁就简,这就是返璞归真的过程,也是一种质的飞跃。简练而富有实用价值的招式往往是武功的精华,是功夫之所在。在技击中越是精简、越是直截了当的攻击越是容易得手。复杂的动作往往是难以做得完美而影响了其攻击的效果,有时甚至给自己带来了危险。
  “初学之时,一拳只是一拳。学了之后,一拳就不只是一拳。学成之后,一拳就是一拳。”这句武术名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招式的应用和变化就称之法。不同的招式有着不同的变化,相同的招式也有着不同的变化。要学好这些“法”,就必须了解它、掌握它和熟练它。要应用好这些“法”,首先是要熟练每一个招式的各种变化,但又不要为各个招式的变化所限制而固守它,而是要融汇与贯通这些变化。在应用中表现出有时是有一定的法度,有时却像没有一定的法度,这就是所谓的“明于术而不拘于术,守规矩而能脱规矩”,这样就可以把“法”用活起来。
  在套路中技法招式是有一定的固定的形态的(技有形:技有固定的形态),但在应用时依临场情况的不同并不一定按照它的固定的形态进行使用(技无形:技无一定按固定的形态应用),只有这样灵活地应用招式才能使招式显出其最大的威力(无形技上技:这样应用才是上等的技法)。每一个招式和技法一般来说是有它固定的常规用法(法有常),但在临场上除了各种招式的常规用法外,为了技击的需要而改变招式的本来的常规用法去适应对方,从而达到制胜的目的(法无常),只有这样去运用武学的技击规律和方法才算掌握了技法中的精髓(无形法中法)。
  故在击打中使技用法应是:存乎一心,只遵其道,不遵其形,听其自然,随其变化。此乃上乘之法也。
  十三、论劲
  蓄势而后发,劲从力中生。蓄如弓满月,发似箭离弦。
  发劲不运腰,朽木摧不倒。
  【阐释】
  劲与力有所不同,力量是劲的源泉,劲是从力量中衍生出来的。劲的产生是积蓄在身体中的力量通过快速的运动而发出的一种暴发的力量。这就称为劲力。
  爆发力的产生有两个因素,即力量与速度。没有力量,只有速度,发出来的劲力轻飘而无威力。没有速度,只有力量,其劲力笨拙而难以伤到人。只有通过协调的运动方法、快速地把力量发放出来,才能成为具有相当强大的劲力。故武术谚语中有“重招不重劲,不是好拳经”之说。
  在发放劲力的过程中,要求是一个整劲,集全身之劲力于拳掌之上。因此,劲力必须由足产生而发之于腿,运转于腰而吐之于肩,以气催力而贯之于拳掌。在这中间,腰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传递和转换腰腿的力量为手臂的力量。2.大大地增加了碰击时的质量。
  如果腰部不参与而是单靠手臂所发出的劲力是不足道的,所以说“发劲不运腰,朽木摧不倒”。
  十四、五到六快
  拳有五到、六快。五到者:意到、眼到、步到、身到、拳到,打人无不倒。六快者:意快、眼快、步快、身快、手快、腿快,以快制慢乃古今之恒说。
  【阐释】
  发招出拳若能做到意到、眼到、步到、身到、拳到(五到),就说明了在发拳的过程中做到了动作高度的协调,所发出的劲力是一种整劲,而且是十分顺达。这样的出拳所产生的劲力之必然是浑厚刚强、无坚不摧的,故“打人无不倒”。
  在“运招要诀”中提到的快,在这里作出了具体的说明。就是:眼快(眼光锐利,观察全面),意快(思维敏捷,决策果断),步快(步法轻盈,移动迅速),身快(身段灵活,变化自如),手快与腿快(攻防及时,发招迅速)。可见快是一切的基础,善刚者要快,善柔者也要快,灵巧者也必须要快。所以说快是武术技击法中的一大要素,是达到技艺高深、造诣非凡的阶梯。
  (未完待续)(编辑/高翔)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学科的现实作用越来越明显,怎样通过物理实验提高物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成为当下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
十八、白猿探珠  【动作】  1.右脚向右闪跳一步,上体略右倾,重心落至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脚尖点地,两腿屈膝半蹲,成左丁步。同时,右勾手上提收至右耳旁;左勾手收至左胸前,勾尖向下。目视左前方。(图107)  2.左脚向左前方跳一步,挺膝伸立,上体向左前倾;右腿屈膝向后举起,略比臀高,成平衡势。同时,右勾手向前平伸屈腕探摘,勾尖向下;左勾手自然摆至身左后侧,稍高于肩。目视右勾手。(图108) 
(一)  张耀庭先生1936年出生在山东莱州的一个革命家庭里,父亲、母亲、叔叔、舅舅、姨母在抗战初期都是党的地下工作者,父亲是中共派往上海市委的一名干部,1937年至今杳无音讯,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苦涩的童年。然而,在革命家庭的熏陶中,他思想向上、追求光明。  1950年,张耀庭参加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投奔时任河南南阳地委秘书长的叔叔,在叔叔、婶婶的呵护下上完小学中学。也许是酸涩的童年生活造
《陈氏家乘》陈王廷名下录有《长短句》一首:“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于山川,兴也无干,
在外劲和内劲修炼的基础上,达到了内外六合,形成了内外合一的混元劲,还要通过发劲的训练才能练出太极的“弹簧劲”“鞭子劲”“暴发劲”,发挥出太极劲的强大威力。训练发劲,就是在神意导引下,通过科学的动作,把内外合一的整体劲发放出去,形成强大的能量。修炼的方法如下。  (1)长劲的发放  所谓长劲,是发劲的路线比较长,一是接触点作用时间长,二是重心在两脚间变换,移动距离长。  【功法】  两脚开立,一脚向
逆向思维是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一部分,每当人们提及它,就会想到以小胜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静制动,以及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这些描述是太极拳的主张和思想,即是反常理论,是常人的反向思维。  太極拳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老子《道德经》里自然无为、过犹不及、以柔克刚、“反者,道之动也”“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