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茯苓自古就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领域,发展该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彭水县森林资源丰富,拥有优势林业资源马尾松85831.64公顷,发展茯苓产业的菌材丰富,充分利用马尾松资源发展茯苓种植业对于提高该县林地综合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讨了彭水县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优势条件、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技术路线。
关键词:茯苓种植;特色农业;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14-2
茯苓属木腐真菌,是由茯苓菌丝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寄生于已死松木上形成的营养贮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菌核,俗称松茯苓,松茯苓自古就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领域,是一直备受推崇的延寿珍品。2000年以来,在云南、贵州、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的172个区、县进行人工种植茯苓,但是仍然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彭水县作为林业资源大县,拥有优势林业资源马尾松85831.64公顷,有发展茯苓产业所必须的丰富的菌材,充分利用马尾松资源发展特色效益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种对于提高该县林地综合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彭水县如何发展好特色效益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彭水县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优势分析
1.1 茯苓种植自然条件优越
1.1.1 林地资源丰富 彭水县幅员面积3905.22平方公里,总人口68.3万人,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是重庆市森林资源大县。优势林业资源马尾松85831.64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和总蓄积的53.48%、50.35%,有发展茯苓产业所必须的菌材,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与资源优势。
1.1.2 气候条件适宜 彭水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年均蒸发量950.40毫米,无霜期311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
1.2 种植推广企业实力较为雄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茂瑞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全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实力较为雄厚。
1.2.1 专业人员有保障 公司拥有工程师3名、经济师1名、会计师1名、助理工程师5名、技术员3名的技术力量团队和20人的管理及销售团队,能有效应对茯苓技术推广中的管理、技术和管护工作。
1.2.2 技术支撑有保障 引进了湖南省靖州县药食用菌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所具有多年茯苓菌技术研发、菌种制作、种植推广经验,前身是湖南省靖州县药材公司菌种厂,1968年开始试验人工栽培茯苓,筛选、驯化茯苓母种,该研究所在茯苓研发栽培推广、技术指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2.3 资金有保障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了全县森林工程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积累资金达200多万元,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该项目建设自筹资金能充分得到保障。
1.2.4 产销有保障 该公司组建产销团队,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销售人员达10人以上,且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销售保障有力。
1.3 本地经验逐步积累
2005年3月,湖南省靖州县药食用菌研究所在彭水县建立了1个分厂。2011年,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在彭水县诸佛乡庙池村试种获得成功,2012年,在彭水县绍庆街道、鹿角镇、鞍子镇、梅子垭乡、同楼乡、石柳乡、龙溪乡推广,种植茯苓28万袋。2013年,以茂瑞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鞍子镇石磨岩等8个专业合作社(大户)组建茯苓产业发展联合体,种植区域涉及鞍子、郁山、普子、乔梓、太原、双龙等7个乡镇,种植菌种数量突破60万袋。这些都为带动彭水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提供了经验。
1.4 政策环境优势
彭水县政府和县主管部门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项目大力支持,明确提出将把林下种植茯苓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其中2013年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项目财政补助20万元,主要是用于菌种和菌材补贴,补助标准:每袋菌种补贴0.4元,计9.6万元,采用桩窖栽培模式每个树兜补贴0.2元,计0.4万元,采用普窖栽种模式每亩段木补贴1000元。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 彭水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现状
湖南省靖州县药食用菌研究所于1968年开始试验人工栽培茯苓,筛选、驯化茯苓母种。1972年,成功采集茯苓菌株,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并取代号为5.78茯苓菌株。2005年3月,该研究所先后在云南的思茅、贵州榕江与凯里,重庆石柱与彭水建立了5个分厂。2011年,彭水县在诸佛乡庙池村试种获得成功,2012年,在绍庆街道、鹿角镇、鞍子镇、梅子垭乡、同楼乡、石柳乡、龙溪乡推广,种植茯苓28万袋。2013年,由公司为龙头,鞍子镇石磨岩等8个专业合作社(大户)组建茯苓产业发展联合体,种植区域涉及鞍子、郁山、普子、乔梓、太原、双龙等7个乡镇,种植菌种数量突破60万袋。2013年申报特色效益农业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项目1000亩,重点落户在鞍子镇鞍子村、冯家村、红星村等3个村,林下种植中药材(茯苓)1000亩,采取桩窖栽培和普窖栽培2种方式,其中,树蔸栽培2万个,折算面积900亩,段木栽培面积100亩,使用茯苓菌种24万袋。总体而言,彭水县的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模总量小
目前彭水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12年全县8个街镇 110 户农民种植茯苓 28 万袋,茯苓产业总收入 130万元,种植户均收入仅1.2万元,全县茯苓产业呈现出“不集中、小产业、低产出”的现象。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没有打造出自主品牌,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一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茯苓种植专业合作社刚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涣散、力量薄弱,在技术帮扶、市场推广等方面经验不足,尚未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存在盲目性,产品竞争力也无法保障,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植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三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不少种植户均自行制菌种与扩繁,质量无保证。
2.3 资金政策制约因素大
彭水县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种植茯苓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缺少项目资金,因此发展受到限制,而现有的很多种植户,因为得不到必须的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等方面也止步不前。此外,该县在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虽然有菌种补贴政策,但是补贴资金偏少,产业融资、灾害减产绝产救助补贴、滞销帮扶、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优惠政策尚未明确,资金与政策因素直接制约着全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发展后劲。
2.4 种植户科学文化素养较低
在林下种植茯苓过程中,由于农户知识文化程度低,对于科学种植与管护等技术掌握得不够,并且缺乏科技支撑,因此导致种植成本高、效益差,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部分农户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扶持方式等认识不够清晰,缺乏参与的热情;有的种植户思想较落后,怕吃亏、怕赔钱,对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并没有好感。
3 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3.1以强化宣传浓厚舆论氛围
充分结合和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一系列讲座、科普宣传等模式,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重要意义、要点和成功典型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通过算效益账,并给广大农户讲解,展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各种效益和优势,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并激发广大农户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展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宣传和影响力:第一,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在本县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起到导向作用;第二,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信心与决心,用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
3.2 以科学规划挖掘发展潜力
要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把种植茯苓产业,与武陵山区整片、整村脱贫相结合。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科学选择发展模式,提高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各项效益。
3.3 以培育龙头带动规模发展
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格局。
3.4 以强化服务做好产业保障
3.4.1 做好茯苓种植的技术保障服务 要充分利用公司技术资源,成立茯苓产业技术咨询服务小分队,及时帮助乡镇茯苓种植户在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选择适宜时间组织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做好茯苓种植的技术推广服务,使推广的技术成果收到显著成效;要建设打造茯苓种植试验示范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茯苓种植产业科技成果,带动和推进全县种植茯苓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3.4.2 做好发展茯苓种植的资金倾向性服务 进一步加大县财政的支持和帮扶程度,在不违反资金项目使用范围和规范化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将规划的农业综合项目与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链接起来,以促进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3.4.3 做好茯苓产业的市场导向服务工作 按照“村民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切实加强种植茯苓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并扶持产销大户,搭建购销平台,畅通市场信息渠道,利用预先签订收购合同形式来保障产品的销售,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切实加强市场调研,建立产品市场预警联动机制,使种植户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市场信息,并能根据市场行情合理适宜的种植茯苓,以获得更大的产品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克勤,方红,苏玮,傅杰,邓芬.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2006(06).
[2] 程寰中,程水明.罗田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01).
[3] 朱清,夏俊开.创新科技立体开发探索茯苓产业发展新路[EB/OL].林业与生态,2011(5).
作者简介:张建,男,苗族,重庆彭水人,彭水县茂云山国有林场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林业)经济。
网络出版时间:2013-7-2 9:39:5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30702.0939.001.html
关键词:茯苓种植;特色农业;探索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14-2
茯苓属木腐真菌,是由茯苓菌丝体在适宜的条件下寄生于已死松木上形成的营养贮藏器官和休眠器官即菌核,俗称松茯苓,松茯苓自古就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广泛用于医药和保健领域,是一直备受推崇的延寿珍品。2000年以来,在云南、贵州、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的172个区、县进行人工种植茯苓,但是仍然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彭水县作为林业资源大县,拥有优势林业资源马尾松85831.64公顷,有发展茯苓产业所必须的丰富的菌材,充分利用马尾松资源发展特色效益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种对于提高该县林地综合经济效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彭水县如何发展好特色效益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进行了初步探讨。
1 彭水县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优势分析
1.1 茯苓种植自然条件优越
1.1.1 林地资源丰富 彭水县幅员面积3905.22平方公里,总人口68.3万人,林业用地18.8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7.3%,活立木蓄积量达242万立方米以上,是重庆市森林资源大县。优势林业资源马尾松85831.64公顷,分别占林地面积和总蓄积的53.48%、50.35%,有发展茯苓产业所必须的菌材,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与资源优势。
1.1.2 气候条件适宜 彭水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50℃,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常年平均降雨量1104.20毫米,年均蒸发量950.40毫米,无霜期311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且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
1.2 种植推广企业实力较为雄厚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茂瑞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全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实力较为雄厚。
1.2.1 专业人员有保障 公司拥有工程师3名、经济师1名、会计师1名、助理工程师5名、技术员3名的技术力量团队和20人的管理及销售团队,能有效应对茯苓技术推广中的管理、技术和管护工作。
1.2.2 技术支撑有保障 引进了湖南省靖州县药食用菌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所具有多年茯苓菌技术研发、菌种制作、种植推广经验,前身是湖南省靖州县药材公司菌种厂,1968年开始试验人工栽培茯苓,筛选、驯化茯苓母种,该研究所在茯苓研发栽培推广、技术指导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2.3 资金有保障 该公司自成立以来,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了全县森林工程项目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积累资金达200多万元,同时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该项目建设自筹资金能充分得到保障。
1.2.4 产销有保障 该公司组建产销团队,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销售人员达10人以上,且目前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产品销售保障有力。
1.3 本地经验逐步积累
2005年3月,湖南省靖州县药食用菌研究所在彭水县建立了1个分厂。2011年,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在彭水县诸佛乡庙池村试种获得成功,2012年,在彭水县绍庆街道、鹿角镇、鞍子镇、梅子垭乡、同楼乡、石柳乡、龙溪乡推广,种植茯苓28万袋。2013年,以茂瑞林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鞍子镇石磨岩等8个专业合作社(大户)组建茯苓产业发展联合体,种植区域涉及鞍子、郁山、普子、乔梓、太原、双龙等7个乡镇,种植菌种数量突破60万袋。这些都为带动彭水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提供了经验。
1.4 政策环境优势
彭水县政府和县主管部门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项目大力支持,明确提出将把林下种植茯苓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县财政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其中2013年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项目财政补助20万元,主要是用于菌种和菌材补贴,补助标准:每袋菌种补贴0.4元,计9.6万元,采用桩窖栽培模式每个树兜补贴0.2元,计0.4万元,采用普窖栽种模式每亩段木补贴1000元。县政府明确表示,对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的乡镇给予适当资金补助,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财力支持。
2 彭水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现状
湖南省靖州县药食用菌研究所于1968年开始试验人工栽培茯苓,筛选、驯化茯苓母种。1972年,成功采集茯苓菌株,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保藏并取代号为5.78茯苓菌株。2005年3月,该研究所先后在云南的思茅、贵州榕江与凯里,重庆石柱与彭水建立了5个分厂。2011年,彭水县在诸佛乡庙池村试种获得成功,2012年,在绍庆街道、鹿角镇、鞍子镇、梅子垭乡、同楼乡、石柳乡、龙溪乡推广,种植茯苓28万袋。2013年,由公司为龙头,鞍子镇石磨岩等8个专业合作社(大户)组建茯苓产业发展联合体,种植区域涉及鞍子、郁山、普子、乔梓、太原、双龙等7个乡镇,种植菌种数量突破60万袋。2013年申报特色效益农业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项目1000亩,重点落户在鞍子镇鞍子村、冯家村、红星村等3个村,林下种植中药材(茯苓)1000亩,采取桩窖栽培和普窖栽培2种方式,其中,树蔸栽培2万个,折算面积900亩,段木栽培面积100亩,使用茯苓菌种24万袋。总体而言,彭水县的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模总量小
目前彭水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12年全县8个街镇 110 户农民种植茯苓 28 万袋,茯苓产业总收入 130万元,种植户均收入仅1.2万元,全县茯苓产业呈现出“不集中、小产业、低产出”的现象。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经济虽然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没有打造出自主品牌,难以形成竞争优势。
2.2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一是市场组织化程度低,茯苓种植专业合作社刚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结构涣散、力量薄弱,在技术帮扶、市场推广等方面经验不足,尚未形成订单农业,各农户单兵作战,种植户的市场信息不灵通,存在盲目性,产品竞争力也无法保障,大多数只能坐等外地经销商上门收购,效益得不到较好保障,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管理技术水平不高,由于技能培训与服务指导跟不上,农户在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造成病虫害发生率较高,致使种植成本过大,经济效益不高。三是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不少种植户均自行制菌种与扩繁,质量无保证。
2.3 资金政策制约因素大
彭水县很多农户对发展林下种植茯苓有很高的积极性,但是缺少项目资金,因此发展受到限制,而现有的很多种植户,因为得不到必须的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等方面也止步不前。此外,该县在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虽然有菌种补贴政策,但是补贴资金偏少,产业融资、灾害减产绝产救助补贴、滞销帮扶、最低收购价保护等优惠政策尚未明确,资金与政策因素直接制约着全县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发展后劲。
2.4 种植户科学文化素养较低
在林下种植茯苓过程中,由于农户知识文化程度低,对于科学种植与管护等技术掌握得不够,并且缺乏科技支撑,因此导致种植成本高、效益差,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部分农户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扶持方式等认识不够清晰,缺乏参与的热情;有的种植户思想较落后,怕吃亏、怕赔钱,对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并没有好感。
3 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
3.1以强化宣传浓厚舆论氛围
充分结合和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一系列讲座、科普宣传等模式,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重要意义、要点和成功典型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营造出良好的氛围。通过算效益账,并给广大农户讲解,展示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各种效益和优势,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并激发广大农户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积极性,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地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扩展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宣传和影响力:第一,让“引进来”的投资者能扎根在本县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起到导向作用;第二,让“走出去”的群众解放思想、开拓眼界,增强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信心与决心,用成功典型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农户发展林下种植茯苓产业。
3.2 以科学规划挖掘发展潜力
要立足实际,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把种植茯苓产业,与武陵山区整片、整村脱贫相结合。对林下种植茯苓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科学选择发展模式,提高林下种植茯苓产业的各项效益。
3.3 以培育龙头带动规模发展
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格局。
3.4 以强化服务做好产业保障
3.4.1 做好茯苓种植的技术保障服务 要充分利用公司技术资源,成立茯苓产业技术咨询服务小分队,及时帮助乡镇茯苓种植户在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选择适宜时间组织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做好茯苓种植的技术推广服务,使推广的技术成果收到显著成效;要建设打造茯苓种植试验示范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使用茯苓种植产业科技成果,带动和推进全县种植茯苓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3.4.2 做好发展茯苓种植的资金倾向性服务 进一步加大县财政的支持和帮扶程度,在不违反资金项目使用范围和规范化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将规划的农业综合项目与林下种植茯苓产业链接起来,以促进林下种植茯苓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3.4.3 做好茯苓产业的市场导向服务工作 按照“村民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切实加强种植茯苓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突出并扶持产销大户,搭建购销平台,畅通市场信息渠道,利用预先签订收购合同形式来保障产品的销售,最大限度地规避市场风险。切实加强市场调研,建立产品市场预警联动机制,使种植户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市场信息,并能根据市场行情合理适宜的种植茯苓,以获得更大的产品效益。
参考文献
[1] 王克勤,方红,苏玮,傅杰,邓芬.茯苓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发展对策[J].世界科学技术,2006(06).
[2] 程寰中,程水明.罗田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01).
[3] 朱清,夏俊开.创新科技立体开发探索茯苓产业发展新路[EB/OL].林业与生态,2011(5).
作者简介:张建,男,苗族,重庆彭水人,彭水县茂云山国有林场农业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林业)经济。
网络出版时间:2013-7-2 9:39:5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30702.0939.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