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工资 说幸福 赞改革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1962年参加教育工作,工资36元。次年转正,工资定为43.5元。一直到1978年才长一级工资,拿50元。这是我从参加工作到改革开放前的16年工资情况。
  改革开放后,我的工资可说是步步高,节节甜。1988年,我的工资增至97元,比1978年增长近2倍。1998年,工资增至720元,比1988年增长近8倍,比1978年增长14.4倍。1999年我退休,令我高兴的是,退休后工资仍有较大增长。到2008年,工资增至2091元,比1998年增长近3倍,比1988年增长21倍,比1978年增长约42倍。
  值得一说的是,有一年我加了三次工资。1989年三月,我的工资从1988年的97元,加至108.5元。到十月,又加了两次工资。头次加至113元,第二次加至122元。像这样工资一年三级跳,要是在改革前,那是做梦也想不到的。
  更值得一说的是,我退休后,竟然会有一次就加400元工资的大好事光临我头上。2006年7月份起加工资(因为到2008年元月份才兑现并补发,所以习惯上还是说2008年加工资),从1691元一下子猛加到2091元。真是加得我脸上笑眯眯,心里甜蜜蜜。
  工资彰显幸福。随着工资的不断飚升,我家的生活如同倒吃甘蔗节节甜,一年胜一年。下面让我用事实来夸一夸我家的幸福生活吧。
  1989年买了一套新房子,三室两厅带卫厨,有九十多平米,一家人过着安居的日子。当年还买了黑白电视机,体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见多识广。
  1990年买了彩电,领略到生活五彩缤纷的绚丽风光。
  1991年用上了热水器,享受淋浴的舒服。
  1992年安装了电话,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夙愿。
  1995年用上了液化气,厨房生活驶上快车道。
  1997年用上手机,过上了与时俱进的时尚生活。
  1999年用上取暖器,享受着“冬天里的春天”的幸福。
  2002年用上了全自动洗衣机,过上了轻松悠闲的日子。这一年还买了微波炉,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02年买回了大冰箱,过上了有大件家电的现代人生活。
  2003年花七千多元买了一整套床上保健用品,过着边睡觉边健身的舒坦日子。
  2004年买了电脑,奏响了在家纵观天下,博览古今的畅想曲。
  2005年安装了太阳能灶,使幸福生活跃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一句话,现在我住有房子,用有票子,存有款子,过的是快活日子。
  幸福源于改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我打心里感谢改革开放,我要为改革开放鼓掌,我要为改革开放高歌:
  改革开放是春风
  吹遍东西南北中
  吹得人人笑开颜
  吹得大地处处荣
  改革开放是春风
  吹得心里暖融融
  吹得山青水又绿
  吹得小康日子红
  责编/何之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中有着许许多多梦,青少年时期有读书梦、大学梦,作家、科学家、画家、演员梦;成年以后有就业梦、强国梦、做官梦、发财梦;年老时有健康梦、长寿梦……在我几十年人生历程中,也做着一个又一个的梦,但做得最多、圆得最美最灿烂的,还是住房梦。   说起住房梦,还得从我和妻子结婚时说起。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政治动乱的年代,我和妻子结婚了。当时我在部队工作,妻子在远隔千里的重庆。我们结婚的洞房是岳父家的一间
期刊
电视剧《哑巴新娘》主题歌唱得好:“若能比翼双双飞呀飞,真想永远长相随;若能比翼双双飞呀飞,相依相伴永不悔……”并非只有在剧中才有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泰和县泰和中学退休高级教师李卉默默地用行动扛起了侍候瘫妻的重担,诠释了人间动人的至爱。   李卉和彭韵芳是吉安师范的同班同学,他俩同窗五载,从相识、相知到相爱。李卉大学毕业数年后,两人默默守候了11年才牵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此后夫妻俩一直相敬
期刊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0年,我每月粮食定量24斤,扣除支援灾荒地区指标4斤,每月剩下20斤,每餐不足2.5两。那个时候,有谁能够想办法弄到点粮食,可算是天大的喜事。但这种喜事偏偏让我碰上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山上发现了一个老鼠洞,从这个老鼠洞里挖出了不少板栗。   那是立冬前的一天上午,我和两位同事被林业部门安排上山验收松、杉木的采伐数量。在验收时,我在一个树根下面发现一个圆圆的小洞,内外均有栗壳
期刊
在上世纪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我和老陈、小张在县委农村办公室,负责上下联系汇报工作。当时正值整风整社,又是汇报情况,又是统计报表,打电话上下联系较多,我们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10多点钟才能休息。那时我们每人每月29斤口粮,还要节约2斤,吃到嘴的只有27斤。年纪最大的老陈不到40岁,我和小张都是20出头的年青人,每餐在食堂打3两米饭(我和小张家属都在农村),只能吃个半饱。有时晚上加班,多买一份3两米的饭,
期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全会的重要议题,是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农村改革发展站在新起点上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突出
期刊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上世纪60年代,一首名叫《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曲唱遍祖国大地,至今不衰。这首歌的曲作者朱践耳、演唱者才旦卓玛名声远播已数十年,而词作者蕉萍却鲜为人知。蕉萍是笔名,作者的真实姓名叫姚筱舟,江西铅山人。前不久,已经75岁的姚筱舟,因为参加“二野军大五分校饶铅校友联谊会”回到家乡石塘省亲,向笔者讲述了创作该词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下放期间萌发创作热情   
期刊
登天揽月续春秋   ○楚学   祥云圣火传五洲,   神七冲天震寰球。   五星红旗苍穹扬,   中国脚印太空留。   九州欢呼齐努力,   登天揽月续春秋。     中国的足音   ○兆光   2008年9月27日   全球的目光聚焦在   距地面343公里的   太空轨道上   神舟七号的舱门   徐徐打开   翟志刚   在浩瀚的太空   迈出了中国人的第一步   中国的足音   在宇宙间
期刊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因为世上只有一个词最难,那就是“坚持”。18年一把屎一把尿照顾病榻上的婆婆,有几个媳妇能做到?六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端茶送饭、洗浴喂药,又有几个媳妇能做到?然而她做到了,她就是万安县芙蓉镇的下岗女工廖连香。      久病床前有孝媳      今年49岁的廖连香,原是江西省万安县粮油加工公司的一名职工。公司解散下岗后,生活陷入困境,靠开小米店补贴家用。1990年以来,身患严重
期刊
在河南省许昌市新兴路西段万里运输公司家属院里,有一位以一颗金子般的爱心,病榻前精心呵护妻子57载的老人,他就是有着52年党龄、现已76岁的河南省许昌市万里运输公司退休职工林全堂。       57年前,他们喜结良缘      林全堂4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靠给人家洗衣服、纺棉花维持生活。心灵手巧的林全堂6岁时就跟着母亲学会了纺线、纳鞋底的手艺,帮助母亲到集市上卖线、卖鞋底。11岁,他就挑着担子贩卖瓜
期刊
家住上海浦东新区的陈月芳今年64岁,退休之前她是上海纽扣厂的职工,党员。陈月芳在纽扣厂工作几十年,年年评先进,先后获得上海纺织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退休时,陈月芳享受省级劳动模范待遇,工资比别人多了200元,想推也推不掉。退休后,陈月芳不愿意闲着,她多拿了政府的200元,她想报恩,于是给自己选择了一份不计报酬的工作。她看到墙上、树上、电线杆上甚至公交站牌上
期刊